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
这是一篇关于思修法基:16'(2单2多1分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思修法基,绪论,法律篇,道德篇,思想篇。
编辑于2024-10-17 14:09:12思修法基:16' (2单2多1分析)
思修法基
思想修养
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理想信念:提倡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
科学的: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与时俱进
实践的: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崇高的:以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为己任
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关系
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
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特征)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
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
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原因)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道德修养
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的内容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能动作用
对待传统美德的态度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问题上,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等两种错误观点。历史虚无主义是对传统道德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甚至主张“全盘西 化”。全盘复古论则对传统道德中的局限性缺乏科学辨别,刻意拔高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传 统道德,主张完全以传统道德代替社会主义道德。
革命道德
革命道德的内容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同领域的道德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个人品德: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 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第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第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第三,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法律基础
法律的含义
“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
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
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法律通常是广义的。
法律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 级的整体意志,不是统治阶级内个别人的意志。
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即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体现的意志。它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统治阶级的意志还通过政策、道德等形式来体现。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德治发挥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对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法治思维和法律权威
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绪论
◎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①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和价值基础, ②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3.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二者都是上层建筑, 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那些带有阶级性的,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与阶级有关的就叫上层建筑。 说的更通俗一点:不同的阶级,关于这个问题的想法,它会不一样的,就叫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价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
这12个范畴凝练、概括了 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①社价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②社价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培育和践行的重大意义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③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思想篇
人生价值(人生观)
(1)如何理解“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6分) ①“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体现出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辩证关系,是郭明义的人生价值观的集中反映。(2分) ②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对他人所具有的价值。(2分) ③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2分) (2)为什么说郭明义的先进事迹是“简单中的伟大”(4分) ①“简单中的伟大”是人们对郭明义人生价值的评价。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是否对社会和他人作出了贡献。(2分) ②郭明义多年坚持做平凡简单的事情,但是他的精神是伟大的,境界是崇高的;他影响,带动了更多的人,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广泛而深远的。(2分)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人生观的核心
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选择
人生态度
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对待)
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价值
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自我价值:索取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社会价值:贡献
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③一般不冲突,社会大于个人。
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依存, 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①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②同时,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理想、价值、利益、需要)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①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②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③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②社会**是个人**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反映。个人**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③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也离不开社会**。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的有机统一。社会**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和长远**,是个人**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的实现。
万能公式
①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的,两者相辅相成。个人**的实现是在社会**实现的基础上完成的; ②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无数个人**的凝练升华; ③社会保护个人的正当诉求,但当个人**与社会**发生冲突时,个人**需服从于社会**。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1.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2.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社会理想(中国梦)与个人理想密不可分 •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由外在力量强加的,而是建立在众人个人理想基础之上的,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①个人理想:处于一定历史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②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③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
①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
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②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
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中。
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在今天,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 人生的社会价值
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❸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评价的根本尺度是历史标准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❷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③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 必由之路(根本途径)
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理想信念
(1)为什么说青年时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为人的一生提供“无穷的力量"?(6分) ①“无穷的力量”来自青年时期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青年成长面临人生目标的确定和前进的动力等一系列人生课题。(3分) ②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是人不懈努力最终成就事业的动力源;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 (2)青年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4 分) ①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牛中变为现实。(2分) ②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不懈奋斗,书写人生华章。
●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①从主体上划分,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②从时序上划分,有近期理想和远期理想: ③从内容上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 ④从性质和层次上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特征
①理想具有超越性
理想不仅源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是在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想。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②理想具有实践性
作为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结晶。
理想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
●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 ●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③理想具有时代性
它不仅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理想带有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形态)
●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 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体,为人们追求理想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信念的层次和类型: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 •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信仰有盲目和科学之分。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社会意识)
特征
①信念具有执着性。
信念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当一个人有坚定信念时,就会全身心投入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事业中去,精神上高度集中,态度上充满热情,行为上坚定不移。
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
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然而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
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
•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 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 •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普通认识→信念→信仰(金字塔从上到下结构)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 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②信念具有多样性。
人们需要的丰富多彩,导致信念的丰富多彩。
理想和信念的关系:相互依存 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 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离开理想这个人们确信和追求的目标,信念无从产生: 离开信念这种对奋斗目标的执着向往和追求,理想寸步难行。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的作用)
①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②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即使前进的道路曲折、人生的境遇复杂,也能使人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
③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④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下的重要标尺。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一 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信念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大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①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确、批判) →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③马克思主义是崇高的(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
④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与时俱进、发展)
马克思主义只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⑤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①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共产主义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同时也是一种现实运动。
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史过程,需要代又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①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 •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现实 ②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干扰项:根本条件x;根本条件:实践)
①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
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 •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现实
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 ②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精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②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长期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越是远大,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也就越漫长。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充满着艰险和坎坷。 艰巨性: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曲折性: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艰难则往往估计不足。渴望早日实现理想,希望顺利实现理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遭遇到一点困难、曲折就灰心丧气,那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
③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干扰项:根本条件x;根本条件:实践)
中国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中国精神的作用: 1.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2.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3.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物质生活(财富、钱)与精神生活(精神境界、思想高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义利观: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理欲观:导欲、节欲
•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万世开太平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兼爱
•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教化目的:"明人伦"; •修养方法:改过、慎独、重行、内省、自讼、居敬
•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上。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儒家理想人格:君子、圣人; •道家:真人、至人; •宋儒: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梁启超:新民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①伟大创造精神。②伟大奋斗精神。③伟大团结精神。④伟大梦想精神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中华民族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国家✘)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三合一:爱国主义),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 助人为乐:道德要求✔政治原则✘法律规范✘ 男女平等:道德要求✔政治原则✘法律规范✔ 爱国主义:道德要求✔政治原则✔法律规范✔
•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国家✘)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三合一:爱国主义),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基本特征
1.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
2.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指国家的概念不存在了,爱国主义也就不存在了;注意区分国家和祖国)
3.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
作用、意义
1.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3.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仍然要弘扬爱国主义的必要性:(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获益的同时,也要面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自己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获益的同时,也要面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体化。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和拥护祖国统一对象要求
•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
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
•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湾、海外侨胞
不一定赞成社会主义,但要拥护祖国统
◎做忠诚的爱国者
推进祖国统;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改革创新精神 ①体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 ②体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①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②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 ③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现在的民族精神是曾经的时代精神;今天的时代精神在未来会成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①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②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自觉回应时代的要求,推动民族精神的不断革新。
④弘扬和培育时代精神,必须立足民族精神的根基,使得时代精神既面向未来,又不忘本来。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 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
①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
②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
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道德篇
道德的基本问题
纵向三德(不同时代)
传统道德
革命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
横向四德(不同领域)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
法律篇
社会主义法律
法律部门
法治体系
法制思维
权利和义务
◎非重点 ●选择题重点 ★分析题重点 ■补充考点
思修考点
道德与法律关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法律与道德实现方式、实施载体和领域不同: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道德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法律调节的领域比道德调节的领域小,道德规范的要求高于法律规范,违反道德规范的不一定违反法律规范。
•既属于道德规范又属于法律规范的是:爱国主义、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权利、男女平等。
人生观
•对于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人的本质。干扰项:人的属性。
•人生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干扰项:人生态度
•人生观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总观点和总看法。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目的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肖、徐、腿)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原因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干扰项:人生目的决定人的本质。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回答的是人应当如何活着。
•人生价值主要作用是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进步。(今天的衡量标准最重要的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已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劳动和贡献的尺度(这是对人生价值根本评价尺度的具体化)
•人生价值大小的评价方法:能力有大小和贡献须尽力的统一;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完善自身和贡献社会相统一。(肖、徐、腿)
•人生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社会对一个人价值的评判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提升人生境界。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人生观的基础;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肖、徐、腿)
•社会利益: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不是总和!!)、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幸福观
•对于幸福观的正确理解:幸福观一个总体性范畴;幸福总是相对的,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同的人有相对自己而言的幸福;在追求幸福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干扰项:幸福就是要满足物质的需要。
理想与信念
•理想类型:性质上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时序上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主体上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内容上分为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理想属性:超越性(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实践性(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时代性(理想受时代条件的制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青少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
•崇高的理想需要一点一滴的奋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人生事业才能辉煌。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艰苦奋斗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的,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脱离了现实理想就是空想。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理想中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饱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现实;理想是应然,现实是实然。理想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又可以变成现实。
•个人理想与现实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个人理想从属于社会理想。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要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坚定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要做到:把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信念和社会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信念具有执着性、多样性。干扰项:信念具有时代性、超越性。
•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统摄力。(易错项:信念是最高层次是信仰)
•理想和信念如影如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则是理想得以实现的保障(离开理想,信念无从产生,离开信念,理想寸步难行)
•理想信念的作用:昭示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肖、徐、腿)干扰项:规划人生具体行程、增强实践能力。
思想道德
弘扬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是其: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同胞骨肉、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干扰项: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好河山不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文化才是)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核心要求/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是: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爱社会主义中国。
•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干扰项: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资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干扰项:永恒的(既然是历史的就不会是永恒的)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肖、徐、腿)
•时代精神的核心/当代中国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是:创新创造。干扰项:改革创新。
•促进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必须: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干扰项:投身创新实践。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必须:夯实创新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投身创新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干扰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干扰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才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衡量现代社会是否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要标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肖、徐、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原因在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先进性、人民性、真实性。[人民性是指其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先进性是指其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真实性是指其解决了人民要解决的问题,成为真切、具体、广泛的现实]干扰项:广泛性。(肖、徐、腿)
•之所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强大的道义力量。干扰项:深沉的普世价值。
道德修养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干扰项: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精神是道德赖以产生的重要条件(这种说法是道德起源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劳动。干扰项:意识(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肖、徐、腿)
•道德的本质/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肖、徐、腿)
•道德的功能系统中,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此外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肖、徐、腿)谢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规范功能: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道德评价。干扰项: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这三者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是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
•道德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肖、徐、腿)
•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公义胜私欲。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中国革命道德的灵魂是: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干扰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区别革命道德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根本分界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肖、徐、腿)
•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是: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法律基础
法律基础知识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干扰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政体)
•请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这里所说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指: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仅仅是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干扰项: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统治阶级的意志还通过政策、道德等形式来体现)(肖、徐、腿)
•法律产生的基础:社会物质生产条件。
•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和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地方,主要在于: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干扰项: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的国家强制性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生产方式。干扰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从法律的历史上和实践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包括: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从体现意志看,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从实质内容看,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干扰项:统一性和层次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这是特征但不是本质特征,要注意区分)
•权力制约的内涵: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法律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同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把文本上的法律转化为现实中的法律](肖、徐、腿)
1法律制定: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是法律运行的关键性/起始性环节。
2法律适用: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请法律制定主体:负责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和解释工作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是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按规定可制定部门规章;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资在法律运行过程中,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是:守法。
•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
•法律执行(简称执法),广义上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狭义上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行政执法的主体,主要可以分两类: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此外,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
•法律强制主体:国家(主动主体)、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被动主体)
•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审判机关。
•我国法律监督的机关是:人民检察院。干扰项:法院(审判机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或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干扰项:分权制衡原则(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基本原则)[附注: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修改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人大代表提议,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两个比例要记好](肖、徐、腿)
2民法是调节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公平、诚信。(肖、徐、腿)
3商法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需秉承的原则有:保障商事交易自由原则、等价有偿原则、便捷安全原则。
4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其遵循的原则:职权法定原则、程序法定原则、公平公开原则、有效监督原则。
5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的法规规范。
6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其遵循的原则:公平和谐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7深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罪行相适应(罪行相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等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刑法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刑法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8访仲裁法是调整在仲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有:自愿原则、一裁终局原则、仲裁独立原则。(有中国特色化解矛盾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是人民调解)
•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诉讼法是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仲裁机构或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引渡法、劳动者争议调解仲裁法。
•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干扰项:实现公平正义。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属于宪法相关法。干扰项:行政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最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干扰项:公正司法。(党不是司法机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2谢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也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3形成严密的监督体系: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5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依法治国
•全民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1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
2严格执法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3全民守法以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标: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总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要注意区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根本分水岭:最高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法治思维区别于人治思维的集中体现是:
一是依据上,以国家法律作为治国理政基本依据,处理问题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是方式上,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 三是价值上,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 四是标准上,以法律为最高权威。(肖、徐、腿)
•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约束力;不可违抗性是指只要违法,就要追究和承担法律责任,二者易混淆,要注意)(肖、徐、腿)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指不可违抗性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是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性质、作用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价值
•公平正义的内容,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肖、徐、腿)
1权利公平包括:权利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2机会公平包括:起点平等、发展平等、待际平等。
•公平正义的观念,从法律运行的环节看,法律公正包括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两方面;从法律公正内涵看,法律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方面。
社会主义法治要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以公平正义的法律建设,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心。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平等。
•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1合法性:程序运行合乎法律规定,有关机关和个人不得违反或变相违反。
2中立性:程序设计和运行应平等对待双方当事人,不得偏向任何一方。
3参与性:案件或纠纷的利害关系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办案中来,充分表达自己利益诉求,为解决纠纷发挥作用。
4公开性:程序运行过程和结果应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以接受监督,防止暗箱操作。
5时限性:程序运行必须有合理的期限,符合时间成本和效率原则要求,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终结。
•法律上的自由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权利与义务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和其他权力观的根本区别是: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
•法律权利区别于其他权利的根本所在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干扰项: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法律权利的特征:一是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二是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三是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四是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权利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重要条件)、行政保护(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最后防线)
•政治权利的内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表达权;民主管理权;监督权。(肖、徐、腿)
•人身权利是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等。
1人身自由是人民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是指:人的身体不受拘束、人的行动自由、人身自由不受非法限制和剥夺。
2人格尊严,是指: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法律义务的特点: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我国公民最高的法律义务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既属于公民权利,又属于公民义务的是: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