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乔雅登三阶光影美学的医学拆解
乔雅登三阶光影美学是一种医美领域的创新理念,将面部的注射部位巧妙地划分为光区、影区和灰区三个区域,通过精准的调整和塑造,以达到提升面部折叠度、增强立体感和美感的效果。
编辑于2024-09-19 16:54:18三阶光影美学的医学拆解
面部基础与面部光影灰的关系
美学基础
面部美学的谜思:科学or艺术?
面部吸引力研究涉及多学科
• 社会心理学
• 进化生物学
• 社会学
• 认知科学
• 神经科学
• 整形外科学
决定面部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 平均性(原型性)
• 对称性
• 性别二态性
• 年轻性
面部审美与评估工具的发展演化
二维到三维
静态到动态
标准到个性
数学几何到心理人格的发展
三维视角的面部吸引力
三维轮廓线源自三维面部图像,可以与面部吸引力保持一致的关系
三维轮廓线是面部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增加女性面部吸引力:减小面部宽度,增加面部中轴凸出度,更饱满的嘴唇,轮廓分明的中额区域。
增加男性性面部吸引力:增加下巴凸度、方形的下颌骨、突出的眉脊和明显的中额区域。
新美学视角:光灰影美学
光区:影响面中前进度
影区:影响面部视觉宽窄
灰区:体现面部转折弧度
面部折叠度:源自于光-影-灰三区之间比例关系
脸型
面部形状是影响面部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椭圆形的脸最具吸引力
椭圆形脸影区-灰区最小,折叠度程度相对高
中轴线
面部中轴线:额、鼻、唇、颏之间形成的曲线,影响面部立体度
直面型的面部轮廓最具吸引力
凸面型与凹面型优先解决颌面齿列问题
面部凸角/面部轮廓角
• 眉间点、鼻下点和颏前点形成的夹角
• 理想角度:169.20°± 3.88°
总面部凸角
• 眉间点、鼻尖点和颏前点形成的夹角
• 理想角度:142.67°± 4.72°
鼻额角
• 由鼻鼻与眉间的切线和鼻背的切线在鼻鼻处相交形成
• 正常值为115 - 130°(女性偏钝)
鼻唇角
• 在上唇和鼻小柱底部之间形成
• 男:100°±12°,女性:105°±10°
面部轮廓曲线
年轻的脸庞总是由一系列自由起伏的S曲线所组成,而不会出现尖锐的棱角或扁平的平面
颧区饱满度以及适合的高光位置影响面部吸引力
衰老引起轮廓曲线的中断与不流畅
曲线
内外轮廓线
下颌轮廓线
眶下曲线
中面部轮廓曲线由颧弓发出,向前内侧方向沿瞳孔下方延伸至鼻旁区域
Ogee曲线:由下睑至颧突,再
延伸至下面颊的双S形曲线
不同人种的治疗策略差异
亚裔人和高加索人潜在的面部解剖结构不同,两个群体追求的理想脸型与轮廓也不同
亚裔人
增加矢量方向投影和立体度
高光内移
收窄脸型,弱化侧面,平滑轮廓
亚裔人更多需要增加前额、鼻、颧骨内侧和下颏等中线面部的突出投影,并弱化侧向。因为面部的前进度和立体度有助于产生视觉上的瘦脸效果,打造椭圆形的脸型
追求相对高折叠度
高加索人
增加颧骨外侧容积
高加索人往往有长而窄的头骨,中面部容积增加通常增大外侧颧骨的体积,以突出其所渴望的颧区三角
追求棱角分明的轮廓
解剖基础
面部结构构成
骨骼
• 面部结构基础
• 保护重要器官组织
• 面部外形的支撑系统
肌肉
• 动态表情+咀嚼系统
• 表情肌起于骨骼止于皮肤
• 需要深浅脂肪垫的润滑
脂肪垫
• 面部容量系统
• 深层脂肪垫VS浅层脂肪垫
• 缓冲、润滑
皮肤
• 面部外观质感、质量、色泽
• 保护、感觉、调节系统
骨骼
决定比例、角度关系、面中轴凸出度
骨骼决定了面部外观的基础关系
• 基础的面型、颌面、颅面关系
• 面宽、面高、以及相应的比例
• 骨骼发育不足导致轮廓过宽,中轴低平,立体度不足
骨骼隆起对于面部的高光与转折具有重要意义
• 骨性标志:额隆凸、眉弓、颧凸、颧弓、颏隆凸
• 骨骼对于前额、鼻根、下唇和下巴区域的形态呈显著正相关
衰老变化
骨骼被证实是衰老时的最主要的变化层次/始动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特点部位面颅骨的萎缩改变了面部形态
衰老过程中,在特定部位发生选择性的骨吸收与骨质流失
• 眶缘外下侧,眶缘内上侧
• 上颌骨眶下区、梨状孔周围
• 下颌骨颏前区
• 下颌角角度增大,下颌支高度减小,下颌体高度及长度减小
眉间角、梨状角和上颌角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消退
梨状区的骨质流失削弱了外侧脚的支撑力,上颌骨的加深导致鼻唇沟和相邻上唇的后移
种族差异 亚洲人VS高加索人
整体头骨较宽:双侧颞间距、双侧颧间距、双侧下颌角间距宽度增加
额骨后缩低平
鼻根低平、低鼻梁、缺乏前鼻棘
梨状缘后缩、上颌骨内侧后缩
下颌骨发育不良
脂肪垫
决定轮廓流畅度顺滑度
面部深浅脂肪垫分布在SMAS浅层及深层,深浅脂肪垫作为容量系统共同影响面部轮廓曲线
衰老时,面部浅层脂肪以松弛下移为主,深层脂肪垫以萎缩为主,面部出现凹陷、松弛,轮廓曲线中断
肌肉与韧带筋膜
决定面部动态美学
面部肌肉
• 分表情肌和咀嚼肌,负责包括说话、咀嚼、呼吸、和表达情感等在内的各种运动
• 肌肉反复收缩导致皱纹的产生
• 面部提肌、降肌、轮匝肌的协同拮抗共同影响面部表情与组织位移
面部韧带筋膜
• 面部韧带筋膜分隔、锚定、连结面部不同层次的软硬组织
• 面部筋膜韧带具有连续性,能将力学效果传导至全面部
肌肉收缩与韧带牵拉带动面部软组织的位移,决定动态面部形态与轮廓
我们的治疗如何改变光影灰关系?
轮廓线
面颊
美学
面颊与面部吸引力
区域:向上延伸至颧弓上,向下延伸至下颌 下缘,向后延伸至耳,向前延伸至口角;覆 盖几乎整个中面部及部分下面部
具有略饱满和平坦面颊的女性面部吸引力高于凹陷的面颊
面颊饱满程度是面部吸引力的首要影响因素,占比49.5%
面颊的颧区隆起是一个公认的面部吸引力特征
面颊软组织及其支撑的骨骼框架构成了中面部区域重要的“面部美学单元”
面颊轮廓线
起源于颧弓上的软组织,沿着颧弓向前、向内延伸,随后向下延伸到眶下区,再转向下延伸到脸颊软组织,直至鼻侧区,继续沿着上唇的外侧向内延伸,结束于口角联合的外侧
面颊轮廓线是光滑的、不间断的凸曲线,曲线的中断构成轮廓缺陷
转折关系
• 纵向:外侧向内侧转折
• 横向:上下之间的转折
中面部三角区呈现以高光点为中心,周围向后收敛的三维形态
中面部美学形态需考虑与临近结构的关系
面颊高点区域与位置
面颊高点
颧骨隆起于外眦下方 15-20 毫米,最下方几乎与鼻基底部水平
面颊低区
低区在颧骨隆起的下方和内侧,约在与面中线成30度角的内眦-下颌角连线的中间
不同学者用不同的标记方法帮助确定颧部理想高点位置颧部理想高点位置受种族文化影响,亚洲人倾向高点内移
zHinderer 's线
Wilkinson ' s method
Prendergast and Schoenrock"s method
面颊与眼部的美学关系
正面观:颧突位于外眦下外侧15-20mm
理想的面颊软组织最突出点低于角膜最前点2-3mm,骨性眶下缘低于角膜最前点3-4mm
侧面45°观:圆润的中部面颊平滑地向下睑、鼻唇沟及外侧面颊过渡,没有突兀的线条阻断
面颊与鼻部的美学关系
正面观:面颊隆起的最低点约和鼻基底处同一水平
侧面90°观:鼻翼旁区域可轻微前凸,该区域凹陷或平坦提示上颌骨对鼻基底支撑不足
中面部与口周的美学关系
下面颊三角(1)的上缘是颧隆起(2),内侧是鼻唇沟(3),外侧是咬肌(4)
下面颊三角的软组织容量缺失导致面颊部整体呈凹陷外观
前面颊区域容量起到弱化颧骨凸起,体现面部提升的重要作用
衰老引发的面颊部美学变化
衰老可导致面部吸引力评分下降
正常面部组块间和谐关系的破坏
木偶纹
下颌垂肉
内侧面颊凹陷
正常面部组块内和谐关系的破坏
泪沟/睑颧沟
眼袋
鼻唇沟
前/后侧面颊凹陷
解剖
面颊部解剖层次
皮肤
皮下组织:皮下脂肪、纤维韧带
SMAS
SMAS下层:包括深层脂肪垫、韧带、组织间隙、深部肌肉、面神经分支
骨膜与深筋膜
面颊容量构成
骨骼
颧骨、上颌骨、颞骨的颧凸构成了面颊部的骨性支撑结构
颧骨的前凸和外侧凸形成了上脸颊的凸度,也称为颧隆凸,影响面颊高点
颧骨的凸度与转折决定了中面部宽度
中面部由上颌骨-颧骨-鼻眶筛复合体组成,上颌骨发育补足导致内侧面颊凹陷
衰老时,颧骨、上颌骨骨量流失,对面部软组织支撑减弱,导致面部轮廓改变、光灰影关系的改变-平整到细碎
脂肪垫
面颊浅层脂肪垫与深层脂肪垫共同塑造了面颊形态与轮廓。衰老时脂肪垫结合骨的变化,导致面部轮廓改变、光灰影关系的改变-影-灰区增加、灰区转折不流畅、光区由平整到细碎
• 浅层脂肪垫位于皮下,由筋膜隔分隔成脂肪室,相对连续,衰老时松弛下移为主
• 深层脂肪垫位于SMAS层以下、肌肉的深面,是不相连续的独立脂肪组织,衰老时萎缩为主
• 面颊部深层脂肪室主要为SOOF,DMCF 和颊脂垫,SOOF外侧叶影响颧骨的突度,DMCF影响颧突,颊脂垫影响颊突,三者共同决定颧颊部外形
• DMCF与SOOF共同影响颧的外形,为面部提供结构性支撑
面颊部解剖功能分区
以韧带线为界分为内侧面颊与外侧面颊
内侧面颊
• 表情区,丰富表情肌,传递情绪
• 运动方向为横向向外侧运动
• 内侧面颊筋膜为斜向排列,即从深到浅,该区注射主要增加容量,改善面颊凸出度
外侧面颊
功能区,咀嚼相关结构,如咬肌
• 运动方向为横向向内侧运动
• 外侧面颊筋膜为平行排列,没有肌肉或韧带分割,其层次具有上下连续性,该区注射主要进行提升拉提
韧带线
从太阳穴延伸到下颌的体表线性标志,主要韧带为颞部韧带附着区、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眶外侧增厚区、颧韧带和下颌韧带
韧带线既是解剖分区,也是功能分区
面颊生物力学变化
面部生物力学:用于描述面部软组织在做表情和衰老过程中的运动,影响面部动态美学
韧带线内VS韧带线外
内侧面颊为表情肌引起的主动活动,外侧面颊则为体位性的被动活动,移动度更大
内侧面颊和外侧面颊存在拮抗性皮肤运动:内侧向外移动,外侧向内移动
深层脂肪垫VS浅层脂肪垫
在衰老及运动时,深层脂肪垫位移较小,较稳定;浅层脂肪垫位移较大,较活跃
面横隔-苹果肌-过度填充综合症
微笑时,由于颧大肌肉和面横隔的网兜作用,使浅层脂肪垫向上向内移动,形成苹果肌特征
浅层脂肪的过度填充将导致面部过度填充综合症FOS
面颊治疗原则与策略
1、先上后下,上面优先 目的:复位面部软组织并防止其进一步下垂
2、先外后内,侧面部优先 目的:重新定位内侧面部软组织,减少产品用量
3、先深后浅,深层注射优先 目的:重建骨性基础并为浅层软组织提供支撑,相对安全的注射层次
4、兼顾静态与动态 目的:提升动态自然美学效果,防止过度填充
面颊美学要点
区1
颧弓前三分之一和颧骨的主要部分
要点1:选择合适的高点以及转折,突出光区,收窄光区
区2&区4
颧弓中三分之一及后三分之一
要点2:提升、后折影区
区3
鼻侧区,位于眶下孔内侧和鼻骨外侧
要点3:向上向内收敛,过渡为灰区,注意横向折叠度
区5
颧下区,颧下三角区域
要点4:向下向内收敛,过渡为灰区,注意横向折叠度
面颊治疗点位与光影光系
影区提升后折
• CK1
• CK4
• L7
• MMPs
灰区流畅收窄
• CK2
• CK5
• L6
• NLs
光区立体平整
• CK2
• CK3
面部中轴线
面部中轴光影灰-折叠度关系
面部中轴光影灰-折叠度由额部、鼻部、唇部与颏部立体度共同构成。
衡量标准为面部突出度:由眉间点、鼻下点与颏前点共同构成的夹角。
纳入鼻部立体度的衡量标准为全面部突出度:由眉间点、鼻尖表现点和颏前点共同构成的夹角。
东亚地区具有吸引力的女性面部突出度均值为169.11°;全面部突出度均值为142.88°。
面部突出度分型
凸面型
直面型
凹面型
鼻部解剖与美学评估
鼻部解剖层次
皮肤
皮下脂肪
SMAS
深层脂肪
骨膜/软骨膜
鼻部形态影响因素
软组织
• 鼻额角处皮肤最厚,向下逐渐变薄,直至鼻缝点;之后再次增厚,直至鼻翼。
• 鼻部浅层与深层脂肪分布相似,集中于眉间,鼻侧壁,鼻尖&鼻翼。
• 亚洲人鼻部皮肤通常比高加索人中厚,皮下组织丰富,可以很好掩盖微小鼻部不规则&不对称
肌肉
• 鼻部肌肉不仅对鼻部运动很重要,同时对维持鼻部形态与保持气道通常也非常关键。
• 鼻部包括四种类型的肌肉:提肌、收缩肌、降肌和扩张肌,其中降鼻中隔肌及口轮匝肌浅层共同影响鼻尖与鼻小柱形态
骨与软骨
• 鼻部上端由鼻骨提供支撑。
• 鼻部中段由上外侧软骨、鼻中隔软骨共同提供支撑,同时与鼻骨在“拱顶区”重合4~5mm
• 鼻部下端由外下侧软骨提供支撑,包括内侧脚、外侧脚、中脚。
V型鼻骨
S型鼻骨
• 亚洲女性鼻小柱短于高加索女性鼻小柱。
• 中国人鼻孔长轴与鼻小柱中线夹角大于高加索人该夹角。
• 亚洲人由鼻尖向鼻翼过渡更加平缓,形成较圆钝外观。
鼻部解剖学特点
重要血管
• 鼻根部主要有眼动脉分支鼻背动脉提供血供
• 鼻背及鼻翼主要由面动脉分支鼻外侧动脉提供血供
• 鼻尖主要由上唇动脉分支鼻小柱动脉提供血供
颈外动脉
面动脉
角动脉
鼻外侧动脉
上唇动脉
鼻小柱动脉
颈内动脉
眼动脉
筛前动脉鼻外支
鼻背动脉
血管层次
面部中线处外鼻相关血管层次
外鼻相关血管主要位于SMAS层或浅脂肪层。因此,鼻部填充注射层次强调“保持深度(stay in deep)”原则,即在骨膜或软骨膜上注射,以最小化栓塞风险。
鼻背动脉
• 鼻背动脉起自眼动脉,沿鼻背走行,后于鼻外侧动脉吻合。
• 鼻骨处鼻背动脉位于肌层表面;走行至鼻软骨处则位于肌层下方。
• 注射层次过浅可能增加鼻背动脉损伤的概率。
分型
双侧型 双侧均存在鼻背动脉
皮下丛型 鼻背动脉细小或缺失
对侧单侧型 鼻背动脉与对侧鼻外侧动脉吻合
同侧单侧型 鼻背动脉与同侧鼻外侧动脉吻合
中央型 鼻背动脉与双侧鼻外侧动脉于中线吻合
鼻外侧动脉
• 鼻外侧动脉是面动脉在鼻翼沟处的固定分支。
• 鼻外侧动脉行走于鼻外侧软骨膜层上方,穿行于SMAS层,在鼻尖、鼻背与鼻小柱动脉以及鼻背动脉相互吻合
分型
鼻外侧动脉由面动脉发出
鼻外侧动脉由面动脉鼻翼处分支发出
鼻外侧动脉由上唇动脉发出
鼻小柱动脉
• 鼻小柱动脉在小柱内从鼻基底至鼻尖由深到浅走行;与鼻外侧动脉与鼻背动脉在鼻尖处形成吻合支。
• 为避免血管损伤,建议填充剂注射层次为下外侧软骨内侧脚与前鼻棘之间并保持“中线注射”
• 根据鼻小柱处走行的动脉数目可小柱动脉可分为4型:1型单动脉型最常见(50%),2型为双动脉型(37.3%)3型为分叉型(7.8%),4型无小柱动脉(3.9%)。
• I型小柱动脉临床上最常见,动脉行走在中线处,注射风险相对较高。
危险区域
鼻部填充注射可改善
鼻根低平
鼻根&鼻背低平
轻度驼峰
鼻尖突出度不足
鼻尖下旋
前鼻棘突出度不足
鼻部美学评估要点
触诊
• 皮肤厚度
• 皮肤张力
• 鼻尖&鼻背软组织厚度
其它评估
• 鼻部通气功能
• 双侧鼻孔形态与对称性(头部向后倾斜位)
动态评估
动态表情鼻尖下旋
动态表情鼻翼动态宽度
鼻部治疗方案
鼻基底
治疗目标
为鼻基底及鼻尖提供支撑,同时支撑鼻阈并使其开大
注射技术
鼻翼旁进针,锐针抵住骨面
前鼻嵴
治疗目标
上推鼻小柱基底,开大鼻唇角
注射技术
前鼻嵴正中,锐针抵住骨面
鼻小柱
治疗目标
外推鼻小柱,开大鼻唇角
注射技术
在鼻小柱的中点进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鼻小柱,缓慢注射
鼻根
治疗目标
增加鼻根高度
注射技术
鼻根中点骨膜上给药
鼻背
治疗目标
增加鼻背高度,修正鼻背美学线
注射技术
鼻背中线骨膜及软骨膜上给药
鼻间上凹
治疗目标
平滑过渡鼻尖与鼻背
注射技术
鼻尖最上部进针,锐针位于软骨膜上
唇部解剖与美学评估
唇部解剖学特点
基本层次
• SM:干黏膜
• SC:浅层脂肪垫
• OM:口轮匝肌
• DC:深层脂肪垫
• LM:湿黏膜
血管层次
• 上唇唇红缘至湿黏膜距离为9.4±0.4mm;下唇唇红缘至湿黏膜距离10.9±0.7mm。
• 77%的上唇动脉及60%的下唇动脉走行在口轮匝肌内与近湿黏膜层。
• 上唇动脉与下唇动脉深度分别为5.3±0.3mm,4.2±0.4mm。
上唇动脉
上唇动脉于口角外侧42.8°±26.9°,距离口角12.1±3.1 mm,1.5cm*1.5cm的范围内起自面动脉
分型
I型(56.7%):上唇动脉与鼻外侧动脉均起自面动脉
II型(21.7%):上唇动脉起自面动脉并发出鼻外侧动脉
III型(15%):上唇动脉为面动脉终末支
IV型(6.7%):上唇动脉缺如
下唇动脉
• 下唇血供来自不同血管:下唇动脉、颏唇动脉、颏动脉及颏下动脉。
• 其中单一颏唇动脉进入下唇内侧提供血供(IIA分型,30.2%)与下唇动脉进入下唇外侧提供血供及颏唇动脉止与口周肌肉和下颌骨骨面(IB分型,28.6%)最常见。
• 颏动脉供血占比1.6%。
唇部美学评估要点
齿列
• II型牙覆𬌗群体上唇突度增加,下唇突度减
• III型牙覆𬌗群体上唇突度减少,下唇突度增
• 两者突度差均大于I型牙覆𬌗,临时治疗时应予以考
LP1
• 亚洲地区更青睐女性适中的唇部尺寸
• 相比唇部高度,唇部宽度的过度改变更容易导致面部吸引力下降
静态
• 上、下唇唇红体浅层与深层均由6个脂肪室构成。
• 唇部脂肪室由中线向口角,单个容积依次减少。
动态
• 笑容表情时,上唇唇线提升至显露上颌门齿全部牙冠及1-2mm牙龈
• 部分求美者上唇唇红缘向内翻卷,引起动态表情下唇红高度缩小
LP6
口角评估要点包括:口裂相对面部宽度,口角水平/下垂形态、前侧面颊凹陷
水平口角
下垂口角伴前侧面颊凹陷
LP4&LP5
• 上、下唇唇珠表现影响唇部风格差异,明显上唇唇珠表现为向下凸起及两侧灰度提升;明显下唇唇珠则表现为离散高光与中央矢状灰度区。
• 在唇红体已恢复容量的基础上,应注射在干黏膜下浅层脂肪垫来表现唇珠凸起。
无明显唇珠
明显唇珠
注射层次示意图
LP2&LP3
• 上唇唇红缘高光区集中在LP2和LP3内侧1/3-1/2;下唇唇红缘在内侧2/3唇红体部分应显著清晰,外侧近口角区唇红缘清晰度略低于内侧。
• 过度靠近白唇边缘皮下注射及过度靠近唇外侧处唇红缘大剂量注射可导致白卷过度增宽而呈香肠样外观
适度唇红缘
过度唇红缘
LP7
• 人中嵴近唇峰点处凸起形态更明显,近鼻小柱基底处可无明显凸起形态。
• 白唇较长者考虑仅在白唇下1/2- 2/3处表现人中嵴即可。
• 整体上窄下宽,容量呈现倒三角形分布。
唇部治疗方案
LP1
治疗目标
恢复唇红体容量
注射技术
由白唇处分次进针,锐针位于干黏膜下浅层脂肪层
LP6
治疗目标
提升和纠正口角区域下垂/改善口裂宽
注射技术
由口角外白唇处进针,锐针位于干黏膜下浅层脂肪层
LP4&LP5
治疗目标
改善上、下唇珠饱满度,提高唇部立体度
注射技术
锐针位于干黏膜下浅层脂肪层
LP2&LP3
治疗目标
改善丘比特弓区域结构形态;改善唇红缘及唇白卷结构形态与清晰度
注射技术
由沿唇红缘进针,锐针位于干黏膜下浅层脂肪层
LP7
治疗目标
改善人中嵴结构形态,联合丘比特弓区域注射以提升上唇立体度
注射技术
由唇峰点处进针,锐针位于皮下浅层脂肪层
颏部解剖与美学评估
颏部解剖学特点
基本层次
软组织
• 颏前点软组织平均厚度:11.14±2.76mm
• 颏下点软组织平均厚度:7.19±1.76mm
颏部浅层脂肪垫
颏部深层脂肪垫
肌肉
• 颏肌分为两大类型:A:穹窿型(86.4%);B:扁平型(13.6%)。
• 内侧缘起点距离中线为4.1mm,走行18.0±3.9mm后于中线外1.8mm处插入皮肤。
• 颏肌深度为位于皮下6.7至10.6mm。
骨骼形态
• 与高加索人相比,亚洲人下颏发育不足,相对后缩。
• 男性下颏高度、宽度均大于女性;男性具有更明显双侧颏结节。
高加索人下颏
东方人下颏
男性颅骨
女性颅骨
颏部血供
• 颏部主要血供来自于:颏升动脉、颏动脉、下唇动脉、颏唇动脉
ILA:下唇动脉;MA:颏动脉;SMA:颏下动脉;BM: 颊肌;DM:二腹肌前腹
颏升动脉
• 颏升动脉来自于颏下动脉或舌下动脉(7.1%);后两者存在细小吻合支。
• 在颏突水平, 颏升动脉直径为0.7±0.2mm。
• 颏部升动脉走行于中线两侧,因此颏下点正中处,为寡血管区。
颏动脉
• 颏动脉起自下牙槽动脉,出颏孔后57%与下唇动脉吻合,43%与颏下动脉吻合。
• 颏动脉直径为0.4±0.1mm;吻合处血管直径为0.5±0.1mm。
ILA:下唇动脉;MA:颏动脉;SMA:颏下动脉;BM: 颊肌;Lower lip:下唇
ILA:下唇动脉;MA:颏动脉;SMA:颏下动脉;BM: 颊肌;DM:二腹肌前腹
颏部美学评估
侧面
软组织颏前点位于眉间垂线之后0-2mm
鼻下点至下唇唇红缘下点距离与下唇唇红缘至颏下点距离相等
软组织颏前点应位于下唇之后
正面
下颏高度占下面部高度1/3
• 男性下颏可存在双高光点;女性仅单高光点 • 男性下颏与口角同宽;女性下颏与内眦同宽
评估要点
小颏畸形
垂直型(短下颏)
垂直型小颏畸形,相对于下面部垂直高度高度不足。
水平型(下颏后缩)
水平型小颏畸形,也称为颏部后缩,是最常见的下颏骨骼畸形,其特征是垂直高度正常,但下颏后缩。
混合型
高度评估
颏肌紧张
下颌骨发育不足
齿列咬合关系
突出度评估
上下唇最突出点与颏前点位于相同斜面
颏颈角轮廓影响视觉下颏突出度
颏唇沟影响视觉下颏突出度
其它评估要点
触诊
• 皮肤厚度
• 皮肤张力
• 骨性结构
面部中轴光影灰-折叠度
• 面部中轴光影灰-折叠度指的是面部中轴线区域的立体感,主要由鼻部、唇部和颏部等美学单元构成,它们共同决定了面部的立体美感。
• 单部位治疗除关注局部美学细节外,应同时兼顾中轴整体转折关系,达到面部中轴整体美感。
治疗策略与方案
三阶光影美学
中轴光区立体
提升额、鼻、唇、颏的立体度
改善额、鼻、唇、颏转折关系
面中光区平整
减少光面的阴影,比如泪沟、黑眼圈、法令纹、面中凹陷
突出高光点并内移
影区内收提升
外轮廓提升收紧
改善咬肌突出肥大
灰区收窄、转折流畅
颧突高光点内移、收紧口角囊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