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机电工程起重技术(删减)
这是一篇关于机电工程起重技术(删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吊装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删减,新增),吊装方案和吊装稳定性要求,起重机械与索吊具的分类及选用要求。
编辑于2024-10-28 19:33:49机电工程起重技术(删减)
起重机械与索吊具的分类及选用要求
1. 起重机械的分类(22多,23多)
轻小型起重设备
千斤顶
滑车
起重葫芦
卷扬机
桥架型起重机
梁式起重机
桥式起重机
门式起重机
半门式起重机
臂架型起重机(用排除法)
固定式起重机
台架型起重机
门座式起重机
半门座起重机
塔式起重机
流动式起重机(按底盘形式)
履带起重机(可以吊重行走)
汽车起重机
轮胎起重机
全地面起重机
随车起重机
铁路起重机
浮式起重机
甲板起重机
桅杆起重机
悬臂起重机
缆索起重机
缆索起重机
门式缆索起重机
其他
升降机
工作平台
机械式停车设备
2. 吊索具的分类
吊具
吊索
钢丝绳环索
钢丝绳环索
缆式环索
编制吊索
扁平吊装带
圆形吊装带
3. 轻小型起重设备的使用要求(14单,21多A,24多A)
千斤顶
1. 千斤顶必须放置在稳固,平整,结实的基础上,通常在底座下垫上木板或钢板,以加大承压面积,防止千斤顶下陷或歪斜
2. 千斤顶头部与被顶物品之间可以垫上薄木板,铝板等软性材料,使其头部与被顶物品全面接触,用以增加摩擦,防止千斤顶受力滑脱
3. 使用千斤顶,应在其旁边设置保险垫块。随着工作的升级及时调整保险垫块的高度
4. 千斤顶应该在允许的顶升高度内工作,当顶出红色警示线时,应停止顶升操作
5. 当数台千斤顶同时并用时,操作中应该保持同步,使每台千斤顶所承受的载荷都小于其额定载荷的80%
起重滑车
1. 滑车应该按照出厂铭牌和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不得超负荷使用
2. 滑车组的动,静滑车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5m,跑绳进入滑轮的偏角不宜大于5°
3. 多轮滑车仅仅使用其部分滑车时,滑车起重能力应该按照使用的轮数与滑车的全部轮数的比例进行折减
4. 根据滑轮组的门数确定串绕方法
补充:穿绕方式如果错误会引起滑轮组倾斜从而发生事故
顺穿
单头顺穿
双跑头顺穿
花穿
补充:采用花穿应当加大上下滑轮之间的净距
小花穿
大花穿
补充:门数
超过5门
双抽头方式
3门及一下
顺穿
4-6门
花穿
7门以上
双跑头顺串
卷扬机(21)
1. 起重吊装中一般采用电动慢速卷扬机
2. 卷扬机的主要参数:额定载荷,容绳量,额定速度
3. 严谨超负荷使用
4. 在重大吊装作业中,在牵引绳上应装设测力计
5. 卷扬机应安装在平台开阔,前方无障碍且离吊装中心稍远的一些地方。使操作人员能直视吊装过程,同时又能接受指挥信号。
6. 桅杆吊装时,卷扬机与桅杆的距离必须大于桅杆的长度
7. 卷扬机应固定牢固,严防倾覆和移动。可以使用地锚,建筑物基础和重物施压等为锚固点。
8. 绑缚卷扬机底座的固定绳索应该从两侧引出,以防止底座受力后移动
9. 卷扬机固定后,应按照其使用符合进行预拉
10. 由卷筒到第一个导向滑车的水平直线距离应大于卷筒长度的25倍,且导向滑车应该设置在卷筒的中垂线上,以保证卷筒的入绳角小于2°
11. 卷扬机上的钢丝绳应从卷筒底部放出,余留在卷筒上的钢丝绳应不少于4圈,以减少钢丝绳在固定处的受力
12. 钢丝绳应顺序逐层紧缠在卷筒上,最外一层钢丝绳应低于卷筒两端凸缘一个绳颈的高度
手拉葫芦(24)
1. 使用前检查起升结构的完好性,运转部分的灵活性,润滑是否良好,拉链应灵活自如,不允许跑链,掉链,卡滞现象
2. 使用手拉葫芦应将链条摆顺,逐渐拉紧,两吊钩受力在一条轴线上
3. 手拉葫芦掉挂点承载能力不得低于1.05倍的手拉葫芦额定载荷
4. 当采用多台葫芦起重同一工件时,操作应该同步,单台葫芦最大载荷不应超过额定载荷的70%
5. 手拉葫芦在垂直,水平或倾斜状态时,手拉葫芦的施力方向应在链轮平面上且尽量与葫芦的受力方向一致,以防止卡链或者掉链
4. 流动式起重机的使用要求(10,12多,13单,18单,22多A,24B)(重要)
起重机选用基本参数
1. 吊装载荷(臂头以下全部)
吊装载荷是指设备,吊钩组件,吊索,吊具及其它附件等的质量总和
被调物品(设备构件)的重量
索(吊具)重量
吊钩重量
从臂架头部垂下至吊钩的起升钢丝绳重量,例如:平衡梁,吊耳等也要算在内
补充:吊装计算载荷
吊装计算载荷时吊装机具所承受的载荷与载荷系数的乘积
单台起重机吊装设备,不考虑动载荷的影响(不考虑K1)
双机抬吊时(两台及以上)
计算每台起重机承受的QJ=K1*K2*Q
QJ是计算载荷
Q分配到一台起重机的吊装载荷,包括设备以及索吊具的重量
动载荷系数:起重机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起重机械负载的影响而计入的系数(比如设备吊装时产生晃动)。动载荷系数K1=1.1
不均衡载荷系数:两台及以上起重机械共同抬吊一个物品的时候。K2=1.1-1.25
2. 额定起重量(起重机自身能力,例如QY100中的100指的是最大起重量)
起重机在选定的臂长和回转半径下的最大起重量
采用多台起重机起吊时,多台起重机台吊所受合力不应超过各台起重机单独操作的额定载荷
一般双主吊台吊的时候,每台起重机的负载率不得超过其额定其重量的80%
3. 最大幅度
起重机的回转中心至吊钩或取物装置之间的距离
4. 最大起升高度
H1:设备基础及地脚螺栓高度(m)
H2:设备腾空高度(就位时设备底座高出递交螺栓或基础的距离)
H3:吊点至设备底部的距离
H4:吊点至起重机吊钩的垂直距离
b:吊钩与起重机鼻头滑轮组间的安全距离
Hm:设备吊装所需最小起升高度
流动时起重机的使用特点
流动式起重机
支腿将起重机支撑在地面上
有较大的机动性
行走速度快,60km/h,不会破坏路面
不可以360°进行吊装作业
对基础要求高
履带起重机
对基础要求低
在一定程度上带载行走,行走速度慢
履带会破坏路面
转移场地需要平板拖车运输
流动式起重机的特性曲线
反映流动式起重机的起重能力,最大起升高度,臂长,幅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起重量特性曲线
起升高度特性曲线
流动式起重机的特性曲线式选用流动式起重机的依据
流动式起重机的选用步骤
1. 根据被调设备(构件)的就位平面位置,现场情况确定起重机的站车位置,站车位置一旦确定,起重机的幅度也就确定了。
2. 根据被吊装设备(构件)的就位高度,设备尺寸,吊索高度等确定吊装的最小起升高度,再由起重机的起升高度曲线确定起重机的臂长
3. 通过起重机的起重性能表,查阅起重机在同一幅度时不同臂长的额定起重量
4. 如果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大于计算载荷,则起重机选择合格,否则重新选择
5. 计算吊臂与设备,吊臂与附近构筑物,设备设备与构筑物等之间的安全距离,若计算结果符合规范要求,则选择合格,否则重新选择
流动式起重机基础处理(10,18,23案例)
1. 流动式起重机必须在水平坚硬地面上进行吊装
2. 根据地基土质情况或以测定的地面耐压力为依据,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复杂的地基上吊装重型设备,应请专业人员对基础进行专门设计,并编制地基处理方案。开挖回填夯实并在支腿下方垫上厚钢板以增加地面耐压力,履带起重机下方垫枕木以增加地面奈压力
3. 处理后的地面应做耐压力测试,常用压重法或请第三方测试机构进行测试
5. 桅杆起重机的使用要求
桅杆起重机的使用要求(23多A)
1. 桅杆本体
桅杆
基座
附件
2. 动力-起升系统
卷扬机
钢丝绳(跑绳)
起重滑车组
导向滑车
3. 稳定系统组成
缆风绳,地锚
缆风绳与地面的夹角应为30-45°,且与供电线路,建筑物,树木保持安全距离
4. 桅杆起重机的质量和安全合格文件
1. 制造质量证明书
2. 制造图
3. 使用说明
4. 载荷实验报告
5. 安全检验合格证书
5. 桅杆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使用
6. 桅杆连接螺栓拧紧后,螺杆应露出3-5个螺距。拧紧螺栓时应对称逐次交叉进行。
7. 桅杆组装直线度偏差不应大于长度的1/1000,总长度偏差不应大于20mm
8. 应该对螺杆和螺纹部分涂抹抗咬合剂或润滑剂
6. 吊索具的使用要求(21多B)
钢丝绳安全系数
拖拉绳3.5
卷扬机走绳5
系挂绳扣5
捆绑绳扣6
载人吊篮14
钢丝绳在绕过不同尺寸的销轴或滑轮时,其强度应根据不同的弯曲情况重新确定
钢丝绳环索在出现先烈情况之一时不得使用
禁吊标志处绳端露出且无法修复
绳股产生松弛和分离,且无法修复
钢丝绳出现断丝,断股,钢丝挤出,单层股钢丝绳绳芯挤出
钢丝绳直径局部减小
绳股挤出扭曲,纽结
无标牌
7. 吊耳使用要求
设备出厂前应按设计要求做吊耳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设备到场后应对吊耳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无损检测
现场焊接的吊耳,其与设备链接的焊接部位应做表面渗透检测
设备到场后技术人与应该对吊耳的位置和尺寸进行检测
8. 卸扣的使用要求(21)
卸扣应按额定负荷标记选用,不得超载使用,无标记的卸扣不得使用
卸扣表面应光滑,不得有毛刺,裂纹,尖角,夹层等缺陷,不得利用焊接的方法修补卸扣的缺陷。有永久变形或裂纹应报废
卸扣应只承受纵向拉力
吊装方案和吊装稳定性要求
吊装方法
常用方法和特点
塔式起重机吊装
使用地点固定,使用周期长
桥式起重机吊装
多在厂房,车间
汽车起重机吊装
机动灵活,使用方便
履带起重机吊装
中,小重物可吊装行走
桅杆系统吊装
由桅杆,缆风系统,提升系统,拖排滚杠系统,牵引溜尾等组成,由单桅杆和双桅杆滑移提升法,搬转(单转,双转)法,无锚点推举法
缆索系统吊装
用在重量不大,跨度,高度较大的场合,如桥梁建造,电视塔顶设备吊装
液压提升
采用钢绞线悬挂城中,液压千斤顶提升的方法来整体提升(或滑移)大型设备与构件
利用构筑物吊装
利用构筑物作为吊装点,通过卷扬机,滑轮组等吊具实现设备的提升或移动。对于通过锚固点或这届捆绑的承载部位,还应对局部采取补强措施。如采用大块钢板,枕木等进行局部补强,采用角钢或木方对梁柱角进行保护
坡道法提升
搭设坡道,利用卷扬机,滑轮组,吊具等将设备牵引并提升到基础上就位
结构件和设备吊装
钢结构吊装
单层钢结构厂房架吊装前,应根据绑扎点进行稳定性校验,进行临时加固
多层钢结构柱吊装前,应在钢柱上将登高和操作挂篮或平台等临时固定好;框架钢梁吊装应安装好扶手杆和扶手安全绳
采用高空组装法吊装塔架时,其爬行桅杆必须经过设计确定
大跨度屋盖整体提升前,应矫正所有的吊索铅直线垂直度,进行载重调试,各吊点水平高差不超过2mm,进行试提升
网架采用提升或顶升时,验算载荷应包括吊装阶段结构自重和各种施工载荷,并乘以动力系数1.1.如采用拔杆,动力系数取1.2;采用履带起重机或汽车起重机,动力系数1.3
设备吊装
用流动式起重机进行吊装时,起重机的回转范围内禁止人员停留
用滚杠装卸时,滚杠粗细应一致,滚道的搭设应平整,坚实,接头错开
用拔杆吊装时,各吊点的受力应均匀
卧式设备吊装时,吊点间距宜大于设备长度的1/3,宜使用吊梁吊装(识图题)
采用兜捆方式吊装时,应对索具与设备的边缘棱角接触部位进行保护,并对设备进行保护
吊装稳定性要求
起重机吊装作业的稳定性
起重机械的稳定性
吊装系统的稳定性
被吊设备或构件的稳定性
起重吊装作业失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起重机械失稳
主要原因
超载,直直腿不稳定,机械故障,起重臂杆仰角超限
预防措施
严禁超载,打好支腿并用道木和钢板垫实和加固,确保支腿稳定;严格进行机械检查;起重臂杆仰角最大不超过78°,最小不低于45°
吊装系统失稳
主要原因
多机吊装不同步,不同起重能力的多机吊装载荷分配不均,多动作,多岗位指挥协调失误,桅杆系统缆风绳,地锚失稳
预防措施
多机吊装尽量采用同机型,吊装能力相同或相近的吊车,并通过主副指挥来实现多机吊装的同步,通过计算机控制来实现多吊点吊装的同步,制定周密的指挥和操作程序并进行演练,达到指挥协调一致,缆风绳和地锚严格按照吊装方案和工艺计算设置,设置完成后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被吊设备或构件的失稳
主要原因
由于设计与吊装时受力不一致,设备或构件的刚度偏小
预防措施
对于细长,大面积设备或构件采用多吊点吊装,薄壁设备进行加固加强,对钢结构网架结构的薄弱部位或杆件进行加固或加大截面积,提高刚度
桅杆的稳定性要求
1. 直立单桅杆顶部缆风绳的设置为6-8根,对倾斜吊装的桅杆应加设后背主缆风绳,后背主缆风绳的设置不少于2跟
2. 缆风绳与地面的夹角宜为30°,最大不超过45°,直立单桅杆各相邻缆风绳之间的水平夹角不得大于60°
3. 缆风绳应设置防止滑车受力后产生扭转得设施
4. 需要移动得桅杆应设置备用缆风绳
地锚的种类及要求
地锚得种类
全埋式地锚
将横梁迈入坑底,钢丝绳栓接在横梁上,从坑前端的槽中引出,回土夯实。全埋式地锚可以接受较大拉力,适用于重型吊装。
活动式地锚
式在钢质拖排上压放块状物品(钢锭,条石)组成,钢丝绳栓借在拖排上。这种地锚一般承受得力不大,重复利用率高。
利用已有建筑物作为地锚
利用已有建筑物必须获得建筑物设计单位得书面认可。使用时应对基础,柱子得棱角进行保护。
地锚的设置要求
地锚结构形式应根据受力条件和施工地区的地质条件设计和使用,地锚的制作和设置应按吊装专项施工方案的规定计算校核
埋入式地锚应用净土夯实或压实,回填的高度应高于基坑周围地面400mm以上,地锚设置完成后,受力绳扣应进行预拉紧,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
吊装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删减,新增)
吊装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以吊装安全为前提
以技术可靠,工艺成熟为基础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吊装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施工方案具体的一种)(共性+个性)
个性(起重机特有的)
验收要求
应急处置措施
计算书及相关施工图纸
共性
工程概况
编制依据
施工计划
施工工艺技术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
吊装方案的实施(修改)
1. 吊装方案审批和变更
2. 吊装组织机构
3. 吊装方案交底
4. 吊装过程检查
从吊装准备工作开始到吊装结束,重要的施工作业均应在检查人员的监督下进行。
检查工作贯彻吊装全过程,对于重要技术环节和涉及吊装安全的重大技术措施,应按有关要求逐项检查并保证合格。隐蔽工程如埋置式地锚的施工,吊装场地的地基处理,夯实,加固等,应在检查人员的监督下实施,并填写隐蔽工程记录
吊装机械和机索具应在对其进行检查并确认合格后方可进入安装位置。吊装机械和机索具除检查完好状态外,还应对其设置是否规范进行检查
5. 试验和试吊
在重大设备吊装前,应对新设计制作的桅杆等吊装机械,自制的吊梁,吊具等机具进行起重能力实验,以确定其最大负荷能力。如埋置式地锚的拉力测试,基础的承压实验,卷扬机的运转和制动实验
试吊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0min左右。试吊时设备离开地面的距离不应超过100mm。试吊后要对吊装机索具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于出现的异常情况,应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必要时应再进行一次试吊。
6. 吊装就位和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