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12-20)
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12-20)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编辑于2024-10-13 15:28:35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十三章 全身麻醉药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
局麻药概念
局麻药的化构及分类
局麻药的药理作用
局麻作用
一般规律
作用机制
吸收作用
局部麻醉方法
表面麻醉
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涂抹于黏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
眼鼻口咽气管食管泌尿道等黏膜部位的浅表手术
浸润麻醉
注入皮下或切口部位
适用于浅表小手术
优点:
缺点:
神经阻滞-传导麻醉
蛛网膜下腔麻醉(脊麻或腰麻)
注入腰椎蛛网膜下腔、麻醉该部位的脊神经根
适用于下腹部和下肢手术
硬膜外麻醉
区域阵痛
常用局麻药
普鲁卡因
作用特点
起效快,持续短
穿透力弱
毒性小
用前做皮肤过敏试验
代谢物会对抗磺胺类物质(生成
利多卡因
作用特点
丁卡因
布比卡因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第十五章 镇静催眠药
概念: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近似生理性睡眠的药物
睡眠时相
非快动眼睡眠:3、4相夜游症
快动眼睡眠:梦境时期
用于镇静催眠的药物
苯二氮卓类
分类
长效类:地西泮(安定) 氟西泮(氟安定)
中效类
氯氮卓
短效类:三唑仑
地西泮
药理作用
抗焦虑
镇静催眠
优点:减少夜游症,大剂量也不产生麻醉作用,安全范围大
抗惊厥、抗癫痫
地西泮静脉注射是癫痫持续状态首选药
中枢性肌肉松弛
暂时性记忆缺失
临床应用
焦虑症
失眠
麻醉前给药
抗惊厥、抗癫痫
中枢性肌强直
不良反应
副作用:后遗效应,可出现头昏、嗜睡、乏力
大剂量偶致共济失调
急性中毒
耐受性、依赖性和成瘾
中毒解救药物:氟马西尼(安易醒)
巴比妥类(弱酸性)可缩短REMS睡眠的时间,停药后该时相反跳性延长,产生多梦焦虑
药理作用
镇静催眠
抗惊厥、抗癫痫
麻醉及麻醉前给药
时效分类
长
苯巴比妥,巴比妥
中
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
短
司可巴比妥
超短
硫喷妥钠
作用机制
延长氯通道开放时间为从而增加氯内流
水合氯醛
催眠
抗惊厥
安全范围小,强烈胃刺激作用
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药
精神失常: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
类型与药物
精神分裂症-氯丙嗪
躁狂症-碳酸锂
抑郁症-丙咪嗪
焦虑症-苯二氮卓类
抗精神分裂
氯丙嗪(四条通路)
药理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抗精神病作用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DA受体
镇吐作用
阻断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
对体温调节的作用(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
冬眠合剂-氯丙嗪、哌替啶、异丙嗪
对比阿司匹林与氯丙嗪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阻断α受体(直立性低血压
阻断M受体(口干,便秘、视线模糊)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阻断结节漏斗系统中的D2受体
常见不良反应
锥外体系反应
帕金森综合征
无法静坐
急性肌张力障碍
迟发性运动障碍
阻断黑质-纹状体D2受体
减少药量或停药, 也可用抗胆碱药来缓解
精神异常
惊厥癫痫
过敏反应
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反应
急性中毒
中枢:淡漠、无力 Mα受体阻断副作用。 肾上腺素翻转,使用去甲
非典型药:利培酮
其他抗精神药物:利培酮
抗躁狂症药
碳酸锂
不良反应较多,适应范围较窄
抗抑郁症药
临床常用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丙咪嗪
NE再摄取抑制药
5-HT再摄取抑制药
第十九章 镇痛药
第一节 概述
镇痛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是机体受到伤害后发出的一种保护反应,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强烈疼痛可以引起生理公功能紊乱,甚至休克
疼痛是很多疾病的重要表现和诊断依据,未明确病因前应慎用镇痛药。
疼痛分类
躯体痛、内脏痛、神经性痛
躯体痛
急性痛(锐痛 acute pain)
慢性痛(钝痛 chronic pain)
中枢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
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对乙酰胺基苯
第二节 阿片受体与内源性阿片肽
阿片受体分型
μ,κ,δ
阿片受体分布
第三节 吗啡及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
构效关系
体内过程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作用
高度选择性减弱或消除痛觉
镇痛作用强大,对各种疼痛有效,特别对慢性钝痛效果好
镇痛的同时,意识不受影响
镇静、致欣快作用
抑制呼吸:治疗量即可抑制呼吸,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镇咳,由于成瘾性,少用。
缩瞳: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中毒指标)
其他中枢作用
作用机理
激动中枢阿片受体,模拟内源性抗痛物质阿片肽的作用,激活体内抗痛系统
平滑肌(提高平滑肌张力)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止泻或致便秘)
使胆道括约肌痉挛
其他
平滑肌张力提升,尿潴留、诱发加重哮喘
抗缩宫素作用(子宫张力下降)抑制产程,分娩禁用
心血管系统
扩外周血管 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扩脑血管 引起颅内高压
免疫系统
抑制免疫系统和HIV诱导的免疫反应,其机理与μ受体有关
临床应用
镇痛
心源性哮喘
不良反应
治疗量
耐受性和依赖性
急性中毒
禁忌症
新生儿、婴儿
分娩止痛、哺乳妇女止痛
支气管哮喘及肺心病患者
颅脑损伤患者
肝功能严重减退
可待因
作用:镇痛作用=吗啡1/12 镇咳作用1/4,镇静作用弱,抑制呼吸轻
用途,中枢性镇痛、中等程度止痛
哌替啶(度冷丁)
与吗啡比较
作用机制与吗啡相同
药理作用与吗啡基本相似,作用强度弱于吗啡,持续时间短
成瘾性比吗啡轻、产生作用也较慢
不对抗缩宫素作用、不延缓产程
临床应用
镇痛
心源性哮喘
麻醉前给药
人工冬眠
不良反应似吗啡
美沙酮
用于药物戒毒
作用与吗啡相似
口服注射皆有效
芬太尼
短效、强效镇痛药,主要用于麻醉辅助用药和静脉复合麻醉
阿片受体拮抗药
纳洛酮
对各型阿片受体都有竞争性阻断作用。与受体亲和力强于吗啡与脑啡肽
临床用途
治疗阿片类药物中毒
鉴别阿片类药物成瘾者:诱发戒断反应
解除阿片类药物麻醉的术后呼吸抑制及其他中枢症状抑制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数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也成阿司匹林类药物
抗炎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解热、镇痛、抗炎
前列腺素(PG,prostaglandin)
存在于动物和人体中
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
具有多种生理作用
PG合成酶(环氧酶)COX
COX-1
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血小板聚积、外周血管阻力、肾血流量等
COX-2
诱发炎症、发热、致痛
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PG的合成来发挥作用
药理作用
解热作用
能使升高的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对正常的体温没有明显影响
机制: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
发热
益处:提高机体防御机能,热型有助诊断
害处:不适、消耗体力,致惊厥
镇痛作用(抑制外周COX)
PGs——致痛 提高痛觉感受器敏感性
该类药物对中等程度慢性钝痛有效,主要作用于外周,对内脏绞痛无效。
抗炎作用(剂量要大) (抑制炎症部位COX)
炎症:红肿热痛 PGs:致炎剂、加重炎症
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分类
对COX选择性
非选择性COX抑制药
选择性COX-2抑制药
按化学结构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苯胺类
吡唑酮类
其他有机酸类
阿司匹林
体内过程:显酸性,主要在胃部被吸收,制成肠溶片,易于在肠部吸收
剂量过高会引起急性中毒,水杨酸中毒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解热镇痛
解热:降发热者体温、不降正常人体温、用于感冒发热风湿热。
镇痛:用于慢性钝痛,用于头、牙、神经、肌肉及痛经
抗炎抗风湿
影响血小板功能
(大剂量)会抑制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反而引起血栓
(小剂量)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COX-减少血小板血栓素A2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
应用
防止血栓形成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
脑缺血疾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 (川崎病)
特征:全身血管炎变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不良反应(胃肾加水敏瑞)
大剂量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重
较大剂量可诱发和加剧溃疡
原因
直接刺激胃黏膜
抑制胃壁组织COX1使PG生成
预防:饭后服、用缓释片,合用米索前列醇
加重出血倾向
小剂量抑血栓、大剂量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引起凝血障碍。维K可预防
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5g/d)会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等
解救
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加快排出
过敏反应
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瑞夷综合征(Reye’s syndrome)
病毒感染的儿童和青少年 急性肝脂肪变-脑病综合征 (发病率低、死亡率高)
对肾脏的影响
对老年患者或伴有心、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易引起肾损害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解热较强,无明显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
用于解热和镇痛、适用于不宜使用阿司匹林的病人
吲哚类
吲哚美辛
最强的PG合成酶抑制药之一,对COX1和COX2均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抗炎解热作用强,但不良反应严重,一般不用于解热镇痛
芳基乙酸类
双氯芬酸
解热镇痛抗炎效果强于吲哚美辛、萘普生。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手术后疼痛等
芳基丙酸类
布洛芬
解热镇痛抗炎、疗效类似于阿司匹林
胃肠刺激小
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也可用于一般解热镇痛
塞来昔布
抑制COX2的作用是抑制COX1的375倍
不影响TXA2
对抗药:苯海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