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暴力沟通
这是一篇关于非暴力沟通的思维导图,《非暴力沟通》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同情心的沟通模式,即“非暴力沟通”。这种模式旨在帮助人们摆脱暴力沟通的束缚,以更加平和、理智的态度去面对他人,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编辑于2024-10-29 21:36:31这是一篇关于小怡《供养者翻盘-强者框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持续成长,16 实操案例 框架推拉,15 实操案例 框架逆转,14 技巧篇 定义自己的框架,13 强者之路-内心抗压,12强者之路-社交欲望,11 强者之路-解除防御(下),10 强者之路-解除防御(上),9 强者之路-反应重心,8 强者之路-塑造自我价值感,7、强者之路-控制需求感。
这是一篇关于《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的思维导图,该书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假努力”的现象和原因,帮助读者认识到自己在努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分析,揭示了看似勤奋却实则徒劳无功的行为背后的真相——方向不对。
这是一篇关于非暴力沟通的思维导图,《非暴力沟通》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同情心的沟通模式,即“非暴力沟通”。这种模式旨在帮助人们摆脱暴力沟通的束缚,以更加平和、理智的态度去面对他人,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小怡《供养者翻盘-强者框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持续成长,16 实操案例 框架推拉,15 实操案例 框架逆转,14 技巧篇 定义自己的框架,13 强者之路-内心抗压,12强者之路-社交欲望,11 强者之路-解除防御(下),10 强者之路-解除防御(上),9 强者之路-反应重心,8 强者之路-塑造自我价值感,7、强者之路-控制需求感。
这是一篇关于《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的思维导图,该书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假努力”的现象和原因,帮助读者认识到自己在努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分析,揭示了看似勤奋却实则徒劳无功的行为背后的真相——方向不对。
这是一篇关于非暴力沟通的思维导图,《非暴力沟通》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同情心的沟通模式,即“非暴力沟通”。这种模式旨在帮助人们摆脱暴力沟通的束缚,以更加平和、理智的态度去面对他人,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
基本信息
书名:非暴力沟通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译者:刘轶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 9787522200514
笔记整理:lamdaxu
推荐值:5颗星
第一章 由衷的给予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包含表达与聆听,能让我们由衷的给予,与自己和他人建立连结,并充分展现天性中的善意
尽管我们可能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言语却时常引发他人或自己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的好处
帮助我们重新构建表达自己和聆听他人的方式,使我们的言语不再只是出于习惯的自动化反应,而是牢固地建立在觉察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做出有意识的回应
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也能带着尊重与同理心关注他人,从而在任何交流中听见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训练我们仔细观察,具体地指出什么样的行为和时间对我们造成了影响,学会了解我们当下的需要并清晰的表达出来
当面对别人的批评或指责时,我们通常报之以防卫、回避或攻击。而一旦我们将注意力聚焦在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去诊断和批判,我们就能发现内心深处的善意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
观察实际发生了什么
不论他人的言行是否有益于我们,我们只是去观察,要做到清晰的表达所观察到的,不论喜欢与否,只是说出人们做了什么
表达我们看到这些行为的感受
感受到害怕,喜悦,开心,有趣
表达我们的感受与什么相关联
一个具体的请求
第二章 疏离生命的语言
道德评判
当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我们便认为这个人是错的或是恶的
指责,侮辱,贴标签、批判、比较都是批判的形式
一心都在分析和追究自己和他人有什么问题,却不曾思索自己和他人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我的伴侣想要多一些体贴,我会说他要求太多,太粘人
如果我想要多一些体贴,我会说他太冷漠
如果同时比我更在意细节,我就会说他挑剔,有强迫症
如果我比他更在意细节,我就会说他好吃懒做
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其实都是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却是悲剧性的,引发的是对方的防卫与抗拒
做比较
一旦我们开始比较,就会感到郁闷
推卸责任
当我们将行为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时,我们便在试图推卸责任
其他疏离生命的沟通形式
当我们以要求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诉求时,实际上实在或明或暗指责或惩罚那些不配合我们的人。这样的沟通方式在我们的文化中司空见惯,特别是来自那些有着权利地位的人
人们越是被教育用道德评判对错,好坏,就越是习惯向外,向权威寻求判断标准。一旦我们开始聆听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要,便不再是好奴隶、好随从
第三章 不带评论的观察
区分评论和观察
当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自己的评论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它们,并因此产生抗拒心理
案例:他很懒,这句话是评论。他的房间有三包垃圾没有扔,房间里有奇怪的味道,地面很脏,被子没有叠。这是观察。简单来说,观察是眼睛看到的,而评价的大脑给的想的
第四章 体会表达与感受
区分感受和想法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明确的体会和表达感受,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连结。允许自己表达感受
第五章 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听到不中听话的四种选择
指责自己,将错误归咎到自己身上
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内疚,羞愧和压抑,我们的自尊性也会受到伤害
指责对方,将错误归咎到对方身上
此时我们通常会感到愤怒
关注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关注对方想要表达的感受和需要
利用内疚感推动他人的机制
通过把自己的感受归咎于人来实现
案例: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
父母的幸福取决于孩子的行为,表面上看,让孩子为父母的感受负责似乎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孩子因为在意父母,而对父母的痛苦感到内疚
表达需要
当我们通过评判,判断和想象等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他人很容易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并随之启动自我辩护和反抗。我们越能说出感受以及相关联的需要,他人也越有肯呢个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
情绪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绪的奴隶
我们认为要为他人的感受负责,必须不断努力让所有人开心。如果别人不开心了,我们会感到不安,认为自己有责任为此做些什么。因此,我们很可能会把亲近的人看作负担
爱情,不是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爱人的需要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这是你的问题,我不对你的感受负责。我们已经清楚知道,自己并不为他人的感受负责,却还没有学会如何用一种不被情绪奴役的方式与他人互动
第三阶段:情绪的主人
不再处于恐惧,羞愧,内疚来回应他人的需要,而是因为发自内心的慈悲与爱而相互的给予
既不在为他人的感受承担责任,又能全然的为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负责
第六章 提出请求,丰盈生命
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
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请求他们去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
使用负向语言引发的问题
人们往往搞不清楚我们到底要求他们做什么
负向的请求很容易使人产生抗拒心理
有意识的提出请求
如果我们只是把自己想说的话丢给他人,将他人当做垃圾桶。如果他人无法分辨出讲话的人想要什么,则会苦不堪言
提出请求时,要经历避免模糊、抽象,模棱两可的语言,需要说明我们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
团体会议中提出请求
团体会议时,如果话题的发起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讨论就会漫无目的地拖延下去,却又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区分请求和要求
如果人们因为没有答应我哦们的请求而受到责罚,他们就会将我们的请求视为要求。在听见要求时,一个人通常只能看到两种选择:屈服或者反抗。无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在强迫他们,就很难友善地回应我们的请求
要让让人明白我们提出的是真正的请求,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是即使在让人拒绝时我们也能同理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选择请求意味着,我们首先同理他人为什么没有说“是”。而不是说服他们必须答应我们
阐明提出请求的目的
有时候,即使我们带着非暴力沟通的意图和关爱提出请求,有些人依然会把它看成要求。特别当我们处于在权利上强势的一方,而对方恰恰曾受过来自权威的威逼压迫
人们如果可以说出自己的愿望,但又不对他人发号施令,人与人之间可以相处得更加愉快。我说出我的愿望,并不是要求你非做不可;也不是如果你不做,就要让你日子难过
第七章 以同理心倾听
什么是同理
同理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
要同理他人,必须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批判,这就是与他人同在的状态
我们常常有强烈的冲动想给他人建议或安慰,或是解释自己的立场和感受。同理则是邀请我们清空先入为主的想法,全身心的聆听他人
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来倾听对方的需要
复述
一般来说,如果说话者带着强烈的情绪,反馈他们的情绪会让他们感到欣慰。如果我们是说话者,不妨清楚地表明是否希望对方把我们的话复述出来,这样对方会更清晰
持续同理他人
在关注解决方案或提出请求前,让他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如果急于提及他人的请求,认为或许会以为我们对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并不感兴趣,只是急着要摆脱或者解决他们的问题
第八章 同理心的力量
同理心的能力
我们越是能够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相连,就越不害怕暴露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展示内心的脆弱,往往是因为我们想要显得“强悍”,害怕失去权威感和掌控感
当对方说:不
我们常常会将这类话解读为对我们的拒绝,或是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因此无法了解对方实际上是怎么想的而感到受伤。如果能够体会对方说“不”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能明白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第九章 爱自己
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的改变是出于想为自己和他人创建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因为羞愧和内疚这样一些具有破坏性的驱动力
转化自我评判和自我要求
如果我们进场以批判,指责,命令的方式与自己沟通,我们看待自己便仿佛更像一个物件而不是一个人。
非暴力沟通认为,每当我们认为他人是错的还是不好的,我们真正的心声是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需要有冲突;如果我们指责的人恰好是自己,我们真正的心声是,我的所作所为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
培养觉察力,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金钱
金钱并不是非暴力沟通锁指的需要,而是可以用来满足某个需要的无数策略之一
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
我们如此努力地讨喜,并认为必须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做贡献才能博得他人的唤醒,才真让人感到悲哀
当我们认识到靠自身的力量让生命更加美好,由此而产生的喜悦是他人的肯定无法比拟的
为了免受责罚
为了避免羞愧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不想让自己感到羞愧而做某件事,通常会以厌恶此事而告终
为了免于内疚
有时候,也许我们会认为,如果我不做这件事,别人会对我失望,这时我们会产生内疚感
同样做一件事情,不同的目的会使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仅仅是为了避免内疚,整个人会感到苦不堪言;然而,如果是为了对他人幸福做出贡献,整件事也会充满乐趣
为了履行职责
当我们使用“应该”,“不得不”,“必须”这些暗示着别无他选的语言来描述我们所采取行动时,则意味着驱动我们的是某种无可奈何的指责或义务感,而没有我们需要的连结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区分刺激与原因
充分表达愤怒,第一步是不再将愤怒的责任归咎于他人。带着类似“我很生气,是因为他人做了什么”的想法,我们便会指责或者惩罚他人,而无法深入地表达让我们愤怒的核心
我们常以内疚感作为控制人的手段,这中方式都会让我们误以为是他人的言行导致了我们的感受,而要学习如何充分表达愤怒,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不论他人做了什么,都绝非自身感受的原因
愤怒的核心
让我愤怒的并非他人的行为,而是我在头脑中对他人及其行为的看法和解读
暴力之所以产生,都是因为任务误以为自己的痛苦是由他人造成的,他人应该受到惩罚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停下来,深呼吸
看看我们有哪些批判性的想法
与我们的需要连结
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要
先同理他人
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希望他人听见我们的心声,与我们的内心产生连结,我们需要先同理对方。如果对方还处于某种情绪当中,他们就很难平静下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越能用心同理对方,理解对方为何做出那些不符合我们需要的行为,对方就越能有可能同理我们
第十一章 化解冲突,调和纷争
人与人的连结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时,最重要的是建立冲突双方建立连结。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连结,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方步骤
首先,表达自己的需要
其次,不论对方说什么,设法找出他们真正的需要
第三,确认我们都准确理解了彼此的需要我,否则,继续寻找话语背后所隐含的需要
第四,尽可能的同理对方,以便让双方都能确切的了解彼此的需要
第五,当双方都澄清了时间中的需要后,我们就可以用正向的描述行动的语言提出化解冲突的策略
超越语言,感知需要
要用非暴力沟通来化解冲突,我们需要训练自己,无论他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都听见那背后的需要
翻译他人说的不
当我们提出一个请求时,无论对方是否同意,都要尊重他们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的目标是让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没有一方是输家
非暴力沟通与调解人的角色
你的角色以及对非暴力沟通调节过程的信心
支持双方听见彼此是声音
谨记:冲突与我们无关
身为调节者,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是要创建一个环境,让双方能够互相连结,表达各自的需要,理解彼此的需要,并找到策略满足这些需要
急救式同理
不要让某一方觉得在偏袒另外一方,我们的目标是让双方都得到充分和准确的理解
掌握进度:追踪
仔细注意人们所说的话,确保双方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需要
聚焦于当下
对当下的察觉:此刻谁需要什么?人们此刻的请求是什么
推动对话进程
打断
当事人情绪十分激烈的时候,为了使调解顺利进行,需要进行打断
第十二章 为了保护使用强制力
采取强制力背后的思考
保护性强制力
为了防止人们受伤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惩罚性强制力
为了让做错事的人吃苦头
惩罚性强制力的种类
体罚
孩子会因为害怕体罚而难以体会在父母要求下背后的爱
心理上的惩罚
通过指责来羞辱人
惩罚的代价
如果为了免受惩罚去做事情,我们就会关注如果不这样做会带来的后果,并为此焦虑担忧,却忽略了事情本省的代价
惩罚的局限
第一个提问:我希望这个人在行为上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第二个提问:这个人因为什么原因才照着我的话去做,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惩罚的局限性了
第十三章 解放自我,协助他人
摆脱旧有模式束缚
通过区分观察与评价、认识感受背后的想法或需要,并以清晰的行动语言提出请求,非暴力沟通让我们更有能力察觉那些加诸我们身上的文化制约
化解内在冲突
当我们批判自己时,便是在远离自己的需要,更无法采取行动来满足那些需要
第十四章 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与赞赏
表达感激的三个要素
他人做了什么增进了我们的福祉
我们有哪些需要因此得到了满足
因为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引起了我们什么样的愉悦感受
接受他人来自的感激
带着同理心来接受感激,聆听自己做了什么增进了他人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