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脑的故事》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由大卫·伊格曼撰写的脑科学普及读物,旨在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配图,向读者展示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本书被评价为脑科学领域的“《时间简史》”,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前沿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大脑的窗口。这本书不仅适合作为科普读物,也适合作为专业人士的参考书籍!
编辑于2024-11-11 17:49:50作者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因此,这本书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解独到,论述缜密,体系完整,堪称国内首部“舆论世界的哲学”。寄望每一个通过舆论改变人生或摆脱困境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是一本管理类的书。作者艾伦范恩在书中提供了帮助企业员工提升表现的教练方法——GROW模型。此模型由四个步骤组成,每个步骤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了GROW这个词:目标(Goal):我们想做的事;现状(Reality):我们所面对的状况;方案(Options):我们如何从现状到目标;行动(WayForward):我们想采取的行动。作为管理者,想要提升员工的绩效表现,首先需要确立目标,然后反观现状,为员工消除干扰,创造能够让他们专注的环境,只有这样,员工的绩效才能有大幅度的提升!
很多人虽然多年坚持学习,却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读书 、记忆、写作······没有摸索出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本书层层深入,把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和对学习高手的观察,结合心理学及脑科学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高效的学习理论分享给我们,配合操作性很强的学习建议,帮助我们成为更有 章法、更有智慧、真正的学习者!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作者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因此,这本书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解独到,论述缜密,体系完整,堪称国内首部“舆论世界的哲学”。寄望每一个通过舆论改变人生或摆脱困境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是一本管理类的书。作者艾伦范恩在书中提供了帮助企业员工提升表现的教练方法——GROW模型。此模型由四个步骤组成,每个步骤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了GROW这个词:目标(Goal):我们想做的事;现状(Reality):我们所面对的状况;方案(Options):我们如何从现状到目标;行动(WayForward):我们想采取的行动。作为管理者,想要提升员工的绩效表现,首先需要确立目标,然后反观现状,为员工消除干扰,创造能够让他们专注的环境,只有这样,员工的绩效才能有大幅度的提升!
很多人虽然多年坚持学习,却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读书 、记忆、写作······没有摸索出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本书层层深入,把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和对学习高手的观察,结合心理学及脑科学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高效的学习理论分享给我们,配合操作性很强的学习建议,帮助我们成为更有 章法、更有智慧、真正的学习者!
《大脑的故事》 读书笔记
书籍信息
作者: [美]大卫·伊格曼
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律等方面的权威人物
获美国神经科学学会科学教育家奖,该组织是世界上影响极大的神经科学组织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9-4
相关书籍推荐
《减压脑科学》
《考试脑科学》
《大脑幸福密码》
一、我是谁
人类大脑为什么不做预设
硬接线:生态系统特定生态位下有预先设定好的大脑,但无灵活性
现场接线:大脑一开始发育不完全,要经历漫长时间适应环境,可塑性强
你是怎样成为你的
儿童脑细胞数量和成人一样
婴儿神经元独立,后一半突触消失
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
大脑的发育环境如果没有情感关爱和认知刺激,发育会不正常
一旦进入安全关爱环境会恢复
恢复程度与年龄有关
两岁前得到很好恢复,两岁后有所改善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
更具自我意识
成人习以为常
大脑前额叶皮质被激活,社交场合尤为激烈
更爱冒险
伏隔核:与寻求愉悦有关,对奖励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反应(与成人一样活跃)
眶额皮质:与决策、注意和模拟未来有关(青少年未发育与成人一样)
更容易受同伴影响而行动
参与社交考量的区域(如内侧前额叶皮质)跟把动机转换成行动的其他脑区(纹状体及其相关网络)有更强烈的耦合
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
大脑25岁基本转换完成
经历的一切都改变着大脑
训练能加强大脑那一区域
大脑由于疾病或损伤发生了变化也会改变我们是谁
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
7年左右身体每个原子会彻底被取代
记忆令你成为你而非别人
记忆褪色
神经元数量有限,而其他记忆要求它们不断与其他神经元连接
记忆的敌人不是时间,是其他记忆
记忆可塑性:过去可能是重构
记忆的目的不光是记录以前发生的事情,还让我们能设想未来
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
心理和经验因素决定了是否会出现认知损伤
认知锻炼(保持大脑活跃)有保护作用
消极心理导致认知衰退,积极心理有保护作用
社交活动、体力活动也有保护作用
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
你是什么人,取决于你的神经元每时每刻正在干什么
意识:感知到自己存在,体验万物的感觉
有意识(醒着)
神经元间用复杂、微妙、基本独立的节奏进行协调时
无意识(睡着)
神经元更为同步
意义:某件事情对你的意义,就寓于你基于整个人生体验史建立起来的联系网之中
二、我们如何感知世界
我们看到的都是大脑“创造”出来的吗
感官体验到的东西都是大脑中电信号加工
比较各个不同感官输入的信号,检测神经电活动模式,对“外面有什么”做出最准确的猜测
“看”也需要练习吗
感官接受信息 转换成我们理解的世界 需要各个感官信息的交叉互动
单单的失明后恢复视力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其视觉已被其余感官接管
视觉是一种全身性体验 只有经过训练,进入大脑的信号才能被理解,这就需要交叉参照我们的活动和感觉输入提供的信息
只有这样,大脑才得以阐释视觉数据真正的含义
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
人的感知要求大脑对不同感官数据进行比较
大脑从感官中收集完了所有信息才构建出“发生了什么”的情况
意识觉知落后于物理世界
但大脑是以不同的速度处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数据的,对时间的把握不同
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
大脑以感官提供的数据为基础,但并不依赖于这些数据
远在大脑接收来自眼睛和其他感官的信息之前,它自己就在生成现实
这一现实叫作内部模型
视觉皮质到丘脑的连接是丘脑到视觉皮质的十分之一
“看”,只在较小程度上取决于进入眼睛的光,更多是取决于脑子里已经有的东西
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不是每一刻都在利用感官不断从头重建现实,而是用大脑已经构建起来的模型跟感官信息相比较,对模型不断精炼
内部模型基于“外在世界是稳定的”假设来运作
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
大脑不提供完整画面
大脑运转起来太消耗能量了
人体消耗的能量中 ,20%都用来为大脑提供动力
所以大脑会努力按最节能的方式运作
人目光投在某样东西上,并不一定就看到了它
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
在外部世界,颜色不存在
颜色是对波长的阐释,只存在于大脑内部
每一种生物都获取着自己的现实片段,并认为是整个世界
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
通感是大脑感官区域之间串扰的结果
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
精神疾病大多是大脑功能紊乱的病症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
受到威胁时,杏仁区将大脑全部资源用于当下的记忆
记忆目的:追踪重要事件,如果再碰到类似情况,大脑会有更多信息可用来求生
感到时间变慢是回想出现的现象,实际是读取记忆时 当时记忆特多
三、谁说了算
无意识
无意识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吗
有意识的”我“是大脑中极小部分,无意识(如喝咖啡)现代科技很难做到且要消耗极大能量
“熟能生巧”是怎么回事
通用认知软件(不熟时)
意识层面(有意识),慢且耗能
大脑调征前额叶皮质、顶叶皮质和小脑等
专门认知硬件(熟时)
意识层面之下(无意识),快且节能
更甚者神经回路在脊髓
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
做很熟的事时:无意识大脑能够高速运转,而意识大脑慢得跟不上
心流状态时:大脑进入”额叶低功能“无意识
“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
大部分行为是看不见的心理活动的产物
大脑收集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恰当地引导你的行为
你的意识是否参与无关紧要,而且大多数时候意识并不参与
大多数时候,你并不知道大脑替你做出了决策
轻轻地指点无意识大脑,其影响力远胜于直接的强制执行
有意识
意识到底有什么用
应对意外作出反应
解决大脑内部冲突(做决定)
意识的控制力到底有多大
做决定时依据的一辈子的历史(因为神经元不独立)
人类真的有自由意识吗
我们从直觉上相信自己选择的自主性,哪怕实际并不自主
大脑无比复杂,这意味着,实际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预测的
四、我怎样做决定
做决定时,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神经元通过动作电位交谈
感知双稳态
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
做决定时,一个选项所包含的神经元跨越大脑不同区域
每个神经元,本身跟薄荷没有多大的关系,事实上,每个神经元都要在不同时间、在各个不断变化的群集里扮演诸多角色
但当这些神经元在这一特定的安排之下全部活跃起来,这就是你大脑里的“薄荷”
左右脑割裂:哪怕意识统一,大脑内也是充满着冲突
情绪对大脑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
同一决策设置不同语境,大脑参与调用解决问题的区域会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情绪对大脑做决定有很大影响
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
做决定需要大脑与身体密切沟通
大多数情境里包含许多细节,无法单纯依靠逻辑做决定
为引导这一过程,要精简概括:这让我我感觉怎么样,从而做决定
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
决策包含对未来的预测
人类试图达到奖励最大化
大脑模拟不同情况,估计出潜在未来会带来什么奖励
最终选择取决于奖励系统对每种情况分配的价值
大脑的关键任务是预测
需要从过去不断学习,更新对世界的评估
腹侧被盖区、黑质负责释放多巴胺,矫正评估
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
“此刻”妨碍对未来做出决策
现在比未来更具诱惑
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
知道未来的自己会受诱惑,所以提前把约束安排好
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
未雨绸缪有时无用
做决定取决于每时每刻发生变化的身体状态
“自我损耗‘:意志力是有限的
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
药物侵入改变了大脑奖励脑回路
改变奖赏回路:让瘾君子知道再吸毒一定会迅速遭受惩罚
冲动控制能力差
停下来思考未来后果,提前模拟
五、我需要你吗
有真人电影,为什么还要看动画片
数量众多的大脑回路都是跟其他大脑相关的
我们是重度的社会生物
大脑社会模式生来就有且程度高:迅速判断敌友是生存基石
爱将无意义的个体拟人化 爱讲故事
婴儿阶段就能够判断他人友恶
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
人会不由自主用面部肌肉模仿所看到的表情
缺乏来自自己面部肌肉的反馈,他们解读他人表情的能力也变差了
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
疼痛网络:疼痛激活了大脑不同区域,一同运作
疼痛网络对我们与他人的联系至关重要
他疼痛时自己的疼痛网络大部分会被激活
共情:可以预测对方接下来要做什么,但精确度有限,很多时候只是以己度人
切断人际接触
极端:动物—植物—幻觉
自我不存在于真空,人存在于世界中
受排挤:疼痛网络被激活
社交疼痛和身体疼痛激活了相同的大脑区域
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
个人主义
优胜劣汰
利他主义
亲缘选择
群体选择
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
E综合征
只涉及情绪和共情区域
情绪反应减少,暴力出现
“超唤起”/“陶醉”:施暴时的飘然得意感
心里隔区:关系自己家人,对他人及其家人施暴
集体传染,扩散速度快
“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
看到同类人疼痛,人的大脑表现出更强烈的共情反应
且划分群体很简单,只需找到一个共同点
“去人化”是种族灭绝的关键组成元素,调低共情
解决方法是教育
六、我们会成为什么
“左右脑分工说”靠谱吗
卡梅伦失去一半大脑还可以正常生活
大脑会通过学习重新配置自身回路
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
大脑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也不在乎。只要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就会想出办法去处理它
大脑就是一台通用运算设备:给它什么,它就按什么来运作
“感官替代”:通过不寻常的感官通道来馈送感官信息(类似通感)
大脑能计算出怎样处理信息,因为它并不太在乎数据是从什么样的途径输入的
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
仿生时代
一心多用
身体决定了怎样感受思考和我们是怎样的人
大脑中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
冷冻保留大脑技术
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
“摩尔定律”预测运算能力随着时间推移呈指数增长
人复制了大脑回路不代表“你”,还要包含电化学活动,即脑细胞的互动
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
“大脑的计算假说”
神经元、突触和其他生物物质并不是决定性成分,关键的是它们所执行的运算
即计算机可成为人类
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
”中文屋论证“不懂中文但能依据程序给对方发送中文
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
能,材料无限制,关键是互动
”莱布尼茨磨坊“:零件本身无意识
”涌现“:蚂蚁个体无意识,但互动使蚁群成为超级有机体
托诺尼
有意识条件:互动的大量零件、存在某种组织安排
意识系统需要一种完美的平衡
既要有足够的复杂性来呈现极为不同的各种状态(“分化”),也要有足够的连通性,让网络中距离遥远的部分彼此紧密沟通(“整合”)
这可量化整合和分化之间的平衡
他提出,只有在合适范围内的系统才会涌现意识
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
模拟体验得改变大脑结构才有意义
“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恐怕没办法知道我们到底是不是我们,但是,我思故我在
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