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心理发展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心理发展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50),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编辑于2024-10-16 11:07:59第二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心理发展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7
1.一种驱力
力比多
理论核心, 与生俱来性本能,携带一定数量心理能量“力比多”,一切行为根本动力,驱使个体行动以获得满足快感
2.两种本能
①生本能
保证人的生存(呼吸、吃、喝、性和集体其他需要)
②死本能
人可能表现出的各种破坏力
3.人格结构理论
①本我
人格最深处,基本机能是为寻求满足机体本能的对象提供能量或动力,年龄越小本能作用越大,快乐原则
初级思维过程
在婴儿等待生理需要被满足的过程中,本我催生幻想希望的目标出现并获得满足
②自我
中间层,由本我发展而来,调节本我超我间矛盾,寻现实途径满足本能需要;现实原则
二级思维过程
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经验、计划未来
③超我
最高层,人格中内化的道德标准(良心:消极批判部分/自我理想:积极雄心理想),抑制本我,监督自我;道德原则
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有机整体,各行其责,三者协调人格表现健康状况,冲突无法解决导致心理疾病
4.四种研究方法
①临床观察法 ②催眠释梦法 ③自由联想法 ④生活史法
5.人格发展是力比多(心理性欲)发展,释放主要焦点分五阶段,心理发展阶段论
①口唇期(0-1岁)
①力比多从嘴开始,吃奶吮吸给儿童带来最大快感 ②成人抽烟喝酒是口唇快感的发育
②肛门期(1-3岁)
①力比多转移至肛门,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
②儿童学如何获得爱、表扬、赞赏关键期,如父母不恰对待,儿童人格残留恐惧/内疚/蔑视痕迹
③性器期(前生殖期3-6岁)
①激动不安期,性器是儿童快乐满足主要来源
②儿童经矛盾情感,寻异性父母作爱人但同时害怕/爱戴同性父母
异性亲子依恋可分恋父/恋母情结两种 (伊莱克特拉/俄狄浦斯情结)
③问题若未得到充分解决,残余冲突遗留在潜意识中扭曲青少年/成人人格
④潜伏期(6-11/13岁)
① 平静期,主要满足性器区,性发展停滞退化,因其为解决恋父/恋母情结冲突压抑性表现 ②儿童把力比多投入学习、运动、游戏、交往中
⑤生殖期/青春期(11/13岁后)
①出现第二性征,青春期唤醒性冲动,学会以社会认可方式表冲动 ②个体最重要任务是摆脱父母控制,易生冲动,对成人抵触情绪 ③如能满足孩子此本能,更少自我中心、更客观看待世界
6.评价
优点
①原创性高,影响力大 ②建议对父母/其他抚养者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③对社会及科学都是大贡献
缺点
①科学性不足,没直观察儿童,间接有时片面歪曲 ②个案研究结果缺乏代表性
埃里克森6
强调自我在交互中的整合主导作用,人格是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组成统体
心理发展八阶段,每阶段都有相应发展任务与人格品质,也称 “发展危机论”
①婴儿期(0-2岁)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体验希望实现
②儿童早期(2-4岁)
获自主克服羞愧,体验意志实现
③学前期(4-7岁)
获主动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实现
也称游戏期,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执行自我功能,在解决各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自我教育作用
④学龄期(7-12岁)
获勤奋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实现
⑤青年期(12-18岁)
建立同一避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实现
合法容缓期
⑥成年初期(18-25岁)
获亲密避孤独感,体验爱情实现
⑦成年中期(25-50岁)
获繁殖避停滞感,体验关怀实现
⑧成年晚期(50岁后)
获完善避失望,体验智慧实现
评价
优
①儿童是积极的探索者 ②适应社会发展不重视性冲动,强调文化影响
缺
①基督教文化背景 ②带有自主性(幻想)
比较1
区别
①弗洛伊德强调本能与早期经验的作用,将人的发展限于“母亲-儿童-父亲”狭隘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的发展影响 ②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到青春期为止,埃里克森则扩展到人的一生
联系
埃里克森是对弗洛伊德的继承、扩展与修正并有其特色:发展过程非一维纵向而是多维,每阶段不存在是否发展而是发展方向问题
行为主义
华生
心理本质是行为,各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且都可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公式来论证,包括高级心理活动-思维
①否定遗传的作用
a.行为反应由刺激引起,刺激来自客观而非遗传,行为不取决遗传 b.承认机体在构造上差异来自遗传,但构造上遗传不证明机能上遗传 c.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而遗传不能控制
② 环境决定论: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a.学习的基础都是条件反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 b个体在构造上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差异足以说明个体行为差异 c. 提出教育万能论,健康的婴儿可以被培养成任何职业的成人
③情绪发展研究
小阿尔伯特实验,儿童三种非习得性,嫉妒羞耻等
评价
①生物主义的倾向 ②只能解释一些较低级的心理过程 ③把高级心理机能排除在外窄化了心理学研究范围 ④严格科学取向一定程度上提高心理学研究客观性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见教心),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2(见教心)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8(50)
理论核心是认识发生论,理论基础来源于生物学、逻辑学、心理学
1.发展实质与原因
①认知发展是建构过程,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
②心理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心理发展真正原因/本质是主体对客体适应
适应本质在于机体与环境平衡,适应通同化/顺应两形式完成
2.发展因素与结构
因素
①成熟
机体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成熟,获发展可能
②自然经验(物理因素)
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③社会经验(社会环境)
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语言/教育/人际)
④平衡
机体与环境平衡中的自我调节
结构
①图式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最先来自遗传,后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不断经同化、顺应、平衡成新图式,皮亚杰并未说明图式可逆
②同化
把新经验纳入机体已有图式中以加强丰富原有图式,只量变不引图式改变/创新(量变)
③顺应
改变现有图式以纳入/适应新经验,质变,创立新图式/调整原有图式(质变)
④平衡
同化与顺应导致适应,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只是下个更高水平平衡运动开始
既是心理发展的因素,也是心理发展结构
思维结构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内部融贯,有内在规律 ②转换性:规律控制运动发展 ③自调性:平衡的作用
3.认识发展阶段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只能协调感知觉/动作活动,形成某些低级动作图式
特点
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自我他人概念初步理解(A非B错误)
a.客体永久性
1岁,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仍认为客体客观存在
②前运算阶段 (2-7岁)
感知/动作内化成表象,能用表象/语言描述外界即开始使用符号
特点
自我中心/刻板/集中化(知觉感性)/不守恒/集体独白/泛灵论/思维具体形象不可逆/动作图式符号化,象征游戏居多/语言迅猛发展
a.具体形象思维
以现实存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进行思维
b.自我中心
只注意主观观点,不能接受别人观点,不能将二者协调
③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思维活动能服从逻辑规则,但认知活动仍相对具体,不能进行抽象运算
特点
去中心化/去集中化(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思维可逆/8岁守恒概念
a.可逆
守恒获得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标志
④形式运算阶段 (12岁以后)
形成抽象逻辑思维,据假设对命题(钟摆实验)进行推理的能力发展,思维水平始接近成人
要点
①心理发展过程连续但有阶段,阶段可推迟但次序不变 ② 各阶段出现有高低次序,前阶段结构是后阶段结构基础,两阶段间划分不绝对有一定交叉 ③两阶段间有本质差异, 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同阶段内各认知能力水平相当
启示
活动教学法、认知冲突法的理论基础,启示我们教学应当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
4.新皮亚杰主义
新皮亚杰主义的模型接纳了神经学因素、信息加工因素、具体任务因素对于认知的影响
维果斯基Vygotsky ※※※5(13)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①工具使用引起人新的适应方式—物质生产间接方式,人类便区别于动物以此方式适应自然 ②工具生产凝结人类间接经验(社会文化知识经验) 使人心理发展规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 ③这些条件使人出现精神生产工具—人类社会特有言语和符号,催生心理活动产生发展
2.内化学说
①基础是工具理论:工具分两类,物质工具(器具/机械)心理工具(符号/标记/语言等) ② 内化:人通对工具掌握将人社会发展产物——文化转为内部心理结构 ③心理活动直接/不随意/低级/自然,掌握语言到间接/随意/高级/社会历史
3.发展实质/标志/原因
实质
从低级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过程
标志
①心理活动随意机能
②心理活动抽象概括机能
③形成间接、以符号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原因
①发展源于社会文化一历史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 ②通过掌握语言、符号使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新心理机能 ③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结果
4.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①最近发展区
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间差异,后者指在指导条件下可达到的水平,更好体现了心理发展中个体差异;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决定第一与第二种发展水平间动力状态
②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教学可定义为人为发展,决定智力发展,表现在智力发展速度/内容/水平/活动特点
③学习最佳期限
学习某一技能最佳年龄(关键期),教学必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
5.教学工作启示
①进行支架教学
②教师要不断获学生发展反馈,并提供于其最近发展区内、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
③指导合作学习
④重视社会文化对儿童影响
⑤应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二者发展观的比较
①教育与发展的关系:顺从对引导 ②言语的产生:认知结构产物对交往产物 ③言语与思维的关系:不成熟特征对功能性动因
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2(13)
强调个体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
①微观系统
个体活动/交往的直接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环境系统的最里层
家庭父母/学校/同伴
②中介系统
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积极较强为优
家庭与学校对儿童教育的一致性程度
③外层系统
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其发展影响的系统
父母职业条件、社区条件、外戚
④宏观系统
环境的最外层, 不直满儿童需要,对内层各环境提供支持
文化/价值观/风俗/法律及别的文化资源
⑤时间系统 历时系统
时间维度,生态环境中任何变化都影响个体发展方向
家庭构成/居住地父母职业变化/重大事件等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50)
1.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先天遗传(内在基因结构)VS后天环境(家庭、学校、社会)
派别
①遗传决定论
强调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屈赖恩选择性繁殖实验/高尔顿名人家谱/双生子研究/霍尔/詹姆斯等
②环境决定论
强调环境 (胎内环境、早期经验)
洛克/华生/雷生动物早期经验剥夺实验/恒河猴/罗森茨威格小白鼠
③二因素论
遗传环境都不可或缺
德心施太伦
④相互作用论
遗传环境间通相互作用才能生行为
瑞心皮亚杰
共识
交互作用观
①心理为遗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产物,反来也影响遗传/环境间交互作用过程 ②心理发展不同方面/时期,遗传/环境因素间关系不同,个体起能动调节作用
2.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
①渐进论
心理发展是量的积累过程,是渐进式、连续变化过程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心理学)
②阶段论
心理发展是非连续过程。有时发展平稳,有时发生质变,前后两阶段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精神分析理论
共识
心理发展是连续性/阶段性统一
3.儿童主动性与被动性
机能说,皮亚杰
人行为是内发、自生,发展原动力来自机体内部是个体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世界、主动与人交往结果
机械论,华生
发展机械被动,完全由环境控制,发展结果直接通过外部环境刺激来预测
共识
环境和教育不机械性决定心理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内矛盾起作用
4.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问题
关键期
某一特定时期,有某种心理倾向使儿童对特定事物/活动产生积极性/兴趣并能有效对其认识/掌握,过这时期上述情况会消失且不复出现
敏感期代替关键期更好
此时期内个体较容接受某些刺激影响/形式学习,此时期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发展可能性依在但可能性较小
证据
①鸟类印刻②哺乳动物双视觉③恒河猴社会性发展④人类语言习得
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斯滕伯格,据胎儿发育特征,产前发展三阶段
①胚芽期(0–3周)
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
从形成受精卵到胚胎组织着床,约持两周时间
②胚胎期(3-8周)
组织分化期
细胞发展极为迅速,胚胎分化出三细胞层
a.外胚层(皮肤、中枢/周围神经系统的基础) b.中胚层(肌肉/骨骼/结缔/循环/泌尿/生殖系统) c.内胚层(消化系统/其他内部器官/腺体)
特点
①器官分化形成关键期,胚胎对环境中危险因素最敏感时期 ②发展遵循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发展原则 ③4周末心脏始泵血同时心跳开始;8周末胚胎开始有点人样
③胎儿期(8-40周)
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a.骨细胞始发育(标志新时期到来) b.重要发育特征是胎儿动作(胎动/反射活动) c.已有器官结构进一步发展,躯干比例与各部功能日趋成熟 d.第32周大脑已如新生儿,意识萌芽期
影响胎儿发育因素
①母体因素
孕妇营养 孕妇情绪:母亲情绪影响激素分泌 孕妇应激:孕期心神不宁,受精神刺激 孕妇疾病:怀孕后头三月,如风疹感染
②父源因素
年龄、疾病及药物、肥胖、生活方式、环境暴露因素等
③遗传因素
染色体+基因(DNA)
唐氏综合症(21三体综合症,母亲高龄病),甲状腺,遗传病,先天代谢缺陷
④表观遗传
非DNA序列改变引起但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
DNA甲基化/RNA干扰/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
⑤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噪声,超声波,高温,电磁场等 化学因素:铅、汞,吸烟,嗜酒,咖啡,吸毒,药物等 地理因素:高海拔地区孕妇动脉子宫血流速慢,胎盘缺氧 生物因素:空气、水、土壤污染等
新生儿反射
第一类无条件反射
对新生儿具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帮助新生儿获取食物、排出有害物质、注意环境中的重要刺激
生存反射
①无条件食物反射
包括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
②无条件防御反射
包括呕吐、喷嚏、眨眼反射等
③无条件定向反射
新生儿出生后就会把眼睛转向光源;在大声或其他刺激的作用下,新生儿会将头转向刺激源,并因定向反射而抑制吮吸动作
第二类无条件反射
对新生儿不具明显适应价值
a.进化过程中遗留,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可能曾帮助机体适外环,但在现已失义,很快消失 b.消失过迟往是大脑皮质发育不良表现;如条件反射弱/不出现则提示脊髓发育可存障碍
原始反射
①强直颈反射,3月左右消失
击剑反射,仰躺着时将他头会转向一侧,保持下颔位于肩部上方
②行走反射,8周左右消失
托着新生儿的腋下让其光脚板接触平面,其会迈步像动作协调的行走
③游泳反射,4-6月后消失
把新生儿俯卧在水里其会用四肢做出协调很好的、类似游泳的动作
④达尔文反射,4月后消失
抓握反射
⑤摩罗反射,4月左右消失
惊跳反射,突然出现大声/头部落空失撑时双臂外张弓背,接着双臂向内收拢合起
⑥巴宾斯基反射,8-12月间消失
当用火柴棍或大头针等物的钝端,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拇趾会缓缓地上跷,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然后再蜷曲起来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遗传与基因
①细胞
身体的最小结构单位
②染色体
遗传物质的载体,存储传递遗传信息,DNA、蛋白质组成
③DNA
脱氧核糖核酸,染色体主要化学成分,双螺旋结构,碱基对排列顺序决定遗传信息
④基因
DNA的一节段,特定遗传功能的最小单位,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生命开始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①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裂两次 ②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合子)
有丝分裂与细胞增值
受精24-36小时后受精卵开始有丝分裂(染色体分裂),细胞以分裂方式增殖,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基础,生命体重要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