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置身事内》读书笔记
这本书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编辑于2024-09-13 17:59:38刘墉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说话技巧,包括如何将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狠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等。他还分析了古今中外的幽默案例,教授如何埋下伏笔、营造气氛、引爆笑点,使语言更加婉转和生动,此外,书中还涉及呼吸调整、仪表姿态、养气之方等细节,帮助读者全面提升沟通能力!
这是一本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首版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首要”观念,提倡将写作的核心聚焦到变化丰富的人物之上。本书对国内外戏剧理论界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仍然是编剧们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作者文风犀利,一气呵成,虽然全文旁征博引,但简明易懂,是一本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剧作论著,其方法也适用于电影电视、小说、新闻等多领域的文体写作!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尤其适合项目管理的新手和有经验的从业者。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刻板的项目管理教材,融入了作者对项目管理的独特理解,提供了一种更简单、更易懂、更实用的项目管理方法。无论你是项目管理的新手还是拥有多年经验的老手,这本书都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项目管理的本质和挑战,提升项目规划、执行与协作能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刘墉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说话技巧,包括如何将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狠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等。他还分析了古今中外的幽默案例,教授如何埋下伏笔、营造气氛、引爆笑点,使语言更加婉转和生动,此外,书中还涉及呼吸调整、仪表姿态、养气之方等细节,帮助读者全面提升沟通能力!
这是一本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首版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首要”观念,提倡将写作的核心聚焦到变化丰富的人物之上。本书对国内外戏剧理论界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仍然是编剧们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作者文风犀利,一气呵成,虽然全文旁征博引,但简明易懂,是一本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剧作论著,其方法也适用于电影电视、小说、新闻等多领域的文体写作!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尤其适合项目管理的新手和有经验的从业者。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刻板的项目管理教材,融入了作者对项目管理的独特理解,提供了一种更简单、更易懂、更实用的项目管理方法。无论你是项目管理的新手还是拥有多年经验的老手,这本书都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项目管理的本质和挑战,提升项目规划、执行与协作能力!
《置身事内》读书笔记
下篇 宏观现象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落后国家能否赶超,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套适合国情的组织和动员资源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间招商引资的竞争
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则,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实现这一目标要依靠竞争
要想提高整体经济的效率,就要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
“条条式”,是以中央政府为主
按功能划分许多部委,以部委为基本单位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自上而下的“条条”式竞争模式源自苏联
块块式”,以地方政府为主,在设定经济发展目标之后,放权给地方政府
让它们发挥积极性,因地制宜,在实际工作中去竞争资源,两种模式一种并存
各地政府不仅要在市场上竞争,还要在官场上竞争
将官员晋升的政治激励和地区经济表现挂钩
以市场竞争约束官员行为
当地的经济表现能为地方官员和政府工作提供及时的反馈
官场和市场竞争的区别有一定区别,导致各地差异很大
缺乏真正的淘汰机制
官员升迁为零和博弈,而绝大多数市场竞争为正和博弈
市场大多为长期竞争,而地方官员人气有限
政府的发展与转型
生产型政府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经济富裕、社会安定、政府得力是国家繁荣的三大支柱
政府需要为市场建立基本框架和空间,一步步建设投入,也需要有足够的收入
市场经济的形式和表现,要受到政府资源和能力的制约,而政府的作用和角色,也需要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
经济发展早期,市场不完善甚至缺失,政府能力就成了市场能力的补充或替代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机制已经相对成熟,法治的基础设施也已经建立
民间的各种市场主体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源,市场经济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生产型政府”就需要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必要性
服务业相比工业生产更加灵活多变,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决策机制没有多大优势
服务型政府实际上是投资于人的政府,政府在服务业的投入是间接的,辅助性的,要投资和培育更一般化的人力资本,而非直接主导具体的项目
区分经济过程和发展目标
经济基础不同,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资源动员和配置方式,肯定与发达国家不同
不同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和路径也各不相同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生产率
对发达国家,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是不断探索和创新
对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是学习已知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将更多资源尽快组织和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以提高学习效率,但技术和生产率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若不能成功转型为“探索创新模式”,就可能会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
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发展模式也不同,行之有效的战略和政策
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受本国特殊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各地区亦然
可行的政策不仅受既有制度的约束,也受既有利益的约束
发展经济学的两大议题
发展顺序:重点是“结构”
改革方向和改革过程是两回事
近10年,林毅夫依托“比较优势”的基本逻辑来解释发展次序和结构转型
发展节奏:重点是“稳定”或“渐进性”
经济发展必然要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重新分配利益,所以必然伴随着矛盾和冲突。政府的关键作用之一,就是调控改变速度的快慢
稳定的改革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缓冲
“渐进性改革”中的各种缓冲机制,往往会拖低效率,常常被解读为“扭曲”和“资源错配”,任何成功的转型过程都离不开缓冲机制
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
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扩展阅读
经济史
艾伦的《全球经济史》(2015)
戈德斯通的《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2010)
弗里登《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2017
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戈登的《美国增长的起落》(2018)
科恩(Cohen)和德隆(DeLong)合著的Concrete Economics:the Hamilton Approach to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cy(2016)
改革开放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国内国际失衡
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
消费不足
原因1:储蓄率高,主流解释为计划生育、政府民生支出不足、房价上涨三者的共同作用
原因2:收入份额低(确实没钱,但是相对份额,非绝对值)
在经济发展初期,把更多资源从居民消费转变为资本积累,提高生产率和收入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上方式就不可持续了
问题1:基设和工体系都较完善,投资难度加大,地方政府主导投资的局面需要改变
问题2:居民收入和消费不足,消化不了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债务负担会越来越重
问题3:劳动份额下降,资本收入份额上升,会扩大贫富差距,社会容忍度有限
问题4:过剩产能必须向国外输出,加重全球贸易失衡
产能过剩,消费若只能依靠投资和净出口,过度投资会产生过剩产能,国外需求受政治经济影响较大
中美贸易冲突
源头:根源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动摇美国的霸权,而非意识形态领域让其恐惧
背景
各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平衡程度,会反映到其国际收支状况中
表现为中国的长期贸易顺差(卖出去)和美国的逆差(买进来)
贸易失衡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再到金融危机,经历从不严重到失衡加剧再到有所缓解的过程
全球经常账户的逆差基本全部由美国构成,而顺差大都由中国、欧洲和中东构成
其中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占全球顺差的份额扩大不少
在美国的所有贸易逆差中,与中国的双边逆差从21世纪初的四分之一上升到了最近五年的五成到六成
所以美国一直视中国为最主要对手
就业与政治冲击
在中美贸易冲突中,美国人普遍认为是中国制造抢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实际上
美国工人少了,但产出没少,说明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价格低廉,降低了部门的成本,刺激了其规模和就业扩张,包括制造业也有服务业
然而在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情绪爆发的年代,美国人还是把祸根归结于全球化,贸易保护才是良方
技术冲击
中国制造业崛起和对美国的技术冲击和挑战,是中美贸易冲突和美国技术遏制可能会长期化的根本原因
变化1:我国制造业增加值
变化2:技术(专利数量,我国超越美国成为第一)
变化3:基础科学(国际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数量,即“自然指数”,数量的新增)
对于像中国这样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一个逆流过程,即工业制造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先从制造环节入手,边干边学,积累技术和经验
再根据自身需要改进技术,创造一些专利
销量扩大、技术向前沿靠拢后,就有更多资源投入研发,推进更基础、应用范围更广的科研项目
理论上,中美贸易不一定会损害美国的科技创新,但在保守主义占上风的美国政坛和媒体中,对华技术高压政策可能会持续下去
针对美国的技术高压,可能让我国企业在短期内受挫,但很多相对落后的国产技术也因此获得了市场机会,可能提高市场份额和收入
进而增大研发力度,进入“市场—研发—迭代—更大市场”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国产替代
再平衡和国内大循环
目标格局:中央在2020年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
路径1:继续推进城市化,让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聚,发展服务业
第五章市场要素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
路径2:就要把更多资源从政府和企业手中转移出来,分配给居民,转变地方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加大民生支出后的影响
加大民生支出,能改变“重土地、轻人”的城市化模式,让城市“以人为本”,让居民安居乐业,才能降低储蓄和扩大消费
加大民生支出,限制地方政府用于投资的生产性支出
推进国内大循环要求提升技术,攻克各类“卡脖子”的关键环节
加大民生支出,遏制投资冲动,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发展模式的依赖,稳定房价,防止居民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而侵蚀消费
路径3:扩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发展各种直接融资渠道,加快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改革
“双循环”战略在强调“再平衡”和扩大国内大市场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扩展阅读
国际经济现象
图兹的杰作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2018)
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2015)
沃尔克和行天丰雄合著的《时运变迁》(2016)
埃森格林《资本全球化:一部国际货币体系史(原书第3版)》(2020)
国际不平衡
佩蒂斯的《大失衡:贸易、冲突和世界经济的危险前路》(2014)
余永定的文集《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2010)
全球化
鲍德温的著作《大合流:信息技术和新全球化》(2020)
罗德里克的《全球化的悖论》(2011)
纪录片《美国工厂》
债务与风险
债务负担重的家庭也面临至少三大风险
一是债务缺乏弹性
二是收入变化弹性很大
第三个风险来自家庭支出的变动
债务与经济衰退
债务与经济衰退
债务关系让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变的更为紧密
加杠杆(债务积累):借钱办事,借债去扩充资产(人之间商务往来增加的过程)
去杠杆(债务紧缩):还钱减少负债(人之间商务活动减少的过程,企业避免负债经营/降低企业负债率)经济衰退
去杠杆化:用股权融资代替债券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主导方式乃至唯一方式
杠概率:值负债率
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
债务源于人性:总想尽早满足欲望,又对未来盲目乐观,借钱时总觉得将来能还上
资金供给与银行管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导致全球金融自由化
金融风险的核心是银行的原因
第一,银行规模大、杠杆高
第二,银行进钱多是短期,贷出去的钱多是长期,一旦出现挤兑,风险很大
第三,银行信贷大都和房地产有关,常常与土地和房产价值一同起落,放大经济波动
第四,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
频繁的金融活动并没有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反而给经济带来了不必要的成本
国际不平衡与国内不平等
可贷资金增加
东亚借钱给美国与贸易不平衡有关,资金主要是单向流动
欧洲和美国的贸易基本平衡,资金主要是双向流动
国内贫富差距大,富人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可以借贷,而大部分穷人则需要借钱生存,债务总量就会增加
2015年,美国最富有的10%的人占有了全部财富的78%
实体企业投资需求不足
一个原因是大公司把投资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制造业整体外迁
另一个原因是发达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性在减弱: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大企业越变越大
债务本身并不可怕,如果借来的钱能用好,投资形成的资产能增加未来收入,还债就不成问题
中国的债务与风险
债务累计过程
2008-2009: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四万亿”计划
2010-2011:经济出现过热,通货膨胀抬头,货币开始收紧
2011年终:欧债危机爆发,影响了欧洲整体进口购买力,影响较大制造业
2012年:降准降息,影子银行扩张,把大量资金引向融资平台,债务辅导加速上涨
2015年-16年:15年股灾,15年末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美元加息
连续2年大量资本流出,人民币对美元一直贬值
中央连续降准降息,财政部开始置换地方债,放松了对房地产调控,带动房价上涨
影子银行变形:信托贷款维多,理财产品爆发,总体债务再次加速增长
2016年-首次提出“房住不炒”的定位,全面收紧房地产调控,“去产能”改革见效,工业企业利润率回升
2018年上半年,央行等四部委联合出台“资管新规”,严控影子银行
2018年下班年,“中美贸易战”开始,经济增长放缓
企业债务
较高原因: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融资主要为债务尤其是银行贷款为主,股权融资占比很低
重点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
“国进民退”现象,国企负债率高于民营,但利润率确较低,改革方案→推进国企混改
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问题
银行风险
国家对信贷放松管制,银行规模迅速膨胀
银行偏爱以土地和房产为抵押物的贷款
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这个跟影子银行有关系
化解债务风险
偿还已有债务(或提高收入(税收),或压缩支出,或变卖资产拆东补西)
降低利率
刺激消费和投资,提振经济
用通胀来稀释债务
量化宽松
稳定(推高)资产价格,但会加大贫富差距
货币化赤字
债务货币化,印钱来弥补政府赤字
遏制新增债务
我国的债务问题事以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经济体系的产物
供给侧改革,限制投资,去产能
资本市场改革,以股权代替债权
我国债务风险的本质不是金融投机的风险,而是财政和资源分配机制的风险
扩展阅读
债务角度
普林斯顿大学迈恩和芝加哥大学苏非《房债:为什么会出现大衰退,如何避免重蹈覆辙》(2015)
英国经济学家特纳《债务和魔鬼:货币、信贷和全球金融体系重建》(2016)
英国央行前行长金《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货币、银行与全球经济的未来》(2016)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利欧(Dalio)《债务危机:我的应对原则》(2019)
中国债务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尔泰
彭博的经济学家欧乐鹰(Orlik)China:the Bubble that Never Pops(2020)
银行
耶鲁大学戈顿的《银行的秘密:现代金融生存启示录》(2011)
祖克曼的《史上最伟大的交易》(2018)
我国银行系统的风险和改革
沃尔特和豪伊《红色资本:中国的非凡崛起和脆弱的金融基础》(2013)
保尔森《与中国打交道:亲历一个新经济大国的崛起》(2016)
潘功胜大行蝶变: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复兴之路》(2012)
城市化与不平衡
房价与居民债务
房价和土地供需之间的关系
政策影响方式:供给量、建造住宅的用地指标、容积率和绿化面积
房地产内在的供需矛盾
银行可以通过按揭创造几乎无限的新购买力
城市土地供给却有限,且不可再生(即使烂尾也很难短周期内对其所处土地进行再利用)
我国居民债务情况:居民债务负担不低,且仍快速上升
房价与居民债务
风险
消费下渗:增加按揭债务负担,拉大贫富差距,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
很难抵御经济衰退
化解:遏制房价上涨的势头,提高收入,尤其是中低人群的收入,鼓励其到能提供更多机会和更高收入的地方去工作
房价与居民债务:欧美的经验和教训
在西方,二战前大部分人没有自己的房子,随着房子数量和价格的攀升,房产成了国民财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房价上涨
无房者(房子就是住的地方)想尽快买房---贷款---多按揭
有房者(房子是重要的资产)财富上涨---继续涨
房价下挫和收入下降会加大家庭债务负担,进而抑制消费---全民都抑制消费---经济萧条
居民债务主要来自买房,房价越高,按揭就越高,债务负担也就越重
房地产常被称作“经济周期之母”,根源就在于其内在的供需矛盾
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按揭创造几乎无限的新购买力
而另一方面,不可再生的城市土地供给却有限
房价与居民债务:我国的情况
2018年末,我国居民债务占GDP的比重约为54%,虽仍低于美国的76%,但已接近德国和日本
城镇居民接近六成家庭有负债,平均债务收入比为1.6(债务相当于1.6倍的家庭年收入)
城镇居民2019年的负债中有76%是房贷
房价与居民债务风险
房价上涨不仅会增加按揭债务负担,还会拉大贫富差距,进而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
化解居民债务风险
遏制房价上涨势头--根本的解决之道提高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鼓励他们到能提供更多机会和更高收入的地方去工作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人口流动与收入平衡
在美国无户籍限制,人口可以自由流动,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差别很小
我国要鼓励更多人进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
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密度上升,不仅能提高本地分工程度和生产率,也能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分工
导向改革:土地流转与户籍改革
集团土地入市(农村集团用地参与流转)相关改革进程
2008-十七届三种全会:提出原则性条款
2015-全国33个试点县试行“三块地”改革
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宅基地制度改革
2017-提出集体用地上建设租赁住房试点
2019-第一批13个试点城市选定
2019-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通过
首次在法律上确认了农村集团经营性用地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从此有了同等权能,同价入市,同权同价
对宅基地制度只做了原则规定
2020-启动新一轮宅基地改革制度试点
“人”的城镇化和户籍制度的相关改革进程
2013-首次中央城镇化会议,明确以人为本
2014-两会把人口落户城镇作为政府工作目标,开始户籍制度改革
取消了农户与非农户的茶币
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
逐步按照常驻人口(非户籍人口)来规划公共服务供给等
2016-中央要求地方政府改进用地计划安排,实施“人地挂钩”
2019-发改委提出要全面取消/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
收入差距
1981-2015全国极端贫困人口减少近9亿,不同收入阶层人口的绝对收入都在快速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富差距在代际间传递
对收入差距的容忍度
影响不平等容忍程度的因素
经济的增速(最重要)
人群的相似性
家庭观念
扩展阅读
陆铭的著作《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2016)
周其仁的著作《城乡中国(修订版)》(2017)
东南大学华生的著作《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2014)也是理解城市化的上佳读物
书籍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分上下两篇
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入、支出、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
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对宏观现象的影响,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
相关书籍推荐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红星照耀中国》
《激荡三十年》
上篇 微观机制
介绍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第一个特点是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
优点是可以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缺点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推高了房价和居民债务负担,拉大了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
第二个特点是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
优点是推动了企业成长和快速工业化
缺点是加重了债务负担
第三个特点是发展战略“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
优点是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扩大了对外贸易,使我国迅速成为制造业强国
缺点是经济结构不平衡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要理解政府治理和运作的模式,首先要了解权力和资源在政府体系中的分布规则,既包括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布,也包括同级政府间的横向分布
政府治理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2018年)
中央与地方政府
央地关系历来是研究很多重大问题的主线
一方面,维持大一统的国家必然要求维护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
另一方面,中国之大又决定了政治体系的日常运作要以地方政府为主
党和政府
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的绝对领导是政治生活的主题
简单说来,党---决策和人事任免,政府---执行,但二者在组织上紧密交织、人员上高度重叠,很难严格区分
条块分割,多重领导
部门受市、省、部业务部门(业务)管理,又服从县委、县政府的(人事、财)领导
上级领导与协调
某一事物单个部门(局)无法解决的,需要上级分管领导协调(跨部门)
官僚体系
官员必须学习和贯彻统一的意识形态
官员由上级任命
地方主官需要在多地轮换任职
权力运作都受到两种约束
做事的能力及做事的意愿
前者取决于掌握的资源,后者取决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外部性与规模经济
影响行政区划的首要因素是“外部性”
“外部性”---人的行为影响到别人.
吸烟,让别人吸二手烟---负外部性
打疫苗,自己收益也降低别人感染风险---正外部性
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边界
“规模经济”---国防和公园
物品生产出来,用的人越多越划算——建造和维护成本分摊得越薄
行政边界的划分跟公共服务影响范围有关
政府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也与技术和基础设施有关
人口密度、地理与文化差异
人口多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多(区域小),人少的地方划分少(区域大)
山川河流成了行政管理的自然边界
语言文化的差异
行政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
交界地区人少,地理条件不好,语言文化也有差异,经济发展一般不好
其他因素
基础设施和(省级)道路网络的不足
(大江大河大湖)环境污染
对策:深入市场化改革
复杂信息
维护上级的“形式权威”和下级的“实际权威”平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关键
信息获取与隐瞒
GDP 中央7%,省均9.7%,市10.6%
“文山会海”上级要不断向下传达,下级要不断向上汇报,平级要不断沟通(权力运作的一部分)
因为信息复杂,不可信的信息比比皆是,而权力和责任又高度个人化,体制内的规章制度无法完全取代个人信任
上级在提拔下级时,除考虑工作能力外,关键岗位上都要尽量安排信得过的人
监督和审计---下级可能扭曲和隐瞒信息 (土地督察和水污染治理)
激励相容
如果一方想做的事,另一方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好,就叫激励相容
垂直管理
在专业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部门,具体而明确的事务更多,更倾向于垂直化领导和管理,如海关
有些部门工作性质也比较专业,但与地方经济密不可分,很多工作需要本地配合,实行垂直管理和地方分级管理,如工商、环保
地方管理
对于更宏观的工作,比如发展经济--即地方负责也能分享成果还要约束不要搞砸和过头
我国事权划分的一大特点是“属地管理”:一个地区谁主管谁负责,以行政区划为权责边界
其次是权力和资源的配置要制度化
事权划分3原则
外部性和受益范围(决定成本效益/管理半径)
对别人产生正面影响,是正外部性,反之负外部性
行政边界
边界划分的影响因素
平衡规模经济和服务质量保障
人口密度
地理条件
语言文化差异
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
原因
公共资源获取困难
山区,自然条件差
非主流文化区,边界割裂
解决方案
行政区设横纵向划分解决跨区域外部性问题
区域性整合,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市场化改革
加强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弱化其与市区的联系(第二章)
扩张城市,撤县设区,整合本地人口
县和区的区别
区是地级市派出机构没什么独立性的,县和县级市独立性更强
信息复杂性(决定决策效率/如何决策)
通过信息理解上下级的分权、平级之间的分权
激励相容原则(决定执行进度积极性)
垂直管理:专业化程度高,具体而明确的事务多的部门,如海关
地方管理:与地方经济密不可分,需要本地配合的工作,如工商局
明确地方的权利和责任
权利和资源的配置要制度化,不能朝令夕改,需形成明确的预期
招商引资(混合经济体系)
地方政府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环境,本身更是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
创新就业是地方经济工作的重点
招商引资的主要方式是
土地支持:企业土地的前期开发,七通一平
融资支持:给规模较大的企业以金融支持
政策协助:对一些业务比较复杂,所在行业管制比较严格的企业,地方也会提供法律和政策协助
企业补贴/税收福
扩展阅读
关于中国政府和政治
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2010)
景跃进、陈明明、肖滨合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2016)
我国政府的运作模式
葛剑雄教授的著作《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2013)
孔飞力的杰作《叫魂》(2014)也与本章内容相关
财税与政府行为
要想把握政府的真实意图和动向,不能光读文件,还要看政府资金的流向和数量
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历史: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私有”概念→不能对所有权变革,因此对使用权和经营权实行承包制
补充阅读:吕冰洋《分灶吃饭体制的消极影响》
财政包干历史历程
1980-1984财政包干(实验阶段)
中央和省级财政之间对收入和支出进行包干
1985全面建立分灶吃饭的财政体系
1994分税制改革
税收分为3类: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如增值税)
分设国税、地税两套机构,与地方财政部门脱钩,垂直管理为主
最重要的税种是增值税(由地方税变成共享税)
阻力解决:设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
形式:根据地方实际来确定承包形式和分账比例,各地不同
作用
地方有动力扩大税收来源,大力发展经济
大力兴办乡镇企业
交给县政府的增值税(不管是否盈利都要交,规模越大交的越多)
上缴的利润
调动起全社会的积极性,推动社会整体走向僵化的计划经济
反作用
“两个比重的不断降低”→中央越来越穷,财政整体也越来越穷
中央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
原因:
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占GDP比重
原因1:承包制本身不稳定(每次谈判可能更吃亏)
原因2:预算外收入的盛行(预算外收入地方独享)
藏富于企业→先减税→再通过别的操作收回来
改革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土地财政)
影响:减少了其手头可支配的财政资源
增加税收规模——做大蛋糕
扩大税源
改革前按照隶属关系上缴,改革后按所在地上缴→刺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加强征管
增加预算外收入——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
背景:土地公有制,城市归国家,农村归集体,农村要转为建设用地,必须先经过征地变成国有土地
历史进程
1994年:卖地收入还不多
乡镇主要占用的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为了招商引资,土地转让很优惠
1988年:城市土地价值显现
单位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货币化
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锁死了农村土地的非农建设通道
1999-2000年:混沌地带,土地转让过程相当不透明,腐败盛行
2001年:国务院提出“大力推行招标拍卖”
2022年:明确招挂拍制度
2003年:达到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55%
具体财政来源
土地使用权转让
也负责七通一平等支出,实际可能入不敷出,主要还是为了招商引资
土地使用和开发的相关税收收入(基于价值而非面积)
目前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第三章)
资源的使用效率低
分税制造成的基层财政压力与地区间不平衡
纵向不平衡:基层财政困难
引发的一系列改革
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拉开帷幕,取消了三提五统和两工等
2006年:农业税彻底废止
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转移支付中加入激励机制,鼓励基层政府达成特定目标
把基层财政资源向上一级政府统筹
如乡财县管
省直管县、扩权强县
问题1:省管不过来
问题2:跟市产生竞争>合作,县域经济“孤岛化 ”
横向不平衡:地区间不平等
解决方案: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均衡性转移支付)
问题:刺激财政供养人员增加,恶化冗员问题
专项转移支付
实际加大了地方不平等
扩展阅读
财政和税收
周飞舟的著作《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2012)
农村的土地制度
周其仁的著作《城乡中国》(2017年修订版)
刘守英的著作《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2018)
财政和土地制度
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2018年新版)
田毅和赵旭《他乡之税:一个乡镇的三十年,一个国家的“隐秘”财政史》(2008)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成都“宽窄巷子”说起
第一,它持有从政府取得的大量土地使用权
第二,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
但效率另当别论,项目本身盈利能力不强,但带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宽窄巷子1年游客2000万人)
第三,政府的隐性担保可以让企业大量借款
工业园区开发:苏州工业园区vs华夏幸福
国资城投公司负责一二级开发
民企华夏幸福负责一二级开发(住宅售卖费用补贴工业园开发费用),另外与政府“分享”工业园税收
地方政府债务
城市化和商品房改革,土地价值飙升
政府不仅靠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支撑起了“土地财政”,还将未来的土地收益资本化
从银行和其他渠道借入了天量资金,利用“土地金融”的巨力,推动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债务
08年金融危机放宽了部分金融限制,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激增
为政府开发融资:国家开发银行与城投债
地方债务与风险
纵向上看,层级越低的政府负担越重,风险越高
县级债务负担远高于省级,因为县级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低,财政收入更少
横向上看,中西部的债务负担和风险远高于东部
地方债的治理与改革
第一项改革是债务置换(降低利率)
大大减少了利息支出
周期长,降低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信用级别提高
第二项改革是推动融资平台转型
厘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剥离其为政府融资的功能,同时破除政府对其形成的“隐性”担保
第三项改革是约束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避免大量资金流入融资平台
第四项改革就是问责官员,对过度负债的行为终身追责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
官员政绩与激励机制
官员政绩---从唯GDP论到本地综合发展情况
激励机制---胡萝卜(威望升迁机会和实际收入)加大棒(党纪国法的监督惩罚体系)
腐败与反腐败
腐败的类型
第一类是“掠夺式”腐败
对私营企业敲诈勒索、向老百姓索贿、盗用挪用公款等,这类腐败对经济增长和产权保护极其有害
第二类腐败是“官商勾连共同发财式”腐败
导致经济解构扭曲
扭曲投资和信贷资源
权钱交易扩大了贫富差距
地方上可能形成利益集团
扩展阅读
本章讨论的所有话题,包括拆迁、招商引资、地方债务、户籍与城市化等,都能在周浩导演的杰出纪录片《大同》(又名《中国市长》)
官员行为对经济的各种影响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第二版)》(2017)
冯军旗《中县干部》(2010)
洪源远China's Gilded Age: the Paradox of Economic Boom and Vast Corruption(Ang, 2020)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现实世界没有黑白分明的“市场”和“政府”分界,只有利益关系环环相扣的各种组合
我国经济改革的起点是计划经济
所以地方政府掌握着大量资源(土地、金融、国企等),不可避免会介入实业投资
由于实业投资的连续性、复杂性和不可逆性(第三章),政府的介入必然也是深度的,与企业关系复杂而密切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05年在北京建5代线,银团贷款7.4亿美元,北京市政府贷款28亿
08年在成都建设4.5代线,成都城投18亿,国开行银团16亿
05-06年深圳建设6代线,上海建设6代线均因夏普搅局而未成功
08年,合肥,6代线。城投(政府)出资30亿,社会投资机构出自90亿,银行贷款75亿
08年金融危机,“4万亿计划”,产业项目高速发展,但都有城投(政府)参与
经济启示
京东方面板生产,前期投资巨大,成本回收较慢,不是一般资本敢投资
“东亚经济奇迹”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府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复杂度很高的行业,充分利用其中的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迅速提升本土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地方政府竞争
京东方不仅自身投资规模巨大,且带来的相关上下游企业的投资也很大,带动的GDP、税收及就业十分可观
新兴制造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效应很强,因为扎堆生产可以节约原材料和中间投入的运输成本,而且同行聚集在一起有利于知识和技术交流,外溢效应很强
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
光伏产业的故事
01年施正荣在无锡市政府支持下创立尚德05年上市,07年江西赛维成立
11年前光伏主要出口,57%欧洲,15%美国
欧美国家对光伏有大量的补贴
11年金融危机和偶在,欧美国家开始“反倾销,反补贴”,不再发放补贴,行业进入寒冬
11年国内开始对光伏进行大量补贴,光伏在国内开始迅速发展,我国成为光伏生产第一大国和消费第一大国
18年5月31日,国内停止对光伏补贴,同年四季度,欧美宣布取消双反
光伏实现价格市场化
经济启示
政府补贴市打入一个全新行业必不可少的必由之路
地方政府竞争和重复建设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二十促进竞争的市场化现象
市场竞争要有完善的淘汰机制,没有“优胜略汰”的竞争知识空话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私募基金与政府引导基金
产业引导基金特点
大多数引导基金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投给专业的私募基金,做基金的基金
把政府引导基金交给市场化的基金管理人运作,实质上是借用市场力量去使用财政资金
大多数引导基金的最终投向都是“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战新产业)特性
扶持和发展战新产业是国家战略
战新产业处于技术前沿,不确定性很大,需要共担风险并能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的“实力派”股东
很多战新产业正处在发展早期,未形成地理集聚,让很多地方政府看到本地布局机会
引导基金的成绩与困难
第一类是财政资金保值增值目标与风险投资可能亏钱之间的矛盾
第二类困难源自财政资金的地域属性与资本无边界之间的矛盾
第三类困难源于资本市场(募集失败)
第四类困难是激励机制,管理人才薪酬激励机制难以突破体制限制
扩展阅读
工业记录片---《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创新中国》《大国工匠》《军工记忆》
行业和企业的研究著作
京大学路风的《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2016)---京东方的故事
吴军的《浪潮之巅》---而对于新工业革命、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中的企业和投资故事
历史背景和国家兴衰角度去看待工业投资和发展
哈佛商学院麦克劳的《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1999)和哈佛大学史学家贝克特的《棉花帝国》(2019)
史塔威尔的《亚洲大趋势》(2014)讲的是日韩以及中国的成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