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七个习惯”为主题框架,详细阐述了如何培养高效能人士的品行修养和为人处事技巧。
编辑于2024-10-10 12:03:49《法治的细节》首版时间为2021年11月,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六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以及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的阅读和思考、求学经历,以及他爆红后的心路历程,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
该书通过浅显易懂的漫画和段子,帮助读者零基础搞懂九大理财方式的原理、优点及风险,让理财不再盲目。书中没有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知识,而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将理财知识融入到漫画和故事中,让读者在欢笑中掌握理财技巧。
涵盖了历史上著名的金融危机事件,如石油危机、广场协议、索罗斯与亚洲金融风暴、次贷危机等,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治的细节》首版时间为2021年11月,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六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以及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的阅读和思考、求学经历,以及他爆红后的心路历程,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
该书通过浅显易懂的漫画和段子,帮助读者零基础搞懂九大理财方式的原理、优点及风险,让理财不再盲目。书中没有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知识,而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将理财知识融入到漫画和故事中,让读者在欢笑中掌握理财技巧。
涵盖了历史上著名的金融危机事件,如石油危机、广场协议、索罗斯与亚洲金融风暴、次贷危机等,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推荐序:永恒的经典 历久弥新的核心原则
没有原则就没有效率,没有原则就没有个性
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作为衡量伟大领导者的重要变量之一,即掌权者的内在动力、性格和抱负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无论他们说什么或怎么伪装,即使不是马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绝对会表现在决策和行动中
致父亲:柯维家族致一位高效能的父亲
也许我们对父亲最高的褒奖就是:相比他在公众场合的老师和作家的形象,生活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他要更好。我们因为这种表里一致而更爱他
生活是使命而不是职业
前言:变化的世界 不变的原则
恐惧感和不安全感:现代社会,太多的人饱受恐惧感的折磨。他们恐惧将来,恐惧失业。惧无力养家。这种弱点,常常助长了一种倾向: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回到家车都倾向于零风险的生活,并逃避与他人互相依赖和合作
“我现在就想得到”:人们想要的太多又太急切。“我要钱,要豪宅,要好车,要最奢华的娱乐中心,我什么都想要,我应该得到。”尽管现代“信用卡”社会使“透支”变得轻而易举,但终究要面对经济现状——相比于不断发展的产能,购买力依然不足。我们的文化以及华尔街一味迫求立竿见影的成功。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绝对不能无视平衡的原则,一方面,我们要满足今天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要进行投资并提高竞争力,以取得将来的持久成功。平衡原则同样适用于健康、婚姻家庭生活以及你所在的社区
谴责和抱怨:面对问题和挑战,习惯性地谴责其他所有人和事,似乎成了现在的流行病,这只能带来短暂的解脱,同时却把我们禁锢在这些问题上,找不到解决办法
绝望无助:谴责周围人和事的必然结果是变成犬儒主义,绝望无助
缺乏人生平衡:我们越来越陷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能自拔,而把健康,京庭、品德以及许多重要的事情放在了工作之后,舍本逐末。我们不能把问题归谷于工作,或社会的复杂和变迁,问题在于我们的流行文化提倡的“早来,晚走,多出成果,为现在牺牲一切”--事实上,心灵的平和宁静远非这些技巧所能实现的。当人们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并专注、正直地对待这些事情,那么幸福和安宁将纷至沓来
“我的定位在哪儿?”:我们的文化倡导,如想从生活中有所收获,必须“独占鳌头”。也就是说“生命是场游戏,是次比赛,是种竞争,所以,你必须要赢。”同学、同事甚至家人都被当作竞争对手--你周围的人得到的越多,留给你的就越少。当然,在表面上,我们尽力表现大度,为他人的成功喝彩,而私底下,在心灵最深处的某个角落,却为他人的成就羡慕嫉妒恨
渴望理解:在人们心灵深处,没有比渴望理解更强烈的需要了--希望他人聆听、尊重、重视自己的声音,希望能影响别人。但大多数人的情绪易受他人左右,无法专注地聆听--他们无法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前,先把自己的事情搁置一旁,倾尽全力来理解对方的想法
冲突和分歧
个人的停滞不前:人的本质是四维的--身体、头脑、心灵、精神
就我而言,身体力行这“七个习惯”是个不断挣扎的过程。最主要的原因是,你做得越好,就会发现面对的问题变得越复杂
如何使用本书
成长过程虽是渐进的,效果却是革命性的
自我成长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是人生中最大的投资
七个习惯的简要定义与架构图
习惯一: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摒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天尤人,发挥了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觉、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
习惯二:以终为始: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
习惯三:要事第一: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
习惯四:双赢思维
习惯五:知彼解己:当我们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诚心去了解、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习惯六:统合综效: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创造第三种更好的办法
习惯七:不断更新:“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生活基本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中,不断更新自己
子主题
第一部分:重新探索自我
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所以不论我们多么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其效果都是有限的,因为表面的言行终究掩饰不住其背后的信息,那就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盲目积极乐观。因此近50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都很肤浅
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耕种是一个自然体系,必须付出代价,一步一步完成。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没有捷径可循。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也是基于收获法则的自然系统
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地图”不代表地域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你一言,我一语,双方始终争执不下,不肯服输。大多数人都早就知道另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只不过不愿意承认。只有少数同学从一开始就换了一个角度来观察画像
充分说明了条件作用对人类认知和思维定式的强大影响力。连10秒钟都能产生如此这般的影响,更何况一生中的条件作用呢?家庭、学校、教堂、单位、朋友、同事以及流行思潮(如个人魅力论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定式——我们的地图。其次,这个实验还说明了思维定式是行为与态度的源头(看女人头像实验)
以前我们总以为只有自己清楚而客观地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这个实验却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虽然有异,但也是清楚而客观的。“立场决定观点。”
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定式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验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实践是个别的、具体的,而原则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原则不是价值观。一群盗匪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却违背了良善的原则。如果是原则是地域,那么价值观就是地图。唯有尊重正确原则,才能认清真相
个人魅力论之所以让大家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它号称能够让人们跨过事物成长的自然过程,迅速而轻松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成果丰硕的圆满人生
现在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不了解也不理解自己,他们只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不再健谈,取而代之的是闲聊;他们不再开怀大笑,取而代之的是挤出的笑容;他们抛却真切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无聊的绝望
人的一生包含了许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比如小孩要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不能跳过。人类的成长历程莫不如此,无论是学钢琴还是与同事相处,无论是个人、家庭、婚姻还是社会,都要遵循这一原则。我们通常能够在物质领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愿意接受或实践,结果妄图走捷径,想跳过关键步骤到达目的地的大有人在
自然的成长过程不容违背、忽略或缩短,那只会让你平添失望和抱败感。以10分为标准,假如我在各个方面都只能得2分,那么要达到5分,从须先向3分迈进
如果学生不肯发问,不肯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肯让老师知道他的真正水平,那么绝对学不到东西,也就不能有长进。而且伪装实非长久之计,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
与配偶、子女、朋友或同事相处一定要学会聆听,这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
我相信,多数人都知道自己骨子里到底什么样,而且与自己共同生活和工作的人也心知肚明
我在企业界看过太多投机取巧的例子,那些主管试图通过激昂的演说、微笑训练、外界干预或是接管、收购以及善意或恶意的并购,来“购买”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从而达到提升生产力水平、质量水平、道德水平以及服务水平的目的,但却忽略了玩弄权术会让信任度低下的事实。一旦发现这些并不奏效,他们就转而求助于其他个人魅力的技巧,却从不尊重和遵循自然法则与成长历程,而这些恰恰是高度互信的企业文化的基础
或许女儿需要先经历拥有,然后才会付出。(女儿不分享玩具的过程)事实上,我自己在未曾拥有的时候,又何曾付出?)她希望从我这个情感应该更加成熟的父亲身上得到这种经历。可是我当时过于在意家长对我的看法,反而不够重视孩子的成长和系。我从一开始就认定了自己是对的,她的做法是错误的,她应当学会分享
因为我不够成熟,所以才对女儿期望过高。我不能或者不愿付出耐心或理解,于是希望她能够付出一些东西。为了弥补我的不足,我只好借助于自己的身份和权威来逼她就范
如果你力量的来源一体型、力气、职位、权威、学历、地位、身份、外表或是过去的成就一发生变化甚至不复存在,那该怎么办呢?
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拥有,才会真正懂得分享。许多人在家庭或婚姻中只知机械式地付出,或者拒绝付出和分享,可能正是由于他们从未体验过拥有,而且缺乏自我认同和自尊
个人魅力论认为一定有更有效率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新的计划和培训班。但有没有可能问题并不于效率?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真的有用吗?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把个人魅力置于品德之上,妄图在自我完善之前完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
问题僵持不下的根源就在于社会上流行的由外而内的思维定式。每一方都认为问题在“那里”,在“那一方”,如果“那一方”“讲理”或者“自动退出”的话,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的思维定式,无论正确与否,是我们的态度与行为的根本,归根到底,是我们的人际关系的根本
我们看到的世界并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我们在条件限制之下所看到的世界
第二章:七个习惯概论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品德实质上是习惯的合成
阿波罗11号的月球之旅,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但前提是宇宙飞船必须先摆脱强大的地球引力,为此在刚发射的几分钟,即刚升空时的几公里消耗的能量比之后几天几十万公里旅程消耗的能量还要多
习惯也一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根除做事拖沓,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这些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仅有一点点毅力,只做一点点改变是不够的。“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了引力的束缚,就会迎来广阔的自由天地,创造出高效能生活所必需的凝聚力和秩序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面向未来牺牲当下的意愿才能促进改变
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只重独立并不适于互赖的现实生活
人生本来就是高度互赖的,想要单枪匹马实现最大效能无异于缘木求鱼。如同耕种与收获的次序无法颠倒一样,必须是由内而外依次实现
而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因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比如,你想保持房间整洁,即产出一金蛋;又想让女儿整理房间,即产能,女儿就是那只能产出金蛋的资产鹅。在产出与产能平衡的情况下,女儿会心甘情愿地整理房间,不需要旁人催促。她是一项可贵的资产,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但是如果你只关注房间整洁这个产出,总是用唠叨、威胁、吼叫等方法得到金蛋,那就等于牺牲了鹅的健康与幸福
举例来说,某人负责管理一部机器,公司正值迅速扩张阶段,升迁机会多多,他急于讨好领导,于是让机器日夜不停地极速运转,却从不维修保养,结果产量大幅提高,成本下降,利润激增。很快他就获得了晋升,得到了金蛋。但是接替他职位的那个人得到的却是一只生病的鹅,它需要更多休息和保养。结果成本飞涨,利润锐减。这些损失自然会算到接替者的头上,而不是那个破坏了资产的前任,因为会计账簿上只会列出产量、成本与利润
有些公司一方面大谈顾客至上,另一方面却完全忽略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员工。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告诉我们:你希望员工怎样对待顾客,就要怎样对待员工
它是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是好分数与刻苦努力之间的平衡,是清洁的房间与良好的亲子关系之间的平衡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为了多收获几枚金蛋而废寝忘食地工作,结果弄得精疲力尽,无法继续工作?其实若能好好睡一觉,那么第二天就会精力充沛,完成更多的工作,更好地迎接这一天的挑战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是本书中七个习惯的基础
第二部分: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第三章: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
这些零星的评语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与其说是影像,不如说是投影,反映的是说话者自身的想法或性格弱点
解释人性的三种决定论:基因决定论、心理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巴普洛夫的狗)
环境决定论的主要来源是对动物的研究,比如老鼠、猴子、鸽子和狗,以及精神错乱的人类。这种实验因为可以掌控和预测,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些调查的标准。但是人类的历史和自我意识却告诉我们:这种人性地图根本就没有如实反映原貌
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自由选择就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消极被动的人还会受到“社会天气”的影响。别人以礼相待,他们就笑脸相迎,反之则摆出一副自卫的姿态。心情好坏全都取决于他人的言行,任由别人的弱点控制自己
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
人生三种主要的价值观:经验价值观、创造价值观、态度价值观(境界最高)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做一种感觉
我们面对的问题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可间接控制的、无法控制的
这种强调“错不在我”的做法本身就证明了你是个连自己都无法保护的受害者,自然更谈不上影响对方
我能,我要,我宁愿
第四章: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东西。因此,我们务必盯紧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和内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显得微不足道
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
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先智力、后体力)
“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是个客观原则,但“第一次的创造”未必都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有些人自我意识薄弱,不愿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结果就让影响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其生活轨迹屈从于家庭、同事、朋友或环境的压力
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留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都重于管理
再成功的管理也无法弥补领导的失败
我相信为人父母者也难免会走入类似的管理误区,只想到规矩、效率与按制,忽略了目的、方向与亲情
个人生活中的领导意识则更为匮乏,很多人连自己的价值观都没有搞清楚,就忙于提高效率,制定目标或完成任务
想象力能让我们在心里演练那些尚未释放的潜能;良知能让我们遵循自然法则或原则,发挥自己的独特才智,选择合适的贡献方式,再有就是确定自己的指导方针以便将上述能力付诸实践;而想象力、良知、自我意识的结合则能让我们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承袭了许多来自他人的“人生剧本”,因此更确切一点说,我们是改写,而不是编写人生剧本,即对已有思维的转换。当我们认识到人生剧本的低劣以及思维定式的低效,就会积极地加以改写
假设我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每当子女做出令我反感的行为,立刻会火冒三丈,把教训子女的真正目的抛诸脑后,拿出做父亲的权威,迫使子女屈服。在眼前的冲突中我固然得胜,亲子关系却出现裂痕。孩子表面顺从,但口服心不服,受到压抑的情绪,日后会以更糟的形式表现出来
真正要紧的事情被紧迫的难题、当务之急和举止问题层层覆盖。我每天和孩子们相处的方式却没有表现出我内心对他们真正的情感
因为我并没有按照积极主动的方式生活,而是努力适应环境和别人的想法
它还意味着我们每天都要牢记这些价值观,因为这会让我们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以价值观为行动准则,一旦生活有变,就可以根据个人价值观决定因应之道,无须受制于情绪或外界环境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只要心中秉持着恒久不变的真理,就能屹立于动荡的环境中。因为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取决于他对自己的本性、人生目标以及价值观的不变信念
人生方向也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以“社会之镜”及其他不确定的变化性因素为基础,一个是以坚实的内在方向为基础
不论你是否意识得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
以配偶为中心:根据我多年来担任婚姻顾问的经验,事情却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很多以配偶为中心却即将破碎的婚姻都源于一条导火索,那就是情感过度依赖。如果我们获取情感价值的主要来源是婚姻,这段关系会成为我们的支柱。太重视婚姻,会使人的情感异常脆弱,配偶的态度举止、新生儿降生或经济窘迫、工作晋升等变化都会成为沉重的打击。如果我们一方面在情感上依赖对方,一方面又与对方有争执,就极易陷入爱恨交织、进退无常的矛盾中。出现争执时,为了能向伴侣表明自己的立场或是证实自己的观点,就更加容易借助以往的经历,这无疑会加剧矛盾
以家庭为中心:以家庭为重的人通常会把家族传统和荣誉作为安全感和价值感的来源。因此一旦出现可能影响这些传统与声誉的改变,他们就变得脆弱不堪。 这样的父母在养育子女时,缺乏以子女最终幸福为目标的情感自由和力量。假设他们的安全感来自家庭,那么希望得到子女尊重的渴望就会超过给孩子的成长投资。或者,他们只会关注子女一时的举止是否符合礼仪。但凡出现不当行为,他们马上会感到不安。紧接着他们完全受到当下情绪的左右,完全不考虑对子女成长带来的影响,下意识地大喊或是训斥,还可能反应过度进而粗暴惩罚。他们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结果若非导致子女更为依赖,就是导致子女变得叛逆
以金钱为中心:只能提供有限的力量和安全感,却无法带来方向和智慧
以工作为中心
以名利为中心
以享乐为中心
以敌人或朋友为中心:青少年尤其容易以朋友为重,为了被同龄人的团体所接纳,他们愿付出一切代价,对于这个团体内流行的价值观也照单全收。他们对团体极度依赖,易受他人的感觉、态度、行为或情绪的影响。以朋友为中心和以配偶为中心类似,都是感情上过分依赖某个人,因此也容易出现需要一冲突的恶性循环和不良后果。有些离婚的人也对与前任配偶的过节念念不忘,心里放不下对对方的怨愤,需要不断谴责对方的缺点来证明自己的无辜。有些子女成年后,仍为父母当年的忽视、偏心或辱骂而在公开场合或私下里愤愤不平,消极地抱怨自己不幸的人生剧本,这些也都是以敌人为中心的表现。以朋友或敌人为中心的人没有内在的安全感,自我价值变化无常,受制于他人的情绪和行为;人生方向也取决于他人的回应,时时揣摩如何反击;他们的智慧受限于以敌人为中心的偏执心理;毫无力量可言,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以宗教为中心:以宗教为中心的人,往往关注个人形象或出席活动,戴着伪善的面具,其安全感和内在价值也因此受到影响。他们的人生方向并非来自良知,而是随波逐流。他们喜欢给别人贴标签,比如说这些人是“积极的”,是“自由派”,那些人是“消极的”,是“保守派”。这种不完整的人格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感,需要进一步给别人贴标签和给自己辩护
子主题
子主题
识别自己的生活中心:一般说来,我们的生活中心是以上某几种中心的混合体,依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大多数人的生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今天以朋友为中心,明天又变为以配偶为中心。生活中心如此摇摆不定,情绪上难免起起落落,一会儿意气风发,一会儿颓唐沮丧;一会儿斗志昂扬,一会儿又落魄消沉。缺乏固定的人生方向,没有持人的智慧,也没有稳定的力量或自我评价。所以,最理想的状况还是建立清晰明确的生活中心,由此才能产生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使人生更积极,更和谐
中心会直接决定动机、日常决策、行为以及对事物的理解
善用右脑和善用左脑的人看事物往往是不同的
一旦想到自己的生命只有短暂的几个月,吵架、仇恨、羞辱和责骂就都变得微不足道了,而原则和价值观却变得无比清晰
唯有参与,才有认同
第五章: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
关于提高个人效能的方法,我总结出一句话:左脑进行管理,右脑进行领导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品行是否端正通常能够衡量一个人所拥有的独立意志
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务优先安排
内心要有燃烧的激情,让自己对所有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大声说“不”
时间管理理论也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第二代理论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第三代时间管理法有它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人发现,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崩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惊喜的机会。于是许多人放弃这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法,回复到前两代的做法,以维护生活的品质
第四代理论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还有一些人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紧急但并不重要的第三类事务上,却自以为在致力于第一类事务。他们整天忙于应付自认为十分重要的紧急事件,殊不知紧急之事只是别人的要事,对别人重要,对自己就不一定了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类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急,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类事务来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
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是并不紧急的事务上
不论大学生、生产线上的工人、家庭主妇,抑或企业负责人,只要能确定自己的第二类事务,而且即知即行,一样可以事半功倍
时刻牢记你要拒绝,有时可能是拒绝生活中紧急的事情,甚至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即时它们还不错,却会阻碍你把其他事情做到最好
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日程安排第一步就是要写出你自己的关键角色(个体、配偶、职业)
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应讲效用,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授权是提高效率或效能的秘诀之一,授权是事必躬亲与管理之间的最大分野
成功人士习惯去做失败者不爱做的事。他们当然也不喜欢干这些事,但他们让这种不喜欢服从于对自己目标的追求
第三部分: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第六章:人际关系的本质
这是由你的行为造成的,不可能只靠谈话解决,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自制与自知之明
理解他人:比如6岁的孩子趁你正忙的时候,为一件小事来烦你。在你看来此事或许微不足道,但在他稚嫩的心灵中,却是天下第一要事
如果你重视一个人,那么必须同样重视他所重视的事情
区别对待他们,才是平等的爱
注意小节: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如忽视礼貌,不经意的失言,最能消耗情感账户的存款。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正是这些小事
信守承诺:背信则是庞大支出
如果没有明确的期望,人们就会变得感情用事。正确的做法是一开始就提出明确的期望,让相关的每一个人都了解
正直诚信:这种品格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背后攻击他人。如果能对不在场的人保持尊重,在场的人也会尊重你。当你维护不在场的人的时候,在场的人也会对你报以信任。在背后诋毁他人或者将他人的秘密到处散播,也许会让你获得一时的快感,就像得到一个金蛋一样,可实际上你已经杀死了会下金蛋的那只鹅,友谊不再像从前那样愉快而长久,而是慢慢恶化
我发现在征服九十九个人之前,必须先征服一个人,特别是那个最能考验你的耐心和好脾气的人
一对一的关系是人生最基本的要素,有赖高尚的人格来维系
只要顾客为了问题而来,不论大小,商店员工都视之为同客户建立关系的良机
第七章: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六大交往模式:利人利己(双赢);两败俱伤(输/输);损人利己(赢/输);独善其身(赢);舍己为人(输/赢);好聚好散(无交易)
赢/输和输/赢模式都存在人格缺陷。短期来看,赢/输模式的人较有效率,因为他们通常在能力和智力方面高人一筹,而输/赢模式自始至终都居于劣势
许多主管、经理和家长都在这两种模式间左右摇摆,当他们无法忍受混乱无序、缺乏目标、纪律松散的状态的时候,就会倾向于赢/输模式,之后随着内疚感日增,又会回到输/赢模式,而新一轮的愤怒与挫败感再次将他们推向赢输模式
为了报复,不惜牺牲自身的利益,却不问是否值得;只有不够成熟、掌握不了人生方向的人,才会这样
极具依赖性的人也会倾向于两败俱伤模式,他们的人生没有方向,生活痛苦,于是认为所有人都该如此“大家都不赢的话,做个失败者也没什么。“
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坚持原则一定会有回报
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那些沟通分析和管理方式训练术语或评语也是在衡量一个人在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平衡能力
如果我勇气十足,却不懂体谅他人,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赢/输;如果我体贴有余,而勇气不足,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输/赢
一个诚信、成熟、知足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用到什么技巧
这些是我们总结的目标和标准,这些是你们可以使用的资源,包括学员间的互相学习。开始于吧。只要你们能够达到这些标准的要求,你们就会被提升为助理经理
在后来同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这些人其实真正想要说的是:“我们都是这么熬过来的,凭什么这些家伙就不用这样?”当然,这些话是不能摆到桌面上说的。“他们缺乏锻炼”之类的话听上去冠冕堂皇得多
一般来说,你鼓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只有店员赚到钱,店长才可能有钱赚
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源于体系,而不是人。再好的人置身于一个糟糕的体系中,也不会有好结果
第八章: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心灵世界自有其理,非理智所能企及
假设你的眼睛不太舒服,去看眼科医生,而他只听你说了几句话就摘下自己的眼镜给你。“戴上吧,”他说,“我已经戴了十年了,很管用,现在送给你,反正我家里还有一副。”可是你戴了之后看到的东西都扭曲了。“太可怕了!”你叫道,“我什么都看不到了。”“怎么会呢?”医生说,“我戴的时候很好啊,你再试试。”“我试过了,”你说,“可是眼前一片模糊。”“喂,你这个人怎么回事?往好处想不行吗?”“那好,我现在郑重地告诉你,我什么都看不见。”“我对你多好啊,”医生恼羞成怒,“真是好心不得好报!”下一次你还会再去找这个医生吗?我想一定不会。一个不诊断就开药方的医生怎么能信任呢?但与人沟通时,我们常常这样不问青红皂白就妄下断言
宝贝儿,跟我说说你怎么想的。我知道不容易,可我会尽量理解
接受过倾听训练的人少之又少,多数训练是关于个人魅力的,这样反而妨碍了建立真正理解他人最需要的性格、交往基础
假如你不了解我,又怎么会欣赏我?这种空洞无物的赞美是不可信的
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
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 )的倾向: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我想引起注意,与人谈谈心事。 父:“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对,这正是我的感觉。 子:“没错,学校的东西根本不实用。” 父:“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想想看,我是那么说的吗? 子:“对,学校的不一定对我有用。你看乔伊,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实用。” 父:“你觉得他的选择正确。”——嗯…… 子:“嗯,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后,或许会后悔。” (先谈感觉)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我认为这三个词集中集中体现了让他人理解自己以及有效表达自己的精髓
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推销不成反而要顾客自我检讨?
你希望他大幅改变,自己却舍不得花费心力
第九章:习惯六:统合综放——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寻找第三条路
自以为是的人总以为自己最客观,别人都有所偏颇,其实这才是画地为牢
不设法削减阻力,只一味增加推力,就仿佛施力于弹簧之上,终有一天引起反弹。几经努力失败后,就会产生挫败感
统合综效的实质是尊重差异、建立优势并弥补弱点
说明问题——倾听别人意见——表达自己意见——第三种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自我提升和完善
第十章: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
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
身体(游泳)、精神(打坐)、智力(读书)、社会/情感
锻炼的所有好处几乎都产生于最后阶段。我想增强力量,就必须等到肌肉纤维断裂,神经纤娘感到疼痛才行,因为这时候自然机制才会予以过度补偿,纤维在48小时后会变得更加坚韧。
情感“肌肉”(比如耐心)也是一样。当对耐心的磨炼超越过去的纪录时,情感纤维就会断裂,自然机制就会予以过度补偿,下一次纤维就会更加坚韧
精神层面的更新需要时间
我们如何反映他人的形象?这种反映又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多少影响呢?我们有足够的“财富”对别人做感情投资。我们越擅长发掘别人的潜力,就越能在配偶、子女、同事或雇员身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记忆力
生命少不了食物,但人绝非为吃而活
每天至少用一个小时实现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的更新是培养七个习惯的关键
把玩内心兽性的人,早晚会变成真正的野兽
修身励志没有捷径。收获法则则始终发挥着支配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多也不少
学习、坚持、实践螺旋式上升
请记住,偶尔放纵一下实际上对你有利无害,放纵一下有助于控制自己的渴望,而不至于让渴望变为一次狂欢
第十一章: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尘世让世人摆脱贫穷,耶稣则先让世人摆脱内心的贫穷,然后由他们自己摆脱贫穷;尘世通过改变环境来造就人,耶稣则通过改变人来造就环境;尘世塑造人的行为,而耶稣改变人的本质
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生活不会是井然有序的,不管我们怎么努力
我们拥有的往往是我们有意拥有的
要承认,什么事也不做也没什么,甚至是重要的一环
每周一个晚上关上电视机,会对自己忽然多出来的时间感到吃惊
成为转型者
后记:对史蒂芬·柯维博士的最后一次访问
最可怕的被盗不是有人偷走你的钱包或者信用卡,而是我们忘了自己是谁。我们开始相信只有和别人比较时,人才有价值和身份
每个人都有三种生活——公众生活、私人生活和自我生活
经常有人问我,“七个习惯”中哪一个最重要?我的回答是,你克服最大困难时养成的习惯最重要,运用你的自我意识和良知来感知最需要注意哪个习惯。通常,改变最好的方式是选择一个习惯,为与之相关的事情投入精力,并坚持下来,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的自律性和自信都会提高
有意义的改变都是由内而外的
附录
理解原则与价值观的区别非常重要。原则是外部的自然法则,最终会控制我们的行为后果。价值观是内在的、主观的,是指引我们行为的最强烈的感觉。希望我们能重视原则,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实现眼前目标的同时,为未来取得更了不起的成就打下基础,这就是我对“效能”的定义。每个人都有价值观,犯罪团伙也不例外。价值观支配人们的行为,而原则支配这些行为的后果。原则独立于我们之外,无论我们是否认识它、接纳它、喜欢它、相信它、遵从它,它都会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遵从原则。既然我们的行为受价值观支配,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但是我们的行为后果取决于原则,而不是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