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咨询理论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理论知识的思维导图,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增进身心健康。
编辑于2024-10-07 14:29:13这是一篇关于理论知识的思维导图,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增进身心健康。
这是一篇关于心理咨询的思维导图,涵盖了识别需要治疗的情况、何时寻求帮助、心理治疗的目的、治疗结果、病人的权利、选择好的心理咨询师的标准、心理治疗师的义务、心理治疗的定义以及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这是学习心理学的第一步,要求学习者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有深入的理解。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是制定有效学习计划的关键。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在心理学学习中的具体目标和期望。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这包括学习如何运用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应用。熟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案例:通过了解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为将来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这个脑图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具体的心理学学习计划,旨在帮助学习者在两个月内高效、有针对性地准备心理学考试。可以适用于所有考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理论知识的思维导图,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增进身心健康。
这是一篇关于心理咨询的思维导图,涵盖了识别需要治疗的情况、何时寻求帮助、心理治疗的目的、治疗结果、病人的权利、选择好的心理咨询师的标准、心理治疗师的义务、心理治疗的定义以及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这是学习心理学的第一步,要求学习者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有深入的理解。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是制定有效学习计划的关键。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在心理学学习中的具体目标和期望。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这包括学习如何运用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应用。熟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案例:通过了解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为将来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这个脑图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具体的心理学学习计划,旨在帮助学习者在两个月内高效、有针对性地准备心理学考试。可以适用于所有考试!
理论知识
心理咨询概论
概述
咨询心理学的简史与现状
心理咨询产生的背景条件
学术背景(可能性、内部关键因素)
高尔顿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1882)。
卡特尔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1890)。
韦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1896)。
比内与西蒙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表(1904)。
大卫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1907)。
帕森斯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1908)。
社会需求背景(物质决定意识、外在因素)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
心理咨询起源于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
威尔森(明尼苏达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有关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研究成为临床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条件和促进因素。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咨询心理学分会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
1954年,由20余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
1955年,APA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
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分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
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2001年8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2005年,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的内容,包括
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心理咨询临床操作的相关知识。
只能是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没有处方权。
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
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
只能是解决心理问题或者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者躯体症状。
罗杰斯
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威廉森
A、B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业训练的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祈求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这里的A是咨询师,B是求助者。
陈仲庚
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去探索和研究问题,使他们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心理咨询应明确三个问题
待解决问题的性质
咨询师的技术
所要达到的目标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定义心理咨询范围包括
轻度的心理失常
属于机能性的心理失常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狭义的心理咨询:主要是指具备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
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心理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唯物主义观点
咨询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在咨询工作中,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一切迷信、巫术。
普遍联系的观点
身心一体的观点
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
引起求助者心理困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整体性观点
人的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绝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和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在整体的心理活动中,有一个方面出现问题,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行为永远是相互联系的。
限制性观点
咨询师的职责限制
咨询师的职业责任不是无限的。
时间上的限制
一周一次、每次50~60分钟,咨询结束,咨询关系也就终止。
感情限制
不能与求助者建立除咨访以外的其他关系。沟通必须限制在工作范围内。
咨询目标限制
只能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对咨询效果的预期,不能过分保守和冒进。
历史 — 逻辑 — 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有无个人史原因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来访者,同时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改变的能力和资源。
中立性态度
心理咨询的中立性态度是指,咨询师从求助者的角度出发了解求助者的问题,对求助者的困惑与处境表示理解,同时不予以评价,不掺杂个人的情绪与观点。
中立性的态度可以保证咨询师不把个人情绪带入咨询之中。
咨询师的中立性态度可以增强求助对自己的信任感,便于建立正常的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条件
良好的品格
做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自我修复和察觉的能力
对负面信息的心理“自洁”能力
对自身冲突的心理“隔离”能力
心理状态的相对“稳定”能力。既平衡自身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生活难题的能力
(“进得去,出得来”:要及时转换频道,要善于保护自己。)
善于容纳他人
只有善于容纳他人,才能营造和谐的咨询关系和安全、自由的咨询气氛,才能接纳各种求助者和求助者的各类问题。
有强烈的责任心
对求助者负责,面对求助者,不能因自己的言行,使求助者感到“雪上加霜”。同时,咨询师应对求助者真诚相待,不能夸大心理咨询的作用,欺骗求助者。当自己能力有限,不能对求助者提供帮助时,应向求助者说明,并转诊。
自知之明
清楚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
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我国心理咨询的简史
30年代,丁瓒——中国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北京协和医院,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1937年,参与翻译出版《青年期心理学》一书
1937年抗战爆发,使我国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工作陷于停滞。
50年代中期再起兴起:综合快速疗法治疗神经症和身心疾病
60年代中—70年代初,再受摧残,销声匿迹(钟友斌等默默坚守)
80年代,重新受到重视。
我国心理咨询业的现状
心理咨询已经开始职业化
社会化水平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组织的建设和信息沟通
社会的认可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出台
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
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咨询力量存在差距
社会的需求远远超过学科自身的发展
从业者的素质与业务能力尚显不足
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展望
借鉴西方文化,将会越来越贴近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普及化
完善的和职业化的心理咨询,不断提高自身价值,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融为一体。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阿帕波特认为,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5个观点
分区观点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无意识)
由于弗洛伊德十分强调深层的潜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所以,又把他的理论称作“深层心理学”。
结构观点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动力学观点
心理活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的本能
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
发展观点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或时期)
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
肛欲期(1-3岁),其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肌紧张的控制。
生殖器期(3-5岁),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
潜伏期(5-12岁),这时的儿童对性不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去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
生殖期(12岁以后),性欲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适应观点
两种基本应对方式:变相宣泄、自我保存本能
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它就会做出反应,形成自我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否认、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钟友彬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认识—领悟疗法”
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把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当属巴甫洛夫和桑代克。
桑代克的理论观点
使用观察记录老鼠走迷宫的方法,提出了“尝试-错误”定律
华生的理论观点
刺激—反应模式 R=f(S)
不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过程。
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他不认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主张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摒弃一切主观内省,不能将知觉或意识作为研究对象,而代之以行为。
托尔曼的理论观点
新行为主义托尔曼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即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变量。
斯金纳的理论观点
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叫第三变量。R=f(S、A),A是控制变量,也叫第三变量。
人的行为大都决定于先前行为的后果,而先前行为的后果起到激励的作用,这就是强化的作用,后果不同,强化的性质也不同。
班杜拉的理论观点
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也称“模仿学习理论”
三个重要概念
“替代学习”或“观察学习”。人们能够操纵符号,思考外部事物,可预见行为可能的结果,而不需要实际去经验它。
“自我奖赏或批判”。人们可以评价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提供自我强化(自我奖赏或批判),而不必依靠外部强化
行为自控,人们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界左右。
行为治疗的7个步骤
沃尔普定义行为治疗: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
目标是不良行为本身(外显),并不拒绝承认内在认知和情感活动。(内隐)
行为治疗一般包括如下7个步骤
对靶行为进行功能性分析。
对靶行为严重程度的标定。
靶行为矫正目标的制定。
制定并实施干预计划,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
监测干预计划的实施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结束阶段。一旦达到目标,即可逐步结束干预计划。
检验阶段。如有靶行为复发,可给予辅助性处理。
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
行为治疗的6个特点
注重形成靶行为的现实的原因、而不是它的历史原因。
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
依据实验研究,从中引申出假设和治疗技术。
用尽量客观的、操作的术语描述治疗程序,以便使治疗过程能够被重复。
精心发现靶行为,并认真选择测量行为改变的方法。
对于每个求助者,咨询师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模仿学习或其他行为治疗技术。
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指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
认知心理学观点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后者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
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认知学派在研究方法上与精神分析不同,注重实验等实证手段,拒绝内省,否定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中的理论观点
人本主义泛指一种思想体系,它主要强调人的利益、价值,个人的尊严与自由。
相信求助者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强调和谐的治疗关系。
“自我及自我概念”的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非常重要。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
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正常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心理异常
临床治愈或潜伏期的精神病患者
心理咨询的任务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地生活。
心理咨询的任务,具体内涵有如下几点
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
了解和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
使求助者学会理解他人
使求助者正确认识自我
协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
人对现实事件的反应,大致有三类
感性反应
是对外部事物的情绪化应对。
理性反应
是用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客观逻辑去反应外部事物,这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成熟的表现。
悟性反应
是在人的理性高度发展后表现出的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反应的形式。
心理咨询的分类和一般程序
心理咨询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
发展心理咨询
如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为选择合适的职业、为个人事业的成功突破个人弱点等。
(心理正常且健康)
健康心理咨询
因各类刺激引起虑、紧张、恐惧、抑郁情绪问题,或者因各种挫折引起行为问题,并且影响其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
(心理正常但不健康)
按照规模分类
个体咨询
团体咨询
按时程分类
短程心理咨询(1-3周)
中程心理咨询(1-3月)
长期心理咨询(3个月以上)
按形式分类
门诊咨询
电话咨询
互联网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
常用的心理咨询取向和方法
常用的咨询取向和方法
心理咨询(治疗)就朝向一种整合、融合的方向持续发展。
心理咨询在临床上整合取向的4层含义
整合身体、情感、认知、情境和行为系统,建构了一种多维度的关系框架,这个框架可以针对每一个个案进行重新建构。
各种心理咨询学派理论和技术的整合。
强调个人和职业的整合。
研究和实践的整合。
心理咨询整合理论意义和现实影响体现在4个方面
心理咨询的整合性在实践层面促进心理学概念的兼容和关联沟通。
心理咨询的整合性从根本上推动心理咨询理论的整合。
心理咨询整合在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心理咨询方法的折衷主义和标准化策略,这真正加快了心理咨询的科学化进程。
心理咨询目的的整合。
心理动力学取向
概述
心理动力学一般都是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基本概念与假设
人的行为是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的,而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
行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紧张度。
心理动力学咨询中基本的咨询作用原理
潜意识意识化
潜意识是非线性且非言语的(例如,梦)
意识是线性且言语性的(例如,有意识的思想)词语是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支持薄弱的自我功能
自我既有在意识中的部分,也有在潜意识的部分
自我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使发展再现生机
主要技术和工具
维持分析的结构
自由联想
鼓励来访者讲述出任何浮现在大脑中内容。
解释
心理咨询师指出、说明甚至是教导来访者聚焦其梦境、自由联想、阻抗以及治疗关系背后的行为含义。
释梦
通往潜意识的绝佳途径。
对阻抗的分析与解释
弗洛伊德将阻抗视为一种潜意识动力,人们通过这种潜意识动力来防御那些可能产生的令人无法忍受的焦虑和痛苦。它是一种抵抗焦虑的防御机制,但会阻碍改变。
对移情的分析与解释
在精神分析中,对移情的分析是一种核心技术。
对咨询师的要求
心理咨询师的功能与角色
在传统的精神分析疗法中,心理咨询师往往采取一种无特色的姿态,这种立场有时被称为“空白屏幕”。
行为主义取向
概述
行为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传统的行为主义,关注和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
新行为主义,关注外显行为,同时关注内隐行为,包括人的想法、态度、习惯等。
认知行为主义,关注人的内隐行为为主。
学科背景
社会背景
哲学背景
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等
自然科学背景
心理学背景
理论体系
常用方法
系统脱敏法
又称,交互抑制法,基本原理是交互抑制,即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来访者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减弱、甚至最终切断刺激物与焦虑的条件联系。
放松训练
操作过程
放松训练→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系统脱敏
一般需要6-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个小时,每天1-2次,反复训练,直至来访者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随意放松的娴熟程度。
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系统脱敏
模仿法
建立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之上的一种咨询方法,认为人有很多复杂的行为,必须通过观摩、示范或学习,通过模仿才能获得。
示范法包括
生活示范
参照现场示范,让来访者在实际生活中观察示范者适当的行为。
象征性示范
记录示范者或来访者本人适当行为的电影电视或录像、图书、游戏等让来访者观看,以减缓焦虑或巩固良好行为。
角色扮演
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扮演生活中的一个或一系列情景,用以帮助来访者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参与示范
由咨询师为来访者示范良好行为,而后引导,鼓励来访者表达相同的行为。
内隐示范等
想象模仿,让来访者对不可观察的行为示范,可通过咨询师的描述,让来访者想象所要模仿的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
概述
着眼点放在来访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
基本原理
认知行为咨询(简称CBT)有两种基本假设
人们的思想和信念对他们的适应不良行为有作用
通过改变人的信念、态度或思维,便能改变他们的适应不良行为
基本技术
咨询师的功能和角色
指出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
向来访者介绍不合理信念是如何让其陷入到情绪混乱之中的
帮助来访者修正其想法并减少其不合理信念
帮助来访者发展出理性的人性观
教授来访者如何用理性的信念与态度去取代非理性的信念和态度
人本主义取向
概述
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指出人应承认自己的存在,摒弃研究人的问题行为,转而关注正常人,强调人的正面价值、本质和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基本假设
来访者是自己最好的专家,他们可以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
咨询师的任务不是改变来访者,而是努力启发来访者的自我指导能力。
咨询技术
真诚一致、共情(共感、同理性、通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对咨询师的要求
态度第一、技术其次。
强调咨询师的态度、个人特质以及咨访关系的性质是治疗过程中最基本的决定因素。
其他取向和方法
完形疗法
完形疗法由弗雷里克∙皮尔斯博士创立,又称格式塔疗法。
完形治疗的理论有三个主要来源
精神分析理论
存在—人本主义和完形心理学
完形治疗的目标是促使个体的成长和成熟,帮助来访者增强觉察能力和接触能力,通过觉察了解环境,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达到人格统整。
理论要点
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询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充分认识到自我在现实中的存在和感受。
人应该将精神集中在当前的生活与感受中,而不要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许多焦虑就是产生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生活向当前生活的过渡。
使人积极面对生活。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中的那些未完成情结,这通常是指个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灵创伤和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
主要概念
人性观
“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
此时此刻
充分认识和感受当下
未完成事件
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等。
逃避
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完成事件、避免去体验未竟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绪所使用的工具
接触
我们与环境接触时,改变就无可避免的发生了。
能量
可以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
咨询目标
完形疗法的基本目标在于达到察觉的状态,以及经由察觉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及肩负更多的责任。
治疗技术
空椅子技术
来访者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此技术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坐在其中一张,扮演一个胜利者,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失败者,而让来访者所扮演的两方持续对话。
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
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咨询(治疗)方法。
催眠的方法与治疗步骤
沟通
建立信任关系
引导
引导进入催眠状态
深化
鼓励放松而进入深层催眠状态
建议
给予正面指导性暗示
正面积极性暗示必须遵循的6条准则
正面而积极的语调
简单的句子
可相信的
可衡量的
使用现在式
可报酬的
唤醒
受试者从催眠状态中清醒过来
催眠状态下的反应
外在表现
眼睛闭上而眼皮闪动,呼吸的改变(通常是呼吸变慢),皮肤泛红或蜡样僵直皮肤,动作减少,眼睛潮湿或有眼泪,眼睛会变红,吞咽的反射动作,潜意识的躁动,整体性的肌肉松弛,睡意或者困倦的表现,强直,身体变暖和。
内在反应
活动的意愿降低,时间扭曲,声音的淡出和淡入,感觉轻松自在,感觉漂浮,感觉自己不存在,记忆遗忘,想象力增强,记忆力增强。
催眠的用途
心理问题及心理问题引发的情绪、行为等症状。
躯体化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协助治疗某些心身疾病。
应激相关障碍。
潜能开发。
注意事项
催眠疗法具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点
也有其缺点
一是并非任何来访者都能成功地接受催眠治疗
二是疗效往往不甚巩固,在使用时必须注意
心 理 咨 询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