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线无战事》思维导图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
这是一篇关于《高考升学规划日历》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高三考生和家长可以参考本日历规划报考时间和流程,确保顺利完成各项报考任务。
人际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是一种心理人格理论,也是促使人格改变和成长的一种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好-你好"。"我好"的意思是,仅仅因为我出生于这个世界,我就有权利拥有我的生命及我可能在生活中获得的幸福。"你好"的意思是,我知道其他任何人拥有与我同样的权利。因此,我好,你也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摆渡人——必读世界名著
天蓝色的彼岸
安德的游戏
《悉达多》思维导图
《飘》思维导图
《强风吹拂》思维导图
《月亮与六便士》思维导图
《献给阿尔吉依的花束》思维导图
《希腊神话全书》思维导图
汤姆.索亚历险记
《西线无战事》思维导图
一个青年人对抗一个时代的故事
改造:从学生变成战争机器
奔赴战场的保罗和同学们
主人公:保罗
参军前,保罗是一个十九岁的中学生
参军后,保罗与另外三个同学克罗普、米勒和莱尔分到了同一个连队
一个死去的同学
大腿中弹,被截肢了,躺在野战医院里
同学死后,米勒拿走了他的靴子
鼓动学生上战场的老师:康托列克
康托列克以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鼓动学生参军,坚信自己做着最好的事
猛烈的炮火让康托列克教给学生们的世界观迅速崩塌
接受十周的军事改造
军事改造前:十分兴奋,在学校里阅读叔本华,讲究自由精神
军事改造后:饱受教官虐待,从自由散漫的毛头小伙子训练成了战争机器
战斗:从新兵成为老兵
第一次面对敌军进攻
毒气
一战时大量使用毒气弹,二战时毒气弹才被禁止
很多新兵因为慌乱忘了戴上防毒面具,吸入毒气致死
炸弹
军队全部躲进了墓地,寻找墓碑和坟包作掩护
炸弹不仅炸死了士兵,还将墓地的棺材和尸体都炸翻出来
换防时的聊天
讨论学校的知识
保罗和同学们互相提问学校的知识,却没人给出答案
学校的知识无法在战场上使用,他们只知道如何杀死敌人,不再是学生了
设想和平后的生活
米勒:期待和平后还能回到课堂念书
克罗普:上过战场的人无法再回到课堂念书,战争瓦解了我们的信念
保罗:我们才十八岁,刚开始热爱世界,却不得不对一切开炮,我们只相信战争
重上前线直面战争
炮击
敌人冲上来之前,不分昼夜地无休止炮击
保罗没有被炸死,他意识到:士兵只有扛过上干次偶然,才叫活着
直面敌人
为了不被敌人杀死,德国士兵们疯狂地将手榴弹扔向敌人
保罗和同伴们向敌人追击,用铁锹杀死了掉队的敌人
经验不足的新兵迅速被敌人杀死,每死一个老兵,都要死五到十个新兵
休整:保罗重返家乡
无法融入家乡的保罗
再次见到姐姐和母亲,保罗痛苦又无助,强忍住泪水
保罗发现自己无法跟乡亲们交流,对家乡十分陌生
回到家乡的保罗彻底失去了自我认同感,好像自己又是士兵,又是孩子
动摇:青年士兵对战争的反思
保罗驻扎在俄国战俘营
俄国战俘就像一个个老实的农民,看上去比德国的农民还要善良
通过枪口准心看人,他就会变成敌人;真实面对人,敌人也会成为普通人
反思战争
克罗普:德国人打仗为了保卫祖国,法国人打仗也为了保卫他们的祖国谁是对的?
保罗:德国的报纸说我们是对的,法国的报纸说他们是对的,这是怎么回事?
加登:上前线之前,很多德国人从没见过法国人,很多法国人也从没见过德国人,没人问普通人对战争的看法,那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
大家的结论:一定有人从战争中获利,借由战争名垂青史
毁灭:西线无战事
被保罗杀死的法国士兵:热拉尔·迪瓦尔
保罗作为侦察兵,和队友们失散了,他只好趴在一个弹坑中隐蔽自己
保罗用匕首杀死了一个滑倒弹坑的法国士兵 死去的敌人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普通人,保罗为他的死深感痛苦,并称呼 法国士兵为“战友”,这是他亲手杀死的第一个敌人,他从日记本中得知敌人的名字是热拉尔·迪瓦尔
保罗和同伴的结局
克罗普:在一次炮击中被炸伤了,被截肢了
米勒:一颗照明弹打进了胃中,四小时后死亡,靴子留给了保罗
莱尔:一颗子弹炸烂了屁股,失血过多而死
保罗:伤好后再次上了前线,对死亡司空见惯,于1918年10月阵亡那天的军队指挥战报上只有一句:西线无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