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北体体科所考研生理学应用篇
这是一个关于北体体科所考研生理学应用篇的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4-11-11 13:25:03生理-应用篇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分类
闭式运动技能特点
不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动作🙇🏻♀️
周期性重复动作(田径、游泳🏊🏻♀️、自行车🚴🏻♀️)
反馈信息只来自本体感受器
开式运动技能特点
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动作
多样性/非周期性(球类🏀、击剑🤺、摔跤🤼♂️)
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
运动技能与运动条件反射区别:复杂性、链锁性、本体感受性
运动技能的学习进程
三个阶段:
泛化(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
分化(😍分化抑制得到发展)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
巩固(动作准确,优美)与自动化(暂时为无意识)
动作自动化的生理基础:大脑皮质(第二信号系统)
影响运动技能学习发展
运动和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动机:倒U字形曲线关系
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应激水平(赛前紧张、疲劳)
身体素质:协调、柔韧、力量、平衡和灵敏
感觉机能:本体感觉,视觉,听觉与本体感觉,位觉与本体感觉、皮肤感觉与本体感觉内脏感觉
反馈
分类
不同信息来源
固有反馈(提供瞄准信息)篮圈、箭靶
非固有反馈(外部提供信息反馈)教练语言动作
😝
同步反馈(对方来球)
终末反馈(动作结束后即刻)
作用
提供信息
强化学习
激发动机
过量使用会产生依赖
教学方法
渐进式分解式教学与整体教学
重复式(每组之间间歇 负荷强度较高)与持续式(负荷强度不很高)教学法
固定练习与变换练习
比赛教学法与模拟教学法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过量氧耗
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的氧量
氧亏(运动时,机体摄取氧量<实际需要氧量)
过量氧耗(恢复期机体耗氧水平>运动前耗氧水平 无氧>有氧)
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体温升高
儿茶酚胺↑
恢复期磷酸肌酸(CP)的再合成
恢复细胞内外Ca钙离子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也↑细胞膜钠-钾泵活动的作用
最大摄氧量(男子♂3~3.5L/min;女子♀2~2.5L/min)
测量方法
P315直接测量法:跑台运动实验、功率自行车运动实验(强度递增的运动)
间接推算法
Astrand-Ryhmin列线图法(亚极量运动 心率)
Cooper实验(全力12min跑)
Fick公式法(VO2max=Q心输出量(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
摄氧量峰值(peak VO2)取决于受试者的感受
影响因素
肺通气与换气
血液🩸及循环系统运输氧气
肌组织利用氧
其他(遗传、年龄40、性别和运动训练)
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
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
选材的生理指标
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乳酸阈
测定方法
乳酸阈测定(连续采集每一级运动负荷时的血样🩸耳垂/指尖末梢血)
通气阈测定(渐增负荷运动 气体分析仪)
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最大摄氧量与乳酸阈的区别
最大摄氧量 受通气机能、心血管、肌肉的影响(中长跑的选材指标)
乳酸阈 同肌组织代谢关系更为密切(受训练影响更大)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常用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
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机能的稳定性
改善参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关系
提高心肺功能及最大摄氧量,引起慢性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肌红蛋白有所增加
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完成的总工作量大、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高原训练法
无氧工作能力
生理基础
能源物质的储备(ATP和CP的含量、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最大氧亏积累
检测方法
无氧功率
撒扎特纵跳实验
玛加利亚-卡拉门台阶实验(助跑距离为6米,第三阶和第九阶台阶下安装压力垫)
温盖特实验(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
恒定负荷试验(20%坡度的跑步机上约13km/h的速度跑步)无氧做功能力与400米跑成绩有较好的相关性😊
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最大氧亏积累、最大血乳酸水平)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短时间,高强度的重复练习)
最大速度/练习时间≤10秒 休息间歇≥30秒,以60秒或90秒的效果更好 成组练习后组间的练习不能短于3~4min
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最大乳酸训练(12~20mmol/L)练习强度和密度较大,间歇时间要短 练习时间>30秒,以1~2分钟为宜
乳酸耐受力训练(12mmol/L)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身体素质
力量素质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8
“肌源性”因素
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肌纤维类型
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最适初长度,肌小节为2~2.2微米)
“神经源性”因素
中枢激活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年龄与性别
体重
力量训练应遵循的原则4
大负荷原则
专门性原则
练习顺序原则(先大肌群,多关节,大强度,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
合理间隔原则(超量恢复)较小力量训练→第二天;中等强度→隔天;大强度竭力训练→一周1~2次
肌肉力量训练手段的生理学分析
抗阻力练习
等长练习静力性练习(神经细胞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兴奋)发展最大肌力💪🏻“关节角度效应”
向心练习(神经肌肉的兴奋与抑制交替进行)
离心练习(有利于发展肌肉力量和横断面积)易急性肌肉疼痛和延迟性肌肉酸痛
等速练习动力性肌肉力量(训练器产生的阻力🦁始终与用力大小相适应)
电刺激
震动训练
发展最大肌力💪🏻与发展肌肉耐力训练的不同
速度素质(ATP-CP)
包括3
反应速度(反射弧)
动作速度(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位移速度
步长(肌力大小、肢体长度以及髋关节的柔韧性)
步频(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灵活性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以及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
训练方法
提高运动速率的训练(牵引跑、在转动跑台上跑和顺风跑)
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10秒内短距离反复疾跑)
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发展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平衡
生理基础:位觉器官、本体感受器、视觉器官、身体机能状态
训练
前庭功能训练:被动训练法(过山车、电动转椅),主动训练法(空翻、弹力蹦床),综合训练法
本体感觉功能训练
视觉器官功能训练
评定
睁眼动态平衡测验(3.8cm宽平衡木上往返4次)
睁、闭眼静态平衡测验(优势脚在2.5cm宽木板上站立,再闭眼)
金鸡独立测验
头手倒立测试
平衡仪测验
灵敏
生理学基础4:
大脑皮质的机能状态
感觉器官、肌肉的功能状态
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其他因素(年龄、性别、体重和整个机体功能状态)
训练
运动的专门性
结合力量、爆发力训练
结合反应训练
避免疲劳时进行灵敏训练
评定
传统测试方法:立卧撑测试、侧跨步测验、象限双脚跳测验
灵敏测定仪
柔韧
生理学基础
关节的结构特征
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
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
中枢神经的协调功能和肌肉力量
训练
牵张练习(冲击性、静力性[肋木屈体压腿])
PNF练习
训练原则6:以关节结构为依据、要与准备活动相结合、掌握合理的柔韧发展水平、热身与循环渐进、柔韧性练习与力量训练相结合、加强儿童少年期的训练
评定
简易测量方法:直立体前屈测试、颈部柔韧性测验、旋肩测验、背伸测验、髋关节柔韧测验、膝关节柔韧测验、小腿内外旋测验、踝关节柔韧测验
精准测验法:角度测量器测量法、等速测力系统测定法
协调
生理学基础
神经
肌肉
感知觉:👁视觉、👂🏻听觉、前庭器官、本体感受器(牵张反射、腱反射)
运动性疲劳
产生机理6:
衰竭学说/能源耗竭学说
堵塞学说/代谢产物堆积学说(肌肉组织)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pH值下降,血浆渗透压改变)
保护性抑制学说(大脑皮质 γ-氨基丁酸↑)
突变理论(能量消耗、力量下降、兴奋性丧失)
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破坏细胞结构)
发生部位
中枢性疲劳
脑细胞工作强度下降:(ATP水平明显↓,血糖含量↓,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ADP浓度↑,ADP/ATP比值↑,γ-氨基丁酸、脑干和下丘脑5-羟色胺[5-HT]浓度显著↑,脑胺含量明显↑)
运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许旺氏细胞兴奋↑而抑制脊髓α运动神经元发放神经冲动
外周性疲劳
神经-肌肉接点(接头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细胞膜(完整)
收缩蛋白
兴奋-收缩脱耦联(ATP含量↓,自由基生成↑,Ca钙离子代谢异常)
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征和原因P372
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短跑):中枢神经系统机能↓,CP耗竭引起ATP转化速率↓)
短时间次最大强度运动(800米跑):肌肉和血液中乳酸大量堆积↑,pH值↓
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长跑):体温↑,肌糖原和肝糖原大量消耗↓,血糖浓度↓,工作肌氧气供应↓,神经系统活动能力↓,内环境稳定性失调
静力性运动(马步、平衡):中枢系统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以及过度憋气导致心肺功能↓
技术动作的复杂程度和变化
儿童少年易疲劳
原因
特点
判断(生理指标)
测定肌力
骨骼肌力量测试(握力和背肌力)
呼吸肌耐力测试(连续测定5次肺活量)
测定神经系统和感觉机能
两点辨别阈:皮肤感觉
闪光融合频率(FFF)视觉
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
膝跳反射阈
血压体位反射
生物电
肌电图(EMG):神经系统及骨骼肌机能状态 疲劳时,积分肌电幅值、均方根振幅↑;平均功率频率、中位频率↓;电机械延迟延长
心电图(ECG):心肌疲劳,S-T段下移、T波下降/倒置
脑电图(EEG):疲劳状态,慢波明显↑
主观感觉: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6-20
测定运动中心率:基础心率(清晨、清醒、起床前静息状态)运动后即刻心率(运动中心率,随运动强度↑而↑) 恢复期心率(心率恢复快慢)
其他指标
肌肉硬度
生化指标:血尿素、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T/C)、血乳酸、尿蛋白、尿胆原(血红蛋白分解的代谢产物)
教育学观察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1.赛前状态
机制:自然条件反射
类型
🔥起赛热症(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 精神过度紧张、四肢乏力、全身微微颤抖、喉咙发堵、寝食不安、呼吸短促、尿频)
🧊起赛冷淡(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低 超限抑制 情绪低落、全身无力、反应迟钝、对比赛/训练冷淡、主观上不愿意参加/运动训练)
准备状态
调整
不断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
多组织运动员参加比赛、模拟/观看比赛
根据运动员赛前状态安排适宜的准备活动
按摩
随时了解运动员的思想状况,足够睡眠、合理调整膳食结构
准备活动(人为的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
生理作用(目的6)
提高机体调节能力
提高机体有氧工作能力
提高体温和代谢水平
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
提高机体散热能力
调整赛前状态
生理机制:在神经中枢相应部位留下⭐️兴奋性提高的“痕迹”→正式比赛时中枢神经处于良好兴奋状态
注意问题:一般性准备活动强度为45%O2max,心率100~120次/分为宜,持续时间10~30min
2.进入工作状态
原因(运动时生理上惰性)
反射时
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支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传导兴奋速度较慢
兴奋传导途径中突触联系较多,需时较长
内脏器官,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更为重要,调节过程比单纯神经调节慢
影响因素:运动强度、运动性质、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准备活动、个人特点以及当时机能状态 (儿童少年😍<成人 进入状态时间)
😈极点(中长跑):持续时间较长的距离运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功能不能满足运动器官需要,出现一些😭难受的生理反应 (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良生理反应逐渐减轻/消失 标志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
3.稳定状态
真稳定状态:(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运动 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假稳定状态:(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运动 需氧量>最大摄氧量)
4.运动性疲劳
5.恢复过程
阶段(一般规律)
运动时(消耗>恢复)
运动后(消耗<恢复)
超量恢复(运动量 膳食)[恢复时间速度 CP>肌糖原>蛋白质>脂肪]p393应用
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磷酸原(恢复速度最快)
肌糖原(取决于运动模式和膳食)
氧合肌红蛋白(运动后几秒钟即可完全恢复)
乳酸再利用(工作肌中乳酸穿梭、血管的乳酸穿梭)
促进措施
运动性手段(整理活动、积极性休息)
睡眠(训练期间,睡眠≥8~9h,并安排1~2h午睡
消除疲劳的营养学手段(力量💪🏻: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 速度:糖、蛋白质、维生素B和维生素C 青少年:食用肉类🥩、鱼类🐟、蛋类🥚、奶类🥛、豆类→补充蛋白质 运动后多食用碱性食物:奶类🥛、动物血液、水果🍏、蔬菜🥬、豆制品等)
消除疲劳的中医药手段:汤剂内服法、汤剂熏洗法
盐水浴:浓度1~3g/L,水按摩15~30min,每周2~3次
心理手段
其他:按摩、负氧离子、热水浴、理疗、针灸、热敷、吸氧和气功等
整理活动:剧烈运动后,进行3~5min整理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乳酸的消除和利用
P389人体运动时心肺功能变化规律曲线
动员阶段 (第一拐点 稳定阶段 第二拐点 疲劳阶段)运动终点恢复阶段
特殊环境与运动
高原环境
高原应激:肺通气量(肺通气过度)、心血管反应、最大摄氧量(1500米VO2max开始↓) 高原反应症(脑缺氧)
高原训练
生理学适应
呼吸系统(最初反应 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加大)
血液系统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1600~2500米]
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滤过率和变形能力↑,安静时 红细胞渗透脆性和电泳时间、血液黏度、血沉 比一般人↓
红细胞变形能力↑
血乳酸:初到高原,血乳酸浓度↑;高原训练适应后,血乳酸浓度↓“乳酸矛盾现象”
心血管系统(每搏输出量没有变化 高原居民肺循环血压较高)
😝骨骼肌
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和酶活性:毛细血管密度↑,氧化酶活性↑、糖酵解酶活性↓
肌红蛋白浓度↑
肌肉缓冲能力(低氧)
体重和体成分(瘦体重和脂肪↓ 肌纤维变小→缩短氧气从毛细血管到线粒体的距离
免疫系统(长跑 高度)
内分泌系统
儿茶酚胺↑
血清睾酮↓和皮质醇↑
代谢能力:提高有氧代谢能力(最大摄氧量 初期↓ 中后期↑)
高原训练要素
适宜海拔高度(2000~2500米)
适宜训练强度[关键](4原则 运动员训练水平、比赛强度、和下高原和强度衔接、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阶段)
训练持续时间(3~8周)
出现最佳训练效果的时间(长跑:下高原后4~5天,中长距离10~14天,短距离20~26天 游泳🏊🏻:5~6周)
高原训练方法:高住高练法、高住低练法✓(大的训练量和强度)、低住高练法、低住低练法(亚高原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法、模拟高原训练法
热环境
热应激生理反应
心血管反应:心率↑,最大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P409和最大摄氧量↓
排汗增加
尿量变化:↓或无尿
内分泌变化: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汗腺对Na钠离子重吸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代谢变化:乳酸过早堆积P410、糖原储备量↓
耐力下降:生活工作最适宜温度18~24℃,短跑、跳跃、投掷项目27~28℃,马拉松15℃↓
热服习(生理反应3)
排汗阈值↓、排汗率↑、排汗能力↑
肾脏和汗腺对Na钠离子重吸收↑
心功能改善,每搏输出量↑(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及动脉血压基本保持不变)肌肉血流量↑
热病及预防
脱水
热痉挛:肌肉痉挛、排汗多和疲劳,体温正常(无机盐丢失)
热衰竭:虚弱、脉搏加快、直立时血压低、头痛和头晕,排汗稍减少,体温升高(通常低于39.5℃)
中暑:排汗停止,皮肤干燥而发烫,体温升高至41.5℃以上,虚脱、意识丧失
预防:合理补液(少量多次)和预防过度脱水 (运动前20min喝400~600ml冷水 体重↓1公斤→脱水450ml)
冷环境
冷应激
机体的散热:与风速和湿度有关
两种调节机制,防止体温下降
通过寒颤以增加代解产热
外周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
温度每下降10℃,神经传导速度降低15m/s 局部温度为8~10℃时,神经传导完全阻滞
冷服习
冷适应基本特征
寒颤产热减弱
外周血管收缩反应减弱
评定人体对冷服习三种基本方法
测定产生寒颤的皮肤温度阈值
测量手和足的温度
观察在寒冷中睡眠的能力(去甲肾上腺素)
水环境
影响
能力代谢(水中活动能量消耗较多 水的导热性大、水的密度大)
呼吸机能(肺活量大 游泳运动员🏊🏻)
心血管机能(静脉回流量↑)极限强度游泳🏊🏻♀️时 心率❤️低于 极限强度跑🏃🏻♀️
适应4:
刚入水(发白阶段)
发红阶段
发抖阶段
发紫阶段(小动脉收缩,小静脉扩张 血液滞留在皮下静脉)
微重力
机体适应
肌肉(慢肌↓,快肌↑)
骨骼
心血管系统(血浆容量↓)
内分泌系统(肾上腺功能↑,性腺、甲状腺、甲状旁腺和胰岛功能↓)
免疫系统(明显抑制)
体重和体成分↓
问题
肌肉力量↓
体位性低血压
空间运动训练
水下环境
潜水(深度限制 肺总容量大与余气量比值小(TLV/RV)潜得更深
减压病(事先选择减压方案)
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意义
运动员选材的科学依据
客观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
预测运动成绩
监控运动员合理膳食和营养
测试指标
运动系统测试指标:肌力💪🏻(最大肌力、爆发力和肌肉耐力)、肌电图、关节伸展度
心血管系统测试指标:心率监测(基础心率、安静时心率、运动时心率、运动后心率)、血压P426、心电图监测
呼吸系统测试指标:肺活量、连续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
能量代谢系统测试指标:有氧代谢能力(最大摄氧量、PWC170、乳酸阈)、磷酸原代谢能力、糖酵解代谢能力
神经系统及感觉机能测试指标:两点辨别阈、闪光融合频率、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脑电图
身体形态学指标的测定:体重、身体成分(😍水下称重法、皮褶厚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法、体重指数法、超声测定法、核磁共振测定法、双光子X射线扫描法)、其他形态指标测试(身高、坐高、🐻胸围、腰围、臀围)
其他机能评定指标:血乳酸、尿蛋白、血红蛋白、血尿素、睾酮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
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理学特征
骨骼(力量性项目 骨密度高 耐力性运动项目 骨密度低)
骨骼肌(肌肉功能性肥大、肌肉力量增加)
血液循环(耐力项目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
呼吸机能(肺活量高 呼吸频率↓,呼吸深度↑)
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理学特征
开始运动时:机能动员快
定量运动负荷:肌肉活动程度较小 心肺功能变化亦较小
最大运动负荷:高的机能水平
运动结束后:机能恢复快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结合教练员训练周期的安排 制定机能评定计划
结合项目和运动员特点 进行有层次的机能评定工作
基本机能测试(晨脉、血压、体重)
进行系统生理指标测试
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研究,解决训练实践中常遇到的问题
机能评定工作标准化
建立重点运动员机能评定档案
建立运动员机能测试、比赛测试及训练计划数据库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运动量的三要素(多途径、多指标、多学科),遗传及年龄性别因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
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两个突增阶段:胎儿期、10~12岁)
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的不平衡
影响因素6:营养、疾病、气候和季节(春季身高增长最快 秋季体重增长最快)、社会因素、遗传因素、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
运动对体格发育的影响(身高、体重和胸围)
运动对骨骼、肌肉系统发育的影响(骨端骺板)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游泳🏊🏻♀️)
运动对肌力的影响💪🏻↑
运动对神经、内分泌和免疫机制的影响(提高神经系统工作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甲状腺素、性激素等)
划分儿童少年年龄阶段
婴儿期:出生后28天~1岁
幼儿期:2~3岁
学龄前儿童:4~6岁
学龄儿童:7~12岁
少年期:13~17岁
青年期:18~25岁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
骨骼与关节
特点
软骨成分较多 水分和有机物质(骨胶原)多 无机盐(磷酸钙、碳酸钙)少 骨密质较差,骨富于弹性而坚固不足
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后,关节囊及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周围肌肉细长,关节活动范围>成人 牢固性相对较差,在外力作用下易脱位
体育教学或训练
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全面的身体锻炼
力量训练时应注意负荷的重量
应预防关节损伤的发生
肌肉
特点
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少,收缩功能较弱,耐力差,易疲劳
速度:躯干肌>四肢肌,屈肌>伸肌,上肢肌>下肢肌
💪🏻肌力增长:女孩👧🏻♀️15~17岁;男孩👦🏻♂️18~19岁
体育教学或训练
根据年龄特点安排运动负荷(10岁以前,抗体重练习;12~13岁,抗阻力量练习;15~18岁,增加阻力或负重)
根据激励发展规律安排训练
血液循环
特点: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性腺、甲状腺分泌旺盛,血压明显升高
体育教学和锻炼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负荷量不宜过大)
正确对待“青春期高血压”(收缩压较高≤150mmHg,舒张压在正常范围)
呼吸系统
特点:呼吸肌力较弱、呼吸表浅、呼吸频率快
体育运动
呼吸道卫生
呼吸与运动动作配合
多采用发展有氧代谢为主的练习
神经系统
兴奋和抑制过程特点:发展不均衡 神经细胞工作耐力差,易疲劳;神经过程有较大可塑性,疲劳消除较快,恢复也快
两个信号系统特点 第一信号系统(儿童时期) 第二信号系统(9~16岁进一步发展,16~18岁 发展到相当水平,两个信号系统相互关系更加完善)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身体素质的自然生长
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身体素质增长速度快的年龄阶段)
其他
男性♂️、女性♀️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
青春发育期:女孩肌肉发育慢于男孩(雄性激素的同化作用)
女性肌肉力量💪🏻弱于男性,脂肪的氧化能力亦较男性弱
骨骼重量较男性轻,抗弯能力差,但韧性较佳 (脊柱椎骨间软骨较厚 上体长而窄 下肢短而粗→身体重心低且稳定性高 有利于完成平衡动作)
女性♀️运动员“三联征”
具体表现:膳食紊乱、闭经和骨质疏松
原因:核心和起始是饮食紊乱,由于代谢紊乱和低雌激素水平诱导的闭经,骨钙沉积不良、骨密度低下→骨量降低和骨质疏松(与运动项目高度有关 越野跑、体操、游泳🏊🏻♀️是发病率最高的项目)
制定处方的要素
对受试者健康状况、体力水平和运动能力等进行较全面了解后,便可制定运动处方
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负荷强度(安全界限和有效界限)、运动时间及时间带、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
糖尿病运动处方
禁忌症7
空腹时易发生低血糖
应用胰岛素和降糖药常发生低血糖者
严重的1型糖尿病或血糖>16.8mmol/L者(血糖>14mmol/L者应减少活动,增加休息,避免运动诱发酮症酸中毒
并发糖尿病足、眼底病变、高热、严重呕吐、腹泻、急性感染
并发高血压,收缩压常超过26.7kPa、舒张压常超过13.3kPa者(运动时血压上升,增加玻璃体和视网膜出血的可能性)
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者(运动时心脑负担加重,血浆容量减少,血管收缩,有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危险
糖尿病肾病者(肌酐>176mmol/L,运动使肾血流量减少,使病情加重)
针对人群:2型糖尿病肥胖效果较好
心血管运动负荷实验在制定运动处方中的意义
评定受试者的心血管机能,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条件允许时可测定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心率等指标,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定量依据
对于已确认有心血管疾病者,通过彻底的医学检查,排除运动试验的禁忌症,方可进行运动试验 220-年龄→最大心率
运动项目
田径:短跑(磷酸原)、中长跑(糖酵解 有氧)、跳跃项目、投掷项目
竞技体操
球类运动: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
游泳🏊🏻♂️
重竞技运动: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拳击和散打
冰雪运动❄️
武术运动:套路运动形式(拳术、器械、对练、集体演练)搏斗运动形式(散打、太极推手、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