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10812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篇关于20210812活出生命的意义的思维导图。《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读书笔记。部分内容是在书籍基础上查阅网络资料补充。
编辑于2021-08-12 11:12:38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美]维克多·弗兰克尔 1905年3月26日-1997年09月02日,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
主旨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犹太人)在纳粹时期被关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在集中营,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他积极抵抗集中营的极度痛苦并存活下来,开创意义疗法。本书即是从作者本人在集中营中的思想变化引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并系统阐述意义疗法的基本内容。
PART1.在集中营的经历
主题:集中营日常生活在一个普通囚徒思想中的反映(作者真实经历)
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的三个阶段
收容阶段:惊恐(极度惊恐-暂缓性迷惑-否定前半生-冷酷的幽默感、好奇心)
适应阶段:冷漠(自我保护机制)、衰退(向更原始的精神生活的倒退)
解放阶段:人格解体(心理减压病——由于集中营生活的压力突然消失带来的道德出轨;回到原来正常生活会的心酸;理想情景的幻灭等)
作者反复提及的寓言故事:德黑兰的死神
内容:有一天,一名有钱有势的波斯人跟一个仆人在花园散步。仆人喊道,他刚刚碰到了死神,死神还威胁他。他央求主人备一匹快马,好让他在当晚逃往德黑兰。主人答应了他,仆人飞身上马,疾驰而去。主人进屋以后也碰到了死神,就问死神:“你为什么要吓唬我的仆人?”死神回答说:“我没有吓唬他,我看见他还在这里待着觉得奇怪,因为我本想今晚在德黑兰找他的。”
寓意:每个人都在逃避着既定的命运,殊不知逃避本身恰恰实践着命运。
表达:命运和境遇虽无法摆脱,对命运和境遇所采取的态度却是个人能决定的
由集中营生活引发的思考
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人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刻。每天每时你都需要做出决定,这样的决定使你要么屈从于致命的暴力,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同时也将决定你是否成为环境的玩物,是否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囚徒。
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面对困苦环境的应对方式决定了其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不因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每时每刻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作者金句
旁观者可能具有客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能够做出有价值的判断。
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个武器。幽默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够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世界上有(且只有)两类人——高尚的和龌龊的。任何地方都有这两类人,人类社会所有的团体中也都有这两类人。
PART2.意义疗法
思想起源
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创始人弗兰克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的需求满足的交互作用统合而成的整体,生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存在,心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快乐,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有价值感。"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探索和追求是人类的基本精神需要,人所追求的既非弗洛伊德所说求乐意志,也非阿德勒所说的求权意志,而是追求意义的意志(即Will to meaning)。而一些人在患重病、绝症,或遭受生活挫折,年老孤独或环境剧变时常常会感到失去了生活目标,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惆,出现“存在挫折”或“存在空虚”的心理障碍。表现出对生活的厌倦,悲观失望或无所适从。意义治疗就是用来解决存在挫折这一问题,帮助人们寻找、发现生命的意义。因此,意义治疗的目的是使求助者挖掘发现他自己生命的意义,其中至关重要的是使人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和方式。保持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适用范围
适用于意向性神经病(存在之挫折导致的意源性神经官能症)。弗兰克把缺乏生活意义的状态称之为意向性神经病,患这种病的人生活状态是缺失意义、缺失目的、缺乏目标的。意义疗法特别适合于因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惘、绝望的就诊者。除此以外,意义疗法对于存在着精神性存在性问题的神经症、精神病,它同样有效。
基本命题
【意志自由】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但与此同时人的自由又是有限的, 人总是受到生物、 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意志自由表现为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反对泛决定论。弗兰克尔指出人有选择的自由, 但也需要承担选择后果的责任, 人们有责任实现自己生命的独特意义, 每个人都会被生命所询问, 只有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这一问题。
【意义意志】弗兰克尔认为完整的人包括生理、 心理和精神三个部分, 其中精神部分就是人追求意义的意志, 它是主动的、 原发的, 它是实现人生责任的基础。弗兰克尔认为人的最基本的动机不是自我实现, 而是在存在中尽可能地发现更多的意义并实现更多的价值。意义意志不仅对心理健康有益, 而且能帮助个体摆脱痛苦和忧伤的状态。意义意志是属于精神层面的, 是具有主动性的, 是一种人类的基本的生活态度。寻找意义是人们生活的目标, 人们的生活意义是独特的, 只有达成对个体而言具有独特意义的事, 才能满足其生命意义感。
【生命意义】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人必须通过对生命的理解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人只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意义问题是人的本质问题,追求生命的意义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需要,它标志着人类存在的本质。弗兰克尔认为生命意义具有两重性,既包括客观性也包括主观性,一方面意义是可以发现的,而不是给予的,意义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它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另一方面,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又具有独特性。每个人不论性别、年龄、种族,他们都会具有与生俱来的生命意义。
治疗策略
治疗技术
意义分析法:主要针对精神神经症以及精神紧张等症状
矛盾意向法:在治疗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和恐惧症方面有效,尤其是对预期焦虑症导致的病症有效
非反思法:主要用于过度反思、过度注意以及过度自我观察的治疗
特点
(与心理分析相比)不那么内省和溯旧
着眼于未来
对所有的恶性循环群系和反馈机制进行散焦
着重于引导就诊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梳理明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
意义疗法师的角色好比眼科专家而非画师,他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其认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超级意义
意义疗法是在超级意义的背景下进行陈述的
超级意义超出了人类有限智力的范围
意义比逻辑深刻得多
人需要做的不是忍受生命的无意义,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无限意义
现代的集体性神经官能症——存在之虚无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集体神经官能症,因此每个时代都需要相应的特定心理治疗方法来进行治疗——当今时代需要意义疗法
心理治疗不仅反映了虚无主义的哲学,还相当不情愿甚至不明智地传递给患者一些关于人类的漫画式而非真实图景的东西——将人的心理看作一种机制,即人不过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条件的产物,认为人类不自由(宿命论、泛决定论)
心理治疗如果不能摆脱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就对付不了现代的大范围的集体官能症
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方式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工作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爱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作者金句
人对意义的追求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而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前提。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人所需要的不是“内稳态”,而是“精神动力”。
自由只是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是责任。如果人不能负责人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了现实。它们被保存下来,成为历史,在那里它们得到了救赎,免除了短暂性。
“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会议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
写在后面的话:为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辩护
什么是悲剧性的乐观主义?
即使身处“三重悲剧”(包含三种因素:痛苦、内疚、死亡)中仍然并且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
在任何情况下,即便处于最悲惨的境地,生活都是有意义的。人的创造力会将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或建设性的因素
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
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
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
乐观主义不能通过命令获得
人类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实现内在潜藏于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意义来追寻幸福(幸福是结果而非目标)
美国文化的典型特点: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被命令“幸福起来”——“过度意念”
当代集体神经官能症“存在之虚无”的三大症状
抑郁
侵犯
成瘾依赖
生命的意义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意义伴随着每个人无条件的价值。正是这种价值使人的尊严具有了持久性。
尊严意义上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他同在(基于他过去实现了的价值,而不论他现在是否还有用)
有用性意义上的价值:看重当下的成功、社会贡献
二者有着决定性的差别。将二者混为一谈的概念混乱反过来可追溯到当下泛滥的虚无主义思潮
引用经典
尼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引自《罪与罚》)
俾斯麦:生活就好比看牙医。你总是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而实际上它已经过去了
斯宾诺莎: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所有伟大事情之难以实现,一如其难以找到
某诗人: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
佚名: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叔本华: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之间
爱迪思·威斯科普夫-焦尔森:体验同成功一样都具有价值的观念,是具有治疗作用的,因为它纠正了我们过度强调以内心经验为代价而获得外部成功的做法
存在之本质
存在主义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法国萨特提出。指人的存在的一种特定状态。萨特认为,人与物不同,事物或器具的特质可以被预先确定,它们的本质先于其存在:人的存在则表现为种种可能性,经领会、筹划、选择获得本身的规定性,所以他是存在先于本质。)
人要担负起责任,要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
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存在之虚无
“存在”的含义
存在本身
存在的意义
对个体存在之意义的追求
20世纪以来普遍存在,可能是由于人类在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双重丧失(丧失了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他应该做什么的传统)。
主要表现是厌倦。其常带着各样的面具和伪装出现,如追求权力、追求享乐(替代性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