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8大陆漂移、海底扩展、板块构造、研究板块构造的地质意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909地质学基础,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公务员行测判断秒题36技巧,这些技巧涵盖了图形推理中的常见问题和逻辑判断中的核心考点,帮助考生们更加高效地识别问题类型、运用解题策略,从而在考试中迅速找到正确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909地质学基础,介绍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展、板块构造、研究板块构造的地质意义等。内容丰富,要点梳理,非常值得学习!
这是一篇关于地球的历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演化历程,化石和地质年代表。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8.1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概述
地球上的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之前曾经结合成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它的碎块,即现代各大陆,逐渐漂移到目前所处的位置上。由于大陆原来是一大块,所以从前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一个围绕泛大陆的泛大洋。以后由于各大陆分离,张开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之太平洋。
大陆漂移说证实
①大陆边界的拼合:大西洋两侧大陆(非洲和南洲)边缘具有很好的拼合性。
②地质构造带对比:大西洋两岸北美和北欧之间的地质构造具有一致性,非洲与南美洲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造山带亦具有相似性。
③古生物与冰川、气候证据:南半球各大陆找到的二叠纪爬行类等陆生生物有惊人的相似性。晚古生代南半球各大洲的冰川来源于南极。
④古地磁极移轨迹:大量资料表明,北美和欧洲所测得的极移曲线并不相合,但形态大致相似。若将两大陆拼合在一起,则这两条曲线就会基本重合,说明两大陆曾经相连在一起。
8.4研究板块构造的地质意义
板块构造是指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的岩石圈块体
板块构造理论涉及地球物理、地质构造、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成矿规律等领域,在解决大洋及其洋陆过渡带的构造、火山、地震、变质和成矿规律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板块构造开创了地质研究的新纪元
板块构造理论是对地槽学说的彻底革命,是对固体论和垂直论的彻底扬弃
板块构造研究所阐明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圈活动规律,对于寻找金属矿、石油等矿产资源,以及预测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板块构造模式尚不能圆满的解释大陆岩石圈的成因和演化。所以,继续研究板块构造对推动地质学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8.3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的概念
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刚性岩石圈和和下部塑性软流圈
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个大小不一板块,板块具刚性,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
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4、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块边界类型
离散型边界
又称扩张(或增生)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喷出物多为玄武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节理为主。
汇聚型边界
见于两个板块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聚合时,发生俯冲形成岛弧;当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聚合时,发生俯冲或仰冲形成海沟;当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聚合时,形成推覆构造。地缝合线:两大陆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
走滑型边界
在这种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
板块的运动与大洋演化
岩石圈板块在不停歇的运动,板块的边界边生长、边运动、边消亡
大洋演化
海洋的开闭旋回(威尔逊旋回)
萌芽阶段(东非大裂谷)
幼年阶段(红海和亚丁湾)
成熟阶段(大西洋)
收缩阶段(西太平洋)
结束阶段(地中海)
大陆碰撞阶段(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
8.2海底扩展
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由美国地质学家迪茨正式提出"海底扩张“概念,赫斯相继著文,深入阐述
洋底不断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分离,分裂成的两半分别向两侧运移,洋底不断扩张
洋底扩张速度平均每年数厘米,3-4亿年洋底便更新一次
洋底扩张表现为刚性的岩石圈块体漂在软流圈之上,其驱动力是地幔对流
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
海底扩张说的证实
洋中脊的发现
洋脊附件发育有许多平行洋脊方向的纵向断层,使洋脊从脊部向两坡呈阶梯式下降
洋脊上有大量火山活动
洋脊地震带的特征
地震频繁、震级低、震源浅
说明岩石圈处于不断拉张状态,持续的引张力引发低震级而高频率的地震
洋底沉积物的分布特征
沉积物在裂谷带中极薄,甚至缺失,向两坡方向呈对称式逐渐增厚
洋底的沉积物最厚只有500-600m
洋底沉积物的形成不会早于侏罗纪
海底热流值和重力值的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