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学》其他针法
本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针灸学》,刺法灸法--其他针法部分归纳总结而成。祝大家学习愉快!
编辑于2024-09-27 14:18:38其他针法
三棱针法:
古称“锋针”,是一种常用的放血工具,针身呈三棱状,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用三棱针刺破一定部位或腧穴,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人称为“刺血络”、“刺络”,现代称为放血疗法。
操作方法:
点刺法:快速刺入腧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粘液的方法。
散刺法:是对病变部位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刺络法:刺入浅表血络(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
挑刺法:用三棱针挑破腧穴皮肤或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用范围: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等作用。
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适用;某些急性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扭伤、痈疮等
注意事项:
实术前,要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顾虑,注意患者体位舒适,谨防晕针。
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出血量多者,每周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或3-5ml为宜。
体质虚弱、孕妇、产后及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本法。
皮肤针法:
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操作方法:
1.持针方法:
硬柄持针法:以刺手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伸直按压在针柄中段上面,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握牢;
软柄持针法:采用拇指在上、食指在下的方法夹住针柄,其余手指呈握拳状将其固定于掌心。
2.叩刺部位:
循经叩刺
穴位叩刺
局部叩刺
3.刺激强度与疗程:
轻刺激:用力稍小,以皮肤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弱证、久病。
重刺激: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力壮患者,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
中刺激:介于轻刺激与重刺激之间,以局部有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部位及一般患者。
4.操作:
叩刺:针具和叩刺部位消毒后,以刺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后段,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和刺激强度。
滚刺:用特制的滚刺筒,消毒后,手持筒柄,将针筒在皮肤上来回滚动,使刺激范围成为一狭长的面,或扩展成一片。
适用范围:具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开窍邪热、调和气血等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其对功能失调性疾病疗效确切,对器质性病变也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毛钩,针面是否平齐,滚刺筒转动是否灵活。
2.叩刺时运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
4.凝血功能障碍、急重病证、传染性疾病等,不宜使用本法。
5.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
6.滚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滚动,以免产生疼痛或出血。
皮内针法:
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皮肤作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针刺入皮肤后,固定留置一定时间,给腧穴以长时间刺激,可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一般两种针形,一种颗粒型,或麦粒型;一种揿钉型,或图钉型。
操作方法:
皮内针、镊子、埋针部位皮肤严格消毒后,进行针刺。皮内针可根据病情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一般3-5天,最长可达1周,若天气炎热,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以1-2天为好,以防感染。留针期间,每隔4小时用手按压埋针处1-2min,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1.颗粒式皮内针:
用镊子夹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皮下横向刺入,针身可刺入0.5-0.8cm,针柄留于皮外,然后用胶布顺着针身进入的方向粘贴固定。
2.揿钉式皮内针
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腧穴,直接揿入,然后用胶布固定,可将针圈贴在小块胶布上,手执胶布直压揿入所刺部位。
适用范围:
皮内针法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证,如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胆绞痛、腰痛、痹证、神经性衰弱等。
注意事项:
1.关节附近不可埋针,因活动时会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宜埋针。
2.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改进穴位重埋。
3.埋针期间,针处不可着水,避免感染。
火针法:
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金属针具烧红,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或腧穴,并快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多选用能耐高温、不退热、变形少、不宜折、高温下硬度强的钨合金或不锈钢丝制作,形似毫针,针形较粗,针柄多用铜丝缠绕而成。 临床常用于持续性疼痛、寒性、慢性疾病,涉及临床各科,并且多以病灶局部选穴为主,具有选穴少、奏效快、治疗次数少的优势。
操作方法:
1.操作前的准备:针具、皮肤消毒;
2.烧针与针刺
烧针:一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另一手持针烧灼。烧针时应靠近施治部位,一般先烧针身,后烧针尖。火针烧灼的程度可根据针刺的深浅来把握;若针刺较深,需烧至白亮;若针刺较浅,可烧至通红;若仅使针身在表皮部位轻而稍慢地烙熨,则烧至微红即可。
针刺:烧针完毕后,应立即垂直点刺已消毒穴位,疾进疾出,也可以留针10-15min再出针。出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减少疼痛并防止出血。
3.火针常用刺法
点刺法
密刺法:病灶部位密集刺激,每针间隔不超过1cm.
散刺法:在体表部位病灶上施以多针疏散刺激,每针间隔不超过2cm.
围刺法:围绕体表病灶周围施以多针刺激,针刺点在病灶与正常组织地交界处。
刺络法:用火针刺入体表瘀滞的血络,放出适量的血液。
4.针刺深度:根据病情、体质和针刺部位等情况而定。
临床应用: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软坚散结、去腐生肌等作用。
以疼痛为主的疾病: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病等等。
皮肤病: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等。
外科感染性疾病:痈疽、丹毒、瘰疬等。
慢性疾病:肠炎、癫痫、阳痿、小儿疳积等。
注意事项:
1.施术时注意安全,防治烧伤等异常情况。
2.除防治痣、疣外,面部禁用火针;有大血管、神经干的部位禁用火针。
3.针刺后针孔局部出现微红、灼热、疼痛、瘙痒等表现是正常现象,可不做处理,不宜搔抓,以防感染。
4.针刺1-3分深,出针后不做处理;若4-5分深,出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针孔,用胶布固定,以预防感染。
5.孕妇、产妇、婴幼儿慎用;糖尿病、血友病、凝血机制功能障碍者禁用。
6.初次接受火针治疗的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以防晕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