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文学思潮与运动思维导图,涵盖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研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编辑于2024-10-09 18:19:57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革命
发生背景
序幕:明清、民国初年变革
诗界革命
梁启超三标准
新意境
新语句
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黄遵宪
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 以俗白文字入诗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小说界革命
声誉最著
严复 夏曾佑 小说营构人心角度→小说为正史之根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夸示小说社会功能
政治宣传功能
思想教化功能
目标:改良群治 新民
启蒙 新民 工具性作用
文界革命
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 推广平易畅达新文体
王韬 郑观应 报章文体→梁启超 新文体→革命派文人
五四后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最大:小品
语言观念变革
提倡白话/俗语→几乎形成白话文运动
黄遵宪 言文合一
裘廷梁 陈荣衮 倡导白话文
经世致用的实学 未从文学角度考虑
梁启超 从文学出发论白话
胡适 以白话取代文言 先导
补充: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对传统的突破
对红学研究的突破
突破金圣叹批《水浒传》式中国小说研究传统
零散随意 鉴赏+评点+题咏→系统眼光+严密逻辑 《红楼梦》
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观照→不限于深文周纳的索隐怪圈
中国传统美学的产物→值得商榷
无功利的文学观
纯以审美眼光评论《红楼梦》→文学的美学本质
以细致剖析《红楼梦》的悲剧性为前提→文学价值 伦理价值实现→审美价值
文学基本特征
无功利
基本形态
优美
壮美
红楼梦之精神 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
文学最终目的
使人从生活苦痛中解脱
途径
观他人之苦痛
由于苦痛之知识→洞察人生本质
彻底决绝 主动自律 神秘超自然力量→宗教性质
例:惜春 紫鹃
觉自己之苦难
由于苦痛之阅历→痛定思痛后疲于生活之欲
被动他律 自然人性→人生悲剧
例:宝玉
现代悲剧观
宝黛爱情悲剧:悲剧中之悲剧
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
美学价值与伦理价值连络→使人从生之痛苦中解脱
对“人”的推崇
论述基础:人+人的生活
以人和人性为前提→西方人文主义学说→文学审美特性高度理论化
文学观延续:文学革命提倡“人的文学”
对“国民性”的批判
对“大团圆”模式的批评
吾国人乐天之精神
继承:五四鲁迅
启蒙文学→国民性 家族 具体中国式封建制度建构 联系
国民性问题随封建社会发展 愈亦严重
晚清与五四 国民性→有联系又有断裂 相互补正的矛盾的统一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杂志
原名《青年杂志》
1915.9陈独秀创刊上海→1916.9改名→1917北京→1920上海
成员:李大钊 鲁迅 钱玄同 周作人
代表作: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 周作人《人的文学》
机关刊物 政治色彩 胡适脱离《新青年》
胡适脱离→标志 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解体
主张
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旧道德旧思想
提倡新道德新思想
成就影响
青年知识分子
傅斯年
形成新文化统一战线
中国文化更新 社会革命 贡献
中国现代第一刊
集中代表新文化运动思想特色
民主与科学
德先生和赛先生
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重新评判孔子 抨击文化专制主义 倡导思想自由
广泛引进 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倡导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总清算
同时去除封建载道工具→旧文学+文言文
推动宗旨
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
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文学革命纳入新文化运动轨道→思想启蒙色彩
发动过程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917.1
文学进化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八事主张
须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陈词滥调套话 不用典 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针砭旧文坛 复古主义+形式主义
触及问题:内容-形式 时代性-社会性 语言变革
初步阐明新文学要求 推行白话语体文立场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917.2
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
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补充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8.4
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文学革命+国语运动→扩大影响
周作人《人的文学》
1918.12
人道主义→文学之本
19C欧洲文学人道主义移用
钱玄同 刘半农 双簧信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
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
周作人《论黑幕》 剖析“黑幕小说”社会根源
黑幕小说:泼脏水 揭阴私
茅盾《小说月报》 郑振铎《文学旬刊》
反抗无病呻吟的旧文学
反抗以文学为游戏的鸳鸯蝴蝶派的海派文人们
郑振铎《导言》→整体看法
意义
进步:五四精英分子→文学社会价值重新定位
不足:忽视文学休闲娱乐功能
引发论争
守旧派
林纾《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书》
攻击北大新派人物
覆孔孟,铲伦常
尽反常轨,侈为不经之谈
蔡元培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批驳林纾《荆生》
学衡派
1922.9南京学术性杂志《学衡》
代表人物:梅光迪 胡先骕 吴宓
受新人文主义影响:保守 清教色彩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文化重构过程中趋向稳健的抉择
鲁迅《估学衡》批驳“学贯中西”下的窘迫
甲寅派
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
“白话文学”强弩之末→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阻挡新思潮
收获与意义
收获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创办白话报刊
文学革命+国语统一→双潮合一
文学革命促成
言文合一的“国语运动”
语体变革
新文学影响
外国文学思潮广泛涌入+新文学社团蜂起
思想大解放局面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1918.5鲁迅《狂人日记》
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封建制度+伦理道德→“吃人本质”
现代意味手法样式
补充
《孔乙己》
《药》
小说:冰心《斯人独憔悴》 许地山《命命鸟》 郁达夫《沉沦》 诗歌:胡适《尝试集》 郭沫若《女神》 汪静之《蕙的风》
创作取得注目实绩
观念上
文以载道 游戏消遣→传统文学思想加以否定
表现人生 反映时代→共同倾向
内容上
现代民主主义 人道主义思想
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形式上
文言文 僵化传统文学格式→白话
外国多样化 文学样式手法→表现现代生活 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联结+民族特色 现代文学语言形式
外国文艺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
文学研究会
1921.1北京 《小说月报》
代表人物:周作人 郑振铎 沈雁冰 王统照 许地山 叶绍钧
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为人生而艺术 社会意义 现实主义
内容
题材:人生+社会问题
揭示社会黑暗+诅咒灰色人生
19C俄国 欧洲 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实地观察+如实描写
创作
问题小说 问题剧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许地山《缀网劳蛛》
乡土文学
王鲁彦《柚子》
彭家煌《怂恿》
创造社
1921.6日本东京 《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
代表人物:郭沫若 田汉 穆木天 张资平 成仿吾 张凤举 陶晶孙
宗旨
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
文学“全”与“美” 创作“直觉”与“灵感”
美感
表现时代的使命 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为艺术而艺术
风格
侧重自我表现 浓厚抒情色彩
直抒胸臆+病态心描→表达内心矛盾+对现实的反抗情绪 主要形式
创作
五四反抗+革新的时代精神 觉醒的青年一代呼声
郭沫若《女神》
郁达夫小说
田汉戏剧
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 高峰
分期:以1925“五卅”为界→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
新月社
1923北京→1926.4徐志摩《晨报》副刊《诗镌》→1928《新月》月刊→1931《诗刊》周刊
前期:《晨报副刊》 后期:《新月》《诗刊》
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代表人物:闻一多 徐志摩 朱湘 饶孟侃 孙大雨
风格
外来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
前期:新格律诗派 探索艺术形式
语丝社
1924.11《语丝》周刊→1930.3停刊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刊物 针砭时弊杂感小品
代表人物:孙伏园 周作人 鲁迅 林语堂
创作
语丝体
思想内容:任意而谈,社会批评+文化批评
艺术:文艺性短论+随笔 泼辣幽默 讽刺强烈 俏皮语言
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鲁迅→尖锐泼辣 杂文
周作人 林语堂→幽雅小品
散文发展影响
浅草-沉钟社
1922浅草社《浅草》季刊 上海《民国日报》副刊《文艺旬刊》→1925沉钟社 《沉重》周刊 半月刊
创作
介绍外国文学→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诗歌:冯至 小说:林如稷 陈炜谟 陈翔鹤
知识青年苦闷生活+忧郁情感 感伤色彩
湖畔诗社
1922.3杭州 《支那二月》 诗集《湖畔》《春的歌集》
代表人物:应修人 汪静之 冯雪峰 潘漠华
创作
清新质朴 大胆率真 情诗
天真诚挚 纯净清新
评价
清新自然 自由自在→初步实现 作诗如作文
超越 胡适《尝试集》未脱古典诗词影响
反拨 鲁迅硬译风格
天真 开朗 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补充 《女神》叛逆 创造 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时代精神+诗人个性 统一
新诗下一步发展奠基
新文学初期理论建树
胡适
文学思想基本框架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语言形式问题
《文学改良刍议》
改革旧文学“八事”→实现文学变革
语言形式即工具→肯定白话文学 摆脱旧文学 创建新文学突破口
文学革命宗旨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取替言文脱节状况→言文一致的国语 实现思想启蒙+建立统一现代民主国家 必要条件
思想内容与方法
个性主义 写实主义 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
问题小说 社会问题剧 创作热潮
诗体解放说
新诗摆脱旧诗词曲束缚 用白话 不拘格律→自由诗发展
输入借鉴西洋诗体→新诗体 语体散文写完全“解放”体式
周作人
人的文学
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 本质特征
1918《人的文学》
以温和人道主义情怀描写人生
具体内容:嫉虚妄,重情理
否定“非人”生活 追求合情有理“人的生活”
以人道主义为本→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五四时期文学 中心概念
人:两要素-自然+历史 灵肉二重的生活
人道主义: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平民文学
1919 人的文学 具体化
以人道主义为本 为人生
文学→人性的 人类的 个人的
贵族的文学→封建传统旧文学
平民文学→通俗白话语体写人民大众生活真实情状
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真挚思想与事实
子主题
文学的精神区别→普遍与否 真挚与否
人生艺术派
1920.1《新文学的要求》
针对人生派/艺术派 分野
为什么而什么X→艺术的方法表现人生的情思
1923《自己的园地》
尊重创作个性 抒写作者情思
反对
以个人为艺术工匠 艺术派
以艺术为人生的仆役 为人生派
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自己的园地”文学观 洁身退隐立场 对新文学功利性制约
对现代散文文体理论的确认
1921.6周作人《美文》
确立文学性散文地位
抒情叙事为主 艺术性散文→美文 阐明文类品格
趣味内容 平淡自然气质→读者 涩味+简单味
上升到美学批评的高度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服膺于思想启蒙
《新青年》鼓动“文学革命”
文学→改造社会人生
现代科学+民主精神→知道新文学创造
第一个十年 理性批判色彩
例:鲁迅《呐喊》《彷徨》
疗救社会病苦
改造国民性
感伤情调的流行
作者 苦闷感 孤独感 彷徨感
问题小说 冰心《超人》
乡土小说 彭家煌 许杰 蹇先艾
自叙传抒情小说 郁达夫
精神标记:感伤
五四历史转折期普遍 社会心理
中国知识分子艰难追求新生 精神历程
个性化的追求
提倡个性解放→个人生活 个人情绪
作家风格
鲁迅 冷峻犀利
郭沫若 雄奇豪放
郁达夫 袒露自恋
周作人 冲淡自然
闻一多 浓烈沉郁
徐志摩 潇洒空灵
废名 古朴朦胧
活跃 单纯 亲切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和其他思潮方法并存 创作局面活跃
现代派
主题:转向内心 寻求自我 探究人生
手法:象征 怪诞 神秘
例:创造社→病态心理+潜意识 象征诗人 李金发→暗示 联想 怪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