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器官-6
这是一篇关于感觉器官-6的思维导图,感觉器官是实现感觉过程的生理装置,主要由感受器、神经通道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三部分组成。
编辑于2024-09-27 22:58:32感觉器官-6
第9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二、感受器一般生理特征
适宜刺激
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
换能作用
定义:
刺激
感受器电位
发生器电位
动作电位
过渡电位特点:
非“全或无”,只能短距离传播,不能传入中枢
动作电位特点:
“全或无”,能长距离传播,能传入中枢
编码功能
刺激时间↑
感受器电位时程↑
刺激强度↑
感受器电位幅度↑
动作电位频率↑
兴奋的传入神经数目↑
适应现象
定义
刺激强度恒定,持续作用时,传入神经上动作电位频率逐渐下降
分类
快适应
举例
环层小体、麦斯纳小体
意义
有利于接受新刺激,探索新异物体或障碍物
慢适应
举例
梅克尔盘、鲁菲尼小体、肌梭、压力感受器、化学感受器
意义
有利于持久而恒定的调节,或者向中枢持续发放有害刺激的信息
三、感觉通路信息编码和处理
感觉通路中的感受野
感受器分布密集
分辨率
高
感受野
小
侧向抑制
加大
中心区和周边区之间兴奋程度的差别
增强
感觉系统的分辨能力
四、感觉系统的神经通路
第二节 躯体和内脏感觉
一、 躯体感觉
痛觉
特点
不存在适宜刺激
不易发生适应(慢适应)
意义
报警信号,保护机体
类型
快痛
定位
明确
性质
尖锐
发生消退
快
伴随
不伴有明显的情绪改变
投射部位
大脑皮层第一和第二感觉区
投射特点
点对点
传入纤维
Aδ
慢痛
定位
不明确
性质
烧灼痛
发生消退
慢
伴随
伴有明显的情绪改变
投射部位
扣带回
投射特点
非点对点
传入纤维
C
二、内脏感觉
内脏痛
定位
不准
发生
慢
持续
长
传入纤维
C类纤维
不敏感
针刺、切割、烧灼
敏感
扩张、牵拉
伴随
不愉快情绪
牵涉痛
第三节 视觉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组成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特点
折光最大的部分
角膜前表面
后主焦点位于
视网膜(折光系统后缘)
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
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约4.5μm
远处物体(6m以外)的光线
平行光线
不需调节即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倒立)
近处物体(6m以内)的光线
辐散光线
成像在视网膜之后
需调节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眼的调节
眼的近反射
晶状体变凸(最重要):
视近物
副交感神经兴奋
释放ACh
激动M受体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曲度↑
折光能力↑
物象前移至视网膜
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
视近物
副交感神经兴奋
释放ACh
激动M受体
虹膜环形(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变小
球面像差、色像差↓
辐辏反射
视近物
动眼神经兴奋
释放ACh
激动N2受体
眼外肌(内直肌)收缩
视轴向鼻侧会聚
物象落在视网膜对称点上
避免复视
瞳孔对光反射
定义
瞳孔在强光照射时缩小,在光线变弱时散大
意义
调节进入眼的光量,使视网膜不至因光过强而受损,也不会因光线过弱而影响视觉
互感性
光照一侧眼的视网膜时,双侧眼的瞳孔均缩小
中枢
中脑,注意与瞳孔近反射不同
后马托品
受体拮抗
M
阻断收缩
虹膜环行肌、睫状肌
效应
扩瞳,成像变模糊
近点
定义
眼达到最大的调节能力(晶状体最凸)时所能看清的最近一点
影响因素
年龄越大→晶状体弹性越差,即调节能力越差→近点越远(老视)
老视矫正
凸透镜
眼的折光异常
近视
原因
眼前前后径
过长
折光能力
过强
成像位置
视网膜之前
近点远点
近点和远点都移近
矫正
凹透镜
远视
原因
眼前前后径
过短
折光能力
过弱
成像位置
视网膜之后
近点远点
近点变远,看近物与远物都需要调节
矫正
凸透镜
散光
原因
角膜或晶状体表面不同经线上的曲率不等
成像位置
不能聚焦在同一焦平面上
矫正
凸柱面镜透镜
房水和眼内压
二、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感光细胞
视杆细胞
数量
多
大小
大
分布
周边,中央凹处无
联系方式
会聚方式
分辨能力
分辨能力低,清晰度差,
光敏度
较高,主要与暗视觉有关
色觉
无
视色素
视紫红质
视锥细胞
数量
少
大小
小
分布
中央
联系方式
会聚少见,一对一单线
分辨能力
分辨能力高、清晰度高,
光敏度
较低,主要与明视觉有关
色觉
有
视色素
三种视色素
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光化学反应
组分:
视蛋白、视黄醛
夜盲症:
维生素A摄入不足
视紫红质↓
暗光处视力↓
感受器电位
类型
超极化型
机制
-
动作电位产生部位
神经节细胞、少数无长突细胞
视觉传入通路
视觉相关生理现象
视敏度(视力)
定义
眼能分辨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衡量标准
视角的倒数
能看清视网膜物像的大小
影响因素
视锥细胞的分布密度
视锥系统中的会聚程度
暗适应
定义
由明亮环境突然进入暗处,视觉敏感度逐渐增高
机制
视觉阈第一次下降:视锥细胞视色素的合成增加(5-8分)
视觉阈第二次下降(主要阶段):视杆细胞视紫红质合成增强(25-30分)
明适应
定义
由暗处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一片耀眼感,不能看清物体,片刻后恢复视觉
机制
视野
颞大,下大,
大白小绿
视觉融合现象
融合现象是由于闪光的间歇时间比视后像的时间更短而产生的
愈靠近中央凹,临界融合频率愈高
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可使临界融合频率下降,因此临界融合频率作为中枢疲劳的指标
双眼视觉
在眼外肌瘫痪或眼球内肿瘤压迫等情况下,可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非对称点上,产生复视
双眼视觉的优点
(1)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区缺损
(2)扩大视野
(3)产生立体视觉
第四节 听觉
外耳
中耳
组成
鼓膜
形状
椭圆形,漏斗状
特点
频率响应
好
失真度
小
听骨链、鼓室
咽鼓管
功能
空气经咽鼓管进入鼓室
意义
鼓室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同
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与功能
阻塞
鼓膜内陷
传音途径
气传导
主要途径:
鼓膜
听骨链
卵圆窗(前庭窗)
耳蜗
听骨链受损后:
鼓膜
鼓室空气
圆窗(蜗窗)
耳蜗
骨传导(鼓膜或中耳病变)
颅骨
耳蜗壁
耳蜗
增压作用
定义:
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其声压增强,而振幅减小
意义:
减小水的声阻抗作用的干扰,提高声波传播效率
内耳(耳蜗)的功能
声音感受器
名称(别名)
螺旋器
柯蒂器(Corti)
位置
基底膜
血管纹
功能
将钾离子转运入耳蜗内淋巴液,维持其高钾、正电位
结构
钠泵
被缺氧、哇巴因抑制
Na-2Cl-K同向转运体
被袢利尿剂(呋塞米、依他尼酸等)抑制
行波理论
声波振动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向耳蜗的顶部方向传播
每一声波频率都有特定的行波传播范围和最大振幅区,该区的毛细胞受到的刺激最强,相关听神经传入冲动也就最多
声波频率愈高,行波传播愈近,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愈靠近卵圆窗处(底部)
耳蜗顶部损伤,使低频听力受损
耳蜗生物电现象
产生机制
微音器电位
定义
多个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
特点
有位相性,为一交流性质的电变化
能重复声波频率,其频率和幅度与声波振动完全一致
有等级现象
无阈值、无潜伏期、无不应期,不易疲劳与适应
对缺氧和深度麻醉相对不敏感
在听神经变性时仍能出现
第五节 前庭觉(运动觉、位置觉)
感受细胞
毛细胞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
半规管
椭圆囊
球囊
前庭反应
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眼震颤
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受损后导致
感音性耳聋
受损后导致
传音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