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知识导图
教育与教育学的知识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结构和功能、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思维导图,包含人的身心发展概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等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归纳总结了教育学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一章节的知识点。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思维导图,介绍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学校教育制度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的概念
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目的性
育人性
社会性
广义:学校、家庭、社会、自我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特指义:德育
教育的本质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活动结构
教育者
起主导作用;具有: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者)
主客体统一: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和教育的客体(对象)
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措施)
内容上: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 形式上:教育手段、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系统结构
层次结构
学前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类型结构
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
办学形式结构
全日制、非全日制、业余学校、函授、广播、电视、网络等
管理体制结构
公办、民办、社会团体等
功能
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主题功能)
可简要表述为:育人功能;增长人的知识、经验;发展人的智慧、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方向
正向
负向
标准化的教育可能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观点论) 属于负向功能,而非隐性功能
呈现形式
显性
隐性
学校的照管儿童的功能、复制了现有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 属于隐性功能,而非负向功能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朱熹
生物起源说
主要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例:乌鸦反哺、羊跪乳 违背了教育的社会性 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标志者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的解释
(法)利托尔诺
(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违背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
(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苏联、我国学者
教育的历史发展
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发展共存亡
原始社会
显著特征:非独立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古代
奴隶社会
1、学校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最早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 2、显著特征:阶级性 3、各国奴隶社会的共同特征: 鲜明的阶级性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和相对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封建社会
1、区别于奴隶社会的显著特征:阶级性 统治阶级内部的三六九等
古代中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古代中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街道灯像板砖 阶级性 道统性——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等级性 象征性 刻板性——学习方法的刻板、强调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专制性——师生关系:管制与被管制
古中国
古印度
婆罗门
佛教
古埃及
宫廷学校
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
古希腊
雅典
斯巴达
近代
现代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萌芽阶段
独立意识形态阶段
多元化发展阶段(20世纪)
当代教育学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