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
这是一篇关于初中修辞手法归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双关,通感,顶真,借代,象征,反复,对偶,引用,反问,设问,排比,对比,夸张,拟人,比喻。
这是一篇关于0-3岁婴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0-3岁婴儿发展身心规律。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初中修辞手法归纳
比喻
定义
用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概念
通过相似性联系两个不同事物
种类
明喻
直接使用“像”、“如”、“似”等词语
例子:“他像狮子一样勇猛”
暗喻
不直接说明比喻关系,而是暗示
例子:“他是一头狮子”
借喻
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子:“狮子般的吼声”
作用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拟人
赋予无生命事物以人的特征或行为
特点
使描述对象更生动、更具有表现力
例子
“春风得意马蹄疾”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夸张
故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
目的
突出事物的特点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他的声音大得能把屋顶掀翻”
扩大夸张
故意放大事物的特征
例子:“他的眼睛比铜铃还大”
缩小夸张
故意缩小事物的特征
例子:“他瘦得一阵风就能吹走”
对比
把两个性质对立或差异较大的事物并列起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反义对比
使用反义词进行对比
例子:“生与死”
性质对比
对比事物的不同性质
例子:“黑夜与白昼”
排比
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
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使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设问
作者提出问题,不求回答,而是引导读者思考
引起读者兴趣
突出主题
“你见过大海吗?”
反问
答案明显,作者用以强调观点
例子:“难道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例子:“为什么他会这么做?”
作者提出问题,答案已在问题中暗示
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
激发读者的思考
“这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通常不需要回答,答案是肯定或否定的
引用
在文章中引用名人名言、诗句、成语等
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化内涵
“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原文
例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间接引用
转述他人的话或观点
例子:“他总是说,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对偶
两个句子或短语在结构、字数、意义上对称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使表达更加凝练和有力
反复
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强调主题,加深印象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要成功!”
词语反复
重复使用某些词语
例子:“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句子反复
重复使用整个句子或短语
例子:“我说过,我会做到的,我说过,我会做到的。”
象征
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或某种思想感情
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易于理解
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内涵
“白鸽象征和平”
通常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去理解和联想
借代
用与本体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代替本体
避免直接表达,增加语言的含蓄性
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他用笔杆子战斗了一生”
部分代整体
用部分代替整体
例子:“千帆过尽,不见故人”
整体代部分
用整体代替部分
例子:“满城尽带黄金甲”
顶真
前一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一句的开头
增强语言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使文章结构紧凑,富有逻辑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通常用于强调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
通感
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官的感受相互转换
丰富语言的表达,增强形象性
使读者产生更全面的感官体验
“甜美的歌声”
通过感官的交叉使用,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双关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同音异义性,使一句话具有两种含义
增加语言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使表达更加含蓄和机智
“他真是个‘书虫’,整天啃书本”
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
例子:“这个‘苹果’真甜”
谐音双关
利用词语的同音异义性
例子:“他真是个‘好’学生”(“好”字既表示优秀,也表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