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章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成年期的生活,临终心理,认知老化理论,人格发展,心理发展观,智力发展,发展任务理论,分类。
编辑于2024-11-05 00:49:38第九章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
分类
成年早期
年龄阶段
15~35岁
特点
1.从成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
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价值观相对稳定,性格特点基本定型;生活方式趋于固定化和习惯化;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家庭;社会职业稳定,且能忠于职守。
2.智力发展到达全盛时期
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为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思维更具有相对性、变通性、灵活性、整合性和实用性。在成年早期最后阶段,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也达到高峰,开始在不同领域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造力。
3.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
18~35岁是恋爱、结婚、养儿育女的年龄阶段。
4.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
18岁后,个体开始选择职业,并在一定领域内实现自己的愿望。个体进入了现实阶段,所选择的职业一般是和兴趣、能力、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于是职业必然成为个体的一个立足点,并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
5.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
成年早期个体将面临很多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在此之前,有父母的照顾、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协助,到了成年早期,个体需要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经济问题,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等,这些都需要自行解决,
思维优势
1.成年早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佩里认为大学生的思维转变过程有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和约定性阶段。
2.成年早期的后期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成年早期的前一个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充分准备的阶段,成年早期的后一个阶段是创造性思维较为成熟的阶段。因此成年早期是为人类积累文化财富的黄金时期。
社会性发展
⒈亲密感
埃里克森认为亲密感是一种对他人坦诚性爱、情感及道德承诺的能力。亲密感可能出现在朋友关系和恋爱关系中。它要求坦率、勇气、伦理感,并且往往要牺牲掉一些个人偏好。社会亲密感是成年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重要的不是社会交往的数量,而是质量。当人们走入成年,会选择那些能够提供给自己情绪上的支持的个体,以保护自己对亲密感的需要。
⒉再生力
那些建立适当亲密关系的人有能力将注意力转向再生力。这是超越自己对家庭、工作、社会或下一代的承诺,是30~40岁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对于更好的定向使得成人建立起心理健康的感觉,以弥补对年轻的渴望。再生力的本质,就是努力成为一个"关注他人"的人﹣﹣关注他人、富有同情心并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
成年中期
年龄阶段
35~60岁
特点
是人生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人最富有生产力的时期,具有多重社会角色,其最大特点是稳定和过渡,体现出多方向性、变化性和可塑性的特点。荣格认为,此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成年中期,个体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对生活的评价具有现实性,更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性别角色进入整合阶段。此时,人能成功适应外部环境,拥有事业和家庭,并开始积极参加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
个性发展
1.自我意识 自我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的发展实际上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四种水平:(1)遵奉者水平,即按规则行事;(2)公正水平,也叫良心水平;(3)自主水平;(4)整合水平。其中整合水平是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
2.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认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其基本假设是人类总是努力想做好一些事情,使得自己在世界上留下生存的印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个体就会对其所生存的环境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短暂的、暂时的,而是贯穿于一生当中。
成年晚期
年龄阶段
60岁以后
特点
是一个在退行性变化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
认知
㈠感知觉
在成年晚期个体的各种认知活动中,感知觉的变化最明显。到了成年晚期感知觉显著减退,个体要产生和以前同样的主观感受就需要越来越强的刺激。
1.视觉减退
视觉减退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明适应和暗适应时间延长、对颜色的辨别力下降。
2. 听觉减退
听觉减退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对声音的辨别力下降、对言语的理解力下降。
3.味觉、嗅觉和皮肤觉迟钝
㈡记忆
1.再认回忆好于回忆成绩;
2.内容有关联的记忆和有意义的记忆成绩好于无意义的机械记忆成绩
3.初级记忆成绩好于次级记忆成绩;
4.日常生活的记忆成绩好于实验室记忆成绩
5.内隐记忆的年龄差异小于外显记忆
6.语义记忆的年龄差异小于情境记忆。
㈢思维
老年人有强于青年人的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且这些能力不随年龄增长而减退,但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较青年人有所减退。
㈣智力
根据不同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的确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人的流体智力在成年早期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减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以后不但不减退,反而有所增长,在七八十岁以后才略有减退
心理问题
个性适应模型
赖卡德根据老年人对环境尤其是退休后的社会生活环境或条件的适应状况和适应水平,将个性划分为五种类型。
(1)成熟型
承认并接受老化和退休的现实,并积极参与工作和有关社会活动。
(2)安乐型
承认和接受现在的自我,满足于现状,过着逍遥自在、自得其乐的生活。
(3)防御型
对老化带来的不安和苦恼采取有利的防卫态度,不停活动,企图借此抑制或摆脱由于身心机能老化而带来的不安。
(4)愤慨型
不愿承认或接受自己的老化,因未能达到人生目标而怨恨、绝望,并把自己的挫折和失败归因于他人。
(5)自责型
不承认或接受老化,因人生目标未达到而怨恨绝望,将矛头指向自己,认为死亡并不是严重威胁,而是对悲惨生活的一种解脱。
成年晚期适应模型
以SOC模型为代表,由巴尔特斯提出,成功解决成年晚期个体适应老化的理论模型,老年人必须在有限范围内选择一定数量的目标,集中资源或手段将其实现。当实现目标的手段出现了不可避免地丧失或下降时,为了维持某种功能水平,个体就必须采用相应的策略。
补偿:由于资源丧失引起的一种功能反应
选择:个体对发展方向性、目标和结果的趋向或回避
最优化:指获取、优化和维持有助于获得理想结果
发展任务理论
⒈埃里克森的观点
成年中期处于第七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⒉莱文森的观点
成年危机:可用于指代成年期不同阶段间的过渡期。 此时既往的生活模式结束,人需要在许多新机会中进行选择。成人的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而构成的,发展的问题在于处理现实与可能之间的矛盾,而稳定期与转折期的区别就在于生活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他非常强调成年中期的转折。
⒊古德尔的观点
在每一阶段个体都要克服一个有关父母和童年角色的错误假定,以形成独特的自我。强调个体如何打破童年角色,从和父母的联系中脱离。
(1)逃离控制和离开家庭阶段(16~22岁)
逃离控制和离开家庭阶段是自主性与依赖性相矛盾的时期。 个体要克服的错误假定是"我属于父母,并且认同他们的世界"
(2)建立可行的生活方式阶段(22~28岁)
发展独立性,控制生活,认识到理性未必总会成功,而对生活必须依靠自己。 个体要克服的错误假定是"要像父母那样行事,坚毅忍耐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3)信念危机阶段(29~34岁)
意识到生活不易,理性和情感存在矛盾,开始关注自身深层感受和复杂的自我。 个体要克服的错误假定是"生活是简单和可控制的,我内心没有冲突和矛盾"。
(4)生命危机阶段(34~45岁)
中年人逐渐感受到死亡这一主题,表现出阴暗的一面。 个体要克服的错误假定是"邪恶和死亡是不存在的"。
(5)获得稳定及老成持重阶段(45岁后)
经历中年之后,个体要赋予生活意义,接受生活现状,容忍错误和矛盾。 个体要克服的错误假定是"个人内在的自我指导占据优势,我赢得了我自己"。
⒋哈维格斯特的观点
认为中年期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时期
1.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
2.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3.开展成年期业余活动
4.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
5.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6.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
7.与老年父母相适应。
智力发展
⒈卡特尔的智力理论
⒉智力双重过程模型
巴尔特斯
认为智力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即认知机械成分和认知实用成分,这两种成分在人的一生中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变化轨迹。
①认知机械成分(基础过程)可看作流体智力概念的引申,,主要功能在于负责信息加工问题和问题解决的组织,反映的是神经生理结构的认知操作水平,毕生发展轨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字形;
②认知实用成分(应用过程)可看作晶体智力概念的引申,反映的是文化的作用,其毕生发展将随着知识经验的愈益丰富而不断增长。
⒊智力适应理论
沙伊
认为成年人的智力活动特点与其对环境的适应不可分离,智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发展
⑴获取阶段
儿童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⑵实现阶段
青年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
⑶责任阶段
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责任重大
⑷行政阶段
承担领导责任
⑸整合阶段
老年人的智力活动转向内心世界,重新整合自己一生的经验
心理发展观
23年应用分析
⭐⭐⭐
㈠传统发展观
特色考点
传统发展观把老年期看作丧失期,把老年期心理活动的变化描写成只有衰退而没有发展。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有三点。
1.将人主要看作是一个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将随着机体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机体的衰老而衰退。
2.心理的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的。
3.年龄(时间)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根据,并且是普遍适用的。
评价:传统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衰退的,这符合个体心理变化的总体趋势。 但传统发展观将人主要看作生物有机体,过于看重生物机体的变化和年龄对心理变化的影响,把心理发展看作单向的、不可逆转的,以个体生物机体的成熟期作为心理发展或衰退的临界点,从而否定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而也是不可取的
㈡毕生发展观
14年简答题
高频考点
巴尔特斯
毕生发展观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老年心理变化观,认为衰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延缓的,人们可以采取某些干预策略或措施来改善成年晚期的心理状态或延缓心理衰退。
1.个体的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发展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一个时候发生,即从胚胎形成到衰亡的整个一生都在发展。
2.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与行为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3.任何一种心理或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的方向运动,而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组成的。
4.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
5.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个体发展的任何一个过程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相互作用的产物。
⒍发展是带有补偿的的选择的最优结果
评价:毕生发展观提出的一系列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其强调人到成年期以后,心理仍然继续发展,是正确的、乐观的、应充分肯定的。 但这种理论在强调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的同时,对人到成年期尤其是成年晚期,其心理变化的总趋势是衰退或下降的这一事实,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
人格发展
⑴埃里克森的观点
自我发展是人终生的命题。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决定着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影响着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
①儿童期,在与外界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
②青年期,开始注意本我的存在,并将注意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
③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了自我形成。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其结果是造成新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即自我统一。
(2)荣格的内﹣外倾说
①内倾型,生命力内流占优势,重视主观世界,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之中。跨人后半生后,个体的发展更多表现出内倾性的特点
②外倾型,生命力外流占优势,重视外部世界,好活动、爱交际。人的前半生的发展更多为外倾性。
(3)洛文杰的发展类型说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其发展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自我不仅可以作为客体被认识,而且也可以作为主体发挥调节功能。自我发展过程出现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八种,每种类型代表着自我发展的一种水平,其中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如下四个阶段。这些阶段与年龄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并没有显著的年龄特征。
①遵奉者水平,即按规则行事,只有少数成年人处于这个水平,表现出强烈的归属需要。
②公正水平,也称良心水平。个体遵守规则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和获得群体支持,而是为了自己的选择和评价规则。外在规则已经内化为个体的规则,个体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自我反省开始发展。
③自主水平,能够容忍个人需要与社会规则不一致的矛盾和冲突并面对这些挑战,把现实看成是复杂和多方面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集合体。此阶段的一个独特标志是承认和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④整合水平,是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极少数人能够达到。个体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并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4)控制理论
认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对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模式做了系统论述。个体会对其所生存的环境进行控制,这种控制贯穿于一生当中。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包括两个方面,常交织在一起,根据个体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会发生相互转换。
①初级控制,改变环境的企图,是人的根本愿望。包括两个维度:真实性和功能性。
②次级控制,人类固有的局限使得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控制并不总能成功,于是适应环境并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包括三个维度:真实性、功效、起作用时间。次级控制一般发生在初级控制受阻之后,成年期应用十分广发,比如自我保护归因、目标和激励水平的调整、积极再评价以及向下的社会比较等。
认知老化理论
高频考点
1.加工资源理论
认知加工是否成功进行受到数量有限的加工资源限制,而加工资源直接受年龄的影响。因此,认知功能的老化归因于老年人加工资源的减少。
(1)加工速度理论(PST)
加工速度理论是认知老化研究领域内最为成熟和影响力最大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加工速度减慢是认知功能老化的主要原因,包括感知觉、认知速度的减慢。速度减慢对认知加工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
①对信息的编码较浅和组织程度较低。
②对信息提取的时间延长。
③建立新旧信息关联的速度减慢而造成理解困难。
④影响依赖于早期加工的深层加工的进行。
(2)工作记忆理论
工作记忆理论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巴德利认为,工作记忆的下降是导致认知功能老化的主要原因。工作记忆是年龄与认知变量之间的另中介因子,在认知老化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工作记忆的老化主要是由中央执行功能的衰退引起的。
(3)抑制功能理论
抑制功能理论是指有效的加工不仅需要激活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同时要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信息。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往往就是由于不能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所致。
2.感觉功能理论
感觉功能理论把认知老化归为老年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功能衰退的结果,比如视觉、听觉能力减退。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衰退最早的心理机能是感知觉。
3.执行功能减退假说
执行功能减退假说,指执行功能负责对认知操作进行协调和控制,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广泛。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前额叶是老化最为敏感的一个脑区,并且发现认知功能的老化与额叶皮层功能或执行功能的衰退关系密切。
成年期的生活
⭐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从男女双方结为夫妻组成家庭开始,至夫妻双方死亡导致家庭解体而告终的家庭发展过程。最著名也最常用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式是由格里克提出来的,他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8个阶段。
1.初始期:主要任务是维持与父母、兄妹和同伴的关系,接受教育,发展家庭生活的基础。
2.离家期: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关系,培养工作认同感和经济独立性。
3.婚前期:主要任务是选择伴侣,发展关系,并确定与谁共组家庭。
4.生育前期:主要任务是与配偶形成共同生活的模式,调节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5.家有儿童期:主要任务是为儿童留出空间,初为父母者适应父母角色,帮助儿童发展同伴关系。
6.家有青少年期:主要任务是调整亲子关系并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性,调节家庭关系并关注中年生活和事业问题,承担原生家庭的家庭责任。
7.子女离家期:主要任务是解决中年问题,与子女协商成年发展问题,回归二人家庭,将(外)孙子孙女纳入家庭圈,解决原生家庭父母的身体失能和死亡问题
8.家庭后期:主要任务是应对自身和周围人的身体功能衰退问题,将培养下一代作为维持家庭的中心,重视老人智慧和经验,为即将到来的死亡做准备。
职业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休珀
1.成长阶段(0~14岁)
儿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同时逐步建立起有关职业角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与自我概念联系在一起。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与对工作的态度,了解工作的意义,并积累与未来工作相关的能力。
2.探索阶段(15~24岁)
个体通过打零工或参加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更多地认识自我,并尝试做出职业决策。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将职业期望变成事实
3.建立阶段(25~44岁)
个体已经进入特定的工作领域,努力掌握此领域中职业发展的信息,力图开辟自己在职业中的发展道路,把基本上适应的职业确定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该阶段包括适应期和稳定期,主要任务是:统整各种信息,保持稳定并追求上进。
4.维持阶段(45~59岁)
个体已经在工作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一般不寻求新的职业领域,而是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5.衰退与脱离阶段(60岁以上)
随着生理与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开始淡化职业角色,脱离工作岗位,考虑退休后的生活安排。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适应退休生活,发展新角色或探寻合适的活动来补充退休后的空闲,同时维持自身的能力水平。
职业发展具体问题
㈠职业成熟度
最早由休珀提出,即个体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应发展任务的程度,由四个维度构成:职业规划、职业探索、职业信息、职业决策。
克赖茨认为,职业成熟度是理解职业行为、评估个体职业发展水平的核心,是指与个体年龄相适应的职业行为的发展程度和水准,即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达到社会期望的水准,包括两个维度。
第一,职业成熟的绝对度,个人从探索到衰退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发展进度。
第二,职业成熟的相对度,个人实际达到的发展阶段和他应该达到的发展阶段的相距程度。
㈡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感,是工作者在对其工作及工作相关因素评估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性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个人特征、工作情境、同事关系等
㈢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最早由弗罗伊登伯格提出,专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个体在面对工作的过度要求时所表现出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耗竭状态,包括三个维度。
第一,衰竭:心理资源的损耗。
第二,工作怠慢:对自己的工作不关心并有距离感。
第三,专业自我效能降低:对自己的职业成就做出消极评价。
德莫鲁第提出了工作要求一资源模型,将工作的特征归纳为两点内容,两者共同作用引发消耗与职业倦怠。
第一,工作负荷,涉及特定工作情境下对员工生理、心理、组织、社会方面的诉求。过高的工作负荷会持续消耗个体的身心资源。
第二,工作资源,包括物质、心理、社会、组织等方面,有助于减轻工作负荷影响,激励个人成长并促进工作目标实现。工作资源匮乏会增加完成工作的难度。
临终心理
库布勒·罗斯
(1)否认阶段
认为有关死亡的消息并不真实,或认为死亡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2)愤怒阶段
开始承认死亡,但充满怒气而难以控制。
(3)交易阶段
即讨价还价的阶段,表现随和,希望延长寿命。
(4)抑郁阶段
表现为悲伤,情绪低落,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体验到绝望及悲观、沮丧等抑郁情绪。
(5)承受阶段
听从或承受命运的摆布,接受死亡的严峻现实,死亡即将来临。
初离婚,生儿亲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