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商务希尔
考研434国际商务基础 希尔第九版思维导图,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课程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编辑于2021-08-12 11:33:27希尔-国际商务
第一章 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
概念
转向一个更为一体化与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
市场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markets)
含义
主要的全球化市场
工业品和原材料市场
消费品市场不是当前主要的全球化市场
主要原因
技术创新——降低成本
交通运输——降低运输成本
跨国人员的大量流动
通信网络的发展
现状
同业竞争——多样性被一致性取代
生产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含义
主要原因
运输成本下降
技术革新——通信成本下降
因特网的发展
商用喷气式客机的发展
积极影响
资源的全球配置
技术转让 产业结构
丰富物质文化生活
协调国际关系
解决人类社会问题
消极影响
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
经济依赖性增大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经济主权独立性考验
经济发展矛盾性和不安定因素
文化多样性面临考验
全球机构
WTO
职责
监管秩序
制定规则
意义
促进了国际贸易
开放的全球商务系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职责
维持国际货币系统秩序
作用
可求助的最后贷款者(附带条件)
世界银行
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
为穷困政府发放低息贷款
联合国
职责
维护和平
宗旨
维护和平安全
发展各国关系
解决国际问题
协调各国
G20
目的
应对经济危机
全球化的推动力
贸易和投资壁垒的减少
关贸总协定
宗旨
减少商品和服务自由流动的障碍
乌拉圭回合
作用
减少贸易壁垒 扩大至服务业
专利商标版权 保护
成立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
宗旨
放宽框架
意义
促进生产和市场全球化
贸易壁垒减少
生产至最佳区位
技术变革的作用
微处理器与电信技术
互联网
运输技术
全球化带来的变化
世界产出和世界贸易
发达国家出口地位相对下降
新兴经济体出口地位相对上升
对外直接投资
非美国公司开始从事跨国投资
跨国流量增加
以发展中国家为目的地更加重要
多国企业性质变化
非美国的增加
小型的增多
世界秩序的变化
中国的发展
21世纪的全球经济
商品,服务和资本 自由流动壁垒减少
跨国贸易和投资比出口更迅速
全球化的争议
就业
支持
换来整个经济状况的改善
反对
破坏发达经济体的制造工业
收入
支
不公平是市场调节的结果
反
压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
劳工政策和环境
支
将使更为严格的环境和劳工法出台
反
缺少管制
国家主权
支
权力受限制
反
经济权力从政府转入超国家组织
贫富差距
支
自由贸易并非起主导作用
反
使贫富差距拉大
全球市场管理
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 business)
概念
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企业
与国内企业管理不同
国家间差异
管理人员面临问题更广泛
政府干预
汇率风险
第二章 政治经济中的国家差异
政治体制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含义
社会主义
获益者是整个社会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含义
两个核心原则
强调个人自由和表达
只有通过个人才能获益
核心思想
个人的重要性
民主(democracy)
含义
集权(totalitarianism)
含义
经济体制法律体制取决于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特征
私人所有
供求决定 价格机制
不能限制供给
政府作用
鼓励私人生产者之间有活力的竞争
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计划经济(command economy)
特征
政府计划
归国所有
基本原理
按国家利益最大化
不足
缺乏竞争
提高成本和效率 缺乏动力
很少主动寻求更好的方式
缺乏动力和创新
降低社会福利水平
经济停滞
混合经济
私有(自由市场)+国有(政府计划)
法律体系(legal system)
不同的法律体系
普通法(common law)
英国(前殖民地国)美国
传统 先例 惯例
适用于个别案例特定情形
大陆法(civil law system)
德 法 日 俄...
法律条文
法官——应用法律
不足
较少对抗性
灵活性有限
宗教法
宗教教义
伊斯兰法
伦理道德
合同法的差异
含义
差异
普通法
详尽
费用昂贵
灵活性
大陆法
笼统
涵盖范围有限
固定
CISG
仲裁法庭
财产权和腐败行为
侵犯行为
私下行为
偷窃 盗版 敲诈
公共行为和腐败
《反国外腐败行为法》
知识产权的保护
专利 版权 图标
产品安全与产品责任
第三章 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差异
经济发展的差异
人均国民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
含义
与PPP都是静态的描述
人文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期望寿命
接受教育的权益
基于ppp估算的平均收入能否满足基本要求
政治进步与经济进步
创新和创业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创新和创业需要市场经济
创新和创业必须加强对产权的保护
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民主的政治制度
经济进步导致民主
地理 教育和经济发展
转型中的国家
民主政府取代极权政府
中央计划和混合经济转向自由的市场经济
经济转型的本质
放松管制
4点
私有化
法律体系
影响一国作为市场具有吸引力的因素
收益
市场规模和现有财富,未来财富决定
第一进入者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s)
成本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法律因素
风险
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
法律风险
综合吸引力
取决于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平衡
第四章 文化差异
文化概述
特征
后天习得
强制性
适应性
不断变迁
社会结构
个人
具体表现
缺点
集体
优点
缺点
社会阶层
宗教与伦理体系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印度教
佛教
儒教
语言 教育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
分类
权利距离
如何对待体力与智力方面存在差异
高——转化为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
低——缩小这种不平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强调个人与伙伴间的关系
个人——松散 个人成就与自由受重视
集体——紧密 重视集体利益
不确定性规避
不同文化的成员对不确定情形的接受程度
高——把工作安全 职业类型等放在优先地位 需要规章和条例
主动性受限
低——愿意冒险 对变革抵触较少
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
探索性别与工作角色之间的关系
男——传统的男性价值观
女——性别角色几乎没有差别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对延迟其物质,情感,社会需求满足的接受程度
对时间,毅力,地位等问题的看法
缺陷
假设苛刻
自身限制
数据来源单一
缺乏动态思考
文化的变化
经济进步
全球化
不同文化对管理者的启示
发展跨文化的知识和能力
研究文化和竞争优势联系的意义
第五章 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商务中的伦理问题
概念
商业伦理(business ethics)
伦理策略(ethics strategy)
常见的伦理问题
员工待遇
东道国的工作标准明显低于母国
人权
环境污染
腐败
道德义务(社会责任)
伦理困境(ethical dilemmas)
没有一个方法看上去完全合乎逻辑
不道德行为的根源
个人伦理
决策过程
组织文化
不现实的绩效目标
领导
社会文化
通往伦理道德的哲学路径
稻草人
弗里德曼学说
基本观点
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提高利润
法律规定之外不需要承担责任
应以合乎道德伦理的方式使其利润最大化
缺陷
经不起检验,特别是“游戏规则”实际上很难确定
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
基本观点
伦理仅是文化的反映伦理取决于文化
企业应采取业务所在国的文化伦理
缺陷
经不起严格推敲
隐含的否认世界上存在某些超越不同文化的普适性的伦理准则
公司不能以文化相对论为借口来证明一些不合乎伦理的行为正当
自以为是的道德伦者(righteous moralist)
基本观点
母国的伦理标准也是外国公司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缺陷
始终按照母国标准行事也不总是对的
幼稚的非道德论者(naive immoralist)
基本观点
跨国公司的经理看到其他国家的企业在懂道个别不遵守伦理准则,那么他也可以不遵守
缺陷
仅仅因为大家都这样做并不足以确定其可行
跨国公司必须意识到其有能力改变这一陋习
实用主义和康德伦理
实用主义伦理(utilitarian approaches)
主要观点
价值取决于结果
保证好的结果最大化,坏的结果最小化
最佳决策——最大多数人产生最佳利益
缺点
对行动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的衡量难以准确实现
忽略了有关公正性的考虑
康德伦理(Kantian ethics)
以人为本
权利理论(rights theories)
基本观点
人具有某些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基本权利和优先权,构成了可接受的道德行为的最低限度
基本权利的定义
《世界人权宣言》
公正理论
基本观点
公正分配(just distribution)
代表性论点
内容
所有的经济商品和服务都应被平分
基本的公正原则
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都能同等享有其他人享有的自由
在平等被保证的前提下允许存在不平等,但不平等对每个人都有利
对管理者的启示
确保决策时考虑伦理问题,经理可以做
聘用和晋升
组织文化和领导作风
道德公约
强调道德重要性
激励和奖励制度
决策过程
五步法
伦理官员
道德勇气
企业社会责任
可持续性
第十六章 出口、进口和对等贸易
出口的前景和困难
最大前景—在外国市场发现巨大的赚钱和获利机会
困难
对国外市场的规模和分布不熟悉,难以抓住出口机会
被出口的复杂性和出口机制所吓到
首次遇到大麻烦使对以后出口业务望而生畏
提高出口业绩
收集信息
出口的一大障碍是对可以得到的机会缺乏认识 首先要搜集信息
来源—商务部(美国)国际贸易管理局和美国商业服务处
组织贸易活动 中介计划 出口法律援助网络等 P485
利用出口管理公司(export management company)
首次出口的商家,可以帮助商家发现出口机会并避免一些失误
帮助企业建立出口业务,当运转正常时,完全移交给该公司,公司独立经营
以承担销售产品的连带责任为条件接受委托
出口战略
首次出口的公司应聘请出口管理公司或出口顾问
出口初始阶段应集中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市场
以较小规模进入可以减少失败所导致的损失
应认识到建立出口业务需要大量时间和管理投入,应雇用额外的人员监督这项活动
与当地经销商或消费者建立一种稳固又持久的关系
雇用当地员工
积极主动寻找出口机会
选择就地生产
进出口融资
原因:缺乏信任 可通过双方都信任的第三方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
进口商请求下由银行开立,在出口商提交符合条件的单据后,银行向出口商支付一定金额资金
优点
即使双方互相不信任,但都可能有信任的银行
当出口商看到信用证就相信货款得到保证便开始装运
进口商只有在票据都齐全且符合信用证条例时才支付货款
是一种银行信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出口双方在货物和货款对流条件上的矛盾
是一种自足的文件,银行只依据信用证行事,不受买卖合同的约束
是一种单据买卖
缺点
对进口商而言必须向银行支付一定的费用
对进口商是一种金融负债,会削弱它为其他目的的借款能力
汇票(draft)
出口商签发的要求进口商或其代理人在某一规定时间内支付款项的命令
即期汇票(sight draft)
向受票人提示时就必须付款
远期汇票(time draft)
允许延迟一段时间付款
远期汇票一旦承兑就是承兑方的付款承诺
是一种可转让票据
承兑
汇票向受票人提示,受票人在汇票正面写上承兑字样就表示已承兑
一经承兑可继续持有也可以一定贴现率按汇票面额卖掉汇票
提单(bill of lading)
货物收据
运输合同
所有权凭证
一笔典型的国际贸易交易 P493
出口支持
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提供信贷支持
为扩大本国的出口,给本国商业银行向国外买家提供的中长期贷款提供担保,使商业银行更愿意向国外企业提供贷款
直接向国外买家提供贷款用于采购本国的出口商品
出口信贷保险
在未使用信用证的交易中,出口商可以购买出口信贷保险
对等贸易(countertrade)
是常规方式难以实现、成本过高或不存在时,所选的一种替代方式
不同于单边进出口,是进口和出口相结合的方式,双方相互提供出口的机会
原则:以货易货
类型(许多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
易货贸易(barter)
概念:不涉及现金交换的双方 直接的商品或服务交换(最简单)
主要用于双方资信不佳的一锤子买卖
使用不普遍原因
如果不是同时交割,相当于一方给了另外一方一定时期的融资
面临货物并非所需或不能、难以使用的风险
互购(counter purchase)—相互购买的协议
抵消(offset)
一方同意将初始销售所得的一定比例购买另一方的产品和服务
与互购的区别:抵消可以向另一方所在国的任何一家公司购买商品或服务,选择上更具灵活性
转手贸易(switch trading)
利用了专业的第三方(贸易中介)
补偿贸易或回购贸易
公司中某国承建一家工厂,或向该国提供技术、设备、培训等服务 合同规定该公司可得到一定百分比的产品作为合同项下的部分支付
利弊
优点
在没有其他方式可选择时,可为出口交易提供一种融资方式
将拥有更多的出口机会,可作为一种战略营销武器
缺点
可能存在无法使用的商品或劣质商品的交换,导致企业处置商品后无法获利
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
对大型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比较有吸引力
中小出口商应尽量避免采取对等贸易模式
第十七章 全球生产、外包与物流(全球生产和供应链管理)见幕布
第十八章 全球营销与研发
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
根据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差异,把整个市场划分成若干个消费者群体
不同的细分市场有不同的产品设计、定价策略、分销渠道和沟通策略(后面细分)
目的
使特定细分市场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营销组合之间更好吻合,实现细分市场销量的最大化
标准:地域、人口、社会文化、心理等
两个主要问题
各国细分市场中结构上有差异—限制推行标准化营销战略
跨国细分市场的存在—提高了推行标准化营销战略的能力
产品特性
文化差异
社会结构、语言、宗教、教育等
经济发展
消费者消费行为受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发达国家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具有附加功能的产品 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倾向基本特性产品
产品与技术标准
各国政府强制执行的不相同的产品标准抑制了市场的全球化步伐
分销策略
是企业营销组合的关键要素
国家间的差异
零售集中度
分类
集中的零售体系(concentrated retail system)
少数零售商负责供应大部分市场
分散的零售体系(fragmented retail system)
零售商多,但都不占据市场的多数份额
发达国家零售体系趋于集中(原因)
拥有汽车人数⬆️
拥有冰箱和冷柜的家庭⬆️
双职工家庭⬆️
发展中国家,零售体系分散
渠道长度(channel length)
定义
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中间环节的数量
分类
生产商直接向顾客销售—渠道短
通过代理商、批发商等—渠道长
决定因素
零售体系的分散程度
越分散—分销成本越高
越分散的国家倾向于拥有较长的销售渠道(有些是多层次)
零售部门十分集中时,对厂商,取代批发商直接面对零售商就显得有意义
(对于生产商来说,选择长/短渠道是一种战略决策)
渠道长度缩短的原因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eg.西雅图户外设备零售商REI)
大型折超市的介入(eg.家乐福、沃尔玛)
渠道的独占性
独占性的分销渠道(exclusive distribution channel)外人很难进入
日本的分销系统常常被看作独占性很强的典型
渠道质量(channel quality)
定义
已设立的零售商在一国的专业知识、能力、技能以及销售和为跨国公司产品提供服务的能力
进入市场的影响
缺乏高质量的分销渠道可能会限制市场进入 (尤其对于新型尖端产品)
渠道质量差时,跨国公司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或可能建立自己的渠道
分销策略的选择
作用
决定了公司将产品转移给潜在的消费者的渠道方式
最佳分销策略的决定因素
由每一种方式的相对成本和收益决定 取决于:集中零售度、渠道长度、渠道独占性和渠道质量
渠道越长,产品的售价就会被抬得越高,消费者就要支付更多—相同条件下,应选择短渠道
零售体系分散时,长渠道的好处
降低销售成本
市场准入—进入独占性渠道的能力 (与批发商、代理商等已建立良好关系,更容易获得订单和进入分销系统)
如果渠道质量差—应考虑如何采取措施升级渠道质量(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
沟通策略
国际沟通的障碍
文化障碍
在不同文化间传播信息变得很困难
克服方法
培养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能力
多使用当地的资源
源效应与原产国效应
源效应(source effects)
信息接收者根据信息发送者的身份或形象来评估信息时产生
影响
如果目标国潜在消费者对外国公司有偏见—源效应产生负面影响
消除负面影响的方法
淡化外籍身份
原产国效应(country of origin effects)
源效应的子效应,定义为制造地点对产品估价的影响程度
影响:用作产品估价的一个暗示(缺乏对产品更多详细了解)
消除负面影响的方法
利用能够强调产品优质性能的促销信息
评价
并不总是负面(eg.法国葡萄酒、德国豪华汽车)
噪声水平(noise)
吸引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的其他信息量
发达程度极高的国家(美国)噪声水平极高
噪声通常会降低沟通的效果
推拉策略
推策略
强调促销组合中的人员推销(成本较高)
工艺品或复杂的新产品
分销渠道短
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较少
拉策略
更多依靠公众媒体广告将促销信息传给潜在消费者
消费品
分销渠道长
有足够的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
选择推/拉策略的决定因素
产品类型
推:销售工业品和其他复杂产品的企业
拉:消费品行业或一个很大细分市场的企业(媒体宣传获得成本优势,很少采用直销)
消费者经验
推:①消费者经验丰富,有提供销售支持的高质量渠道时,推策略不必要 ②受教育水平低的消费者
拉:消费者对产品特性不太熟悉和受教育水平高的消费者
渠道长度
分销渠道越长,公司要说服更多的中间商来经销其产品—可用拉策略创造消费需求(需求创造出来后中间商就会竞相经销其产品)
媒体可得性
能否采用拉策略的前提是能否找到广告媒体
全球性广告
支持标准化广告的理由
具有很大的经济优势
具有创新性的广告人才比较稀缺
许多著名的品牌是全球性的(以避免因广告本土化带来的混乱)
反对理由
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在一个国家成功一个国家惨败
各国不同的广告法规可能会限制标准化广告的实施
应抓住全球标准化广告带来的好处,又考虑国别文化和法律环境差异
应将适用于全球广告活动的特征和需要本土化的其他特征进行区分
定价策略
价格歧视
定义
消费者在不同国家为同一产品或有微小差异的产品支付不同的价格时存在价格歧视
市场能承受怎样的价格就制定怎样的价格
在竞争性市场中的价格要比垄断性市场低
有助于公司获取最大化利润
必备条件
必须将各国的市场分割开(否则会进行套利消除价格歧视)
不同国家的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要有差别
是指用来衡量产品需求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
很小价格引起很大需求变化—富有弹性(elastic) 很大价格...很小需求变化—缺乏弹性(inelastic)
由收入水平和竞争条件决定
收入水平低—需求价格弹性大
竞争者多—需求弹性高
策略性定价(strategic pricing)
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
把价格作为竞争武器,将较弱的竞争者逐出一国市场—公司市场占比提高—抬高价格—获取高额利润
要使策略成功—公司必须做另一国的市场处于盈利地位(eg.日本 松下)
多点定价(multipoint pricing)
当≥两个跨国公司在≥两个国家市场相互竞争
一家公司在一个市场上的定价策略可能会影响到对手在另一个市场上的定价策略
在一个市场上的掠夺性定价可能会引起另一个市场上的报复(eg.柯达)
全球定价策略必须受到集中控制
经验曲线定价(experience curve pricing)
试图借助低价来尽可能快地提高在全球的销量—尽管起步时将面临巨大损失
当生产移动至经验曲线下方时,将取得巨额的利润和成本优势
法规对价格的影响
公司的定价自由因反倾销法规和竞争政策受到限制
反倾销法规
掠夺性定价和经验曲线定价可能与反倾销法规相冲突
低于制造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就产生了倾销
反倾销法规给出口价格设定了下限,同时又限制了公司推行战略定价的能力
竞争政策
大多数发达国家有意促进竞争和限制垄断行为的立法
限制企业在一国的定价行为
设计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
为了适应不同国家文化、经济环境、竞争环境、产品和技术标准、分销体系等方面的差异—要在各国改变营销组合的不同方面
选择“定制”还是“标准化”取决于不同国家市场的具体情况
国际市场调研
界定研究目标
确定数据来源
评估研究的成本与收益
收集数据
分析和解释数据
报告研究结果
新产品研发
研发中心的选址
在基础和应用研究、研发上的投资更大
潜在需求大
消费者富有
竞争激烈
研发、营销和生产的结合
有助于新产品研发项目受到消费者需求的驱动
有助于研发的新产品制造方便
有助于研发费用受控
有助于新产品上市时间最短
跨部门的研发小组
研发、营销和生产部门的人员组成
特征(5点)P550
建立全球研发能力
建立一个全球的研发中心网络
第十九章 全球人力资源管理
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人员配备、业绩评估、管理发展、报酬、劳工关系等
战略管理
公司的高获利性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和战略之间的高度融合性
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全球经济维持高生产率和竞争优势的源泉
人员配备政策(staffing policy)
概述
为特定的工作岗位选择员工
发展、促进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 组织的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的手段
类型
以一国为中心(ethnocentric staffing policy)
所有关键职位由母国人员担任
适用国家战略
优势
克服东道国缺少称职的管理者的缺陷
有利于保持统一的企业文化
有利于转移核心竞争力创造价值
劣势
限制了东道国员工的发展机会—导致东道国员工不满、生产率降低、人员变动频繁
导致文化短视(公司无法了解东道国的文化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和管理方法)
以多国为中心(polycentric staffing policy)
母国人民占据公司总部的关键职位,但子公司管理层由东道国人员担任
适用本土化战略
优势
避免文化短视
节省了外派经理的费用,实施成本低
劣势
东道国人员缺少在本土以外的经验,难以在本国子公司的高级职位谋得发展
引发不满情绪
东道国经理和母国经理之间可能产生隔阂—无法实现一体化、转移核心竞争力、实现经验曲线或区位经济所需要的协调性很难获得
以全球为中心(geocentric staffing policy)
寻求最佳人选不考虑国籍因素
适用全球标准化战略和跨国战略
优势
能最好地利用人力资源
可以建立起一支国际管理人员的核心队伍,建立浓厚的企业文化和非正式的管理网络
更易于实现经验曲线、区位经济和多方位转移核心竞争力—创造价值(有易于实现全球协调战略)
避免文化短视,增强地区调适性
劣势
可能受到国家移民政策的限制
费时且成本高昂(培训费用和再安置费用)
国际管理人员的高额薪酬可能导致公司其他人不满
外派经理
外派人员(expatriates)
到另一国工作
内派人员(inpatriates)外国公民受跨国公司的聘用到母国工作
突出问题
外派失败(expatriate failure)
结果
提前回国和高离职率
原因
配偶难以适应
经理人员难以适用新环境
其他家庭问题
经理不能担当较大的国外重任
人员挑选
自我倾向(self-orientation)
他人倾向(others-orientation)
感知能力(perceptual ability)
文化刚性(cultural toughness)
认识到认知的复杂性、具有世界视角和全球思维是一名高际经理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培训与管理发展
外派人员的培训
文化培训
语言培训
实践培训
外派人员的归国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能与其他优秀经理人员分享其知识和经验,鼓励他们走上相同的国际职业轨道,而是为自己的前景堪忧,甚至离开公司
解决关键
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
管理发展规划
在于提高公司总的生产率和管理资源的整体质量
意义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管理发展作为一项战略工具
有利于新的经理人员融入企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系统—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
有利于企业建立起非正式的管理关系网—建立在组织内部交换提高工作业绩知识的渠道
业绩评估
存在的问题
距离遥远和自身缺乏海外工作经验导致的无意识的偏见—客观评估外派人员的业绩很困难
东道国的经理很可能被他们自己参考和预期的文化框架所影响
减少偏见的方法
使当地经理评估的权重高于非当地经理
让以前曾在同一地方任职的外派人员参与评估
正式评估前母国经理应与当地经理进行商讨
薪酬政策
国别差异
一国为中心
只需考虑如何向母国的外派人员支付报酬
多国为中心
按照国别标准支付
以全球为中心
采用全球一致的标准 给予相同的基本工资和奖金
外派人员的报酬支付
最常见的方法是平衡表法
将国家间购买力均等化
员工在国外任职可以享受与母国一样的生活标准
任命地区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异可以通过物质激励手段得以补偿
外派人员的报酬体系
基本工资
国外服务奖金
纳税
在没有互惠纳税协议时,需双重纳税(在东道国的所得税一般由公司支付)
津贴
艰苦补助、住房津贴、生活成本补贴和教育补助
福利
国际劳工关系
关键是劳工组织限制跨国公司选择的程度
限制企业整合并巩固其全球子公司业务以实现经验曲线和区位经济的能力—阻碍企业实施跨国战略或全球标准化战略
劳工组织的忧虑
企业可通过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来反击工会的谈判能力
跨国企业可能会将高技能的工作保留在母国,把低技能的工作转移到国外工厂
跨国企业可能会引进不同于东道国的母国的雇佣惯例和契约协议,可能会降低工会的影响和权威
劳工组织的策略
建立国际劳工组织
游说国内立法机构对跨国企业的国际管理
通过联合国等机构实现对跨国企业的国际管理
但这些措施并不是很有效
劳工关系的处理
分散管理
大多数的跨国公司都将国际劳工关系活动下放到国外子公司中
集中管理
集中控制的倾向已日益显现—反映出跨国企业正力图使全球运作合理化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工厂中工作的组织方式可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第二十章 国际企业会计和财务
会计和会计信息
会计是以损益表、资产负债表、预算、投资分析和税务分析来表述
会计信息
是公司与其投资者、贷款者和政府之间沟通公司财务状况的工具
作用
使出资者能够评估其投资价值或贷款的安全性,以便对未来资源分配作出决策
是公司向政府报告其利润的工具
是公司用于评价其经营状况、控制其内部支出和规划未来的支出与利润的工具
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
投资决策
融资决策
货币管理决策
各国在会计准则上的差异
会计准则(accounting standards)编制财务报表的规则
审计准则(auditing standards)详细说明了实施审计的规则
产生差异的原因
来源于企业经营环境的不同
差异的影响
跨国投资者无法获得准确的投资报告
跨国公司必须向其投资者解释为什么按两种会计方法所反映出的财务状况如此不同
跨国公司很难根据财务报告评估其重要的外国客户、供应商和竞争者
国际会计准则
采纳共同的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是会计准则标准化的主要推动者
国际会计准则的采纳建立在非官方或自愿基础之上
采纳公认的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势正在加速形成
控制系统的会计方面
概述
控制过程的作用
控制组织内的子单位,以保证它们实现最佳的效益
控制过程的步骤
总部和分部联合确定下一年分部的目标
在一年中,总部为了既定的目标对分部业绩进行监控
如果分部不能实现其目标,总部督促分部查明问题,适当时候采取改进行动
会计职能在控制过程中的作用
分部的大多数目标可以用财务术语来表达,并体现在分部下一年的预算中
汇率变化和控制系统
大多数国际企业要求公司内部所有的预算和业绩数据都用公司货币(母国货币)来表示
莱萨德-洛朗热模型(Lessard-Lorange Model)
初始汇率(编制预算时的即期汇率)
计划汇率(预算期末的即期汇率)
期末汇率(比较预算和业绩时的即期汇率)
三种汇率说明了有九种可能组合P587 图20-1 建议公司采用组合Pp
用计划汇率同时把预算和实际业绩数据换算成公司货币
计划汇率一般由外汇市场确定的远期汇率或某些公司对未来即期汇率的预测(内部远期汇率internal forward rate)
转移定价
一个跨国公司各子公司之间转移的商品和服务的定价 其价格即为转移价格
使用背景
采用全球战略和跨国战略的公司的内部交易量非常大
公司连续地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运输零部件和产成品
需要利用转移定价,使公司总体利润最大化
影响
可能严重影响了两个相互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子公司的状况
在编制预算和审核子公司业绩时,公司总部需要考虑到转移价格的扭曲作用
子公司和经理业绩的背离
原因
国外子公司的环境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公司经营的成本和子公司的获利性
改进方法
对子公司的评价应区别于对其经理的评价
应以当地货币为基础对经理作出评价,以剔除经理无法控制的那些因素
财务管理:投资决策
资本预算
定义
财务经理用于对一项投资的收益、成本和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的技术
作用
使管理层可以按合理的、客观的方式对国内外不同投资方案进行比较—明智的选择对公司稀缺财务资源有吸引力的地方进行投资
影响国际企业资本预算的主要因素有
必须区分项目的现金流量与母公司的现金流量
可能显著改变外国投资价值的政治、经济风险和外汇风险等
必须认识到返回给母公司的现金流量与项目的融资来源之间的关系
项目现金流量和母公司现金流量
不一定相同
项目由于某些原因可能无法将其全部现金流量都返回给母公司
针对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作出的调整
政治风险
定义(第二章)
影响
政治风险很大时,国家政治环境变动的概率也很高,将对那里的外国公司造成伤害
极端状况下政治变动可能导致外国公司的资产被没收
可能导致经济崩溃,使公司的资产大幅缩水
经济风险
定义(第二章)
影响
由经济管理失误导致的最大问题似乎是通货膨胀
对于在这一国家拥有资产的外国公司来说,该公司从这些资产中所获得的现金流量的价值将随着货币贬值而减少
风险和资本运算
处理投资所在地引发的风险方法
将所有风险看作单个问题,通过提高贴现率来反映外国项目所承受的较高的政治和经济风险
提高贴现率对早期的现金流量折扣太多而对未来的现金流量折扣太少
所取的贴现率越高,所要求的期望净现金流量必须更高
更好的方法是—降低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以反映在未来发生不利的政治或经济变化的可能性)
财务管理:融资决策
融资渠道的选择
选择外部筹资时,需决定是从全球资本市场还是东道国寻求资金?(决定因素:资金成本)
全球资本市场的资金成本一般要比许多国内资本市场低
东道国政府的政策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支持性政策的影响
优惠贷款—降低了项目的资金成本
限制性政策的影响
流动性受限时,项目融资的资金成本会增加(贴现率必须向上⬆️调整以表明因流动性小而导致较高资金成本的情况)
预期投资所在国货币汇率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预期投资所在国货币汇率贬值时
当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预期母国货币汇率面临贬值时
在母国借款可能更为有利
财务管理:全球货币管理
概述
货币管理(money management)决策的目标是更有效地管理公司全球的现金资源—公司的营运成本(现金余额最小化、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公司税负)
现金余额最小化
对国际企业而言,关键问题是每个国外子公司是否应该持有自己的现金余额或是否应将其存放在集中存款中心
存放在集中存款中心的原因
能增大存款规模,使公司获得更高的存款利率
如果存款中心位于一个主要的金融中心,可以获得关于短期投资获利机会的有用信息
公司可以缩小其中具有高流动性的资金账户中必须保持的现金池总规模—使公司把大量现金投放于获得较高利率、较长期、缺乏流动性的金融工具中
集中存款中心的限制
阻碍公司构建集中存款中心的能力
不同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也限制了这一系统的优越性
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两种形式
外汇兑换的成本
支付佣金
转移费用(transfer fee)
银行收取,现金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多边净额(multilateral netting)
是双边净额(bilateral netting)的一种延伸 P594
可以降低公司内部各子公司间的交易次数—降低由外汇交易引起的总体汇兑成本和转移费用
管理税负
税收抵免(tax credit)允许企业以外国政府已征税款冲抵本国政府应征税款
税收条款(tax treaty)说明哪类利润将由利润发生所在国当局征收的协议
延期准则(deferral principle)母公司在实际收到股利前不必就外国来源的利润缴纳税款
全球纳税义务最小化的方法
利用转移价格和弗罗廷贷款
设计从国外子公司将利润返回给母公司的形式(以特许权使用费形式支付或以股利形式支付)
利用巴哈马和百慕大这样的避税港(tax heavens 所得税税率特别低或者没有)
跨国公司转移资金
概述
国际企业使用一些技术来跨国转移流动资金
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技术跨国转移资金称为非捆绑式
股利返回
最常用的方法
各子公司股利政策的差异取决于税收法规、外汇风险、子公司的历史和当地股东权益的参与程度
东道国政府对股利征收的税率越高,股利返回方案相对于其他转移流动资金的方法越缺乏吸引力
特许权使用费和费用
特许使用费(royalties)定义
为了使用技术、专利或商标来制造、出售产品而向技术、所支付的报酬
费用定义
针对所提供的特定服务收取的
特许权使用费和费用与股利支付的比较
东道国所得税税率比母国高时,特许权使用费和费用在某些方面要优于股利支付
将减去国外子公司的纳税负担
转移价格(transfer price)
定义
在公司内部各经营实体间转移商品和服务所采用的价格
可用于国际企业内部处置资金
操纵转移价格的好处
可以把利润从高税率国家转移到低税率国家,降低公司税收负担
可以把资金从预期有严重的货币贬值危机的国家转移出来,减少公司承受的外汇风险
以股利形式进行的财务转移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时,公司可以利用转移价格把子公司的资金转移给母公司
当实施从价税时,公司能利用转移价格减少关税
利用转移价格的问题
会受到政府的限制
扭曲了管理激励体制和对经营状况的评价
许多国际企业采取以成本为基础的系统来操纵其下级部门之间的转移价格
弗罗廷贷款(fronting loan)
定义
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利用大型国际银行作为金融中介进行的贷款
母公司将资金存入国际银行,银行将同一金额贷给国外子公司(从银行观点看,该贷款无风险)
银行是通过向母公司支付的存款利率略低于其向国外子公司收取的借款利率来获得的
使用弗罗廷贷款的原因
可以绕过东道国政府为限制国外子公司把资金返回给母公司而设置的障碍
提供避税的优势
例子 P599
第九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减少并最终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自由流动
经济一体化层次(从低到高) P256图9-1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概述
成员国所有壁垒取消
成员国自行决定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普及的形式
例如—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北美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概述
取消成员国贸易壁垒 统一的对外政策
有强有力的管理机器监管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
例如— 欧盟最初 安第斯共同体
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概述
没有贸易壁垒 统一的对外政策 允许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就业政策高度协调合作
例如— 欧盟中期 南方共同市场(实际仍处于自贸区阶段)
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
概述
成员国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统一对外政策 统一货币、税率协调、统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需要官方协调机构
例如— 欧盟(但还不完善)
政治联盟(political union)
概述
使协调机构对各个成员国的公民负责
中央政治机构协调成员国经济社会和对外政策
欧盟正在走向某种程度的政治联盟
区域一体化依据
经济依据
理论依据
自由贸易和投资是一种正和博弈,所有的参与国都将获益
现实依据
在有限几个相邻国家建立一种自由贸易和投资制度要比整个世界范围更容易
政治依据
经济建立联系—相互依赖—产生政治合作的动力—形成政治上的国家集团—政治实力增强
政治一体化的障碍
整体获利 但某些特定集团受损
出于对国家主权的关注
因为一体化要放弃一些关键政策
反对一体化的依据
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
贸易区内低成本生产商取代高成本的国内生产商,产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
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
区内高成本供应商取代区外低成本供应商 产品进口国从低成本国家转向高成本国家
反对原因
只有贸易创造的数额>贸易转移,区域自由贸易才会使世界获益
非关税壁垒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引起贸易转移风险
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欧盟(European union)的演变
产生背景
历史进程
政治结构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
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
欧洲法院(Court of Justice)
单一欧洲法案
背景
终止欧共体的经济分割状态产生的
目标 6点 P262
影响
为欧洲产业的实体部门的重构提供了动力 但现实情况未达到理想状态 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欧元的启动
好处
统一货币—企业和个人可以节省开支 (由于货币兑换和套期保值成本下降)
比较欧洲国家之间同类商品的价格更快捷方便—提高市场竞争度
市场竞争度提高—市场价格降低—制造商寻求方法降低生产成本—长期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率
带动高流动性的泛欧洲资本市场的发展
以欧元计价的泛欧洲资本市场的发展给个人和机构提供范围更广的投资选择
代价
一国会失去货币控制权
欧盟并非最优货币区
最优货币区(optimal currency area)经济活动基本结构相似性使得统一货币并使用单一汇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可行
批评者认为欧元把经济放在了政治前面
迄今为止的经验 P266
欧盟的扩大
2013年 成员国达28个
美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内容 6点 P269
支持依据
墨西哥因为外来投资和就业机会获利
墨西哥人收入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加—扩大对美加两国产品需求
向墨西哥转移工厂—利用低廉劳动力取得成本优势—提高美加企业国际竞争力
反对依据
美国加拿大大量就业岗位流向墨西哥
贸易壁垒减少使得墨西哥的企业暴露于高效的美国和加拿大竞争者面前
墨西哥会使美洲大陆新鲜空气和有毒废物指标恶化
国家主权丧失
影响
协定有助于促进墨西哥政治稳定
安第斯共同体
南方共同市场
中美洲共同市场、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和加勒比共同体
美洲自由贸易区
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东南亚国家联盟
亚太经合组织
非洲的区域贸易集团
对管理者的启示
机遇
原来备受保护的市场现在向外国竞争者开放
统一市场本身商务成本的降低
挑战
各个集团内部商务环境更有竞争性
贸易区内众多企业的竞争地位可能在长期内得到改善
限制企业实施自主的公司战略的能力
第八章 国际直接投资
见幕布
第七章 政府支持与国际贸易
贸易政策措施
综述
近年来关税壁垒下降,非关税贸易壁垒上升
关税(tariff)
定义
分类
从量税(specific tariff)
每单位 固定税额
从价税(ad valorem tariff)
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
目的
进口关税
增加政府收入
保护国内生产商
出口关税
增加政府收入
政治原因减少一个部门的出口
影响
进口关税保护了生产商损害了消费者(限制产品供给提高价格)
降低了世界经济的总体效率(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补贴(subsidy)
定义
现金补贴 低利率贷款 减税 政府参股国内企业
优点
有助于与国外进口品竞争
有助于生产商赢得出口市场
帮助国内生产商自然成长,增加国际竞争力
例如飞机产业
应用
帮助企业在新兴产业内取得第一进入者优势—扩大国内就业—增加税收
农业日趋成为补贴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效益
一些补贴倾向于保护低效率和促进过量生产
例如 日本对小麦的生产补贴
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
进口配额(import quota)
定义
对某种商品数量的直接限制,通过发放进口许可证
分类
关税配额(tariff rate quota)
对超过的部分征收较高的关税
绝对配额
达到最高限额后不准再进口
自愿出口限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 VER)
出口国政府自愿对贸易强制采取一种配额
例如 日本汽车生产商限制日本出口到美国的汽车数量
影响
有利于国内生产商不利于消费者
价格因有限的外国供给被哄抬
国内某一产业缺少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同时提高国产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价格
国产化规定(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
定义
某特定部分必须在国内生产
目的
有助于发展中国家从简单装配其他地方的产品变为装配当地制造的产品
有助于发达国家保护当地就业和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
影响
零部件国内生产商—限制外国竞争—保护本国产业
国内生产商有利 但提高了进口部件的价格
进口部件价格上升—成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受损
行政管理政策(administrative trade policies)
通过繁琐的政府规章增加商品进入国家的难度
反倾销政策(antidumping policies)
倾销(dumping)
定义
低于其正常价值出售
目的
在外国市场消化过剩产品
利用国内市场大量利润补贴国外市场的低价
把外国竞争者挤出市场
掠夺性企业可以抬高价格赚取利润
反倾销的目的
保护本国企业摆脱不公平的外国竞争
政府干预的情况
干预的政治理由
保护就业和产业(最常见的政治理由)
保护国家安全
报复
保护消费者
推动对外政策目标的实现
保护人权
保护环境
干预的经济理由
幼稚工业论(infant industry argument)
保护幼稚产业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有潜在的比较优势 为了让新兴制造业站稳脚跟,政府应暂时支持新兴产业
反对保护的原因
免遭竞争的保护不是好事,除非有利于提高工业效率
幼稚工业的前提—企业无法在资本市场借入资金长期有效投资 前提条件不太符合实际
战略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
主要内容
如果政府采取行动能保证本国企业获得第一进入者优势—提高国民收入
政府应补贴有前途的企业
对外国获得第一进入者优势的企业加以干预
理论指导
把目标定在将来重要的技术上 利用补贴支持技术商业化开发
政府提供出口补贴 直至国内企业建立第一进入者优势
对自由贸易的修正情况
报复与贸易战
战略贸易政策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
损害他国利益基础上增加国民收入 可能招致报复
国内政治
受到政治上重要利益集团的影响
世界贸易体系的发展
从斯密到大萧条 希尔P206
1947-1979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1980-1993保护主义趋势
日本经济成功增加世界贸易压力
美国持续贸易逆差感到压力
许多国家找到了规避关贸总协定的办法
乌拉圭回合与世贸组织
乌拉圭回合
将关贸总协定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
建立世贸组织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
世贸组织:从始至今的历程
世贸组织的未来
急需解决的问题
反倾销诉讼
对农业的保护主义
保护知识产权
非农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
多哈会谈
区域及双边贸易协议
对管理者的启示
贸易壁垒与企业战略
关税壁垒提高了产品出口的成本—使企业与当地竞争者相比劣势
企业可能直接找出口国投资生产
配额可能限制企业在国外为该国服务的能力
企业在该国建立生产基地
遵守国产化规定
即使目前贸易壁垒不存在 为避免以后的负面影响
企业将一些生产活动安置在一个特定的国家
反倾销诉讼的威胁限制了公司运用积极定价获取一国的市场份额
政策意义
缺陷
干预倾向于保护低效率而不是帮助企业变成有效的全球竞争者
遭到贸易伙伴国的报复引发贸易战
干预不一定能被很好的执行
应鼓励政府积极推进自由贸易更大化
努力减小进口限制 开放被保护的市场
第六章 国际贸易理论
贸易理论综述
贸易理论的发展(圣才P56)
自由贸易理论(自由贸易free trade)
保护贸易理论
贸易利益
贸易利益的确认
斯密,李嘉图,俄林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
绝大多数贸易有效
产生的原因
一国实行专业化 出口该国效率高的产品 进口别国效率高的产品
限制进口的影响
国内生产者有利 消费者不利
国际贸易模式的解释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和HO理论
解释了在世界经济中观察到的国际贸易模式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对于不能用HO理论解释
初期 新产品由发明国生产和出口 被广泛接受后转到其他国家 最终被出口到原发明国
新贸易理论
首先进入市场的企业建立起的竞争优势很难被撼动
国家竞争力优势理论
试图解释为什么特定国家在国际上取得特定产业的成功
贸易理论与政府政策
重商主义
主张政府奖出限入 是一种不太成熟的观点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HO
无限制的自由贸易
进口限制与出口鼓励都违背国家自身利益
新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有限,有选择性的干预措施支持发展出口导向性产业
重商主义
主要观点
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力的必需品
主要原则
应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最大利益
政策主张
政府干预手段以达到对外贸易顺差
出口最大化 进口最小化,并非简单增大贸易量
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对出口实行补贴
政策效果
顺差——金银流入——货币供给增加——通货膨胀——购买力上升
相反效果 供给下降 购买力下降
贸易顺差消失
缺陷
零和博弈(zero-sum game)是错误的
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
新重商主义将政治力量等同于经济力量,而经济力量等同于贸易顺差
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
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理论概述
市场机制来决定一国进口和出口什么商品
对贸易采取自由放任的做法
创立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理论
主要内容
假设条件8点(圣才P58)
基本内容
各国生产不同商品的效率不同,各国应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交换
一国不应该生产可以以较低成本从别国买到的商品
理论实例(书本P163)
理论评价
优点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
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
“双赢理念”是各国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缺陷
不能解释如果两个国家有一国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能拥有绝对优势时所进行的分工与交换,假设条件苛刻,局限性大
不能说明是否等价交换
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概述
主要观点
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优势,应专门生产优势相对较高的产品
都具有劣势,应生产劣势相对较低的产品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条件与假设
圣才P59 7点
理论实例书本P165
理论评价
优点
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至今仍有指导作用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缺陷
假设前提过于严苛,影响了普遍适用性
忽略了动态分析
必须是自由贸易
让相对落后的国家经济结构的凝固化,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
没有说明比较优势的根源是什么
李嘉图模型的简单扩大
不能自由流动的资源
现实中,资源并不能轻易地从一种商品转移到另一种商品
面临失业的人这政治上反对采用自由贸易
政府通常放慢自由贸易
一旦自由贸易得以实现,收益是巨大而持久的
报酬递减
对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是凸的
贸易利益可能没有规模报酬不变时那么大
更贴近现实
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同质的 生产不同商品使用资源的比例不同
动态效应和经济增长
资源存量或利用资源的效率产生动态影响
动态利益(从事对外贸易)
国外的劳动力和资本用于国内生产——可能增加一国的资源存量
可以提高一国利用其资源的效率
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
该国能生产更多的两种商品
萨缪尔森的评价(中美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为背景)
美国进口更低的商品 ——实际工资率降低——无法产生净收益
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受国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 ——降低市场的净工资率
引入贸易保护措施可能带来更糟结果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H—O)
基本观点
比较优势来源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
资源的丰裕程度(土地,劳动力,资本)
要素禀赋差异—供给差异—相对价格差异—使用要素比率的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贸易发生
基本结论
由要素禀赋不同而非生产率差异决定
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
理论推理
H—O—S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相对均等化
绝对均等化
S—S
提高该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降低稀缺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雷布津斯基定理
相对价格和规模经济不变——生产要素单一增长 导致密集使用该资源要素生产产品产量绝对增加
里昂惕夫悖论
主要内容
发现美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进口更少
解释
人力资本
美国出口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
自然资源
稀缺自然资源
要素密集度逆转
投入要素的比例不同
需求逆转
要素禀赋理论假设消费者偏好完全相同,现实却不是如此
贸易保护政策
保护本国同类产业 限制进口
研究方法
技术差异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理论
概述
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
内容
导入期
新产品最初的创新国生产
对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低——相对较高的价格
美国需求迅速增长 其他发达国家仅限于高收入群体
使产品出口到那些发达国家
成长期
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
创新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建立生产基地
成熟期
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产品更标准化 市场竞争以价格为主
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达国家有能力把产品出口到美国
衰退期
降低劳动力成本为第一要旨
生产地点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成为净进口国
创新国研发新产品
评价
对国际贸易模式的一种准确解释
与当今世界的关联有限
弗农认为大多数产品都是在美国开发引进,但总有些例外
新贸易理论
概述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定义
投入要素比例和投入品价格不变
平均成本下降
成因
固定成本下降
专业化分工更细 劳动生产率提高
主要观点
通过规模经济增加消费品种类 降低平均成本
第一进入者
增加产品种类以降低成本
规模经济,第一进入者优势和贸易模式
第一进入者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s)
定义
重要性
获得后者无法获得的成本优势
应用
规模经济
消费者可消费的产品种类增加 产品的平均成本和价格下降
第一进入者
阻止后续进入者 形成进入壁垒 主导能力进一步加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钻石理论)
概述
政府和机遇是重要的辅助因素
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的分类
基本要素
先天拥有或简单投资
高级要素
长期投资或发展
作用
初始优势
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最有意义
关系
复杂
基本要素的缺陷导致高级要素的压力
需求情况
消费者层次高,需求大——企业能赢得竞争优势
相关与支持产业
产业集聚
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
评价
优点
突破对单一因素的考察,强调综合作用
超越传统理论,进一步接近当代国际贸易现实
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竞争优势的内涵
缺陷
选择的产业是已结构化或未完全结构化的
取得领先地位相当困难
过多强调了企业和市场的作用 低估了政府的作用
对管理者的启示
国际企业的三个主要影响
区位影响
不同国家在不同生产活动上具有特定优势
按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等原则进行区位选择
第一进入者优势
全球仅能保证有限数目企业获得盈利
例如飞机市场
较为分散的企业也尤为重要
建立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国家政策
促进自由贸易是符合母国最大利益
游说政府开放市场
工商企业应鼓动政府增加高级要素
采取鼓励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政策
第十章 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
定义
外汇市场(foreign exchange market)国家间货币转换的市场
汇率(exchange rate)货币转换的比率
作用
货币转换
出口所收回的货款、对外投资的收益、技术转让协议中获益,都可能是外币
用外国货币支付外国公司的商品和服务
在货币市场做短期投资
外汇投机(currency speculation) 资金的短期运作,期望从一种货币转到另一种货币通过汇率变动获利
套息交易(carry trade)
外汇风险(foreign exchange risk)的管理
规避外汇风险的管理为套期保值
即期汇率(spot exchange rate)
定义
在特定日期转换货币使用的汇率
性质
不断变化
由供求的相互作用决定
远期汇率(forward exchange rate)
定义
未来日期进行外汇交割
即期与远期汇率差价为升水或贴水
适用于远期外汇交易
作用
对冲外汇风险 避免汇率变动无利可图
掉期(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
两个不同交割日期同时买进卖出
同银行、不同银行、政府间进行,不必承担外汇风险
通常是即期对远期的交易
外汇市场的特性
不固定性
时间连续性
交易中心一体化
美元发挥了重要作用
汇率决定的经济理论
影响汇率的因素
一国的价格水平(通货膨胀)
利率
市场心理
价格和汇率
一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
没有运输费用和贸易壁垒的竞争性市场中,同样商品以同样的货币表示,在不同国家以同样价格出售
购买力平价
如果市场有效,所有商品和服务都适用一价定律,通过比较同一商品不同货币的价格,就能确定符合购买力平价的汇率
绝对购买力平价
某一时点 两国货币兑换比率取决于货币之间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
两国价格水平发生变化,汇率与同一时期内两国价格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增长率可能决定了未来的通货膨胀率
一个高通胀率的国家会出现货币贬值 可用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信息来预测汇率的变动
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产出增长时产生的货币现象
货币供应量增加可能会改变外汇市场上货币的相对供求情况
政府政策决定了一个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是否>产出增长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检验
理论最适合预测高通货膨胀率和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
“购买力平价谜团”
购买力平价理论没有考虑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问题
政府大于跨国贸易的干预破坏了有效市场假说
如果国内市场由几个跨国公司主宰,购买力平价理论可能不成立
政府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本国货币汇率
投资者心理活动,其他有关外汇购买决策和汇率变动的因素影响
利率和汇率
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
一国名义利率(i)=实际利率(r)+借出资金那一段时期的预期通胀率(I)
预期通胀率高的国家名义利率也高
国际费雪效应(international Fisher effect IFE)
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系 即期汇率随两国名义汇率不同按相反方向做等量变化
(S2-S1)/S1=iA-iB iA,iB—名义利率 S1—期初即期汇率 S2—期末即期汇率
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两国利率之差 B国利率高于A国,B国汇率远期贴水(反之)
投资者心理和跟风效应
购买力平价和国际费雪效应都不能有效的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
心理和跟风效应决定短期汇率波动起主要作用
受政治因素和微观经济事件影响
汇率预测
有效市场学派
效率市场(efficient market) 价格反映所有可得公开信息的市场
基本观点
远期汇率代表市场参与者整体上对未来特定日期的即期汇率的预测
如果外汇市场有效率,远期汇率应是未来即期汇率的无偏预测指标
无效市场学派
无效市场(inefficient market) 价格并不能反映...
远期汇率并非未来即期汇率的最佳预测指标
预测方法
基本分析
根据经济理论建立经济模型来预测汇率变动
国际收支状况并非预测汇率变化的根本因素,决定汇率的基本因素仍是货币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
技术分析
价格和交易量的数据来确定以往的趋势
前提:存在可用来分析市场趋势和波浪形态,并且可以用它们来预测未来的趋势和波浪形态
货币的可兑换性
基本定义
一国政府允许居民和非居民都可以不受数量限制地使用本国货币购买外币—该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freely convertible)
只有非居民可以无限制的兑换—货币是对外可兑换(externally convertible)
都不允许兑换—不可兑换(nonconvertible)
政府限制货币自由兑换
原因
遏制国内企业对外投资,为国内提供就业机会
保留外汇储备,防止外汇储备大量流失
防止出现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引发通货膨胀、本币贬值
影响
可以遏制国内企业对外投资,但对于外国公司在国内的商务活动影响有限
途径
对等贸易(countertrade)
外汇风险
交易风险(transaction exposure)
对单笔交易收入的影响
包括以前确定的价格购买或销售商品和服务的义务以及用外币借款或放贷
折算风险(translation exposure)
汇率变动对公司发布财务报告的影响
涉及以当前汇率计算以往的事项
造成的收益和损失是未实现的“账面” 但也重要
经济风险(economic exposure)
公司未来国际盈利能力受汇率变动影响
涉及汇率变动对未来价格、销售、成本的长期影响
降低风险方法
降低折算和交易风险的方法
避免汇率的不利变动对短期现金流量的影响来降低
进行远期外汇交易和掉期(货币互换)
提前策略(lead strategy)和错后策略(lag strategy)
降低经济风险的方法
不同地点分配企业的生产性资产
其他管理外汇风险的方法
需要从公司最高层开始实行控制,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区分交易风险、折算和经济风险 依据对企业重要程度区别对待
不能过于依赖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测
建立良好的报告系统
编制月度外汇风险报告
第十一章 国际货币体系
相关定义
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管理汇率的制度安排
浮动汇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
货币的相对价值由外汇市场决定
钉住汇率(pegged exchange rate)
这种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取决于相关货币的汇率
例如美元固定
管理浮动(dirty float)
与某种重要的相关货币是相对固定 浮动汇率
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市场力量
固定汇率(fixed exchange rate)
某种共同认可的汇率固定下来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金本位制度(gold standard)
起源于使用金币作为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贮藏手段
货币钉住黄金,保证货币与黄金的兑换性
优势
强有力的机制—能使所有国家实现贸易收支平衡(balance-of-trade equilibrium)
制度运作P321
金本位制度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变化P322
布雷顿森林体系
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约束
维持固定汇率制度
施加货币约束—抑制通货膨胀
灵活性
基金组织贷款机制和可调整的平价
世界银行
提供贷款
通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
由国际开发协会管理贷款安排
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
由管理浮动的体系取代(1973)
布雷顿森林缺陷
关键货币—美元受到投机性攻击这个体系无法运作
浮动汇率制度
牙买加协议的内容P326
1973年之后的汇率P326
管理浮动制度(managed-float system)P328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
货币政策自主权
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政策自主权受限
消除了维持汇率平价的义务将恢复政府对货币的控制
贸易收支的调节
浮动汇率制度下调节机制的运行更加平稳
走出危机
汇率调整有助于一国应对经济危机
主张固定汇率制度的理由
货币约束
政府不能轻易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引发通货膨胀
限制投机
限制对汇率稳定的破坏
不确定性规避
消除未来货币汇率变化的不确定,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贸易收支调节和经济复苏
实际实施的汇率制度
钉住汇率
主要内容
前面定义
优点
施加了货币约束,导致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缺点
宁愿本国货币贬值而不愿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
主要内容
将本国货币以固定的汇率兑换成另一国货币 货币局持有的外汇储备应=按固定汇率折算成至少100%的本国货币发行数量
优点
只有在得到外汇储备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增发本国货币—限制了政府印钞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利率是自动调整的
缺点
本国的通货膨胀率>货币钉住国的通货膨胀率,会缺乏竞争力—出现汇率高估
政府缺乏确定利率的能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危机管理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金融危机
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is)
货币汇率受到投机攻击—货币急剧贬值
银行危机(banking crisis)
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
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is)
不能履约偿还对外债务
金融危机根源
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不断增大的经常项目逆差
国内借款的过度增长和资产价格的猛增
政府的巨额赤字
亚洲危机
投资繁荣
生产能力过剩
债务爆炸
进口膨胀
对货币基金组织政策的评价P339
政策不当
道德风险
缺乏责任心
实际观察
对管理者的启示
外汇管理
政府干预和投机行为的结合能够驱动外汇市场
投机性的外汇买卖会造成汇率的急剧波动,增加外汇风险
一系列的金融工具有助于规避外汇风险
商务战略
生产地点分散到全球不同地区
产品生产外包出去
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作用也会产生影响
公司与政府关系
工商企业能影响政府制定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政策
第十二章 全球资本市场
全球资本市场
一般资本市场的功能
主要参与者
希望投资的群体 公司、个人、机构
希望借款的群体
做市商
直接或间接的连接投资者和借款者的金融服务公司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
资本市场提供资金的方式
股权融资
公司向投资者出售股票
债券融资
借款公司不管盈利与否都要按固定的时间间隔偿还事先确定的一部分贷款
银行的现金贷款和向投资者出售公司债券筹集的资金
管理层对支付给投资者的这种数额没有决定权
全球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对借款者
较低的资金成本
更广泛的投资群体
对投资者
分散投资组合
降低风险
不同国家股票市场变动较低的相关性反映了
各国推行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股票市场受不同因素影响—向不同方向变动
受到资本管制—不同的股票市场存在或多或少的分割现象—有助于切断风险的传递
投资者通过分散化的国际投资组合—降低风险
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处理能力)
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利远大于弊
放松管制
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
来自金融服务公司的压力
社会日益接受与个人主义政治哲学相关的自由市场理念
对冲基金(hedge funds)—买空认为价格上升的资产和卖空下降的资产
风险
由于放松管制—单个国家面对投机性的资本流动的冲击变得脆弱—一国经济不稳定
大多数国际性的资本流动是追求短期利益—一旦情况变化,资本将迅速流入或流出
国际直接投资基本状况信息不足—缺乏长期跨国资本“耐心货币” 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
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Eurocurrency)存放在发行国境外银行的任何一种货币
成本相对较低的资金来源
欧洲货币市场的吸引力
缺乏政府管制
存款人—存款比国内货币更高的利率
借款人—借款利率更低
缺陷
缺乏管制—银行倒闭导致存款者存款损失的可能性大
借入国际贷款会使一家公司暴露于外汇风险之下
全球债券市场
外国债券(foreign bonds)
借款者所在国国外发行、以发行地所在国的货币计价的债券
扬基债券、武士债券、斗牛士债券
欧洲债券(Eurobonds)
国际银团承销
发行地、发行人、面值货币属于三个不同国家
欧洲债券市场的吸引力
没有法规的限制
成本通常较低
信息披露要求宽松
税收优惠
全球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股票市场—向国际化 国际股票投资的趋势—公司所有权的国际化
公司在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上市 原因
利用外国市场的流动性,增加资金来源,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便于将来收购外国公司
用作当地管理人员和雇员报酬的收入补贴,满足当地人对所有权的要求
外汇风险和资金成本
外汇风险对资金成本的影响
比国内资本市场上筹资的成本低 外汇风险会提高外币债务的成本(浮动汇率制度下)
外汇风险的规避
签订一个远期合约规避风险
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
对管理者的启示
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借款
优点
成本更低
缺点
外汇风险
投资
优点
整体风险降至一个更低的水平(通过分散化的股票和投资组合)
缺点
收益变得不确定
第十三章 国际企业的战略
战略与企业
概述
战略(strategy)达到目的采取的行动
首要目的:长期盈利能力最大化和利润率的增长
盈利能力(profitable)公司投资资本收益率ROIC
利润增长(profitgrowth)不同时期净利润增长的百分比
提高盈利能力的战略方式
降低成本
增加产品价值以提高产品价格
扩大现有市场销量或开发新市场
价值创造P382
衡量
感知价值和产品的生产成本之差V-C
方法
降低成本
增加产品吸引力,以提高感知价值
战略
低成本战略
差异化战略
战略定位P383
重要性
以确保公司处于效率边界上
核心原则
在效率边界上选择一个可能实现的点,确保在该点上拥有足够的顾客需求
在生产、市场、物流等方面进行内部运营调整
确保企业战略、营运和组织结构一致
营运:企业作为一条价值链
基本的活动
研发(R&D)
优秀的设计—增加产品功能性
更高效的生产流程—降低成本
生产
提高运营效率
生产高品质的产品
营销和销售
品牌定位和广告增加感知价值
发现消费者需求并反馈给公司R&D部门
服务活动
解决售后问题
支持性活动
信息系统
使用互联网通信特征
物流系统
降低成本
人力资源职能
正确组合有技能的人
适当的培训、激励、报偿
基础结构(组织结构、控制系统和企业文化)
全球扩张、盈利能力和利润增长
市场扩张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
企业具有而竞争者难以匹敌和模仿
作用
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降低企业创造价值的成本,以高价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区位经济(location economies)
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允许前提下,把价值创造活动置于从事该活动的最佳区位
影响
降低成本—取得低成本地位
竞争对手没有的差异化产品
现实意义
由于前提条件的存在,实现区位经济十分复杂
经验曲线(experience curve)
产品生命周期内生产成本有规律的下降P389 13-5
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s)
成本的节省源于实践中学习
一项技术复杂的任务一再重复后学习效应更为显著
在一段时间后会典型的消失 之后下降就是由规模经济造成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大量生产实现单位成本下降
原因
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大数量之上
全球化市场存在使能达到规模产量
企业规模扩大 增加了与原料供应商的谈判能力,达到采购规模经济
战略意义
尽快扩大一个工厂的产量—降低在经验曲线上位置的关键
定价和营销上以迅速扩大其需求
创造足够的生产能力以便服务于一个全球市场
利用区位经济,成本优势更大
充分利用子公司的技能
技术创新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或增加感知价值
挑战
任何地方都能生产有价值的新技术
建立一个激励机制以鼓励当地雇员获取新技术
对子公司创造有价值的新技术的时间必须有一个确认的过程
需要支持在公司内部转移有价值的技术
小结:扩张方式
进入新市场(原有竞争对手不具备该企业所具备的能力)
利用区位经济和经验曲线
将有价值的技术在全球网络中进行传播
逐渐提高盈利能力
降低成本压力和地区调适压力
降低成本压力
大量生产标准化产品,以实现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和区位经济
业务外包
地区调适压力
来源
消费者在兴趣与偏好上的差异
基础设施与传统实践差异
分销渠道的差异
东道国政府要求
要求企业对不同国家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战略选择
国际标准化战略(global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战略目标
通过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和经验曲线实现成本降低(低成本战略)
成本降低压力大地区调适压力低的时候最为有效
特征
生产、营销和研发活动都集中于若干个有利的区位
不随地区条件而改变供应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销售标准化产品
利用成本优势采取进攻性的定价策略
优点
集中力量建立规模经济,有效降低成本
缺点
会提高管理成本
过度集中化会损害当地公司的动力和士气
不能满足所有客户的结果
活动集中化降低反应速度和灵活性
要求集中某些经营决策权
相互依赖性、绩效模糊、控制成本 高
本土化战略(localization strategy)
强调在不同国家市场上提供与消费者兴趣与偏好相适应的产品或服务来增加利润
适用于消费者兴趣和偏好差异大,降低成本压力不太高时
优点
对东道国市场适应能力强,市场反应速度快,可以弹性地适应当地消费者需求和竞争方面的要求,容易被社会接纳
缺点
资源分散成本上升,增加管理成本
子公司自主性强,影响它们之间的知识分享,可能会损害形象的统一性
把经营权下放到国外子公司
相互依赖性、绩效模糊、控制成本 低
跨国战略(transnational strategy)
战略目标
通过区位经济、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获得低成本
通过区域市场解决地方差异问题
公司全球营运网络的子公司间实行技术流动促进技术的扩大效应
具体实施绝非易事
适用同时面临强烈的降低成本压力和很高的地区调适要求
优点
使全球资源融为一个整体 建立价值链上的垂直和水平联系
缺点
虽然理论上是最佳选择,但难以实施
一定程度上控制全球生产中心,营销决策权下放到国外子公司
相互依赖性、绩效模糊、控制成本 很高
国际战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适用于成本压力和地区调适压力都很低
先为国内市场生产产品,再根据其他地区情况稍作改变
特征
产品满足普遍需求,没有强大的竞争者,没有降低成本的压力
产品开发职能集中于母国,各个主要业务国家设立制造与营销职能
优点
集中管理,节约大量成本支出
缺点
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差
集中控制核心竞争能力,经营决策权下放到国外子公司
相互依赖性、绩效模糊、控制成本 中等
战略演化
国际战略的演化
国家战略的致命缺点是如果管理者不采取积极措施去降低公司成本,很快会被竞争者超越
应比竞争者提前转向全球标准化战略或跨国战略
本土化战略的演化
唯一方法转向跨国战略
第十四章 国际企业的组织
组织构架(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垂直差异化(vertical differentiation)
赞成集权的观点
有助于协调各地的生产经营活动
保证决策和组织目标相一致
使高层采取措施作出必要的重大变革
避免进行重复活动
赞成分权的观点
集权会使高层管理者不堪重负,导致决策失误 分权能在时间集中在主要问题上
激励员工积极性
更大的灵活性
加强控制
水平差异化(horizontal differentiation)
国内公司结构
典型的职能结构
职能部门由一个高级管理层协调控制,营运决策权趋于集中
典型的产品分布结构
目标是提高产品多样化
每一分部负责一个产品系列
国际分部(international division)
按地理区域来组织
问题
国外子公司负责人话语权要比国内职能部门或产品部门负责人少
国内外运营之间缺乏协调
世界范围内的地区结构(worldwide area structure)
适合多样化程度低,国内组织结构以职能为基础
特点
把世界分成若干区域,每一区域小而全,很大程度上独立自治的实体
与价值创造活动有关的决策权和领导权都下放
优点
有利于促进地区调适
缺点
容易把组织分割成高度自治的实体,核心竞争力和技术转移发生困难,很难实现区位经济和经验曲线
世界范围的产品分部结构(worldwide product division structure)
适用产品多样化和原先国内组织是产品多样化
特点
每个产品分部都是自给自足,大体上自治的实体,对价值创造活动负全部责任
总部负责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和财务控制
优点
提供了一种更容易把价值创造活动集中在关键地区的组织环境 有助于实现区位和经验曲线
有助于分部内部在全球营运过程中转移核心竞争力
缺点
各国经理话语权受到限制,缺乏对地区的调适
全球矩阵结构
有关某特定产品中某区域的经营决策权由该产品分部与各区域部门共享
缺点
笨拙官僚化 区域和产品部门间产生冲突和不断的权力斗争
干扰中层管理者,责任难明确
公司开始创建“灵活机动”的矩阵结构
整合机制(integrating mechanisms)
本土化战略的公司对协调的需求最低,其次国际公司,再次是全球公司,协调最高的跨国公司
正式的整合机制
直接联系(最简单)
设置联络员
组建临时或永久性的团队
建立矩阵结构(最复杂)
目的在于取得子单位间最大的整体协调,使多国公司既能关注地区调适又能取得区位和经验曲线
容易官僚化,不灵活,冲突性大,需要借助非正式的整合机制
非正式的整合机制
知识网络—组织内部传送信息的网络
控制系统(control systems)和奖励(processes)
控制系统—衡量分支单位绩效
个人控制(personal control)
上级直接监控下属 小公司
行政组织控制(bureaucratic control)
一系列规则和章程来指引子公司的行动
产出控制(output control)
以盈利能力、生产率、增长率等相对客观的标准为子单位设立目标
文化控制(cultural control)
企业价值观和准则,雇员自行控制其行为
奖励机制
奖励的类型因员工以及任务而不同
与组织内部更高层次的业绩表现相结合
多国公司采用的奖励机制应适应不同国家制度和文化差异
奖励机制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结果
国际企业中的控制系统、奖励和战略
绩效模糊(performance ambiguity)
导致子单位业绩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模糊不清 组织分部相互依赖度高时,现象就很普遍
对控制和奖励的影响
绩效模糊高时,控制成本也高
控制系统和奖励
全球标准化和跨国战略的公司 更强调文化控制
如果把奖励机制和层级组织中较高层次的某次方面联系起来,不同子单位的冲突就能减少
流程(processes)
组织内部进行决策和工作的方式
高效率的流程可以降低价值创造成本,增加产品的额外价值
组织文化
来源
创始人或重要领导人
企业所在国的社会文化
企业的历史
成果卓越的决策
组织文化的维持机制
聘用和晋升制度
奖励策略
社会化过程
沟通策略
强势的组织文化可能某一时期有益,另一时期变得不合时宜
战略与组织构架
书本P430 表14-2
公司的战略必须与公司的经营环境相一致
公司的组织构架必须与其战略相一致
组织变革
组织惰性—使企业变革很难实现
来源
组织内部现有权力和影响力的分配
现有的文化
高级经理对恰当的企业模式或范式先入为主的看法
制度限制
实施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成功的基本原则
休克疗法为组织解冻
迈向新状态
重新解冻组织
员工逐渐习惯新的处事方法
企业的招聘政策必须改变
控住和奖励机制必须与组织的新状况相符
第十五章 进入战略和进入联盟
基本进入决策
进入哪个外国市场
在一个国家从事经营活动的长期经济利润
国际企业在外国市场所能创造的价值
进入时机(timing of entry)
先入者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s)
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形象抢先阻止竞争对手和赢得需求
在目标国扩大销售量,在经验曲线上领先于竞争对手,拥有成本优势
通过把消费者牢牢地捆绑在它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来创造转换成本
先入者劣势(...disadvantages)
开拓成本
不了解外国环境而犯的一些大错误导致经营失败的成本
促销和建立产品供给的成本(对消费者的培训费用)
进入规模和战略承诺
大规模进入
进入结果与战略承诺的价值有关
比小规模进入更可能获得需求先占、规模经济和转换成本等先入者优势
小规模进入
给予企业一定时间去搜集信息
减少了大规模进入所固有的风险
但可能因此失去获得先入者优势的机会
战略承诺
有长期影响而又很难逆转的决策
进入模式
出口(exporting)
优点
避免了东道国进行制造及经营活动所需的巨大成本
获得经验曲线和区位经济
缺点
未能充分利用国外更佳的生产成本
运输费用高(尤其价值低质量大的商品)
面临各种贸易壁垒的阻碍
当地营销机构往往同时经销竞争对手企业的产品,不可能完全忠诚
交钥匙工程(turnkey project)
承包商同意代理外国客户处理工程所有的细节(包括对经营人员的培训)
优点
如果专有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资产,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
在对外直接投资受东道国政府的管制时这个战略尤为有用
通常比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低
缺点
对外国市场缺乏长期的兴趣,企业将失去巨大的盈利机会
可能会无形中树立一个竞争对手
等于向潜在的或现实的竞争对手出售竞争优势
技术授权(licensing agreement)
许可方将无形资产授予另一个实体,并收取许可使用费
优点
不必承担开发一个外国市场的费用和风险
适用企业不愿对不熟悉的或政局动荡的外国市场投入巨大的财务资源时
可使企业绕开投资壁垒参与一个外国市场
适用当一家企业有商业应用价值的无形资产但又不想自身开发
缺点
不能对制造、营销和为实现经验曲线和区位经济所必需的战略给予严密的控制
限制了企业进行全球战略合作的能力
企业缺乏对技术诀窍的控制
降低技术授权风险的方法
签订交叉技术授权协议
把技术授权协议与建立许可方和接受方都拥有重要股权的合资企业联系在一起
特许经营(franchising)
是技术授权的一种特殊形式,比技术授权涉及的期限更长
要求被特许人同意遵守严格的有关如何经营企业的规则
技术授权主要用于制造企业,特许经营主要用于服务业
优点
可以免除自己开发外国市场所必须承担的成本和风险
以相对低的成本和风险很快地树立起全球形象
缺点
可能会束缚企业进行全球战略合作的能力
缺乏对质量的控制
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
优点
从当地合资者处获得有关东道国竞争状况、文化、语言等信息
可以与当地的合资伙伴分摊进入新市场的开发成本和风险
由于政治原因,合资企业可能的唯一可行的进入模式
缺点
缺乏对技术的控制
企业难以严密控制其分支机构以实现经验曲线和区位经济
往往会导致控制权上的矛盾
全资子公司(wholly owned subsidiary)
创办新企业和并购现有的企业
优点
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在技术能力基础上,全资子公司是最合适的进入模式
有助于实现区位和经验曲线经济
使企业享受外国市场100%的利润
缺点
必须承担进行海外经营的全部成本和风险
进入模式的选择
P453 表15-1
核心竞争力和进入模式
技术诀窍
设立全资子公司
技术授权或合资经营
管理诀窍
特许经营与子公司混合的方法来对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内的特许经营进行控制
成本降低的压力和进入模式
成本降低的压力越大,企业越可能希望把出口与全资子公司相结合
企业可能实现巨大的区位和经验曲线经济
在国外建立全资销售子公司能对营销工作实行严密控制和监督
有助于提高营销活动的质量
有助于进行全球战略合作
新创企业还是并购
并购
优点
便于实施
抢占市场先机
并购的风险比新创企业小
失败的原因
管理层经常对通过并购所能创造的价值过于乐观,支付过高的价格
企业之间的文化碰撞
通过整合并购与被并购企业的运营来实现协同效应的企图遭到障碍
并购前缺乏严密的审查
降低失败的风险
仔细审查将要被并购的外国企业
减少被并购企业管理层的担心,以减少并购后不希望出现的管理摩擦
并购后迅速制定并实施一项整合计划
新创企业
优点
企业可以尽其所能建立一家期望的子公司
得到令人不愉快的意外的可能性更小
缺点
进程缓慢 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制约了新创企业的市场潜力
更具风险
选择
当进入一个已有运营良好企业的市场或全球竞争对手也有兴趣谋取地位的市场,采用并购
进入没有可被并购的竞争对手的国家,采用创办新企业
战略联盟
潜在的或实际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协议 正式的合资企业和短期的合同式合约
优点
有利于企业进入一个外国市场
分担了开发新产品或工艺的固定成本
把企业单靠自己很难开发的互补技能和资产结合起来的途径
有助于企业建立有益的行业技术标准
缺点(圣才P227 6.3)
存在固有成本,不可能完全规避风险
战略转换
经营运作的有效性
竞争
联盟的运作 (书本P460)
合作伙伴的选择
联盟的构建
联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