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
要点、考点、知识点,必备复习资料分享,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提高复习效率,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9-17 21:12:46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
概念: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求的过程。
物质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三个要素
人的劳动
即劳动的支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手段,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一切物质资料
未经人加工的自然物
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
概念: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构成
人:劳动者(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科学知识
物: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概念
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消费是最终目的
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
封建制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
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概念: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性质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变革和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阻碍生产力发展
落后陈旧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概念: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概念: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的基本矛盾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
社会经济规律
概念: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按照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分为三类
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在人类几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例如: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
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例如: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规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概念: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
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的规律,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五个阶段
原始社会制度
奴隶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科技革命
第一次: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第二次: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性的暂时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后面详细论述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概念: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概念: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两个经济条件)
社会分工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第一次: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
第二次: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第三次:商人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
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社会,仍需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是因为在现阶段广泛存在着社会分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单位还是具有各自利益的经济实体,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
概念: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
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的市场和无形的市场
市场体系
概念: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
商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要素市场)
包含资金(金融)、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
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要素市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
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备的功能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
经济联系的功能
经济利益关系调整的功能
信息产生和传递的功能
社会评价功能。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
区别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来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实现充分发展后将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六、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
社会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
获得最优的效率
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方式
市场运行机制可以使企业和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供求、价格在竞争中实现资源配置
市场资源配置在经济体制上反映就是市场经济
计划配置方式
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配置
两种方式
指令性计划:行政手段
指导性计划:不能直接配置,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调节,起间接的导向性作用
计划经济配置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
概念: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两种基本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基本功能是把有限的社会资源配置到不同生产和服务部门,以满足人们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
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
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并贯穿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象。
经济体制除了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影响。
实行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实行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经济体制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