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 第一章总论
这是一篇关于传染病学 第一章总论的思维导图,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就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编辑于2024-09-09 23:50:16第一章 总论
相关概念
1.传染病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就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
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
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即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4.传染
病原体在不同个体转移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依赖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隐形感染(亚临床感染)
(1)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2)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3)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
(4)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患者)
(1)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2)引起组织损伤
(3)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4.病原携带状态
(1)病原体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
(2)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
(3)人体可携带并排除病原体
(4)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潜在性感染)
(1)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
(2)机体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化不引起显性感染
(3)机体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使病原体长期潜伏
(4)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5)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
(1)显性感染者(患者)
(2)隐形感染者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虫媒传播
(5)血液、体液传播
(6)医源性感染
垂直传播
母婴传播
3.人群易感性
(1)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2)易感性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
1.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
2.传染性
(1)是传染病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2)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在每种传染病中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患者的依据之一
3.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
(2)季节性
(3)地方性
(4)外来性
4.感染后免疫
(1)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和疫苗接种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2)注射免疫球蛋白和从母体获得抗体的免疫力属于被动免疫
(3)再感染
同一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
(4)重复感染
疾病尚在进行过程中,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感染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病程
(1)潜伏期
(1)潜伏期的长短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而定
(2)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流行时呈爆发
(2)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3)症状明显期
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的表现
(4)恢复期
(1)病理生理过程终止
(2)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3)病原体未被完全清除
(4)食欲和体力逐渐恢复
(5)血清中抗体效价逐渐上升到最高水平
再燃和复发
再燃
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
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
发热程度(口腔温度为标准)
①低热:37.5-38℃
②中度发热:38.1-39℃
③高热:39.1-41℃
④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三个阶段
①体温上升期:畏寒/皮肤苍白/产热>散热
②高热期:体温上升达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
③体温下降期:出汗增多/皮肤潮湿/产热<散热
热型
①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②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消失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如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③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如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④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到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如布氏杆菌病
⑤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如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
(2)发疹
①斑丘疹
斑疹:鲜红/压之不褪色/不凸出于皮肤
丘疹:压之褪色/凸出于皮肤
②出血疹
也称瘀点,可相互融合形成瘀斑
③疱疹
④荨麻疹
(3)毒血症状
病原菌的代谢产物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休克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肝、脾、淋巴结肿大
传染病的诊断
1.临床资料
(1)详尽的病史询问
(2)细致的体格检查
2.流行病学资料
(1)三间
①传染病的地区分布
②传染病的时间分布
③传染病的人群分布
(2)传染病的接触史、预防接种史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一般实验室检查
(2)病原学检查
①直接检查病原体
②分离培养病原体
无菌操作
采集病变部位明显的材料
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冷藏转运
③检测特异性抗原
④检测特异性核酸
(3)特异性抗体检测
(4)其他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
(1)隔离/消毒/护理/心理治疗
(2)饮食/液体/盐类/氧气
2.病原治疗(特异性治疗)
(1)抗菌治疗
(2)抗病毒治疗
(3)抗寄生虫治疗
(4)免疫治疗
3.对症治疗
针对传染病症状明显期出现的复杂的病理生理异常,不但有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而且可通过调节患者各系统的功能,达到减少机体消耗、保护重要气管、使损伤降至最低的目的
4.康复治疗
促进机体恢复
5.中医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1)甲类
要求
发现后2h内通过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系统上报
例
鼠疫、霍乱
(2)乙类
要求
诊断后24h内通过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系统上报
四种乙类甲管的药物
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②脊髓灰质炎
③炭疽
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例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
例
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
2.切断传播途径
(1)隔离
(2)消毒
(2)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可短期内形成明显的肿块
3.保护易感人群
非特异性
改善营养/锻炼身体/提高生活水平/避免与患者接触
特异性
(1)人工自动免疫
(1)有计划地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
(2)使人体在1-4周内主动产生免疫力,维持数月至数年,免疫次数1-3次
(3)用于预防传染病
(2)人工被动免疫
(1)采用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包括抗毒血清、人类免疫球蛋白
(2)人体注射后免疫立即出现
(3)持续时间仅2-3周,免疫次数多为1次
(4)用于治疗某些外毒素引起的疾病或与某些传染病患者接触后的应急措施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机体的免疫功能
1.侵袭力
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
(1)外毒素
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
(2)内毒素
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3.数量
入侵病原体的数量和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环境、药物或遗传因素发生变异
新发感染病
1.概念
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病,以及近年来导致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感染病
2.包含
(1)新发现的感染病
含义
①新疾病
③疾病早已存在但病因不清楚®近年来发现该病病原体并定性为感染病
②疾病早已存在但过去未被认为是感染病®近年来被定性为感染病
例
幽门螺杆菌感染/甲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
(2)再发感染病
含义
早为人们所知,并已得到良好控制,发病率已降到极低水平,但现在又重新流行、再度威胁人类健康的感染病
例
结核病/疟疾/狂犬病/梅毒
(3)特殊的新发感染病-多重耐药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细菌,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细菌)感染
感染的几种情况
adj.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僻] 充满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