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鲁迅《彷徨》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重要短篇小说集,它通过深刻的社会描绘和人性探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同时也表达了对改革的呼唤和对国民性的忧虑。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佛教中,“三学”指的是戒学、定学和慧学,这是佛教修持的基本内容。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佛教修行的核心内容。
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是佛教中的名词,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以下是对八正道的详细解释。
《维摩诘经》叙述了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的故事。维摩诘十分富有,但深通大乘佛法。他称病在家,欲令佛派遣诸比丘、菩萨来看望他,借此机会与佛派来问病的文殊师利等菩萨和比丘反复论说佛法,因成此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鲁迅《彷徨》
总体介绍
作者信息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称为 “民族魂”。
作品简介
《彷徨》是鲁迅于 1926 年出版的小说集,收录了 1924 年至 1925 年间创作的 11 篇短篇小说,被《亚洲周刊》评选为 20 世纪中文小说 100 强第 12 名。
创作背景
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鲁迅感到孤独和彷徨,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彷徨》。
各篇小说分析
《祝福》
主要情节
背景为辛亥革命后近 10 年的绍兴,祥林嫂初到鲁家做工勤快,后被婆婆卖到深山,再次丧夫失子后沦为乞丐,最终在新年的雪夜死于祝福氛围中。
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勤劳善良但被封建礼教迫害;“我” 是有文化的读书人,同情祥林嫂却无力拯救。
主题思想
揭示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体现人间的冷漠。
《在酒楼上》
与旧友吕纬甫重逢,他曾敏捷精悍,如今却变得迂缓颓唐,讲述了给小兄弟迁葬、给女孩阿顺买头花等经历。
吕纬甫是受新思想影响后又沉沦的青年知识分子代表。
反映当时部分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消极。
《幸福的家庭》
文学青年接受过西方进步思想,曾反抗旧婚姻,但婚后生活窘迫,为赚稿费创作虚构的 “幸福的家庭” 小说,却不断被杂事打断。
体现出五四后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空虚状态。
宣告个人主义幻想的破灭,提出知识分子出路问题。
《肥皂》
四铭大骂女学生剪发伤风败俗,称赞孝女,却被妻子指出对孝女心存幻想。
四铭是迂腐顽固的小士绅,反对新事物,大讲仁义道德,又有复杂的内心。
讽刺旧阶级的虚伪和道貌岸然。
《长明灯》
吉光屯的 “疯子” 想吹熄被村民视为保护神的长明灯,却被当作疯子,计划一次次失败。
“疯子” 是孤独的革命者,有斗争决心但孤立无援。
指出启蒙的困境,民众缺乏自觉。
《示众》
描写了犯人行刑前围观示众的场景,看客们不明所以地围观,最后因车夫跌倒而分散。
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 “看客” 群体。
揭示封建思想对人的毒害和人们的麻木精神状态。
《高老夫子》
高老夫子学识粗陋,因一篇文章被聘为女校教员,因胆怯和自卑在讲学时落荒而逃。
体现出假道学的可笑与可悲。
对不学无术、虚伪的假道学者的批判。
《孤独者》
魏连殳是个异类,继祖母去世后亲戚们对付他,他最终向现实低头,后又走向自我毁灭。
孤独、清醒又无奈的知识分子。
反映知识分子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与孤独。
《伤逝》
子君是接受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与涓生恋爱结婚后,因生活琐事变得怯弱,最终两人分开,子君死去。
子君是勇敢追求爱情但又被生活消磨的女性;涓生是矛盾的知识分子。
探讨爱情、婚姻与个人自由在当时社会的困境。
《弟兄》
张沛君关爱弟弟,在认为弟弟得了猩红热时,曾起过杀弟的念头,后知是麻疹才松口气。
展现出人性的复杂。
对人性的深层思考。
《离婚》
农村女子爱姑敢于反抗侵害自己的势力,但反抗精神是蒙昧、自发的,依赖于父亲和兄弟。
具有一定反抗意识但仍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农村女性。
反映农村妇女的艰难处境和反抗的局限性。
艺术特色
情节结构
多为单线发展,常将生活片断串联,有 “离去 — 归来 — 再离去” 的复调式结构。
语言风格
精练简约,写景与叙事结合,富有抒情色彩。
象征手法
设置具有象征性的人物、构思象征内涵的事件情节、渲染充满象征意味的背景与氛围。
作品主题
对封建主义的批判
贯穿始终,揭示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对人民的压迫。
国民性改造与民族解放
提出国民性改造和民族彻底解放的主题,关注人民的命运。
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探索
展现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彷徨、迷茫以及对出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