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优秀的绵羊(批判精英教育系统本身)(强调思考、质疑)
该书主要讲述了美国精英教育系统下的学生现状,这些学生被称为“优秀的绵羊”。他们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编辑于2024-11-03 21:15:15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优秀的绵羊(批判精英教育系统本身)(强调思考、质疑)
我们真的要继续维持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吗?我们真的要继续人为地让教育资源处于匮乏状态,同时让我们的孩子为有限的空间相互厮杀,并进而陷入绝望和恐惧吗?我们真的要继续浪费我们共同的人力资源,而不是动员所有人的才能来实现更大利益吗?我们真的要成为一个帮派社会,每个人都袖手旁观,听任整个社会慢慢毁灭吗?
第十二章: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赎(方法?)
作者观点:,我们不仅要从上至下发动一场变革,还要开始思考另一种形式的领导模式,甚至是另一种模式的社会制度
其实精英们知道那些人是存在的,但他们就是无法想象后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虽然他们做出的很多决定都会影响普罗大众的生活,但他们却根本没兴趣去体验大众的生活(对比中国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
他们的确聪明、有天分、活力四射,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贪婪、冷漠、怯懦,没有勇气,没有远见——这就是今天的精英阶层。
统治者们接受的训练只会告诉他们如何在系统内工作,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思考是否还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系统。
当奥巴马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似乎根本想不到,这个世界绝对不仅仅只有方程式,除了他所认同的价值观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价值观、视角和利益群体。虽然奥巴马的种族和出身背景相对底层,但他的当选本质上也是一种精英治理的胜利。这点虽然让人感到悲哀,但事实就是如此。
我们的领导阶层不是在为人民服务,而是在与大众为敌。因此毫不奇怪,在当今这个精英治理的时代,虽然很多精英人士披上一层自由民主的外衣,但他们信奉的仍然是里根主义——二者的逻辑都是一样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已经不适合美国现代社会环境,需要人才们敢于试错而不是害怕试错而不做,
方法:改变录取流程,给予低收入家庭更多的帮助,把财富更多用于建设而不是军费;
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常春藤盟校,而是要让那些没上常春藤盟校(或任何私立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一流的教育
”社会流动本身是一种零和游戏“(是这样吗?)
社会正义意味着你需要放弃一些你拥有的东西,从而让别人能够拥有更多
第十一章:看不见的【特权堡垒】(精英阶层正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果实,正在通过剥削别人来让自己更富有,并堂而皇之地宣称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因为自己“更优秀”。真正的问题是,当前的环境让我们很难做出其他选择)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都在讨论,我们的精英教育系统对接受该系统的人有哪些影响。下面我们谈谈,精英教育系统对整个国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它是在扩大社会不平等,妨碍社会流动性,固化阶级特权,并创造了一个与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类似的与社会隔离的精英阶层——尽管该阶层本当引领社会,但实际上他们会为自己的这一特权沾沾自喜
因是:如今培养一个有能力角逐常春藤盟校的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
SAT的本意是摸清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但实际上,它摸清的却是学生们的家庭收入
种种迹象表明,重点学校选拔生源时,不会给低收入家庭学生任何优惠,但同时却会更加照顾其他群体,尤其是高收入家庭的学生。
虽然表面上我们已进入一个多种族、男女平等的精英治理模式,但这种模式本身又会形成新的特权阶层,而我们的教育系统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迈克尔斯指出,美国的大学其实只不过是阶层结构的“宣传机器”罢了。
学校开始套好学生,目的是为了得到大笔捐款
这种恭维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恭维,我们伟大,所以你才伟大。这种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精英心态
当你学会用分数来评判自己时,你就已经在这张契约上签了字。没错,这种评判方式并不完美。但问题并不在于此。问题在于,在这种心态的主导下,学生们会坚信,分数就是一切。你在学校里表现越好,你就越优秀,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从思想上,甚至从各个层面上都更优秀。
很多人都发现,精英学校的学生大都有一种优越感:因为他们的
SAT分数比普通人高,因此他们自然就应该享有一些他人享受不到的特权。而事实上,真正的逻辑应该是:你的SAT分数之所以比别人高,是因为你本来得到的就比别人多
整个社会在使用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日趋分化,但实际上,导致分化的根源在于收入水平
权力感总是伴随着一种焦躁和自私,拥有权力感的人总是被笼罩在对失败的恐惧之中。
中等大学学生未来的生活就是服从、被管理和被控制,始终要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同时又得不到任何指导,而精英学校的学生则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充满各种机会和上升通道
在很多时候,能够得到公平对待本身就是一种特权。大多数很努力的美国人最终都没能得到自己应有的回报。事实上,这就是今天的社会不平等
建议:与其抱着“奉献”的心态去屈尊俯就,不如真正去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社会大众的艰难——不只是体力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
第四部分:社会(社会正义意味着你需要放弃一些你拥有的东西,从而让别人能够拥有更多)
第十章:隐藏的常春藤
也许公立学校教育,尤其是起初的两年,做不到个性化,但是学生群体所带来的真正的多元化家庭社会背景,实乃一种隐性的、高价值的教育资源。
学校之间最关键的差异永远是学生群体。
在比较学校的时候,我建议多考虑《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之外的其他榜单,如“改变人生的大学排行榜”,“隐藏的常春藤”或“华盛顿月报”。这些榜单是以大学为社会福利所做的贡献为依据的。你所需要的是,一所关心你的学校,而不是一所在波斯湾地区刚刚建立MBA项目的学校。如果一个学校大力宣传课程的灵活性,而非课程的严格标准,或者淡化艺术和人文学科,重视很多“实用性”项目,我们就要格外小心了。我们要知道,由于美国长久以来盛产博士,如今,优秀的教授在各所大学比比皆是
中低等学院反而为高等学院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存疑)
我们不能放弃大学,我们更不能忽视大学教育更高的目标。
不论就读于哪所大学,一定要学会主宰自己的教育,而不是让教育来支配你。首先,毋庸置疑,教师是关键,
我们要以敏锐的嗅觉迅速寻找良师,并要勇于在课堂之外同他们建立关系,
第九章:教师的本职与学生最核心的能力
优秀的教师是优质教育的必需品
教育既不是为解决工程类问题存在的,也不是为灌输大量知识而存在的。“教育”的拉丁语本意是“激发”。教师工作的本质是激发并唤醒潜伏在每个学生体内处于睡眠状态的能量
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最核心的能力是学会分析他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虽然大学总是大力自我宣传教学质量,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怀疑态度。当我们一心去寻找它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落空。高校的整体设计并不是以教学为出发点的,因此越知名的学校,其设计越是偏离教学。
网课的批判(讽刺)
第三部分:我们到底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
第八章:博雅教育与人文经典(我们避讳印度的填鸭式学习,也不采用德国的早期分流制度,把年幼的孩子分成学术群体和职业技术群体,也不效仿英式的本科生只学习单一科目。)
认识自我、培养自我需要回归博雅教育(不为职业技能、经济回报、某种意识形态服务)
真正的教育是为了你的长远职业发展而做准备的,绝不是为你的第一份工作做准备的
“雇主对学校的期望与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对学校的认知存在一条很深的鸿沟
博雅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具创意、更具价值
信息唾手可得,关键在于是否懂得如何有效利用信息
博雅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实用主义,而是培养你超越空间和时间来思考问题、不受工作性质所限制的能力。博雅教育所关注的是公民权益、他人利益以及构建一个健康的、有创造力的、自由的自己。
科学性知识所表达的是内心之外的世界,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观察事物。人文知识表达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和体会
我们在阅读文章或者欣赏艺术品时,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我是否看明白了,而是该篇文章或该件艺术品是否能引起我的共鸣,从而帮助我更懂得自己
不否认务实,社会需要分工,但是,博雅教育应当人人享有,而非固定阶级的特权(知识应当流通与分享)
第一部分:优秀的绵羊
第一章:头顶光环的年轻人(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探讨两个部分,重点: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剖析)
1.世俗公认的优秀大学生现实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无法自愈。(现状)
理由1: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大学校园的危机》(The Crisis on Campus)显示近一半大学生自觉生活无望
理由2:大学校园心理咨询服务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攀升,接受服务的学生中被诊断有严重心理障碍数量翻了3倍,接近总人数一半
2.为什么?
大学生自己
对成就和成功有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害怕失败,拒绝示弱,掩盖问题
在成长竞争过程中,不会思考,没有思考探索人生目的和内心热爱,对未来迷茫
理想化与现实冲突造就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
缺乏对社会工作的明确认识
社会层面
社会预期压力(斯坦福狂鸭症)
成年人与大学生审视事物角度不同,没有得到重视
本质(资质至上)
一切行为只为简历加分,缺乏对自身爱好的探索,把教育价值用短期回报率或实用性来衡量,狭隘(《特权》、哈佛、斯坦福等名校从事金融和咨询等高薪工作人数占比)
启发和对策
现代大学生外表看似光鲜亮丽,其实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做什么,盲目追求学位和证书,本质上是一只听话,懦弱,盲目的绵羊。而造就绵羊的原因,离不开社会,父母和整个教育系统。
应当大胆尝试,倾听内心的想法,去寻找自己想要追寻的目标,并持之以恒的努力
第二章:【哈耶普】的上位史(重点:现代招生标准演化过程)
招生标准从何而来?为何演化成现在这样?
起源:19世纪末(镀金时代)
南北战争结束后,新贵们需要通过交际让自己得到众人认可,巩固阶级地位(E.迪毕.波茨尔《新教当权者》)
大学为了吸引新贵,大力鼓励课外活动,弱化学术地位
发展:20世纪前期(从贵族制转为经营领导制,从阶级、人脉、人品转为考试和成绩)
问题浮现:学校通过限制科目、侧重家庭背景保证了学校与上层社会的关系,但使学术水平直线下降(卡拉贝尔《被选中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秘史》)
改革与革命:
哈佛校长詹姆斯.B.格兰特逐步提高学术标准,利用心理测量学测试SAT选择学生
耶鲁校长小金曼.布鲁斯特:(革命)
把学术潜能定为录取标准之首;
推翻“全能”录取思路,招收特长生;
减弱对体育健将和校友子女的偏向;
取消个人外表特征考虑;
不再限制犹太人数量;
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全额奖学金;
少数族裔学生平等政策
作者观点
招生录取的规则唯一变化就是竞争趋于白热化:录取率降低,对申请者要求提高,学生压力增大(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尼古拉斯.雷曼《大考验》,作者亲身经历,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大学录取数据并统一排名等)
大学录取机制变味和追逐名校的疯狂使学生必须争做“全能者”
第三章:【天才】背后的【魔鬼】训练(大学生的成长历程——父母、学校以及自身的内心世界)
父母对孩子的压力与期望
2008年金融危机后,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大学文凭成为不可获取的必需品,”名气越响教学质量越高”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
家长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过度保护的冲动,对孩子的强烈的控制欲,追求完美主义(“直升机式”与“溺爱式”育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娜.昆德兰)
把孩子的心理问题归咎于孩子的不成熟,不重视问题
二极管育儿思维,一件事情不是成功就是失败
孩子收到影响后产生的价值观问题
父母“直升机式”“溺爱式”育儿观下:“完美的孩子才是值得疼爱的”,追求成功
同龄人的竞争压力,家族压力,狭隘的职业选择观:只有考上名校才是有用的人,只有成功才值得被爱,盲目听从父母,容易导致二极管思维
缺乏抗挫折的能力,担心失败从而产生负面情绪,进而造就心理问题
尽力满足父母的需求,忽视自身的感受和渴望,依赖于外界权威的一些认可,否则会缺乏自信
学校的作为
一些老师:清楚教育系统的弊端,希望能打破常规帮助学生,但总以失败告终(私立学校老师收到家长电话说不要给孩子洗脑)
有些地方推行一天不布置作业或参加课外活动的政策,收效甚微
“客户至上”的教育环境,使学校以满足家长要求为主,学生得不到真正的教育)
作者观点:
我们并非应试教育,而是为应试而活
除了初出茅庐对职业的追求,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的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 唯上的野蛮性竞争
第四章:一流名校是如何运行的(名校的转型和商业化运营)
名校不重视学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受到传统英式高等教育和以学术研究为方向的德式高等教育影响,美国高等教育从初始就是分裂的
理由:南北战争前是英式高等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格),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以德式模型建立起来的学校,早期办学目的被淘汰;与此同时,大学也在转型,以专业体系替代了原有本科教育课程系统,大学角色变成培养专业人才;
大学资源(在教学和研究中)更多向研究倾斜,教授不重视教学,学生利用学分制度获取最大化收益的学位,学校为学生服务
学校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演说能力,为学生在商界和职业领域的成功做铺垫,培养更多有钱的校友,获取更多资金用于建设
学校重在追求知识传导的高效性,缩减不能“高产”的教育,注重商用型科学技术,与公司建立合作
综上,学校通过培养商界或者职业领域人才,建立品牌、占领市场份额、提高排名获取生源、充分汲取全球新财富;默认社会价值取向(物质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重视毕业生的收入,积极招收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等达到自身运营的目的
结果:学生成为了消费者,学校为学生服务而非教育平台,负责迎合学生的短期需求,牺牲了学生的长远利益,完全违背教学本意
第二部分:自我(大学的使命就是把青少年转变成人)
第五章:大学的使命
1.现代认知态度:投资与回报。大学是职业发展的跳板
2.作者观点:学校应教会学生批判思考
如下。
大学的“非真实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远离社会、不考虑家庭因素和职业规划的束缚,站在远处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整个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大学提供导师,导师与学生互相帮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学会思考后还要学会建立自我(博雅教育本质还为个人利益服务)不符合中国国情
大学在(上面)发挥的作用:大学生要开始自己做决定,学会反思,大量阅读去丰满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六章:创建你自己的生活(有勇气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他人期望的阴影之下)
年轻人比较实际,很少考虑“我到底要什么”忽略了自己的真正所求(被外界因素干扰)
“职业”(Vocation)这个词在拉丁语里意为“召唤”,你是被召唤去从事某种职业,你是被选择,并非你选择职业
我们被一张张社会关系网困住了,要冲破束缚就得跟接受了十几年的观念、亲朋好友作斗争
现在的年轻人不过是在思考一段略有不同的选择,而他们的内心却备感压力,不得不质疑自己的选择。
我们追求自己的热爱乃是自私之举,但是你若取得丰厚的收入,那就不自私了,这就是我们的习惯思维。(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寻找热爱的建议:
选择做一些即使没有外在奖励你也会选择做的事情;选择做一些你可以废寝忘食地专注去做的事情;做你最喜欢做的事,不是你认为自己喜欢或者应该喜欢的,而是你的真爱。
but:许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属于自己的“热爱”到底是什么,因此这样反而会令他们产生恐惧感。方法》》找意义。意义在于你在做什么,而不是你是什么。
,以现在大学的存在形式,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内视”,去“思考自己真正的追求,而不是掉入自认为应该追求的陷阱”。
创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铲除整个教育系统潜移默化地在我们心中播下的那颗种子:恐惧失败。
“寻找你的热爱”的同时,你必须清楚“你要为此做出牺牲”。求世俗地位与成功欲望是人生的两大欲望,我们不能完全克服他们,要学会与之共处
当今世界的消费热让“寻找自己”变成了消费狂欢
不同收入家庭获得的机会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作者免责声明:我所宣扬的观点不一定对你有用)
第七章:聪明人的道德与责任
顶尖学府宣扬要培养“有领导力的人”其实只是让他们掌权,领导力被曲解
顶尖高校作为整个系统的领头羊,却既不关注也不讨论这些学生品质的培养和发展
我们似乎过度关注团体的和谐与一致性,有意回避容易引发我们内心以及彼此之间痛楚的事由,极力反对任何冒犯行为、排他行为、冲突以及诸多作为人类应该经历的现实。最终,我们的下一代成了一群没有棱角的新生儿,毫无斗志可言
我们现在鼓励新人“在现有的体系下努力工作”,鼓励新人确定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种科技主义至上的思路正在统领着现代高等教育,其所缺失的正是整体大局观的教育,缺失的是对社会最根本存在的审视。
千禧一代年轻人正在逃避政治和经济,但这影响着所有人,不是远离就可以消除影响的!
我们不需要顶级的学生,只需要拥有质疑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