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局部解剖学——下肢 股部 股前内侧区:深层结构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0版 《局部解剖学》第八章 下肢 第三节 股部 第二部分 股前内侧区的深层结构,知识点系统且全面,非常值得收藏学习!
编辑于2024-10-13 15:47:26下肢 股部 股前内侧区:深层结构
一、阔筋膜(fascia lata)
即
股部深筋膜
又称:大腿固有筋膜
境界
上方
附于腹股沟韧带及髂嵴,与臀筋膜和会阴筋膜相续
下方
止于胫骨内外侧髁、胫骨粗隆、腓骨头和膝关节周围韧带与肌腱,与腘筋膜和小腿筋膜相续
特点
坚韧致密,范围广阔,是全身最厚的深筋膜
形成的结构
髂胫束(iliotibial band/tract)
起止
起
起自髂嵴前份
止
下端附于胫骨外侧髁、腓骨头和膝关节囊
特点
上部分
分为两层,包裹阔筋膜张肌
二者紧密结合不易分离
临床意义
在膝关节半屈曲状态,髂胫束最易损伤
小腿屈曲10-30°且内旋时,髂胫束最为紧张
临床常用髂胫束作为体壁缺损、薄弱部或膝关节交叉韧带修补重建的材料
隐静脉裂孔(saphenous hiatus)
又称
卵圆窝
定位
位于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1横指处
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处
定义
又称,(定位处)的阔筋膜的卵圆形凹陷
相关结构
筛筋膜(cribriform fascia)
定位
隐静脉裂孔表面被覆的疏松结缔组织
外观
筛状薄膜
外缘及下缘较为清晰
意义
部分结构在此出入
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并注入股静脉
股动脉发出的浅动脉
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输出管
镰状缘
定位
即为隐静脉裂孔的外缘
外观
隐静脉裂孔的外缘锐利,形状呈镰刀状
骨筋膜鞘
定义
阔筋膜向大腿深部发出股内侧、股外侧和股后3个肌间隔,伸入各肌群之间,并附于股骨粗线,与骨膜及阔筋膜共同形成3个骨筋膜鞘,容纳相应的肌群、神经及血管
组成
前骨筋膜鞘
包绕结构
股前群肌
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
腹股沟深淋巴结
内侧骨筋膜鞘
包绕结构
股内侧群肌
闭孔动脉、闭孔静脉、闭孔神经
后骨筋膜鞘
包绕结构
股后群肌
坐骨神经
淋巴管、淋巴结
二、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复习内容
股前、内侧区肌肉
两个腔隙
组成
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iliopectineal arch,髂腰筋膜附着于腹股沟韧带和髋骨的髂耻隆起之间的部分)分隔成内、外侧两部分
外侧
肌腔隙(lacuna musculorum)
境界
前界
腹股沟韧带外侧部
后外侧界
髂骨
内侧界
髂耻弓(髂耻韧带)
内容物
髂腰肌
股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
内侧
血管腔隙(lacuna vasorum)
境界
前界
腹股沟韧带内侧部
后界
耻骨梳韧带、耻骨肌筋膜
外侧界
髂耻弓(髂耻韧带)
内侧界
腔隙韧带lacunar ligament(陷窝韧带)
内容物
股鞘
股动脉、股静脉
腹股沟深淋巴结
生殖股神经股支
脂肪
临床意义
二者是腹、盆腔与股前内侧区之间重要的通道
患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可能刺激股神经产生相应的症状
五、股内侧区的血管、神经、淋巴结
血管
股动脉(femoral artery)
定位
为髂外动脉自腹股沟韧带中点后面向下的延续
走行
在股三角内行向股三角尖,继而经收肌管下行,穿收肌腱裂孔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
分支
浅动脉
腹壁浅动脉(superficial epigastric artery)
旋髂浅动脉(superficial circumflex artery)
阴部外动脉(superficial pedundal artery)
深动脉
最大分支:股深动脉(deep femoral artery)
定位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3-5cm处起自股动脉的后外侧
走行
向内下行于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
分支
旋股外侧动脉(lateral circumflex artery)
旋股内侧动脉(medial circumflex artery)
穿动脉(perforating artery)
股静脉(femoral vein)
定位
起自收肌腱裂孔
走行
向上与股动脉伴行,先行于股动脉后方,逐渐转至股动脉内侧,继而穿血管腔隙移行为髂外静脉
收纳
大隐静脉
……
淋巴结
腹股沟深淋巴结(deep inguinal lymph node)
定位
股静脉上部附近
股管内
神经
股神经(femoral nerve)
起源
腰丛
走行
沿着髂筋膜深面,经肌腔隙内侧部进入股三角
分支(主干短粗,分支众多)
“扫把状”
肌支
支配大腿前群肌、耻骨肌
皮支
分布至股前内侧区的皮肤
股神经前皮支
内侧皮支
最长的皮神经:隐神经(saphenous nerve)
走行
经股三角、收肌管,穿收肌腱板,行于缝匠肌和股薄肌在膝关节内侧穿深筋膜,伴大隐静脉下行,分布于髌骨下方、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
关节支
至髋关节、膝关节
闭孔神经(obturator nerve)
起源
腰丛
分支
前支
支配内收肌群大部及膝关节
后支
支配闭孔外肌和大收肌
前后支之间夹着短收肌
四、收肌管(adductor canal)
又称
Hunter管
定位
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的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
外观
长15-17cm的断面呈三角形的管状间隙
境界
前壁
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大收肌腱板)、缝匠肌(被覆于收肌腱板浅面)
后壁
大收肌、长收肌
外侧壁
股内侧肌
上口
与股三角尖相通
下口
借此向下通腘窝
收肌腱裂孔(adductor tendinous opening)
定义
即为大收肌2个止点之间的裂孔
内容物
从前向后:
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隐神经
股动脉
股静脉及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
神、动、静
临床意义
收肌管连通了股三角和腘窝,故股三角或腘窝的炎症可借此互相蔓延
三、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
定义
位于股前上方内测,是一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区域,向下与收肌管相续
境界
上界
腹股沟韧带
外下界
缝匠肌内侧缘
内下界
长收肌内侧缘
顶
阔筋膜和筛筋膜
底
由外向内: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 [及其筋膜]
尖
通向收肌管上口
内容物
从外向内
股神经及其分支
股鞘(femoral sheath)
定义
为腹横筋膜(前方)与髂腰筋膜(后方)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
外观
漏斗形,长约3~4cm,向下与股血管的外膜融合成为血管鞘
髋关节运动时,股鞘可保证股血管在腹股沟韧带深方自由滑动
内容物
股动脉(femoral artery)
股静脉(femoral vein)
股管及其内的腹股沟深淋巴结、脂肪等
神、动、静的位置关系
股神经居外侧
股动脉居中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由髂外动脉延续
股静脉居内侧
临床应用
股、动静脉穿刺、股动脉压迫止血和临床麻醉
结构
股鞘内有2条纵行走行纤维隔(筋膜隔),将股鞘分成3个腔
外侧腔
容纳股动脉
中间腔
容纳股静脉
内侧腔
股管(femoral canal)
定义
为股鞘内侧份漏斗状的筋膜间隙
外观
长约1-3cm,平均为1.5cm
境界
前壁
自上而下
腹股沟韧带→隐静脉裂孔镰状缘上端→筛筋膜
后壁
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
内侧壁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及股鞘内侧壁
外侧壁
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下端
盲端
上端(上口)
股环(femoral ring)
外观
卵圆形
境界
前界
腹股沟韧带
后界
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外侧界
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相关结构
股环隔(femoral septum)
定义
覆盖于股环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外观
上面衬有腹膜
相关结构
股凹
定义
从腹腔面观察,股环衬有的腹膜呈一小凹
内容物
1-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
脂肪组织
临床意义
股疝(femoral hernia)发生的解剖学基础
诱因
腹内压升高等
表现
腹腔脏器(主要为肠管)被推向股凹,经股环凸至股管,最后由隐静脉裂孔处凸出而形成
好发人群
40岁以上妇女
女性骨盆较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故易发病
特点
较易发生绞窄
镰状缘、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等较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