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28:做隐士真的是躺平了吗?
徐霞客一辈子东跑西颠地,好像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隐士他54岁临终的时候,有人问他,你这跑来跑去一辈子,何苦呢?“历史上有这么几个人,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大师,元代的耶律楚材,都是因为皇帝有命令,跑遍了天下。我一个普通老百姓,天南地北地跑,能和他们三个人放在一起,凑齐四个人,我是死了也能瞑目啊”
"人类文明就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开疆拓土!《文明之旅》第76期探讨边疆被低估的价值:司马迁用'凿空'评价张骞,他让中华文明看见外部世界,虽短期不划算却带来深远机运从钱穆到陈寅恪,揭示文明需要'塞外精悍之血'激活中原文化那些凿开铜墙铁壁、带回新消息的人,正是文明新机的希望所在。"
1074年,一场大旱让王安石变法陷入争议。这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王安石一辞职,神宗皇帝立即批准,还温柔地说"让你去离开都城好好休息"。要知道,此前每次王安石闹辞职,神宗都像哄女朋友的小男孩,好话说尽就是不分手。为什么这次神宗态度大变,王安石一提辞职就放人?
"如果穿越回古代,清朝百姓的自由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文明之旅》第74期揭示:中国历史暗线正是普通人自由度的提升乾隆年间漕帮有20万船工,雍正取消度牒制让出家更自由,百姓还能闯关东、走西口甚至下南洋这种变化源于技术突破、文化融合与制度改良正如英国因蒸汽机普及而废除奴隶贸易罗振宇在得到APP主讲:我们正站在文明顶峰,享受着祖先难以企及的自由福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二十大报告知识地图(完整版)
小学语数外教学设计(含模板)
中国通史第一集
中国通史第2集
中国通史第3集
中国通史第4集
中国通史第5集
中国通史第6集
中国通史第7集
中国通史第8集
隐士这个传统到了宋代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和我们一般理解的隐士不太一样。
和皇帝、和官场的关系,其实非常深
1||| 宋真宗和宋仁宗这父子两代皇帝,就经常派人去看望林逋,送粮食、送绸缎。
2||| 林逋对于当时的政治,其实没有那么疏远。
林逋临死的时候写的一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临终时刻想的,居然是皇帝要派人来收集他的文字的事儿,这是一个隐士该有的样子吗?
参与 科举
林逋没有儿子,但精心培养出了一个可以考中进士的侄子
考科举,是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
一个隐士按说不应该有这个本事啊
当隐士的方式
隐居的地方叫孤山,是西湖里面唯一的一个岛
一座西泠桥,一条白堤,连接孤山和西湖边的陆地
在唐朝的时候,孤山就是杭州赏梅花的胜地
孤山上的古迹,比杭州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密集
他确实不进城市,但是,他住在一个很热闹的风景区里
传说
拿梅花当妻子
他在院子里种了360多棵梅树,梅树的果子可以卖钱。他就用一棵树的梅子卖的钱,养活自己一天
把鹤当儿子
林逋平时坐着船,在西湖上玩耍,如果有客人来了,他家的仆人就会把两只鹤放到天上,林逋一看,就知道来客人了。
林逋
浙江宁波人,隐居在杭州
仅不当官,也不娶妻生子
隐士林逋
大宋
宰相张知白突然去世,谥号“文节”
人一生的成就,是由他能摸到的人性的上限来决定的。
人最终活出来的,不过是一种方向感:这是大家都差不多的底线,那就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向往前进,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著名隐士林逋去世,,有“梅妻鹤子”佳话
把梅花当成妻子,把养的仙鹤当成儿子
宋仁宗给了林逋一个谥号“和靖先生”
世界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夺取上卢日策
亨利三世受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共同执政者
英格兰国王克努特大帝占领挪威
越南李朝开国君主李公蕴去世,引发三王之乱
大宋天圣六年,大辽太平八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文明之旅》第29期
文明1028:做隐士真的是躺平了吗?
楔子:1028
不管他是大隐小隐还是中隐,只要他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那他一定有自己执着的目标。他一定腾挪出了巨大的心力冗余,在自己的隐秘世界里,向那个目标勇猛精进。我们旁人看不到而已。
白居易
中隐
担任个闲职,工资每月照发,还可操办一些的大事。
大事
白居易一生的著作,共有七十卷,大大小小的三千来篇。
他自己抄了5份,留在哪呢?
庐山东林寺留了一套
再有一套诗集留在了苏州南禅寺
有一套是留在了洛阳圣善寺
一套留给了自己的侄子,叫龟郎
一套是留给了他的外孙,叫谈阁童
他在托付每一套诗集的时候都写了诗,昭告天下:不要抵赖,全天下人都知道我把诗集送到你那儿了
结果白居易成了唐代留下诗文最多的作者。
和儒家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
什么叫“士”?
就是怀抱着超越性的理念去积极地影响世界的人。
有士君子的地方,周边的人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
你要当隐士,不当官、不做为,那你还怎么承担得起这份士君子的责任呢?
隐士文化的误解
随大流,是最不费劲的事。不从流俗,一意孤行,那反而是需要巨大的心力才能办到的。
在人生选择那么少的古代,一个人连归隐都能做到,他怎么可能没有自己执着的目标?
伯夷叔齐、阮籍嵇康,他们执着的,是不服从的姿态
陶渊明就是愿意和一切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若即若离,隔上一层。有学者把陶渊明的这种状态,称作叫“边境”状态,热闹是你们的,我就在旁边待着。
维持这种疏离的状态,反而是需要巨大的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状态。
我们以为别人的躺平,其实是因为看不到他在另外一个维度上的执着而已。
为什么宋朝对隐士态度这么好?
1||| 隐士对朝廷的态度,没有那么激烈了
隐士不当官,不再是一种政治姿态,而是一个价值追求,我不愿意跟你们那样追名逐利而已,不意味着我不认同政权和皇帝
2||| 皇权渐渐发展出一套解释系统,可以兼容隐士的存在
作为皇帝,我要证明天下有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所有的隐士都出来工作
一遍遍地礼贤下士,一次次地敦请隐士出山,既证明你是隐居的高人,又证明我是有道的明君,大家各得其所,多好?
3||| 贵族社会的终结和科举制度的崛起
为什么你是隐士?你是应该当官,但是没有当
到了宋真宗阶段,科举制进一步成熟。
出不出来做官,从一种人生选择,彻底变成了一种能力测试
把中国几千年隐逸传统中的骄傲感摧毁殆尽
“这个时候的隐士,在无所不在的皇权的笼罩下,在科举制的釜底抽薪下,既没有独立的政治姿态,也没有独立的社会角色,再想拗出隐士的姿势,可就太难了”
4||| 允许隐士的存在,其实是皇权政治保留的某种弹性
正史里面有记录的著名隐士218名,高峰时期的魏晋南北朝有37个人,唐代有52个人,宋朝有56个人。
明朝,有记录的隐士只有13个人
清朝只有5个人,隐士文化彻底衰落
中华文化中原本的隐士应该什么样?
是一种非常对抗性的政治态度
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隐士许由
尧征召他去做官,他听了觉得脏了耳朵,所以就跑到河边去洗耳朵。
伯夷和叔齐
都反对周武王造纣王的反,不吃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后来就饿死了
皇权时代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司马昭反复劝他出来当官,他就是不干,司马昭只好把他杀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田园将芜胡不归”,穷到要饭的程度
隐士的勇猛精进
从对抗到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