导图社区 引论第三章1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刘珣 第三章中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包含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四部分。
编辑于2024-09-09 00:46:13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一、语言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符号系统
1.语言是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2.语言系统是分层次的结构
3.启示
(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掌握音译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2)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二)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1.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常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言,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
2.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是个人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语言运用,其运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手段组成句子的话语
启示:注意言语和语言,言语层次的调节与语言层次的教学的统一 (1)从言语入手,教学要抓听说读写英语技能的训练,培养交际能力 (2)从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事实中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
索绪尔:平常我们接触到(听到、看到)都是具体的言语
(三)语言是生成性的
1.什么是生成性?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
2.启示:(1)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语言规则
(四)交际工具
1.阐述: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是其最本质的社会功能
2.启示:(1)根本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这也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2)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
(五)思维工具
1.思维的定义: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技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
2.语言和思维的关系:(1)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过程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 思维结果必须通过语言来固定、完善并保存传播。 (2)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规律必须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语言的结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思维的方式和习惯。不同民族的思维能力一样,但思维方式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
3.思维与交际的关系 不同民族的人可以相互理解,差异之处会在交际中产生一定的障碍
4.启示:(1)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的思维方式 (2)培养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上使用汉语进行教学
(六)语言产生于特定的文化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成为文化的载体。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负载该文化的语言。
2.文化对交际的影响: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必须遵守该语言的社会文化 规约和社会习惯,否则无法达到交际的目的。
3.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七)人类具有语言学的特殊生理基础
1.学习语言的条件:(1)交际的需要 (2)生理基础:发达的大脑和完善的发音器官 (3)后天的社会环境
2.启示:(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 (2)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3)二语学习具有普遍性质,研究普遍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意义。
二、语言学发展与二语教学
(一)语言学研究的三个中心
1.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 第一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西汉扬雄《 方言》 最早形意关系编排的字书——许慎《说文解字》
2.印度:巴尼尼《梵语语法》
3.希腊:狄奥尼修斯《希腊语语法》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1.时间地点: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
2.定义: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主要研究印欧语系各种语言在不同时期结构上的相同特点。
3人物及贡献:(1)琼斯: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 (2)奠基人:拉斯克,格里姆,葆朴 (3)施莱赫尔:提出谱系树理论 (4)洪堡特:普通语言学奠基人
4.意义:(1)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为语言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强调语言的历史比较,忽略了语言的共时研究 (4)孤立的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三)结构主义语言学
1.时间&人物&著作:20世纪初,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
2.索绪尔语言学
(1)语言是符号系统
(2)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两部分关系是任意的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4)语言和言语
(5)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内部语言学:语言本身的结构
外部语言学:语言与社会,民族,文化,政治等的关系
(6)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动态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状态的“静态语言学”
3.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流派
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
强调语言符号的功能
哥本哈根语符学派
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 创始人:鲍阿斯 代表人物:布隆菲尔德《语言论》
伦敦功能结构语言学派
莫斯科控制结构语言学派
贡献和局限
贡献:对语言的结构系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写,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分析和结构描写的方法。
局限:只局限于语言形式、结构的分析,忽视了语言意义的研究。
(四)转换生成语法
1.时间&地点:20世纪中期,美国
2.标志: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
3.目的:解释“语言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语言是如何为人所掌握的。
4.概念区分
语言能力: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表现: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
5.提出
语言习得机制
普遍语法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6.贡献 开阔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
(五)功能主义语言学
1.提出原因 : 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研究的重点都是语言的形式,把语言使用和语言功能排除在语言研究之外
2.时间&地点:20世纪70年代,欧洲
3.代表人物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马丁内
4.影响:功能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这一理论影影响了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法。
三、功能主义语言学与第二语言教学
(一)语言能力和与交际能力
1.语言能力
提出者:乔姆斯基
定义: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
表现: ①正确组成声音和语素; ②能区分合乎语法的句子; ③能区分结构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 ④能区分结构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 ⑤能区分同义结构的歧义; ⑥能区分句子中的语法关系; 根本之点在于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2.交际能力
提出者:海姆斯
定义: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四个特征
①语法性——指语法上是否正确。
②可接受性——在交际中能否被接受。
③得体现——在一定的语境中是否恰当,是否合乎社会文化习惯。
④现实性——是否是现实中常用的。
卡纳尔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语法能力:只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创造出合乎句法的句子。
社会语言能力: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意义:①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共识。 ②二语学习过程是创造性的认知过程,要充分发挥学者的认知能力,使有关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的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③语言交际能力也是评估语言学习效果的标准。
(二)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1.语言形式:通常指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为语言结构
2.语言功能
定义: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韩礼德
儿童的七种功能
工具功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控制功能:用语言来支配或控制别人的行为
交往功能:用语言与别人交际
启发功能:用语言询问以认识周围的世界
想象功能:用语言创造自己想象中的世界
表达个体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感情,发现自我
信息功能:用语言传递信息,是儿童掌握得最晚的功能
成人的三种功能
观念功能:表达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
交际功能: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
话语功能:使语言的组成部分连贯衔接
(三)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
1.话语分析
背景:传统的语言研究局限于对句子本身及其组成部分的话语分析
话语: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达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
定义:美国学者哈里斯于1952年最早提出这一术语,也称为“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结构的功能的分析
研究内容:研究句子间的结构衔接与语义连贯、句际关系、话语结构,会话分析、篇章结构、话语与语境,话语与信息等。
2.会话分析
出现原因:由于话语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常见形式,对日常会话的结构与规律进行分析的“会话分析”已成为“话语分析”重要的组成部分。
会话的特点:话轮替换(萨克斯)
序列
插入序列
分叉序列
预示序列
开头序列
结束序列
意义
要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必须加强连贯表达的训练,培养话语能力
(四)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1.言语行为理论
提出者:奥斯汀
描述内容: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话语三种行为:言内行为 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
2.会话含义理论
格赖斯提出会话含义理论,他认为会话能顺利进行,需要双方互相配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格赖斯合作原则
质的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
量的准则:所说的话要包含交谈目的和所需要的信息
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有关的,要切题
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有条理,简练,避免晦涩、歧义
利奇的礼貌原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保全论”: 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
启示——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更多的汲取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
四、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有利因素
语法
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只需要改变词序,不需要添加任何成分
语音
音节数量少
汉语声、韵、调的音节组成,汉语声调变化都有严格的规律
绝大多数汉语词是单音节和双音节组成,双音节化是总的发展趋势
体现了经济的特点
词汇
汉语词汇音节少
词汇结构以词根复合法为主,词义和语素义相结合
汉语常用词覆盖率高
不利因素
语法
缺乏形态变化,不利于习惯于屈折变化的学习者学习
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
汉语词类具有多功能性,与句法成分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不对应
双节化影响到语法形式
松散的主谓结构,述补结构,特殊句式
语音
最大的难点:声调
同音形式过多,需要区分
送气音和不送气的区别
词汇
词汇丰富多彩,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量词,语气词,四字成语和古汉语的词语
外来词经过汉语构词法的“改造”
汉字
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陌生的书写符号系统,难认、难记、难写
实践证明,汉字确实是大多数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