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2 被讨厌的勇气
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可本书中的阿德勒却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编辑于2024-10-04 14:16:00内容涵盖了恋爱过程中的多个方面,包括如何找到感觉、如何设定合理的择偶标准、如何让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等。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答了恋爱路途中的种种疑问,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恋爱指南。
这是一篇关于43 学习的艺术(学习之道)的思维导图,该书通过作者乔希·维茨金的个人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不同领域(如象棋和太极拳)中取得卓越成就的学习之道。作者不仅是一位国际象棋大师,还是一位太极拳王,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如何在看似南辕北辙的领域中连攀巅峰的学习心得。
这是一篇关于42 幸福的勇气的思维导图,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是很孤独的,他不处在表面热闹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在爱里面,他依然孤独,这种孤独,也许是人生某种真相。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容涵盖了恋爱过程中的多个方面,包括如何找到感觉、如何设定合理的择偶标准、如何让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等。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答了恋爱路途中的种种疑问,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恋爱指南。
这是一篇关于43 学习的艺术(学习之道)的思维导图,该书通过作者乔希·维茨金的个人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不同领域(如象棋和太极拳)中取得卓越成就的学习之道。作者不仅是一位国际象棋大师,还是一位太极拳王,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如何在看似南辕北辙的领域中连攀巅峰的学习心得。
这是一篇关于42 幸福的勇气的思维导图,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是很孤独的,他不处在表面热闹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在爱里面,他依然孤独,这种孤独,也许是人生某种真相。
被讨厌的勇气
本书的赞誉
推荐序一 勇气的心理学
推荐序二 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过去
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可本书中的阿德勒却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人际关系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
未来
现在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
推荐序三 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译者序
引言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 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的确很有趣。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戏剧的时候,它那因果规律的简单逻辑和戏剧性的发展进程自然而然地就会散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弗洛伊德说错了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你想“变成别人”吗?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讨厌自己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逃避,
讨厌自己的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为什么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呢,因为你太害怕被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为了避免自己被别人否定,被别人轻视或拒绝,所以刻意放大自己的缺点,厌恶自我,尽量不要涉入到人际关系中就可以了。
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和其他人发生关联,万一遭人拒绝,还可以安慰自己:我是因为有这个缺点才遭人厌恶的,如果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遭人喜欢
将自己和缺点分离开来,缺点成为一个完美的借口。
人有时会将自卑感变为武器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孤独
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存在。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自卑感来自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
自卑感是一种主观性解释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自卑感和优越感
人类有个普遍欲求就是追求优越性,可以理解为追求进步和追求理想状态,但是对于无法达成的理想,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拥有自卑感就是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一种状态
正确的处理方式: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的部分
没有勇气和能力改变的人陷入自卑情节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造成一种虚化的成就感
外部因果律
因为有A 所以才不能做到B
只要没有 A ,我也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自卑的人会建立虚假的优越感中
权势张扬,特点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中
活在他人的价值观中
宣扬自己是权力者
名牌
活在过去的成功中
骄傲于以往的自我功绩
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的模式 弱势具有的特权
夸耀不幸
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不幸史
拒绝别人的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
彰显自己特殊的存在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不可以陷入过剩的自卑感或优越感中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不同但是平等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那么,对此时的你来说,他人又会是什么样的存在呢?青年:呀,是竞争对手吗?哲人:不,不是单纯的的竞争对手。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青年:敌人?哲人:也就是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那是向日葵,对,是向日葵。是沐浴着温暖阳光、吸收着充足水分长起来的向日葵的理论,生长在昏暗背阴处的丝瓜根本不可能那样!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私愤
私愤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
私愤挑起权力之争
下一个阶段失败者会进入复仇的阶段
公愤
公愤超越了自身利益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在人际关系中一旦坚持我是正确的,就容易陷入权力之争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 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人际关系和深度和距离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最低
合作关系和他人关系
存在成果这个共同目的
有时讨厌工作实际上是讨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爱情
爱的课题
恋爱关系
和家人的关系
亲子关系
父母关系
其他关系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将别人看成敌人而不是伙伴是因为你没有和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 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 由。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 都看成“敌人”。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人类并不是会受原因论所说的精神创伤所摆弄的脆弱存在。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能够通过金钱得到的自由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不能通过金钱得到的自由
人际关系
找不到爱的人
没有知己的朋友
被大家所厌恶
是否要需求认可?认可欲求??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认可欲求
只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消除自卑感
自卑感来自于价值判断
增加自信感
人为啥要追求别人的认可呢
赏罚教育的影响
赏罚式的教育。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做好事,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好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没理由不可以这样想。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的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 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变
针对孩子学习的问题
人际关系中什么剥夺了我们的自由
他人
把别人当作伙伴而不是敌人
父母的存在
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认可欲求
那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分离课题
干涉甚至负担起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首先弄清楚这是不是自己的课题
如果闭居在家的真是自己的孩子,您也能够那么想得开吗?哲人: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 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当然,我也会担心甚至会想要去干涉。 但是,刚才我也说过:“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青年:您是说就连家人也要划清界限?哲人:正因为是关系紧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怎样分离课题(??)
切除人生谎言
目的论式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在自己和别人之间严格划清界限的生存方式在伦理或者道德上能讲的通吗?
如果完成了课题分离,最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会被切断?这样一来,人就会陷入孤立 课题分离完全无视人的感情,又如何靠它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果距离太近,贴在一起,那就无法与对方正面对话
回报思想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希望被干涉或者希望他人来决定自己的道路的
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可以识别这是谁的课题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别人对自己抱有怎样的期待或者自己被别人寄予了什么样的希望,这并不难以判断。另一方面,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却非常难。自己期望什么、想要成为什么、希望过怎样的人生,这些都很难具体把握。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被别人讨厌,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青年:倾向性?哲人:是的,也就是本能性的欲望、冲动性的欲望。那么,按照这种“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也许认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根本不可能!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及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归属感。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 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这也可以拿“我和你”的关系来进行说明,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 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 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有的母亲会 赞美帮忙准备晚饭的孩子说“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是丈夫做了同样的事情则 一般不会表扬说“你真了不起”吧。
你刚才提到的训练的事情正好象征了一种“表扬”背后的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 敬
有鼓励才有勇气
不干涉的援助
具体就是不去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 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请你好好记住这一点。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有价值就有勇气
是的,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 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 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 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地去评价。例如,父母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然后上好大学、进大公司。如果跟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从理想形象的100分中一点一点地扣分。这正是“评价”的想法。不要这样,而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 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以此为突破口,所有人际关系都会朝着“横向”发展
尊敬长者非常重要。如果是公司组织,职责差异自然也会存在。并不是说将任何 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 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青年:对上司发表傲慢的意见,这我做不到也不想做。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一定会被质疑欠缺社会常识。哲人:上司是什么?什么是傲慢的意见?察言观色地隶属于纵向关系,这才是想要逃避自身责任的不负责任的行为。青年:哪里不负责任呢?哲人:假设你按照上司的指示做,结果工作以失败告终。这是谁的责任呢?青年:那是上司的责任。因为作出决定的是上司,我只是按照命令行事。哲人:你没有责任吗?青年:没有。那是发出命令的上司的责任,这就是组织的命令责任。哲人:不对,那是人生谎言。你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你为了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为了逃避责任,而认为“没有拒绝的余地”,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 “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我不是热爱自己的自恋者,而是厌弃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 才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 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首先从“自我接纳”开始说明。第一夜的时候,我曾经介绍了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 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句话,你还记得吧?青年:当然。 哲人: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 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 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 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 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 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 我接纳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 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你现在认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 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 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
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 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 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他者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 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 取的一种手段
真诚接受不可交换的“这个我”的自我接纳;主张应该毫不怀疑人际关系基础,从 而做到无条件的他者信赖。对于青年来说,这两条都还可以接受。但是,他对于 他者贡献却不太明白。如果这种贡献是“为了他人”,那就势必会是充满痛苦的自 我牺牲。另一方面,如果这种贡献是“为了自己”,那就是一种彻底的伪善。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 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 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 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 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 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工作狂”的人。这些人也缺乏人生和谐。青年:工作狂也是?为什么?哲人:口吃 者是只看事物的一部分便来判断其整体。与此相对,工作狂则是只关注人生特定 的侧面。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工作”并不仅仅是 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 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 这样的父亲只能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工作了这些时间、挣 了足以养活家人的钱、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对于这种现实,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 的回答——“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 的价值。青年:也就是您刚才提到的他者贡献吧?哲人:是的。并且,还有非常 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里所说的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青年:可以是 看不见的贡献?哲人: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
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从原理上根本无 从了解。也就是说,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 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即使在行为标准上对谁都没有用,但从存在标准上考虑人人都有用”那句话。如 果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成了所有的人都幸福吗?!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 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 感”就可以。并且,哲人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幸福就是“贡献感”。的确,这也是 真理的一面。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舞 动
人 生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 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 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 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 言。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人生的意义是由你自己赋予自己的”,就正是这个意思。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 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 己
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 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 自由地生活。
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贡献这颗星就一定能够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