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婴儿心理发展(0-3岁)
这是一篇关于婴儿心理发展(0-3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婴儿自我发展 ※※,社会性的发展 ※※(50),气质的发展※,心理过程发展※,言语※※※(50),动作发展2,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编辑于2024-10-16 11:11:19婴儿心理发展(0-3岁)
气质的发展※
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1.传统体液说
2.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3.托马斯/切斯(13)
气质九维度标准
①容易型40%
心境愉快,生活规律,易接新物,活水中等。
容易型婴儿令父母有成就感、更多给孩子积极反馈
②困难型10%
心境常烦躁不安,生活没规律, 害怕/排斥新事物,反应常过度
困难型婴儿令父母感疲劳、沮丧、不自信,更多回避自己孩子
③迟缓型15%
情绪总消极,对新物先退缩/抗拒但慢慢适应新事物,活水较低。
迟缓型婴儿引父母反应是比较混合的
④混合型
气质与教养模式
托马斯 /切斯,婴儿有其独特的气质,成人须接受;父母可改儿童成长环境使儿童发展
拟合优度模型
①容易型婴儿,各教养方式都易适但“新环境要求和家庭行为模式冲突时”会导致行为问题发生
②困难型婴儿,父母开始就面临早期教养/亲子关系问题;要热情耐心、有爱心
③迟缓型婴儿,关键在让他们按自己速度/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
4.布雷泽尔顿Brazelton
气质三类型
①活泼型:“连哭带斗” ②安静型:安静不吵闹 ③一般型:介两者间,大部分婴儿
5.巴斯Buss/普罗敏 活动特征说
各类型活动不同倾向性
①情绪性婴儿
情绪丰富
②冲动性
爱冲动,缺控制
③社交性
积极与人接触,不喜独处
④活动性
探索/大肌肉活动/运动/游戏,坐不住,爱活动
6.卡根Kagan
抑制非抑制维度最稳定
①抑制型
拘束克制、谨慎小心,陌生情境中倾向害羞、退缩
②非抑制型
无拘无束,陌生情境中自由探索、不害羞、精力旺盛,喜与人交往
稳定/可变性
稳定性
气质主是先天遗传,比较稳定,稳定性中等程度
可变性
婴儿神经系统/心理活动的高速变化和发展所致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1 鲍姆瑞德
父母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风格特点的二维度
①要求-控制
父母对孩子管理/控制程度
②接受-响应
a.父母对孩需要的支持/敏感程度 b.孩子满足父母愿望后父母是否会对其温情/赞扬
①权威(民主)型
高“要求—控制”高“接受-响应”
立清晰规矩,解释为什么,对孩子需求/观点会响应,鼓励孩参与决策
②专制型
高“要求—控制”低“接受-响应”
立很多规矩,很少解释为什么,用强力措施让孩子服从
③放任型
低“要求-控制”高“接受-响应”
纵容孩子,让孩子随意表现情绪和冲动,少对孩子行为控制
④忽视型
低“要求-控制”低“接受-响应”
父母很少参与孩子成长中
婴儿自我发展 ※※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区分标志着婴儿期自我意识的产生
婴儿自我发展
哈特
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8月-1岁)
a.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b.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18-24个月,能用适当代词(你我)称呼自己与他人
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2岁前后)
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从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
点红实验
阿姆斯特丹
测查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表出意识到自己红点的自我指向行为———婴儿具自我认知能力
现代婴儿自我发展研究
①自然观察基础上增加某些实验条件改变以使婴儿自我意识发生发展指标更明显 ②婴儿镜前“是否产生/增加自我指向行为”为标志确定婴儿自我意识发展
社会性的发展 ※※(50)
1.最初情绪反应
伊扎德
兴趣、厌恶、伤心、最初步微笑、惊奇
孟昭兰
兴趣、厌恶、痛苦、微笑
1.5岁(18月)
客体我出现,自我意识第一次飞跃,关于自我意识情绪出现(羞愧骄傲)
2.情绪社会化
①社会性微笑 (开端)
a.自发/生理性微笑,反射性质(0-5周) b.无差别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一3.5月) c.有差别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4个月)
②分离焦虑
6-7个月
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亲密情感联结后,要与分离就表伤心/痛苦,拒绝分离
③陌生人焦虑
6~8个月
陌生人焦虑 (4不分/6-7始害怕/8明显)
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婴儿看到陌生人会大哭
④ 依恋
6个月
两焦虑是出现标志,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婴儿出现对母亲的依恋(依恋产生)
⑤情绪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陌生/不确定情景中时从成人面孔上搜索表情信息,后决定自己行动
a.水平1无面部知觉(0-2个月)
b.水平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月)
c.水平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理解(5-7个月)
d.水平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符号(7/8月-10月)
3.婴儿依恋 ※※※6(13)
个体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稳定的情感联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哈洛:恒河猴实验
特点
①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亲近 ②能从依恋对象那获取慰籍/安全感/丰富刺激 ③依恋破坏后会造成情感上的痛苦
测量
艾斯沃斯,陌生情景法
三主体/两人际关系/三焦虑事件/四主要情景
儿童受到中等压力对依恋目标接近程度/依恋目标出现后安静程度
类型
陌生情景不同反应
①安全型(约65~70%)
母在场以母为安全基地,自由探索操作
母离时焦虑不安
当母回寻求与母亲近,容易抚慰
②回避型(约20%)
对母在场与否不关注
母亲离不反抗紧张
母回来也不理会
③反抗(矛盾型)(约10~15%)
在母离前就警惕
母离开极度苦恼反抗
母回时既寻又反抗与母接触
④混乱型(梅因):补充
综合了回避与反抗的行为模式
阶段
鲍尔比/艾斯沃斯
①(0-3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前依恋期
对人反应最大特点:不区分/无差别反应,无任何偏爱
②(3-6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建立期
选择性社会反应,对母亲/熟悉人/陌生人反应有区别选,对母更偏爱
③(6月-2岁)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明确期
出现对母亲依恋,形成专门对母亲情感联结, 见陌生人多不微笑而紧张恐惧,甚哭泣/大喊大叫
④(2岁后)目标调整伙伴关系阶段
形成期
把母亲作交往伙伴,可理解母亲情感需要愿望/母亲离开时间/距离
影响因素
①抚养质量
a.敏感性
母对孩需求信号敏锐觉察
b.反应性
母据儿所发需求信息恰当及时给予满足
②儿童特点
体貌特征、身体健康状态、气质特点
③抚养方式和儿童气质间交互
养育者抚养方式(交往方式)和儿童自身气质类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儿童依恋类型/依恋安全性
④文化因素
依恋类型/各类型人群中比例存在文化差异
对后期心理发展影响
①人际关系:婴儿在最初依恋中形成内部工作模式成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 ②心理健康:情绪、自尊;安全型依恋儿童通常个性社会性发展更健康,不安全型依恋相对消极 ③依恋传递性:影响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抚养关系,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更易与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4.早期同伴交往
发展阶段
①客体中心6-8个月
互不理睬,短暂接触,更多集中在玩具/物品上
②简单交往9-13个月
行为有应答性质,社交指向行为意指同伴各具行,伴随同伴注意与反应
③互补性交往
相互影响时间长,内容形式复杂,合作游戏,互助互补行为
缪勒/范德:社会技能发展角度
①简单社交行为 ②社会性相互影响 ③同伴游戏 ④早期友谊
心理过程发展※
感觉:最早发生/成熟的心理过程
触觉
最早重要
①胎儿49天已具初步触觉反应 ②新生儿已能辨别软硬不同乳头 ,4月后婴儿具够物行为,视触协调能力
听觉
①听神经胎6周始发育,15-20周胎儿始听觉,新生儿最基本视听协调能力 ②孕5个月脑记忆开始工作,胎儿能记住母亲声音并产生安全感 ③孕8个月胎儿能听音调,1月婴儿能鉴别200-500hz纯音(低频父音更敏感)
味觉
发生胚胎3月,出生发育较好,婴儿/儿童期味觉系统发达,后渐衰;新生儿偏爱甜
视觉
视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婴儿2-4月=颜色知觉;4月=颜色偏好;6月前=立体觉
嗅觉
7-8个月已具初步嗅觉反应能力,新生儿已对各气味做相应典型反应,喜好闻气味
知觉
①形状知觉
3月具分辨简单形状能力,人脸偏爱;8/9月前获形状恒常性
②大小知觉
4月前婴儿具大小知觉恒常性;6个月前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③方位知觉
婴儿对外物以自我中心定位,听觉定向能力主导形式
④深度知觉
①新生儿能对逼近物体有某初反应,并具原始深度知觉 ②婴儿2月能察深浅,6-7月能清知深度并对高度惧怕 ③吉普森/沃克“视崖实验”
研究范式2
原理:新异刺激带来定向反射
①眼睛注视 ②心跳和呼吸频率减低 ③吸吮频率降低
目的
用以揭示婴儿是否能够分辨刺激间差异
①习惯化
给婴儿反复呈现同刺激,多次后婴儿会不再注意该刺激/注视时间明显变短乃至消失
②去习惯化
如给一新刺激,婴儿注意时间又恢复/变长的现象
③ 视觉偏好法
Fantz范茨,以注视时间为指标,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长短,测试其是否区别不同刺激物,且对某图形产生偏爱
言语 ※※※(50)
言语发展的理论1
先天论:否学习/环境强调先天因素
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
①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表现,语言获得过程=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通LAD实现 ②儿童获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规则系统,通过利用规则理解创造
评价
有合理处但过强调天赋/先天性,忽环境/后天教育作用/语言社会性
自然成熟说
①生物遗传是人获语言决定性因素,是大脑机能成熟产物 ②最易获得语言时期0-青春期
后天习得论:经验论/后天论,言语习得是家庭与社会环境作用
强化说,斯金纳
①通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强化是语言学习必要条件 ②言语发展表现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增加
评价
可解释某些低级言语发生过程,但不足以解释人类复杂言语过程
模仿说
班杜拉
对社会语言模式的观察学习,大部分无强化
奥尔波特
对成人语言的简单模仿
评价
①确起作用,但是无法解释言语获得过程全部事实 ②四种模仿:即时完全/即时不完全/延迟/选择模仿
相互作用论: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不断变化语言环境间复杂相互作用导致
皮亚杰认知相互作用论
①语言是符号功能,源于智力并伴随认知结构发展 ②认知源主客体互作,后言语产生
评价
强调认知发展和语言习得关系有合理方面,但只相关不能说明因果
社会相互作用论
①内部经验与输出环境交互,儿与成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决定因素 ②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语境和言语的交往功能
评价
折中观点,不足说明儿童如何交往、语言输入基础上形成发展语言
言语发展
1.语音发展
单音节阶段(0-3个月)—— 多音节阶段(4-8个月—— 有意义的语音阶段(9-12个月)
2.词汇获得特点
①继掌场合限制性较强词 ②已掌词始摆脱场限性,获初概意 ③开直掌具概括/指代性功能词 ④10-14月始懂词义,与成人交际开始 ⑤19-21个月,语词爆炸现象
第一批词(具一定场合约定性但已初具概括性意义)
3.言语发展阶段
①前言语阶段0-12月
出生到说出第一个有概括性意义词=言语发生
目的/指代/约定性
②言语发生阶段10-14月
始懂词义,与成人交际开始
③言语发展阶段10-15月
月约掌13新词,0-3岁获词速度最快
句法发展
①不完整句2-6岁
a.单词句(1-1.5岁)
班班
始说有意义单词,常指环境中客体,一词表丰意
b.电报句(1.5-2岁)
爸爸班班;妈妈坐腿
②完整句3岁基是
a.简单句
句法结构完整单句
1.5-2岁无修饰2.5岁简单修饰3岁复杂修饰
b.复杂句
互联包含词组成单句
2.5-6岁出现
③复合句3岁开始
两以上关联单句构成句子,松散/缺连词/几单句组成
语法发展
①20-30月是掌语法关键期 ②3岁基掌母语语法规则 ③过度规则化/规则扩大化 (“自我中心性”)
动作发展2
动作发展规律
①头尾原则
动作从上身到下身
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攀
② 远近原则
从躯干到四肢
③大小原则
从大肌肉大幅度动作到小肌肉精细动作
④ 等级整合原则、系统独立原则
影响动作发展因素
①遗传和成熟
双生子爬梯实验, 成熟势力说
格赛尔选取了出生48周的同卵双胞胎Ⅰ和T作为被试,在48周时开始训练1(还不具备爬楼梯的生理成熟条件),在53周时才开始训练T(已具备爬楼梯的生理成熟条件),训练持续到55周结束。结果,Ⅱ在后来的两周内的成绩迅速赶上I
②环境因素
气候/文化背景
③营养与健康
表现在动作上
④学习与教育
学习为个体提供刺激与经验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模仿学习/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
①个体心理的起源与的动作密切相关 ②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③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建构作用
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大脑结构
①脑重/围迅大
出生后第一年脑重增长最快,2岁脑相对大小/比例近成人脑
②大脑皮层发展
白质基髓鞘化与灰质分开,大脑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重标
③神经元发育
迅速形成,通过突触联结复杂网络组织,新能力生理基础
大脑机能
①大脑单侧化
新生儿大脑功能单侧化倾向,但仅量差异没质区别,续发差异变大
②皮质中枢
按基因结构发展,头尾原则/近远原则
发展最快:脑干/中脑
③脑电图
0-5月脑电活动发展重阶,12-36月逐渐成熟
同步节律波α波-婴儿脑成熟标志
后天与大脑发展
①脑的可塑性
生物因素/早期经验结合产物,注意早期经验与营养
罗森茨威格:小白鼠环境
②脑的可恢复性
5岁前,任一侧损伤不会导致永久言语功能丧失
可通“学习”获一定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