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阅读理解
中小学阅读理解思路大纲,通过系统化的梳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阅读思维方式,提高他们捕捉信息、理解文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还是对细节信息的提取,或是对作者意图的推断,本大纲都将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助力学生在阅读理解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编辑于2024-11-06 22:09:48阅读理解
理解标题、分析标题、拟写标题
1. 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1. 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2. 分析标题关键词,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3. 分析标题关键词,分析标題的深层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挖拥深层义。
2. 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作用
内容上
1.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 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构上
1. 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2. 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主旨上
1. 点明(暗示、突出、凸显)文章……主旨
2. 寄托……感情。
表现手法上
1. 运用比喻、双关、象征等手法,设置悬念,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2. 引用古诗词或者歌词、名言,用词新颖别致,富有诗意,富有文学色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模板
××(题目)指……(释义:可以是表层意义,也可以是深层意义),点明(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线索、写作对象、故事环境、主要内容、主旨)。
××(题目)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引用诗句名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新顾含蓄,言简意弦,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想。
3. 能否调换另外一个标题?
①明确表明xx标题能或否。
②从内容、结构、主旨、手法四个角度分析原标题或者新标题的作用和好处。(同上)
4. 请给本文拟写个恰当的标题
思路
1. 找文章线索
2. 明确中心
3. 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
4. 注意反复出现的句子
5. 抓住核心人物
6. 抓住核心事物
7. 抓住核心事件
8. 把握作者情感
9. 要求: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凝括、个性,十字以内。
模板
1. 写人的文章,即“人+性格”(明确写的是谁,是怎样的人)
2. 写事的文章,即“人+做了什么”(明确写了什么事,谁做的)
3. 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可用这个事物为题目
明确记叙顺序
1. 插叙
定义
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有关的另外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两个故事)
作用
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
②解释了……的原因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
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
⑥突出文章主题
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
⑧使文查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2. 倒叙
定义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查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
①开篇点题;
②制造悬念,激发谏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
③引出下文
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3. 顺叙
定义
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作用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②使文章层次次序井然,脉络清楚,自然贯通。
4. 补叙
定义
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
作用
补充说明,进一步突出中心,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行文更严谨。
词语理解及赏析
1. 理解词语的含义
思路:即明确词语本义→揣摩词语语境义→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模板”××”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
2. 加点词指代什么?
思路
①指示代词,要从上下文中找,先往前找,再往后找,而且由近及远地去找,即“取近不取远”。“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
②非指示代词的指代则从理解词义入手,找关键词或关键句,再用“代入法”检验,即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直接代入原句中,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3. 加点的词可否换成“××”?
模板
①回答"可以”或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换了后就变成……
③用原词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调换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4. 加点词可否删掉?
模板
①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②结合句子分析用该词强调突出(限制、说明、修饰)了……,更能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③加点的词如果删掉则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
5. 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思路
词义角度: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表达的情感
词性角度:①判断词性→②词语反映的情形→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事物)形象(特征)、品质【 A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副词:“××”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修辞角度: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模板
”××”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或“××”一词在文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贬词褒用/化动(静)为静(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侬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
6. 鉴赏语言之美
思路
①修辞角度(比喻、借代、拟人……)
②词性角度。动词——生动传神;形容词——生动形象;副词——准确;拟声词——绘声绘色;叠词一富有节奏感
③感情色彩角度。褒贬反用(反语》——讽刺
④表现手法角度见考点十
模板
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 ①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 ②整齐的句式,具有建筑美; 修辞美见考点十九。
句式之美:长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抑扬顿挫; 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炼、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句段的理解和赏析
1.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思路
①抓关键词法。抓住隐含解题信息的关键词,理解其语境义、比喻义、反义(语)、言外之意等再挖掘本意。
②借助修辞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寻找本体,把生动、形象的说法还原为平易朴实的说法。
③返本法。开头、结尾一些含蓄有哲理的句子,分析出本意。
④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总领句: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 总结句: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 过渡句: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理解其内涵。
模板
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揭示中心)+表达的情感
2. 画线句(段)在内容上的作用
模板
这句(段)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突出了表达了/表现了……特点/情感/形象/人物品质,揭示了……道理/表达了……主题。或:用“××”词准确地/形象地/生动地刻画(突出、表现)了××的特点/情感/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模板
①首(句)段: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为下文做铺垫,交代了故事背景/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②中间(句)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的命运。
③结尾(句)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突出中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4. 引用古今名言、古诗词、歌谣等的作用
模板
引用古今名言(古诗词、歌谣)等,增强文学色彩,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作品主题/用于表情达意,抒发作者感情/承上启下,照应、铺垫文章内容。
5. 段落可否删去? 段落可否调换顺序?
模板
不能。 (1)(结构上)第×段与第×段前后照应/是总分关系分总关系,(内容上)交代背景/推动情节/突出中心,若删去就破坏了这种照应/总分(分总)关系,内容上也不能很好地表达主题。 (2)本文是按逻辑顺序(递进、转折、因果、由现象到本质】来写的,若删去(调换),就不符合逻辑顺序了。
6. 句式的作用
模板
①明确是什么句式
②根据句式特点回答表达效果。 A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想念 B.感叹句——便于抒情,感情强烈 C重复句——反复强调,余韵悠长 D长短句——灵活话多变,富有表现力 (这是个××句,具有……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7. 语言风格
模板
平实自然、文采飞扬、口语化(地方语言特色)、幽默讽刺、含蓄深沉、优美典雅、旁征博引、生动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1.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外貌描写
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动作描写
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神态描写
反映人物喜、怒、哀、乐的神态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细节描写
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情态,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示故事情节,创造典型环境,渲染人物……心情,深化作品主题。
模板
“××”句子(段落)运用了……(描写手法),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性格/经历等)刻画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的感情、主题。
2. 分析人物形象
思路
①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②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分折来把握人物的性格。
③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往往暗藏在对人物的描写之中)。
④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都往往决定人物的性格。
⑤通过环境补充人物性格,见考点十一。
模板
分总/总分简析式:××是一个……的人,他做了……事,表现了他……的性格。
3. 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概括文章围绕次要人物写了……内容,为下文……情节或塑造人物形象做铺垫
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④次要人物的品质,丰富、点明、深化了主题。
4. 次要人物“我”的作用
①故事由"我”叙述,真实可信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④"我”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贯穿全篇,使情节集中,脉络清晰
⑤主题更集中,有号召力。
5. 谁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①从内容看,主要写了……事,主要写哪个人物
②从主题看,主要人物做的事,体现了……主题
③从行文笔墨看,主要人物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从人物关系看,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品质。
鉴赏修辞手法
1. 比喻
特点
包含本体和喻体,一般含有“像”“是”"如”“仿佛”“好像”等词语。
作用
①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产生联想
②用来闻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③(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
模板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2. 拟人
特点
把物人格化,把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情感的样子。
作用
赋予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具体的物人格化,达到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的效果。
模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赋予……以人的思想、动作、情感,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3. 排比
特点
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
句式整齐,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抒情,加强表达效果。
模板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或表现了……的特点,整齐优美,气势磅礴。
4. 夸张
特点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有意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
突出特征,引起联想效果,给人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模板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特点),表现了……的情感。
5. 对比
特点
叙述事物的两个方面或将两个事物相对着记叙,常有关键词“比”“好”“多”等表示对比的词。
作用
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鲜明突出。
模板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6. 反复
特点
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重复出现。
作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模板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句子表达的情感)
7. 对偶
特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作用
语言凝练,整齐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模板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发了……情感,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8. 设问
特点
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
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
②启发思考
③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模板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表现了)……的特点(的感情)。
9. 反问
特点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
①态度鲜明;
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模板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10. 反语
特点
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作用
比直白的表达更有力,语气更强烈,情感更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鲜明。
模板
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11. 引用
特点
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用
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模板
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童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表现手法
1. 伏笔
特点
①状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炒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
②状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
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模板
××(句、段、物),表明/表现……,为下文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2. 铺垫
特点
①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以引起读者注意
②铺垫所使用的笔愿往往较多,可谓浓盈重彩。
作用
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模板
通过对……的描写,表现(渲染)了……,突出了……,为下文……做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完整性,更具艺术性,更吸引读者。
3. 前后照应
特点
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代。
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模板
……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 夸张托物言志(象征)
特点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和感情。
作用
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模板
抓住了……与……相似特点,通过对……准确的刻画,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情感
5. 衬托(正衬、反衬)
特点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
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模板
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6. 对比
特点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
作用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模板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7. 烘托渲染
特点
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用衬托或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鲜明突出。
作用
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模板
通过对人物或环境描写,层层铺叙,营造意境,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8.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特点
“扬”指褒扬、抬高。“抑”指向下压、贬低。作者想要褒场(贬抑)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贬抑)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
作用
①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模板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使情节更曲折,形象更丰满。
9. 设置悬念
特点
在文章的某部分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
作用
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模板
先把……抛给读者而不说原因,层层设疑,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10. 以小见大
特点
通过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
作用
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模板
从人们所熟知的……入题,让人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的深刻道理,表达了……思想感情,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11. 卒章显志
特点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作用
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
模板
文末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增加了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
1. 记叙
定义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
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为议论抒情提供依据。
2. 说明
定义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把人物的经历特点表达明白。
作用
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3. 议论
定义
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作用
①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②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
③贯通文脉,紧凑篇结构
④突出中心,揭示主旨。
4. 抒情
定义
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作用
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引起共鸣
②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
③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
5. 描写
定义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作用详见下表。
人物描写
动作描写
又称行动描写,是对人物个性化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用
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情节的发展。
神态描写
对人的面部神情的描写。
作用
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翎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外貌(肖像)描写
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指、打扮以及仪态等。
作用
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身份、社会地位等。
心理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活动(内心惑受、思想斗争……)的描写。
作用
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
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题模板
运用(动作、神态、外貌、心理、语言)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猫写。
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环境,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
④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⑥突出、深化主題。
社会环境
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作用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时代背景),揭示人物的社会关系
②渲染环境氛围,衬托人物心情
③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
④准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特点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作用
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特点
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
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细节描写
特点
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作用
①烘托环境气氛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揭示主题思想
④推动情节发展。
说明文考点
I. 说明对象
1. 说明对象是什么
模板: 本文介绍了×××/说明对象是×××(事物说明文)。 本文介绍了××的×××(事理说明文)。
2.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思路: 事物说明文的特征主要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软硬、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事理说明文的特征主要是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 (要分条罗列)
3. 提炼相关信息
思路: ①抓位置——题目、开头段、段首句、结尾段。
②巧概括——需要划分相关段落层次。
③提炼关键词: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
④抓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多为判断、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⑤点面结合。有时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分布在全文的各个段落,要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⑥要根据分值判断概括要点的数量。
II. 说明循序和结构
1. 时间顺序
定义
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的条理,也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的顺序。
标志
年、季节、月、时间、朝代……
作用
过程清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2. 空间顺序
定义
按照事物的空间结构来说明,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由近及远,从整体到局部等。
标志
方位词,东南西北中、上下左右、内外远近、前后等。
作用
能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
3. 逻辑顺序
定义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常用于事理性说明文。
①从现象到本质
②从原因到结果
③从特点到用途
④从概括到具体
⑤从主要到次要
⑥从一般到个别
⑦从总到分
⑧从整体到局部。
标志
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先、后、然后、最后。
作用
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更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能让读者对……过程(流程)了解得更清楚。
4. 段落顺序能否互换
模板
①不能调换
②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调换后不合逻辑
③与全文的结构布局有某种对应关系,总分关系中分说与前文总说顺序相照应。
5. 划分文章层次
思路
结构划分就按相应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其结构一般是“总一分一总”
①找富有特征的词,如“第一”“接着”等。
②抓关键句子,如中心句、过渡句、段首句、总结句。
③逐段概括。
6. (句)段的作用
作用
①首段:在内容上引出(或交代)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点);增加说明文字色彩(或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②中间段:在内容上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设置悬念。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前文。
③尾段:在内容上总结/补充说明内容,体现说明文的严谨性和完整性。在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开头内容相呼应,使结构更严谨。
III. 说明语言
加点词的作用
模板
①“××”的意思是……
②“××"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③能够激发渎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④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四步完成)
加点词删或换
模板
①不能捌(换)
②因为原词……(意思或内容)
③所换词指……(意思或内容)
④删(换)了后意思(或内容)变成……,不符合实际。
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五步完成)
IV.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 举例子
定义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标志
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模板
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通俗易懂,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 分类别
定义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更有条理性。
标志
一类(种)……另一类(种)……、表序数的词。
模板
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条理清晰地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不同事物特征明了,使事物之间关系清晰,使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突出。
3. 列数字
定义
运用科学严密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标志
数词、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等。
模板
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
4. 作比较
定义
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强调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有对比和类比两种。
标志
比、而、相对于、较…。
模板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 下定义
定义
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或某一概念的内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性说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标志
……是……,这就是……,……叫(作)……,是判断句。
模板
科学、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6. 打比方
定义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打比方,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标志
像……、仿佛……、如……、犹如……。
模板
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7. 作诠释
定义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标志
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
模板
具体解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要说明的事物)通俗易懂,概念清楚。
8. 引资料
定义
引用具体事例、数据、名言警句、诗词、俗语、谚语、神话故事、新闻报道、谜语等,准确说明事物特征,富有趣味,或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
标志
引用经典著作、名言格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名句等。
模板
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引用诗句:该诗句的引用,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 摹状貌
定义
细致描绘事物形貌,生动准确说明事物特点。
标志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有的像……有的像……。
模板
通过描摹……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使文章生动活泼。
10. 列图表
定义
用图画、表格的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具体直观。
标志
图表、柱状图、箭头图。
模板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数字、步骤等加以对比说明,直观、明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11. 注意
(1)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严密,必须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诠释不一定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2)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3)举例子和分类别的区别:举例子是从许多种中列举其中之一;分类别,按照标准,划分完全,无遗漏。
议论文考点
整体感知、筛选整合文章主要内容
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关联词进行分析
中心论点
论点与论题
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判断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有些文章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要记住: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作用或补充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
标志
判断动词“是、不是”,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连词“总之、因此”等。
看位置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开头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一般开头为论点,结尾呼应论点。注意论点是一个态度鲜明的完整的陈述句。)
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一分析问题(本论)一解决问题(结论)
总分式
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里分述各项一般都是并列的。层进式:由浅入深。段与段之间常常有一些递进式的标志“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对照式
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比式。并列式:行文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标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或“从……上看”、"从……上分析”等形式。
开头段作用
①由某现象/事例/名言/做事引出论点/论题,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摆出有错误的论点,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尾段作用
①照应/深化中心论点
②发出……的号召
③提出问题,启发人们去思考/关注某问题。
论据
事实论据
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
模板:用……事例,充分有力地(或:从反面)论证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据
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
模板:引用名言格言/原理,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补写论据
事实模板:人物+行为+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具体结果
道理模板:名言警句、诗词、格言(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特点
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标志:如、比如、例如、譬如等。
作用
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
作用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对比论证
特点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作用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
特点
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作用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道理论证
特点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作者所做的理论分析或阐述等证明论点。标志:“××说”“俗话说”
作用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