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交恐惧心理学
本导图讲述了自我保护的人际交往模式、社交恐惧症的行为与表现、社交恐惧的心理诱因、恐惧心理与性格因素的关系、享受社交乐趣等。
编辑于2021-08-10 12:00:53社交恐惧心理学
1、自我保护的人际交往模式
什么是社恐
内向:喜欢独处、不害怕社交
害羞:躲避社交、担心被人看见不自在
社恐:害怕社交,心慌难受,一个人待着
害怕什么
置于他人的目光和评论下,社恐症会将其放大而产生恐惧与焦虑
社恐的四种表现
身体不适
焦虑想法
回避逃跑行为
隐藏自卑、悲伤情绪
社恐的高发人群
自卑、自我评价低的人
不自信、怯懦
高度敏感者
猜测别人想法和表情
完美主义者
对自己要求过高,不能面对失败
内向者
喜欢独处、不能受刺激
如何改善社交
现在开始,一点点融入社交活动
寻求信任的人帮助,让其鼓励你逃出社交恐惧
保持耐心,克服治疗
2、社交恐惧症的行为与表现
“脸红恐惧”越控制脸越红
正确看待,当成社交时正常反应,不是缺点和过错
“视线恐惧”不敢正视对方
训练对镜看着自己的眼睛,缓解消极心理、提升自信
“表情恐惧”面部表情不自然
对自己多一分自信,少点揣度别人的想法
“口吃恐惧”当众讲话打结
心理上改变认知,遇到口吃不要神色大变,有“阿Q精神”
“异性恐惧”相处感到压力
增加与异性接触,不要将异性看作洪水猛兽
“权威恐惧”不敢打交道
正确认识和接收自己的能力,不要将别人的评价当作全部
3、社交恐惧的心理诱因
借助药物降低大脑杏仁核的活跃度,调节人体内血清素的含量,可帮助人体放松,平复情绪。也可以多吃色氨酸含量高的食物:肉类、坚果、鸡蛋、香蕉、胡桃等。
不自己吓自己,不对他人过度警觉。将想象力应用到恐惧上是错误的
完美主义者一般为:对自己要求高、对他人要求高、认为他人对自己要求高
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允许犯错,接收自己的不完美
家庭对社恐的影响
父母本是社恐,潜移默化地导致孩子认为社交很危险
父母的焦虑想法强加给孩子,过度保护阻碍孩子自己的正常社交
父母的严格要求催生孩子的恐惧心理,拿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打击了孩子自尊和自信
逃避会让社恐越发严重
逃避像香烟和酒精,可以暂时获得解脱,从而上瘾
形成“越害怕越逃避,越逃避越害怕”的恶性循环
在心理上主动面对,建立“不逃避”机制,慢慢从行为上面对社交,战胜恐惧
社恐的常见逃避形式
逃避日常人际关系
该做什么就去做,逃避人际关系只会感到空虚和悲观
不停换学校或工作
不害怕冲突,修炼自己的内心
逃避爱情与婚姻
不好的经历让人无法释怀,放下才能再收获
失去目标,出现与之间不同的反常行为
避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面对现实,加强自信
4、恐惧心理与性格因素的关系
内向只是一种性格特征,社恐则是一种心理状态
内向者参与社交像手机的耗电,找到充电的话题和事情,去更好参与社交
外向与内向的不一样
两者的在社交上不同的思考、表现、交流与获取精力
内向通过独处来获取充电,外向通过与人互动获取能量
没必要强迫自己成为外向的人,接收内向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内向者怎么做?
做好社交前的准备
多去了解参与社交的人数、主题、场合、流程等
社交过程中为自己充充电
感到乏累,找个安静的角落独处,为自己充充电,准备好再回到场合中
伪装成外向性格不可取
如果勉强自己的表现成为外向者,社交中只会感到沮丧、痛苦,无法感到社交的乐趣
唤醒外向性格的几个办法
焦点不要对准自己,转移到别人身上,不要只看自己的紧张与不安
不要急着对别人下判断,不要偏见而封闭自己
设定一个社交偶像,让自己慢慢与其的处事距离拉进
内向者往往更倾于给出否定回应
将“不”字,变为让我考虑一下,为自己争取考虑的时间
可以用书面或邮件反馈观点
5、克服恐惧从改变思维开始
“随它去”的含义
不过分关注负面想法,对他视而不见吧
少想是目的,多做是手段,从而逐渐淡化负面思维
与人交往,脑中的总出现负面想法,那就承认他,然后随它去
少点内心戏,从别人的眼光中走出来
不要在意他人的评价,像为他人而活,也别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
“20-40-60法则”20岁担心别人怎么看你,40岁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你,60岁才发现根本没人关注你
当你大脑出现负面想法时,问问自己四个问题
它是真的吗?
你确定它是真的吗?
当你相信了这个想法,你会做什么反应?
如果没有这个想法,你将会是怎样的人?
喜欢放大坏事的影响,觉得自己没优点,抓着自己的缺点不放,那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挑战焦虑的想法,对自己的焦虑提出质疑,得出结论,重新提出应有的想法
9、享受社交乐趣
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人交往在心里形成了利益对比,担心遭到损失
面对社交,有勇气地承担交往风险
消除误解,维持稳定的亲密关系
与伴侣谈话,不要伪装自己,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即使不满也及时说出来
共同参加一些活动,如体育运动、听音乐看书等,关键是做双方都热衷的事情
经常约会,定时的约会去看电影、话剧或在家里来一顿浪漫烛光晚餐
寻求帮助,不要酒精掩盖无能感
借酒壮胆,错误地把酒精当成治疗焦虑的药物
戒掉酗酒习惯,克服自己的无能感。反之社恐无法得到好转
发泄郁闷,让暴力和犯罪远离你
与人发生分歧时,社恐患者不愿意违背他人,因此会退让回避放弃,这样不满会越积越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压抑自己内心想法,不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多做运动、听音乐、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等去缓解焦虑情绪
别让社交恐惧并发抑郁症
50%-70%的社恐患者最终会患上抑郁症
对参加活动失去兴趣
经常感到悲伤、情绪低落、忧郁、不开心
出现睡眠问题,睡得太多或太少,甚至失眠
出现食欲问题,吃得太多或太少
精神不振,充满无力感与绝望
难以集中注意力
无法感到快乐
对目前的状况感到自责
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甚至会想到自杀
在抑郁症出现之前开始治疗,病情最单纯,治愈率也最高
在治疗后的病情也不用一好转,需要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与关心
8、在实践中走出恐惧的阴霾
自我表露,言语与非言语也可表达自己感受
倾听与回复,学会倾听对方,适时回应对方表达理解
目光接触,试着观察他人一两秒,再逐渐延长时间
微笑,即使不说话,用微笑回应别人也可以
打开心门,让朋友带你走出社交困境
向好朋友寻求帮助,分享你的感受,从社恐中走出来
扩大交际圈
社交从一句简单的问候开始,门口保安,遇见同事等
改变习惯拒绝的方式,先思考再决定
做好充足准备,主动组织社交活动
男性会通过户外活动,运动等建立友谊,女性会通过网络聊天,电话或聚会建立友谊
在社交冲突与批评中修炼内心
不逃避冲突,直面处理,不让情况变得更糟
变成观察者,冷静考虑自己的言行,分清责任和过错
不过激回应,找到冲突的根源,而不是互相解决
学习社交技能
学会赞美与接受赞美
赞美别人的身材、穿着、物品、性格、兴趣喜好
对别人赞美你时,不要否定的回复别人,如其实我并不满意之类的
让自己有话可说
可以试着聊聊天气、新闻、娱乐、身边发生的事等,最后是热点、大众了解的
礼貌的告别,感激并表达希望下次可以继续长谈
7、提高社交适应力
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放眼当下,注重现实
顺其自然,接受情绪
为所当为,并非不作为
将恐惧暴露于社交情景中
社交前,想象演练社交中的场景
社交中,通过参加婚礼、朋友聚会来控制自己的焦虑
社交后,对自己进行评估,肯定在场景中做得好的表现
认知疗法,打破固有思维
识别社交恐惧的来源
找到自己对社恐的来源,列出三项焦虑与回避的问题
挑战自动思维,改变负面思想
行为训练
缩小注意范围,如将注意力集中演讲稿,而不是听众的表情和反应
调整呼吸,吸入新鲜氧气,放松情绪
放松肌肉,将注意力和呼吸从左脚开始转移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系统脱敏法
通过对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刺激,帮助患者减少恐惧情绪
正念疗法
关注当下,少点思考过去和未来
不评判,不主观地去发表看法,不给与好坏和对错的评价
不强求,不强求他人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也不强求自己改变到什么程度
6、用适合的方式参与社交
发觉自我,即使与众不同也会受到欢迎。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需求,以真实的自己去参加社交
别打肿脸充胖子,夸下海口去答应别人,所有的不自在都是自找的
不违心的伪装,也不要觉得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划定底线,坚持自己的原则
制作重要的程序排序清单
不满他人行为或想拒绝他人时,采用非当面沟通
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随意按照他人意愿改变原则
了解彼此,享受交往过程
精选几个交谈的话题
学习一些接话的技巧,如:“为什么?怎么会这样?”“说起这个我们有相同的经历”
与寡言少语,经常沉思的人在一起,外向者更容易感到焦虑不安
屏蔽过度刺激,设置社交防护
控制信息摄入量,在意要闻大事就够了
运用小工具设置屏障,如:耳机、墨镜、帽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