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4章 红细胞检验技术
课本: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人卫出版社 第一版),本文提炼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涵盖本书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编辑于2024-09-22 16:15:46第四章 红细胞检验
概述
溶血性贫血——各种原因到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寿命缩短,并且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
一般出现贫血会首先有骨髓的代偿
代偿不足是出现名副其实的贫血——骨髓能够代偿正常造血的6-8倍能力
溶血贫检验之前一定要问:
贫血是不是溶血引起
其他的贫血类型?缺铁贫?巨幼贫?
血管内还是血管外溶血?
血管内——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引起破坏,由于细胞膜的异常、破坏增多,导致红细胞在循环中破裂
血管外——红细胞在脾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脾功能亢进、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亢进,不在循环中被破坏
正常的衰老红细胞在巨噬细胞中被分解成相应成分,随后进入不同的循环中
原位溶血——幼稚红细胞在骨髓中溶血——巨幼贫,生成障碍
什么原因引起溶血?
RBC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贫
膜缺陷——PNH
Hb结构异常——地中海贫血
RBC内酶缺乏——G-6PD缺陷症,红细胞提前被氧化反应破坏
RBC外来因素导致的溶贫
药物、化学因素、感染因素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溶血的一般检查
红细胞寿命测定
实验原理
用标记的放射性核素红细胞注入血循环中,记录成活曲线,表示红细胞的寿命
临床不用,时间较长
临床意义
溶贫患者红细胞寿命缩短,14d,红细胞提前被破坏
溶血性贫血最有力的证据
再障和脾功能亢进患者缩短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寿命延长
缺铁贫,红细胞寿命多数正常,少数缩短
和红细胞被破坏的时间长短有关,溶血型贫血一般很容易被破坏,细胞很短命
应用评价
⚠️反应红细胞破坏最直接、最可靠的办法之一
价格昂贵,放射性污染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Hb测定
原理
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Hb、血红素
Hb
Hb和血清结合蛋白结合Hp,Hb-Hp结合体进入肝脏,进入肝肠循环
过多的未结合hb从尿液排出
形成血红蛋白尿
游离血红蛋白很多时,血红素被氧化成高铁血红素,和白蛋白结合,形成 高铁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症
游离hb增多,由肾脏排出。沉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随着细胞排出,形成含铁血黄素尿(沉积很久了才形成血黄素)
血管外溶血
经过一系列的巨噬细胞消化,生成铁离子、氨基酸和未结合胆红素
肝肠循环的胆红素代谢
脾功能亢进等,间接胆红素升高
黄疸
粪胆原增高
尿胆原增高
试验原理(知道就行
亚铁血红素可以有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色
吸收光判断
临床意义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是判断血管内溶血最直接的证据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血液透析、心脏瓣膜置换术等造成的溶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应用评价
有效判断红细胞的破坏程度,检测有无溶血和判断血管内外溶血
常规筛查放大
一定要耗尽了结合珠蛋白Hp,才能有游离血浆血红蛋白Hb的升高
不如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敏感
血清结合珠蛋白Hp测定
试验原理
醋酸纤维素膜电泳法
待测血清中加入一定量的hb液,血清中的Hp和hb结合,形成复合物
电泳将复合物和未结合的Hp分开,如果原来血浆中Hp消耗过多,不会结合成很多新的复合物
代表已经有一定的耗尽Hp
免疫比浊法
待测血清中过加入一定量的 抗血清Hp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检测复合物的含量,直接定量检测Hp的含量
临床意义
严重的血管内溶血时,Hp消失(全部耗尽),会见到高铁血红素清蛋白区带
严重肝病、传单等,血清hp会显著减少
此时不能根据这个指标判断是否有溶血
本身hp就会减少,而不是被游离hb耗尽了
作为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的区别
肝细胞性:hp减少,不能正常合成hp蛋白
阻塞性:hp正常或增高
hp在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类固醇治疗时,hp增高
hp正常也不能排除溶血的可能
结合珠蛋白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感染会增多,再加上溶血耗尽,可能会数值正常
应用评价
免疫法注意个体之间血红蛋白的结构差异
反应血管内溶血较敏感的指标,但是有干扰因素
hp持续下降提示溶血过程持续存在,区分血管外和血管内溶血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
试验原理
白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蛋白Hx都能结合血红素Heme(Hb的一部分),但两种亲和力不同——主要结合Hx
溶血后,Hb+Hp形成复合物;Hp耗尽后,血浆中游离的Hb可被氧化成高铁Hb,再分解成珠蛋白和高铁血红素
高铁血红素和Hx结合,形成复合物正常分解,肝脏降解
Hx也耗尽后,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形成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能被检测出⚠️
临床意义
判断溶血的严重溶血
这已经很多步之后的改变了,阳性提示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血浆中游离的Hb明显增高时,可以有阳性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慢性溶血的指标,游离hb增多,可通过肾小球排出。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在细胞内,随着细胞脱落而排出尿中
普鲁士蓝反应
rous实验
是游离的Hb增多,才导致尿含铁血黄素增多,不是血红素增多!
一般是血管内溶血多见,血管内溶血直接被分解成血红蛋白,从而被肾小球吸收分解
血管外溶血生成铁离子、游离胆红素、蛋白质,没有血红蛋白
临床意义
阳性提示有慢性血管内溶血,尿中有铁排出
都被氧化了,慢性存在细胞内很久了
溶血初期,虽然有血红蛋白尿,但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还没有脱落,或者还没沉积很多没形成颗粒无,检测阴性
铁代谢检验
概述
大部分在血红蛋白中,少量存在肌红蛋白中,各种酶和血浆中呈运输状态(极少部分
铁的分布
转运铁
少部分游离状态,组织利用状态
转铁蛋白=血清铁
功能铁
肌红蛋白、血红蛋白、酶
储存铁
铁蛋白(与去铁蛋白结合)、含铁血黄素
铁的转运
转铁蛋白
运输载体
转铁蛋白+铁,仅有1/3和铁结合=血清铁
2/3=未饱和转运铁蛋白
未饱和铁结合力
总铁结合力-血浆铁=未饱和铁结合力
铁的储存和缺铁
首先动用储存铁,转铁蛋白(血清铁增高),努力维持红细胞系统中的铁含量(前方的铁都不减少,后方的储备先减少)
铁储存
存在肝脏、脾、骨髓和巨噬细胞中
骨髓可染铁
在骨髓中聚合成含铁血黄素
骨髓内含铁血黄素减少或消失 是铁缺乏的表现
储存都没有了,是真的缺铁了
⚠️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
骨髓外铁:骨髓小粒中的含铁血黄素,成为细胞外铁(骨髓外铁);骨髓细胞内可能也有铁,称为细胞内铁
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直接而可靠的办法
血清铁 SI
血浆中和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在机体循环的铁含量
仅有结合总量的1/3,称为血清铁;剩下的2/3是未饱和转运铁蛋白
血清铁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感染、口服铁剂、炎症等
炎症和恶性肿瘤会导致SI降低
不能作为机体储存铁的可靠指标,需要和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结合起来才做诊断
转铁蛋白 Tf
肝脏和巨噬细胞合成,和循环中的铁结合,作为运输工具
总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都结合上,所有的Tf都属于饱和状态
缺铁时升高,机体代偿需要结合更多的铁补充前线
血清铁蛋白 SF
储存铁的化合物,是体内铁储存最有效的简介评估指标
铁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存在骨髓中,属于储存铁的部分
SF正常或过高不能排除功能性铁缺乏
功能性铁缺乏:是指骨髓中的铁储备充足,但是可被红细胞前体细胞摄取和利用的铁不足
不能完全利用铁
临床意义
降低
体内储存铁减少:缺铁性贫血
失血、营养缺乏
增高
体内储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频繁输血
铁蛋白合成增加:感染、恶性肿瘤
血清铁测定SI
临床意义——循环中和Tf结合的铁
SI降低:生理性铁需要增加、缺铁贫血、感染、恶性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失血等
慢性失血是最常见的铁缺乏原因
缺铁是最直接的原因,直接没有什么铁可以运输
铁含量减少,或tf减少
SI升高:肝脏疾病、铁粒幼细胞贫血(铁利用障碍性贫血)、再障、慢性溶血、巨幼细胞贫血、反复输血
需要搬运的铁增多,运输增多
铁粒幼贫血:铁的吸收没问题,但是红细胞不能利用,导致铁堆积,循环中铁含量增加;再障:红细胞生成减少,铁用不完,堆积增加
应用评价
一项直接反应体内运输铁含量的指标
只能代表当下的血浆铁浓度,不能代表流动中的铁总量
炎症和感染时,单核-巨噬细胞释放铁到Tf时,过程较慢,测的循环铁减少,但是不代表储存铁的降低
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TIBC
所有tf结合铁达到饱和程度的能力
试验原理
加入过量的铁标准液,血清中全部的tf和铁结合达到饱和状态,吸走多余的铁,测定总铁结合力
总铁结合力=未饱和铁结合力+血清铁
临床意义
TIBC增高:缺铁贫血、红细胞增多症(都需要更多的铁结合在载体上,运输到红细胞)、铁蛋白释放过多(储存铁提前排出)、口服避孕药
转铁蛋白合成不足时,也会有TIBC的增高,一个载体需要更多的铁结合
⚠️TIBC降低:肝病(储存的铁蛋白缺乏)、肾病综合征、尿毒症(tf丢失)、转铁蛋白合成不足、恶性肿瘤
应用评价
TIBC的结果比较稳定,可以由此推算出tf的水平
反应储存铁的变化时,敏感性低于血清铁蛋白
⚠️TIBC和SF、SI、TS呈负相关(缺铁贫反而升高,结合能力加强)
血清铁蛋白SF测定
反应储存铁的情况
固相放射免疫分析
血清铁蛋白SF和标记的铁蛋白,加入一定量的抗铁蛋白抗体,竞争法结合抗体,除去过量的标记铁蛋白,检测放射性
放射性越高,SF含量越低;竞争法检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抗铁蛋白抗体包被的微粒子,和待测中的铁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转移到纤维杯上;固定后加入发光底物,产生荧光检测强度
临床意义
SF减少:储存铁减少,缺铁贫,早期诊断缺铁贫的重要指标⚠️,慢性贫血,失血,营养缺乏
SF增高:铁内储存增加,原发性血色病;铁蛋白合成增加,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内铁蛋白释放增加,肝脏疾病破坏肝细胞
储存铁位置:肝脏细胞、脾脏、骨髓细胞、巨噬细胞
应用评价
⚠️SF是判断体内铁储存和铁营养最可靠的指标、最敏感。和铁染色的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比铁染色更准确
缺铁贫最敏感和重要的依据之一
测定体内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多
血清转铁蛋白Tf测定
实验原理
抗人Tf血清和待测tf形成复合物,检测光吸收和浊度的增加
临床意义
tf增高:缺铁贫,需要更多的运输载体(缺铁性贫血时,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都升高,代偿性运输更多的铁)
tf降低:遗传性转铁蛋白缺乏症,肝病综合征(tf产生不足)、肝硬化、急性白血病
应用评价
⚠️tf在反应铁代谢方面意义=血清总铁结合力=缺铁贫时都升高
肝细胞损伤可导致tf合成减少,也可作为肝细胞损伤的指标
尿微量tf测定在反应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时,比清蛋白更敏感
作为肾小球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
尿tf/igg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
血清转铁蛋白受体TfR测定
含铁的Tf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的跨膜糖蛋白,tfr位于许多细胞表面,辅助tf进入细胞内,运输的关卡
试验原理
待测血清中的tfr 与包被在固相载体上血清tfr多克隆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入酶标。检测酶标复合物含量
ELISA测定含量
临床意义
TfR增高:缺铁贫、溶血性贫血(细胞内增多受体,有利于细胞加强对铁的吸收)
TfR降低:骨髓增生低下,再障、慢性病性贫血
应用评价
相比于sf的测定,tfr更加稳定、可靠,不会受到性别、年龄差异的影响,不瘦到感染、炎症等的影响
叶酸、B12测定
概述
叶酸、B12:合成DNA的物质,参与嘧啶和嘌呤的形成;B12作为辅酶,促进四氢叶酸的合成
缺乏时
核酸DNA生成速度明显减慢,生成障碍
核染色质疏松——染色质由核酸构成,生成减少自然整体结构也会输送
核酸代谢障碍
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减慢,细胞分裂障碍——由于不能正常分裂,导致细胞体积越来越大
叶酸缺乏的原因
摄入量不足
吸收不良:肠道病变、酗酒
需要量增加:高代谢疾病、溶血
药物影响
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测定
放射免疫分析
标记的叶酸和结合蛋白,受检者血清中的叶酸和标记叶酸竞争性结合
竞争反应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待测叶酸和叶酸结合蛋白+抗叶酸结合蛋白抗体=复合物,转移到纤维杯,载体固定,加入发光底物,化学发光
临床意义
叶酸缺乏最早的实验室表现为——血清叶酸降低;红细胞叶酸的水平能反应叶酸的总体水平及组织的叶酸水平(已经到达细胞层面的缺乏
红细胞叶酸不收到即时叶酸摄入的影响,更能反应机体叶酸的真实水平
叶酸降低:巨幼贫、红细胞过度增生(需求过多)、叶酸吸收障碍、叶酸利用增加的疾病(恶性肿瘤等)
应用评价
ELISA、RIA法测定
ELISA简便易行,但是易受到温度、酸碱度的变化影响
血清维生素B12测定
放射免疫分析
标记的B12结合到结合物上,竞争性结合
化学发光法
B12+内因子+微粒复合物,载体固定,发光底物
临床意义
减少:巨幼贫、脊髓侧束变性
增高: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清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Schilling试验:口服放射性核素标记的B12,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未标记的B12,24h后检测标记物排出量
临床意义
吸收正常的B12,标记的不吸收
降低:标记的被吸收,表示有正常的吸收障碍
恶性贫血患者补充内因子后,弱正常的B12可以重新吸收,证明B12缺乏时由于缺乏内因子造成的,而不是肠道因素
内因子辅助B12的吸收
是B12吸收的金标准
血清内因子阻断抗体测定
内因子阻断抗体,阻止内因子和B12结合,从而影响B12的吸收,形成复合物减少
加入放射性标记物,检测复合物*的含量
红细胞膜缺陷检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RBC对于不同浓度的生理盐水的渗透脆性
正常的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抵抗,不会这么容易破裂
临床意义
破裂盐水浓度降低:脆性增高,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部分自免溶、口型红细胞增多症
浓度增高:脆性降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镰刀形贫血)、低色素性贫血、脾切除术、肝炎、肝硬化
血红蛋白病
地中海贫血
镰形细胞贫血
僵硬变形的红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并堵塞小动脉及毛细血管,从而可导致梗死。血管阻塞也会引起内皮损伤,从而导致炎症并可导致血栓形成。由于镰状红细胞比较脆弱,循环中的机械损伤可引发溶血(见溶血性贫血概述)。慢性代偿性骨髓过度增生导致骨骼变形。
应用评价
试验较简便,但是敏感性差
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
膜异常导致钠离子内流明显,从而消耗很多ATP,导致钠泵不能泵出钠离子,细胞涨破
ATP生成不足,也导致钠离子不能泵出细胞,涨破
酸化甘油溶血试验、高渗冷溶血、红细胞膜蛋白电泳分析、EMA结合试验
严重的溶血,很多的Hb
溶血
直接释放Hb
Hb+Hp
正常消化复合物
⬆️Hb 血红蛋白
氧化成 高铁Hb
珠蛋白
高铁血红素
高铁血红素+Hx
正常消化
⬆️高铁血红素
高铁血红素+血清白蛋白
形成 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红细胞检验
红细胞酶缺陷检验
概述
红细胞内的酶能够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完整性
红细胞缺乏相关的酶,容易受到氧化的攻击,导致红细胞膜提前损害,导致溶血
正常的红细胞糖代谢
无氧糖酵解
主要的能量来源
戊糖旁路
⚠️为红细胞提供还原能力
产生NAPDH和GSH,防止红细胞被氧化剂损害
G-6-PD酶缺乏症
概述
基因突变引起酶生成障碍,不能产生G-6-PD酶,不能催化NADP+变成NAPDH
产生不了还原性物质,NAPDH本来可以将GSSG还原为GSH,保护血红蛋白的巯基不受到破坏,保护细胞膜功能
试验原理
G-6-PD酶可以催化变成NADPH,保护巯基不受到破坏
荧光斑点试验
NAPDH在260-365nm的照射下,发出荧光,NADP+没有荧光
直接检测荧光量
定性试验?没有定量的计算?
活性测定
WHO推荐的方法,Zinkham法
NADPH在340nm波长中有吸收峰,直接测量340nm波长的吸光度来计算单位时间NAPDH的生成量
间接反应G-6-PD酶的活性,G-6-PD酶作为催化剂
NADP+——NADPH
临床意义
G-6-PD酶活性下降或缺乏见于蚕豆病、药物反应
应用评价
荧光斑点试验具有特异性高、操作简单、标本用量少,检验时间短的优点,用于筛查高发人群和新生儿
Zinkham法可以直接测得NAPDH的量,对G-6-PD酶缺乏症诊断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
特异性较高
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检测
试验原理
荧光斑点
PK在NADP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催化生成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同时NADH氧化成NAD+
在紫外光下,NADH有荧光,而NAD+无荧光
检测荧光消失的时间,间接反应PK的活性
NADH,荧光消失时间
活性测定
NADH在340nm下有吸收峰,NAD+没有,可以通过测定NADH的吸光度,测量单位时间NADH的减少量,求pk活性
NADH,减少量
PK+NADP=丙酮酸;丙酮酸+NADH=NAD+/乳酸
临床意义
荧光斑点不消失或时间延长,是pk缺乏症的筛选试验
可见于先天性pk缺乏症
应用评价
pk活性测定特异性高,可以定量,是诊断pk缺乏症直接和可靠的指标
⚠️急性溶血期,新生的红细胞增多,酶的活性可以不减低或减低不明显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试验原理
亚硝酸盐+亚铁Hb=MHb(高铁血红蛋白)
G-6-PD酶正常时,可以催化磷酸戊糖旁路途径,生成足够的NAPDH,能够还原MHb,变成Hb
但是G-6-PD酶缺乏时,产生的NADPH不够或减少,还原速度减慢或没有还原
MHb褐色,在635nm有吸收峰,通过比色法测定mhb的还原率,可以间接反应红细胞内G-6-PD酶的活性(生成的还原性物质够不够)
其实就是检测G-6-PD酶的活性=产生还原性物质,保护
临床意义
G-6-PD酶缺乏时,mhb的还原率下降,见于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感染等
应用评价
简单易行,有较高的敏感度
但是特异性较差,不稳定的血红蛋白病、标本不新鲜、HbH病都能出现假阳性
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试验原理
G-6-PD酶缺乏导致NADPH和GSH生成减少,酶缺陷的红细胞接触氧化物之后,Hb的巯基被氧化,生成变形的Hb或硫化血红蛋白,形成不溶性团块
没有保护的血红蛋白变形,附着在细胞膜上,称为血红蛋白包涵体
标本中加入乙酰苯肼,氧化,将血红蛋白氧化,检测是否有保护性物质,还原回去
煌焦油蓝染色,油镜下检测红细胞中含有包涵体的细胞
检测生成的NADPH
形态
小体是圆形或多角形的包涵体,位于红细胞边缘
临床意义
G-6-PD酶缺乏症,阳性细胞增多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阳性细胞增多
血红蛋白异常,形成MHb之后不能被还原
阳性细胞见于化学物质者
应用评价
是诊断G-6-PD酶缺乏症的筛检试验之一
但是特异性较差,血红蛋白H病也是用的这个试验
谷胱甘肽还原酶缺陷检测
试验原理
谷胱甘肽还原酶GR,催化体系中的NADPH转变为NADP+,NADPH在340nm有吸收峰,测定在340nm中的吸光度变化
计算单位时间生成的NADPH?检测GR活性
临床意义
活性降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谷胱甘肽还原酶缺乏症
应用评价
GR活性测定的定量试验,特异性高
判断GR缺乏症的可靠指标
G-6-PD基因检测
PCR检测
是确诊试验
免疫溶血型贫血AIHA检验
概述
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并且超过骨髓代偿
药物反应,服用药物后,可刺激机体内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导致抗体攻击自身细胞,产生溶血
分型
原发、继发性
温抗体型、冷抗体型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病也是冷凝集素病
自身抗体阳性、阳性
分型:MSD详情
临床表现
温抗体型
多数起病缓慢,表现为发力、头晕、皮肤黏膜苍白、黄疸等
继发性一般包括,SLE、淋巴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冷凝集素综合征
自身抗体在 < 37°C时与红细胞发生反应所引起,加温后症状消失
概要
淋巴组织感染或肿瘤、胸腺疾病以及免疫缺陷
集体失去免疫监视功能,无法识别自身细胞
病毒感染激活多克隆B细胞 或化学物与红细胞膜结合,改变红细胞抗原性
产生自身抗体
识别自身细胞并攻击
新生儿溶血病
胎儿血进入母体,由父亲方面遗传来的显性抗原,导致母体产生相应的IgM抗体
胎儿血再次进入母体时,母体发生免疫反应,攻击胎儿的细胞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A/B型母亲,血液中的抗A/B都是IgM,不能通过胎盘
O型母亲血液中的抗A/B是IgG,能通过胎盘
o型母亲怀有A或B型胎儿时,抗体可能被传到胎儿引起溶血疾病
但是正常来说抗体都可以被其他组织中的可溶性血型物质中和吸收,很少发病
Rh血型不合
初次产生IgM,再次妊娠的抗体IgG攻击胎儿
在胎儿换血治疗时,输注RhD-的血液,避免体内残存的抗体攻击新输入的血液
只要没有被D抗原致敏过的血液,都是不会产生D抗原的,可以输入到婴儿体内
药物性溶血、物理性溶血、毒素和生物性溶血
脾功能亢进
抗球蛋白试验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 不完全抗体
待检细胞+coombs试剂
加入了抗人球蛋白试剂(二抗),能够将红细胞交联起来凝集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待检血清+coombs试剂+未致敏红细胞
检测血清中有无 不完全抗体
临床意义
是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指标
⚠️直接抗人球蛋白检测,抗体和红细胞结合后,如果有过剩的抗体,直接和间接试验都是阳性
直接试验是阳性,不一定会有溶血
体内的致敏细胞全部被破坏掉,剩下的没有多余的抗体致敏细胞了,不会发生溶血
冷凝集素综合征
阳性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性免疫性溶血、药物性免疫反应、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直接和间接试验均呈阳性
输血或换血后可以变成阴性
ABO不合的溶血,常为阴性或弱阳性
igm??
应用评价
主要用于AIHA的诊断和分型
直接
常用,敏感的测出吸附在细胞膜上的不完全抗体或补体
间接
主要用于Rh或ABO新生儿溶血病,母体中的不完全抗体检测
主要是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有没有不完全
温抗体型IgG型AIHA,直接强阳性,间接多为阴性
即使证实存在温抗体,也不能确定发生溶血,因为1/10,000的健康献血者该试验可阳性。
直接用盐水介质反应即可,IgG可以用二抗连接起来,能见发生细胞凝集
冷凝集素试验
试验原理
患者血清中存在冷凝集素,为IgM型完全抗体
常在温度低时,使细胞发生凝集;低温可以使自身红细胞、o型红细胞与受检者血型相同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凝集后红细胞易被破坏,激活补体等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
流感、支原体肺炎、传单、淋巴瘤等引起冷凝集素效价继发性增高
冷热溶血试验
试验原理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血清中存在一种冷反应抗体(D-L抗体)
不是PNH
这种抗体在20度以下,可以和红细胞结合,同时吸附补体,但不溶血;温度升高到37度时,补体被激活,红细胞膜破坏而发生溶血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
病毒感染也会有阳性
应用评价
本试验时检测冷溶血抗体简易的过筛试验?
⚠️如果患者正在处于溶血发作期,补体已经被消耗,可以出现假阴性结果
血红蛋白异常检验
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HbF酸洗脱法检测
红细胞包涵体试验
异丙醇沉淀试验
血红蛋白电泳
PCR技术检测血红蛋白基因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有关检验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Ham试验,PNH红细胞膜有缺陷,对补体溶血效应的敏感性增加
这类红细胞在酸化环境下孵育,可被激活的补体破坏,产生溶血
临床意义
可被某些自免溶患者严重时有假阳性反应
球形红细胞在酸化血清中是假阳性反应
多次输血的PNH患者补体含量减少,可能是弱阳性或阴性反应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促进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促使敏感性增高的红细胞破坏
蔗糖溶血试验
对补体敏感性增高
可作为筛选试验,阴性可排除PNH,但特异性不强,部分自免溶患者可有假阳性
CD55、59检测
血细胞Flaer测定分析
自由主题
冷抗体
在冷抗体疾病中,存在C3而通常不存在IgG。
在冷抗体型疾病中,抗体通常是直接针对RBC表面上的I / i碳水化合物的IgM。抗体效价通常可明确,但其并不总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温抗体
在温抗体溶血性贫血中,几乎总是存在IgG,也可能存在C3(C3b和C3d)
在多数的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抗体IgG仅被鉴定为全凝聚素,这意味着抗体的抗原特异性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