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水岛广子
《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情绪管理书籍。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和沟通技巧,还启发了读者对情绪管理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编辑于2024-11-03 21:20:00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水岛广子
第6章 怎样与“情绪化的人”相处
尽管他看上去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大发雷霆,好像很强势,但是只要他变得“情绪激动”,那么必然是弱小无力的。
怎样面对突如其来的语言暴力?
如果是“谁对谁错”的问题,那么确实应该是“错的一方道歉”。但是“乱发脾气”还没有达到“错与对”的范畴,所以这里的“抱歉”并不是在道歉。
这里的“抱歉”,是对“心烦意乱以至于蛮不讲理、乱发脾气的可怜人”的一种“慰问”
怎样面对突如其来的语言暴力?
首先要安抚遭受猛烈冲击的自己。
为了更好地呵护自己的心灵,还是要从“我”出发,坦然接受“怒不可遏”的情绪。然后再安慰自己说“他说话那么难听,生气是必然的。真是倒了大霉啊”
不要去想“我被人挖苦了”,而要聚焦在“对方在挖苦别人”,那么既然是对方“领域”内的问题,也就更容易一笑了之。
对于“自己”的部分,我们总有办法可以解决。
纠结于“当时本应该做得更好”,只会延续“情绪激动”的状态。
只有从整体上承认“倒了大霉”的事实并进行自我安慰,才能尽早摆脱“情绪化”的困境。
不必为了没能适时反击而苛责自己。
陌生人突然发火了该怎么办?
“愤怒是正常反应”,首先要接受自己的这种情绪。
自己扮演自己的好友,用温柔的话语安慰自己,同样可以让心情迅速好转。
即便对方说得对,也要好好地安慰自己。
自己一旦纠结于“态度”问题,就相当于加入了“谁对谁错的拔河比赛”,很可能遭受不必要的伤害。因为每个人都是“正确的”,自己某一刻的状态在他人看来很可能就是“态度不佳
不要纠结“谁对谁错”,要把对方看作是“受伤的人”
怎样应对情绪激动的特殊人群?
“愤怒”这种情绪表明“自己身处困境”,而“胡搅蛮缠的顾客”和“对学校提出无理要求的家长”,恰恰就是“身处困境的人”。
他们可能是因为某些实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烦恼,或者把对子女教育不利的问题归咎于学校。
化解这种情况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采取“倾听对方烦恼”的姿态
面对“情绪化的人”时,一定不要纠结“谁对谁错”。
“请您谈一谈您的问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
好好倾听,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
当我们变得“情绪激动”,便会彻底忽视自己的坚韧。我们之所以会强调“自己如此正确”,是因为我们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我们处理“情绪化”问题的过程,也是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坚韧品质的过程。
当我们茫然无措时,要重新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处——“自己坚韧而温柔的本质”。
【习惯1】掌控自己的身体状态
这是因为到了晚上负责思维的大脑部分变得疲劳,控制力变弱,更加难以摆脱“情绪化思考”
在表达或是克制情绪之前都要进行充分的思考。并非只有情绪才是“真性情”
提醒身边的人“自己现在格外敏感”,同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思维的控制力下降时,自己要有所察觉。
【习惯2】转换视角看问题
这时我们要学会转换视角,把这个问题看作是对方“领域”的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不要把思维聚焦在自己身上
问题放在与己无关的对方的“领域”里,有助于摆脱“受害者心态”。
避免陷入“为什么总是我”的“受害者心态”。
【习惯3】写“好友笔记”
提升自我肯定程度,是“避免‘情绪激动’的习惯”的一个关键。
这种日常训练首先是要认可当前状态的自己。一个有效的自我认可的方法就是了解自己的情绪
以下2个步骤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步骤① 在笔记本上如实写下自己的情绪(被触怒的点儿)
步骤② 写下自己的好朋友可能会说的话
从自己好朋友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然后写下好朋友安慰自己的话。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记录情绪”→“模仿好友安慰自己”的习惯。写笔记可以重拾之前几乎没有被意识到的“初始情绪”,最终提高自我肯定程度。
【习惯4】从“我”出发看问题
养成从“我”出发看问题的习惯,那么就可以有效避免“情绪激动”。
但是对于“初始情绪”而言,从“我”出发,实实在在地把它看作是自己“领域”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可以制作一个以“我”为主语的笔记模板。
养成从“我”出发看问题的习惯之后,就可以很轻松地区分“受伤”和“受害者心态”
这样你就会发现“为什么总是我”完全是子虚乌有,那只不过是人在遭受冲击时的一种感受罢了。
从“我”出发看问题,意味着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对自己的“领域”负责。这样不仅能够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还能避免自己在“受害者心态”里越陷越深。
了解实实在在的“伤害”,舍弃“受害者心态”。
“受伤”是正常的,时有发生,但不能陷入“受害者心态”
【习惯5】放下“应该”,为“希望”而生活
“应该”思维是会让人变得“情绪化”的思维方式之一。“应该做这件事”“事情应该是那个样子”等想法,会让人变得更加“情绪激动”
我们的行为准则不是“应该”,而是自己所期待的样子
如果你平时把“应该”作为行为准则,那么只需将其调整为“希望”,就能够显著提高自我肯定程度,更有效地避免“情绪化”。
我们做事是为了“希望”,而不是“应该”。
【习惯6】远离让人“情绪激动”的现场
在情绪即将爆发的时候,保持物理距离同样十分重要。
首要任务是马上从“情绪激动”的现场离开,等冷静下来之后再考虑如何处理自己和他的关系。
头脑冷静的时候做决定还算马马虎虎,如若是“情绪激动”时做的决定,必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如果不从这个场景离开,那么对方就会继续刺激当事人,对方越是说“你不要激动”,当事人就会越激动。
这时应该说一句“让我想想看”,而后马上离开。
当两个人面对面情绪不断碰撞,而且愈演愈烈的时候,只需要离开发生争执的那个地方,人就能冷静下来。
【习惯7】找到“自动开关”,关闭“心灵百叶窗”
事实上,与其努力避免“情绪化”,不如去了解自己“情绪激动”的触发条件。
所谓“关闭心灵百叶窗”,简而言之就是不闻不问。把触发条件强行从意识里清理出去,让它们从自己的世界消失。
第5章 避免“情绪激动”的7个习惯
“情绪”究竟有什么作用?
情绪的作用就是反应:目前的状况会对自己的心灵造成怎样的影响?目前的状况会对自己这个个体造成怎样的影响?
那么“愤怒”这种情绪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呢?简而言之,就是“自己身处困境”。情绪的存在是为了保护自己。
生气是因为“计划落空”
不妨坦然认可自己的情绪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心与心的误解呢?首先要关注自己的情绪(愤怒、孤独)。其次要认可自己的情绪,要认识到“在某种状态下产生某种情绪,是人之常情
关注情绪、认可情绪,才能把真正的感受传递给别人,避免误解的产生。
那么冲击为什么会转化为“愤怒”呢?因为人本身就会习惯性地把变化视为“压力”。想要“按部就班”,以稳定的现状生活下去,是人的常态。
当一个人遭受冲击,他会将其视为“攻击”。
评价分为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
怎样避免“愤怒”发展为“情绪化”?
计划落空、遭受冲击,或是被贴上了标签,人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愤怒和不安的情绪。这只不过是情绪在告诉我们“目前出现了某种状况”,我们也得以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麻烦”。觉察到这一点,就可以不被情绪左右,并着手改变困境。
第一步,也是基本原则,就是要“将通常认为最好置之不理的负面情绪视为自然的、有益的情绪”
如果我们认识到“因为突然被人批评,受到了伤害,所以自己才会发火”,那么情况就会有所改观。
认同愤怒的情绪,不然“情绪化”会愈演愈烈。
“情绪化思考”让人越想越气
由此可见,“情绪化”的症结不在于情绪,而在于思考的方式。越想让人看得起,反而越发让人看不起。
“情绪化”的自我保护,会让人暴露在更严峻的危险面前。
“解释”能够比“发脾气”更好地保护自己
如果只是一味地发火,对方始终都无从知晓你的诉求。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把控情绪的方法。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冲击,才能从容应对。
第2章 “情绪化”的人欠缺“自我肯定”
易于“情绪化”的人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对自己真正的情绪缺乏足够的了解”
正视自己的情绪十分重要。即使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我们的身心也能感应到某些问题,并且将其以某些症状表现出来。
总是在搜寻自身的缺点,会让人“情绪激动”,很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不过,立足当下,要看到“现在这样就挺好”。只有肯定现在的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被情绪所左右的人无法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而且会在周围人群中制造紧张的空气。
真想要保护自己,就应该坦然接受本来的情绪,冷静地采取行动。如果为某事而生气,就要承认自己身处困境,寻找改善的对策,或向他人寻求帮助
麻烦的根源在于“角色期待”的偏差
角色期待:“你之所以会对某人产生不满,是因为这个人没有达到你的期待”。
弄清楚自己在期待什么,才能善用情绪,达成目标。
这就是“情绪化思考”让事态逐渐升级的过程。思考已经脱离了最初的问题,不断催生“冲动”的情绪
“肯定自己的负面情绪”是本书的根本观点。
此时如果引入“角色期待”的思维方式,情况就会得到明显改观。
自己究竟对对方寄予了怎样的“角色期待”?
这种期待,自己向对方表达到了哪种程度?
思考这些问题,能够让人迅速冷静下来。
充分肯定自己,就能说出真实感受。
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那么两人不会有乐观的未来。
如果被这种不安感所困扰,就要试着去反思自己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情绪化思考”。
不妨思考一下男友为什么回复速度慢?
他是不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他很少看手机吗?
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和男友沟通交流,从而明确怎样的角色期待对男友来说才是现实、可行的。未能与对方沟通“自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常常是矛盾的来源。
尊重彼此的“领域”,才能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
角色期待是自己对于对方的一种期待,并不意味着对方一定就要做到。
但是一旦发现怒气久久不能平息,就要考虑自己有没有陷入“情绪化思考”
当“情绪化思考”不停地在脑海中萦绕,那么它不仅会激化对方所引发的愤怒,还会让“自己有错在先”的焦虑感愈演愈烈。
将价值观强加于人,是在入侵对方的“领域”。
对自己的“领域”负责,不要忍气吞声
“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要如实相告”
能够对自己的“领域”负责,同时也能够尊重对方的“领域”,才是真正“成熟”的人际关系。对自己的“领域”负责,意味着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要比日复一日地忍气吞声更加“成熟”。
情绪的作用是告诉我们“某一事物对自己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所以为了保护自己,除非是过于轻微的小情绪,否则最好不要置之不理。
为人处世时要真诚面对自己的情绪,这样不仅会有更多的人施以援手,还能够避免自己变得“情绪化”。
不必把别人的臆断带进自己的“领域”
好的劝告方式也是有的。最恰当的方式是充分把握对方现状,在认可“现在这样就挺好”的基础上,再提出建议:“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能不能做一些改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恰当地保护自己呢?我认为首先要开口向对方解释,如果只是无伤大雅的误会,那么只需要坦诚相告便能从容化解。
把让自己不舒坦的劝告看作是“对方自说自话”
当事人违背了建议的铁律:在提建议时应该对事不对人,将“行为”和“人格”区分开来。
方法① 将对方的人格和行为区别开来
方法② 提醒、建议时要用“我”做主语
最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是把自己“领域”内的所思所想传递给对方
少用“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也是容易诱发人格攻击的语句,类似于在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呀!
惯于攻击他人人格的人,通常有以下两个特点:① 把行为和人格混为一谈② 开口闭口就是“你呀你呀”,而不是“我”③ 坚信自己的观点是人人都应该接受的“真理”
妄下论断本就具有暴力色彩,尤其是话里话外贬损别人时,会让人愈发变得“情绪激动”
不要把自己的主观评价当作绝对真理
第4章 放弃“谁对谁错的拔河赛”又何妨
因为很多人在试图强调自身正确的时候,都会变得“情绪激动”。
事实上,“情绪化”也是一种因强调自身正确而引发的“防卫偏离”。
情绪越激动,就越难以博得他人的共鸣。得不到共鸣,就会陷入孤立。
“情绪化”的成因之一,也就是“别人看不起我”“别人不尊重我”等“情绪化思考”,实际上是把“我是不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的决定权抛给了对方。
把自身价值交由对方(带有情绪地)评判,是一种非常不稳定且不自在的状态
越纠结于自己的“正确”就会越孤独
“情绪化”是对“正确”的执念
事实上,对“正确”的争辩也会演变为一种暴力。因为“正确与否”是因人而异的。
不论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具备这种“领域”意识——尊重彼此的差异性
即便关于“正确”的价值观相同,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践行这种“价值观”。这时只需说一句“我努力了,但是没能做到”。为此,我们需要营造包容失败和过错的氛围。
不要依赖别人来“肯定自己”
关注真实感受,而非正确与否
“正确”的标准或许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但每个人“真实”的感受都是唯一的。
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不会再同他人争执孰是孰非
任由他人来评价自己,会让人变得容易“情绪激动”
坚信“这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就能够获得充分的自我肯定。
在这种时候请这样想:
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存在,犹如货真价实的钻石。
追随自己内心的真实,就无须在意他人的评价。
其中重中之重的环节,是“把自己目前的情况告诉对方”
首先要说明自身情况,而不是试图改变对方。
对“谁对谁错”最敏感的是内心受过伤害的人
对“谁对谁错”最敏感的是内心受过伤害的人
有助于跳脱出“谁对谁错的拔河赛”的重要方法,一是“追随真实感受”,二是“向对方说明自身情况
要建立“批评要点到为止”的自觉,心里要记住“只提醒某个行为”,一旦出口伤人了,就要立刻道歉:“对不起,话说重了。”
指责别人“何必那么纠结”,是在侵犯对方的“领域”
即便不能“原谅他人”,也可以“原谅自己”。
“自己虽然遭遇了大不幸,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做人的本质。”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原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