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诗发展
梳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有关新诗的发展历程,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非常值得学习!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编辑于2024-11-04 22:21:04新诗发展
第一个十年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诗界革命 1、主要人物:梁启超 2、起初目标:在设计诗界革命时,要有"新意境"与"古风格。 3、实施过程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了难以克服的矛盾:所谓"新语句",即是不仅要吸收新名词,而且要引入新句式,在法法结革命 构以至内在思维方式上进行根本的变革,还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这些与保留与风格的要求显然背离的。 4、新目标:以旧格含新意境。 5、总结:晚清诗界最终止于宋诗派的模仿风气中。
“五四”新诗运动 1、主要代表:胡适 2、主张(《谈新诗》):作诗如作文 a.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b.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新诗阻力 “学衡派”反对诗体解放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新诗阵营的发展 a. 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 b. 骨干(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俞平伯等 c. 刊物: 1922年,叶绍均、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
胡适《尝试集》 a.地位、意义:《尝试集》是新诗史上第一部诗集,它标示着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其在内容上反映的新的时代主题,形式上有自由诗体,但许多作品未脱尽旧诗痕迹,所以它是一部过渡性作品,承上启下,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b. 鲜明的艺术个性(胡适之体):胡适曾把自己的追求概括为"说话要明白清楚""用材料要有剪裁""要抓住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意境要平实"这几条,确实代表了新诗的一路,而与以"晦涩难懂"为特征的另一路,形成了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
早期白话诗特征(中国现代新诗的最初形态) 作品: a. 沈尹默《三弦》《月夜》,俞平伯《冬夜》,其中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 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最能反映早期白话诗的"过渡性"。 b. 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评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鲁迅、周作人兄弟的诗真正打破了旧诗词的镣铐,代表了早期白话诗中"欧化"的一路。 c.朱自清的《毁灭》显示出当时的新诗追求"平常"的倾向。 特征: a.具体做法:白描、比喻、象征 b.形态上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重精神轻形式” c.“歌谣化”的努力,热衷于吸收与借鉴民间歌谣传统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论诗三札》,认为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a.非常尊崇自我,抒主观情绪情感的自然流露 b.在诗的本质装在抒情的前提下,强调天才、灵感、直觉的作用 c.主张文义的无目的性,要求艺术家要有救国救民的意识 创造社把"情感"与"想象"作为诗歌的基本要素加以突出与强调,这对于调整新诗内部艺术结构是一个新的发展 3、《女神》(诗歌的“呐喊”,1921年8月出版,是继胡适的《尝试集》后现代文学史上第二部个人的新诗集)对新诗发展的贡献。一方面把"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极致;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是现代浪漫主义的发端。《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湖畔诗人:指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和应修人,他们因1922年出版的《湖畔》合集而得名。他们是"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四”的产儿,主要是爱情诗和自然景物诗。
小诗体 指20世纪20年代冰心、白宗华等人的短诗。它受日本诗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霎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a.短小的篇幅中包含广阔的空间,表现了小诗对于丰富新诗艺术表现力的贡献 b.从外部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感受、感觉的表现,自由诗体的句法与章法的趋于简约化,在新诗的发展史上都具有过渡的意义。
冯至《昨日之歌》 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其诗歌鲜明的特色: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
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诗派
前期新月派 刊物阵地:以北京《晨报副刊》"诗携"为阵地 主要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等 理论主张: a.新诗的自觉:一是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使新诗成为诗" b. 理智节制情感。新月派诗人推崇的"理"是一种自我克制。 c.客观对象化。客观抒情诗的创造,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增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作出了“新诗戏剧化、小说化”的努力。 d. 新诗格律化。明确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闻一多 a.思想内涵:一方面,闻一多的诗歌内容有的歌颂自然美景,有的赞美爱情,有的表达思乡念过之情,后者是最有影响和最具特色的作品。 另一方面是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尖锐的东西文化的冲突。《红烛》《死水》表现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 b.个性风格:矛盾的张力: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生活的宁静与思想、心灵的不宁静,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等。如《春光》里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c.沉郁的风格:如《发现》里充满着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同时,繁丽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唯美的倾向也是其诗歌的特点。
徐志摩 1、代表作:《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云游》 2、风格:徐志摩热烈的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互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志摩式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因此有人说他的人与诗都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3、特点: a.徐志摩式意象 b.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徐志摩在新诗史上的独特贡献:徐志摩总在不拘一格的不断试验与创造中追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以其美的艺术珍品提高读者的审美力,最具代表性作品有《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
“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 纯诗,即纯粹的诗歌,穆木天的"纯诗"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二是要有暗示性和朦胧性。纯诗的提出意味着诗歌观点在更深层次上发生的变化
早期象征派 1、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提出将东西方诗歌"沟通"的理想;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歌的靠拢。 2、李金发: a.作品:《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诗集 b.诗歌特点:内容上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和颓废色彩。 c.表现手法: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等手法,表现人的内心感觉,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营造出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情境;运用"远取譬"与"省略法"的思维、构思和表现手法;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自觉地运用文言词语,造成陌生化的效果,增加了无形的神秘感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a.193年,早期共产党员邓中夏在《新诗人的棒喝》《贡献于新诗人面前》等文中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新诗必须自觉充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工具”,"多作能够表现伟大精神的作品","多描写实际生活",并暗示人们的希望",向诗人发出了"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 b.蒋光慈的《新梦》集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c. 无产阶级诗歌强调直接从外部世界,即大时代的人民革命斗争中吸取诗情,强调诗歌 (文学) 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注重议论,感情的抒发更加直露,想象也趋于平实。
第二个十年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大众化(非诗化)"创作倾向)
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1、代表诗人: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主要发起者) 2、基本特点: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 3、创作口号:捉住现实,大众歌调 4、创作特点: a. 及时反映时代的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如殷夫的《1925年5月1日》是诗歌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最初尝试 b. 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加强,强调表现集体的大我,但也可能导致群体中的“我”的感情与个性的消失、诗歌创作中诗人主观世界的消失与对艺术个性的忽略 c. 在艺术表现上,采取直接描写现实生活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提出"歌谣化"的主张。如"殷夫"的《我们诗》
臧克家 ——农民诗人、苦吟诗人、救亡诗人、讽刺诗人 1930年代在中国诗歌会之外始终关注现实的诗人 a. 坚忍主义:臧克家在他的诗中为苦闷、彷徨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另一种人生态度,这就是诗人自称的"坚忍主义",即严肃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b. 臧克家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 c. 臧克家认真而执着地提倡"苦吟",老老实实、苦心孤诣地去捕捉每一个形象,寻找、锤炼每一个字句,顽强地追求着"深刻到家,深刻到浅易的程度"的艺术境界。
后期新月派 后期新月派是后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1、主要阵地: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刊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 2、基本成员: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林徽因等,和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 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3、创作主张:1931年陈梦家编选《新月诗选》中宣称“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的同时,又申明“我们决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因为情绪的空气不容许格律来应用时,还是得听诗的意义不受拘束的自由发展。”—格律立场的松动 4、特点: a. 非格律化倾向和"纯诗"立场 幻灭的诗感 现代化倾向强调抒情,出现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 b. "商籁体"的尝试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现代派 1、组成:30年代的现代诗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戴望舒是其首领,其中, 《我的记忆》被视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2、主要阵地:《现代》杂志 3、代表诗人: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 4、发展时期: 酝酿期:1928-1929年间:戴望舒、施蛰存等人编辑《无轨列车》《新文艺》时的文学活动; 诞生标志:1932年,施蛰存、杜衡主编《现代》杂志 影响扩大:1933年,曹葆华主持《北晨学刊·诗与批评》;1934年,卞之琳编辑《水星》;1935年,戴望舒主编《现代诗风》; 走向高潮:1936年,戴望舒、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主编《新诗》月刊; 鼎盛期:1936-1937年间,上海、广州、北平等地出版了一批具有现代诗风的杂志。 5、主要特征:总体来说,一是纯然的诗(贵族化),二是现代的诗。 a. 现代生活与现代诗情。前者指"现代都市风景线",后者指"自我与这现代都市的不和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回到内心世界,于是形成一种"感伤"的情调与思绪。诗人们很快就发现了"自我"与这现代都市的不和谐。在诗的表达上强调适度地把握真实与想象、表现与隐藏、隐与显的关系。 b. 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一是文言词语已逐渐融入现代诗的语言中;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二是重新举起"诗的散文化"旗帜,强调打破诗的格律。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 c.诗的语言与诗的意象。使日常生活中的口语,选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
第三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