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海洋调查简历-1(2)
世界海洋调查的发展简历是一个从初步认识到逐步深入、从单一国家到国际合作、从简单手段到高科技应用的过程。
编辑于2024-10-01 00:54:20海洋调查简历
从19世纪初到21世纪初,海洋调查200年的发展简历
19世纪初
1805年,普氏风级诞生
1850年,铁质蒸汽机帆船出现
1854年,为铺设海底电报电缆测量并绘制了 第一张大西洋水深图。记录了1000、2000、 3000、4000米等深线
1872年
“挑战者”号环球探险启航
1872年,在“挑战者”资料整理中发现大西洋洋中似乎有一条凸起
1874年,颠倒温度计雏形出现
1875年“挑战者”号环球探险结束
1877年
1892年,通过2000个漂流瓶绘制了“北大西洋表层海流图”
亚历山大(矿山工程师)使用钢丝替代测深麻绳
1880年
“挑战者”号出版委员会成立
形成海洋生物、化学、地质、水文、渔业等海洋基础学科
1885年
1893年,南森随“弗雷姆”号探险时观察到风与流的夹角。 1902年,与艾克曼创建了风海流理论
莫恩是通过质量场计算流场的先驱
1888年
1888年,福莱尔发明标准水色计
1888年,英国普利茅斯海域生物研究所成立
1889年,雷斯尔福尔,阿德尔测量了水中声速
1898年
海因基《鲱鱼的生活史》经济鱼类调查方法
1898年,伍兹霍尔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
1896年,南森使用惠更斯电桥测量海水盐度
1903年,德国的黑克尔,最早在海船上用气压计进行重力测量,未获成功
环球科考和调查船
1893年,南森乘“弗雷姆”号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北极探险
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进行了南大西洋的综合科考活动
1947年,瑞典“信天翁”号横渡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进行了为期15个月的地质调查
1950年10月~1952年9月,丹麦“铠甲虾”号周航世界(生物调查)
1950年,英国“挑战者-8”号进行了2年环球科考,开始使用“劳兰”定位,装备了雷达、测深仪、BT、颠倒温度计和采水器、艾克曼海流计、万米钢缆和绞车
1950年,美国用“贝尔德”号、“地平线”号、“南船座”号等调查船,zai 太平洋用电磁流速计、自动盐度计、活塞取样器,进行了2千米拖网和5千米地质采样
1949年以来,苏联5千吨级调查船“勇士”号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罗蒙诺索夫”号在大西洋,“鄂毕”号在南极海域的大量调查,取得了很多地质和生物的成果
1902年
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成立,并决定进行全球性海域浮游生物调查
福奇、克努森、索伦森对氯度和盐度下了定义。1967年,盐度计诞生并重新定义了盐度;1978年CTD诞生,盐度又被重新定义
南森出版了《挪威人的北极探险》全书共6卷
1905年,艾克曼海流计出现,1932年进行了改进延长了观测时间,1964年英国人再次改进后可连续几天测量海流。曾用“劳兰”定位船舶测量表面海流,用观察潜水器上绳缆的倾角,进行海底流速测量。
1910年
1900年,现代颠倒温度计雏形,1910年,南森采水器和颠倒温度计
1905年,发明艾克曼海流计
1908年,约翰斯顿《海中生物条件》
1910年,斯图尼尔《富有生物调查》
1911年,亨森确立了浮游生物定量研究
1911年,斯皮茨用回声法测量了大洋水深
1913~1918年
1913年,默里在《海洋》一书中使用了海洋学一词
1914年,费森登用回声法测得了3.2公里出的冰山
1917年,《深海》默里和霍尔特
1917年,郎之万发明超声波测距仪
1911年,阿蒙森成为到达南极点的第一人; 1918年,他设计了“莫德”号耐冰船。
1919年
艾伯特通过研究“一战”水雷漂流路径,给出了战后大西洋的安全和危险航路
马蒂,发明了回声测深纸带记录仪并获专利
国际海洋考察合作
1895年,伦敦第六次国际地理学会议决定通过国际合作调查大西洋海况,渔况,生物状况
1899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预备会议,结成了国际海洋科学联盟,创立了理事会
1901年5月,在奥斯陆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制订了国际间合作计划和成员国研究计划,德国,丹麦,英国,挪威,荷兰,俄国,比利时,芬兰的海洋学者参会
1902年7月,成立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加拿大,法国,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波兰,葡萄牙,西班牙陆续加入
1957年8月,在伍兹霍尔召开了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制订了未知海洋--印度洋国际合作观测的方针,讨论了放射性废弃物海洋投弃问题,以及海洋对世界气候变化的作用
1959~1965年,由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发起了印度洋、北太平洋、太平洋赤道区域的国际间合作调查
20世纪60~70年代,进行了西太平洋、加勒比海及临近区域、地中海、黑潮、东太平洋、沿岸上升流实验、洋中动力学实验、北太平洋实验等合作调查
1920~1935年
1920年,浮游生物与营养盐关系研究
1922年,首次使用光电管观测水中的亮度
1930年,英国船长鲍尔斯发现测深仪探测到了鲱鱼群
1935年,森德发明鱼探仪
1937年,伍兹霍尔研究所通过试验搞清了热带海域的“午后”效应,证实了声线的弯曲现象。1945年,佩克里斯建立了分层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理论
20世纪初中期
20~30年代,用潜艇进行了大西洋、印度洋和爪哇海域,使用海洋摆仪测量,获取了大量海洋重力资料,发现在海沟处有明显的负重力异常。
1939年,摩纳哥的国际水道测量局出版了《世界水深图》
1945年尤因通过相距3000公里的声波实验,与佩克里斯建立了分层介质中弹性波 传播理论
50年代,出现了在水面船只航行中连续观测的船上重力仪。这类仪器因观测精度高,使用简便,逐渐取代了摆仪,加速了海洋重力测量的发展。
1950年,布鲁斯·查尔斯·希森、威廉·莫里斯·尤因、玛丽·萨普等人在全球海底地水深测绘图中显示出在大西洋中央贯穿着山脊
1956年,用于海上航行测量的质子旋进磁力仪出现,从50年代末期海上磁力测量蓬勃发展,在各大洋区所发现条带状磁异常,为海底扩张说提供了依据。
1945年左右,英国人用安装在船上的加速度计观测海浪,用海面浮子目测海浪。1963年美国人用压力传感器观测近岸波浪。
1950年,电磁海流计出现,1963年声学多普勒海流计诞生
20世纪60~70年代
1958年,测量了水中光角分布和总照度;热带太平洋对光的选择吸收;大西洋深层 和夜间照度;水层光度分布剖面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发明连续地震剖面仪
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仪问世
1969年,麦卡利斯特测定热输送在海面几微米时以辐射为主导,在0.5mm以深时则湍流为主
1968年,为搜索核潜艇“斯雷舍”号和“阿尔文”号,促进了深海照相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漂流和固定观测装置、分光光度计、彩色录像机、XBT、航拍、深海潜水器等现代观测技术被陆续采用。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希金斯、卡朋特等改变了停滞一个世纪的潮汐学状态,通过深海潮汐合作调查推进了陆架波、开尔文波、罗斯贝波等长波研究
20世纪70年代,CTD出现,电桥盐度计、光学测量仪、流量计、验潮仪、频谱分析仪用于海洋调查
1965~1970,使用浊度计测量了大洋悬浮物
1971年,伍兹霍尔研究所发射了海洋观测卫星,通过拍照和雷达观测海洋
21世纪
2002年5月,海洋一号卫星发射升空。
2008年10月,“海洋六号”调查船在武昌造船厂建成下水,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海洋调查建造高峰的到来
2009年8月,“蛟龙”号先后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海试,在载人深潜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CTD温盐深剖面仪
颠倒温度计和采水器
嘉庚号
我国金星号
南森和弗雷姆号
挑战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