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前庭蜗器(耳)
这是一个关于前庭蜗器(耳)的思维导图,耳主要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承担着独特的功能,共同协作完成听觉和平衡的任务。
这是一个关于淋巴系统的思维导图,非常详尽并且简明扼要的梳理了相关知识点。非常值得学习,让你事半功倍,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
这是一个关于视器的思维导图,视器(眼)是一个复杂的感觉器官,负责感受光波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非常详尽并且简明扼要的梳理了相关知识点。非常值得学习,让你事半功倍,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前庭蜗器(耳)
概述
组成
前庭器(位觉器)
蜗器(听器)
分部与功能
外耳
中耳
收集、传导声波
内耳----接收声波和位觉刺激
耳廓
构成:弹性软骨+皮肤
特点:皮下组织少,血管神经丰富
临床:耳垂采血
外耳道
位置:外耳门至鼓膜之间
分部:外侧1/3为软骨部,朝后上;内侧2/3为骨性部,朝前下
结构特点
皮肤薄,皮下组织少
感觉神经末梢丰富,故炎症时疼痛明显
皮肤内有毛囊、皮脂腺、耵聍腺
临床检查鼓膜的方法:成人----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婴儿----向后下方牵拉耳廓(因外耳道短且直,骨膜较水平)
鼓膜
位置、形态
外耳道与鼓室之间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
其中心向内凹陷称鼓膜脐,有锤骨柄末端附着
分部
松弛部
位置:为上1/4的区域
特点:薄而松弛
活体色泽:淡红色
紧张部
位置:为下3/4的区域
特点:坚韧、紧张
活体色泽:灰白色,前下部有光锥
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大部在颞骨岩部内
鼓室(内有听小骨链+两块骨骼肌)
上壁:鼓室盖,为一层分隔鼓室和颅中窝的薄骨板
下壁:颈静脉壁:为一层分隔鼓室与颈内静脉起始部的薄骨板
前壁: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壁上方有咽鼓管的开口
后壁:乳突壁,上有乳突窦的开口,借此口与乳突小房相通
外侧壁:鼓膜壁
内侧壁:迷路壁,即内耳的外侧壁
听小骨
排列:锤骨、砧骨、镫骨
三者借关节形成听小骨链,将声波震动传到内耳
咽鼓管
位置与开口:位于鼻咽部与鼓室之间,其咽鼓管咽口开口与鼻咽侧壁,咽鼓管鼓室口开口与鼓室前壁
小儿咽鼓管特点与意义
较宽、短、水平
咽部感染易波及鼓室,导致中耳炎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小房是颞骨乳突内许多含气的小腔,彼此连通,其前部扩大为乳突窦
内耳
位置: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的颞骨岩部内
内淋巴与外淋巴
内淋巴:充满膜迷路内
外淋巴:充满骨、膜迷路间的腔隙内
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骨迷路
是颞骨岩部骨密质围成的曲折的骨性隧道
耳蜗
位于前庭前方
形态
尖朝前外称蜗顶
尖朝后内称蜗底
由蜗螺旋管环绕蜗轴2.5圈构成
耳蜗内有3条管道,分别为前庭阶、鼓阶、蜗管(属膜迷路)
前庭阶与鼓阶的交通
在蜗底不通
在蜗顶借蜗孔相通
前庭
为骨迷路中部的腔隙
交通
向前通耳蜗
向后经5个孔通骨半规管
骨半规管
为三个“C”形小管,两两垂直,分为前、后、外骨半规管
每管有2个脚
单骨脚
壶腹骨脚(膨大处为骨壶腹)
前、后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
互相通连
膜迷路
是位于骨迷路内的膜性管道和囊,分为蜗管、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彼此相通
蜗管
位置:位于蜗螺旋管内
形态:充满内淋巴,横切面呈三角形
有3个壁
上壁:前庭膜(蜗管前庭壁)
下壁:称螺旋膜(基底膜),其上有听觉感受器称螺旋器(Corti器)
椭圆囊、球囊
位置:前庭内
球囊:居前下方,较小
椭圆囊:居后上方,较大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为位觉感受器,分别位于椭圆囊、球囊
感受头部静止时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
膜半规管
骨半规管壶腹骨脚内的膜半规管亦膨大称膜壶腹
壶腹嵴:位于膜壶腹壁上,为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声波的传导途径
空气传导: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前庭膜→蜗管内淋巴→螺旋器→蜗神经→中枢
骨传导:声波→颅骨→骨迷路→外淋巴→内淋巴→螺旋器→蜗神经→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