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奥秘3
中医外治法,常见的六种方法简介。中医外治方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逐渐具备其鲜明独立而特有的治疗技术。外治方药从简到繁,治疗方法亦从体外敷贴拓展到熨,贬,灸等诸多方法。逐渐形成理论体系。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灌流(HP)的思维导图,血液灌流(HP)主要通过吸附的方式来清除毒素,是血液引入体外以后,在透析器另外再加上一个吸附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毒素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吸附罐,通过吸附的作用,把体内的毒素清除掉。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透析滤过(HDF)的思维导图,血液透析滤过(HDF)是将滤过膜孔径范围内所有的溶质均以相同的速度跨过过滤器,以对流转运的方式清除溶质。由于溶质对流的跨膜移动速度较扩散更快,清除效率更高,因此可用于中、大分子毒物的清除。同时,由于大量液体被滤过,为了补偿被滤出的液体和电解质,还需要在滤器后(前)补回相应的液体量和电解质。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透析(HD)的思维导图,血液透析(HD)主要是通过弥散的方式清除毒素。通过人体的血液到机器里与透析膜进行弥散,毒素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转移,清除血液中代谢废物、有害物质和过多水分,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最常用的肾脏代替治疗方法之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奥秘3
中医外治法
前言
中医外治方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逐渐具备其鲜明独立而特有的治疗技术。 外治方药从简到繁,治疗方法亦从体外敷贴拓展到熨,贬,灸等诸多方法。逐渐形成理论体系。
外治法的优点:1.避免药物对内脏器官产生不良影响,2.防止首过效应等降低药物疗效,从而不会给CKD患者带来更多负担。
外治方法包括中药直肠滴入治疗,艾灸,药浴,穴位贴敷治疗,耳针等。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肠或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粘膜的吸收达到软坚散结,泄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功效:润肠通便,破瘀通腑,降浊排毒。适用于慢性肾脏病,亦适用于慢性疾病所致的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注意事项
1.肛门,直肠,结肠术后,大便失禁,孕妇急腹症和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用。
2.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深度15-20cm为宜u,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18-25cm,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取右侧卧位。
3.当患者出现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肠。
4.灌肠液温度应在床旁使用水温计测温。
5.痔疮患者,可调整频次。
穴位贴敷治疗
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功效:通经活络,清热消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适用于各种肾虚衰弱,易感人群,皮肤瘙痒等。
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登出都不宜敷贴,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药物应均匀涂抹于绵纸中央,厚薄一般以0.2-0.5cm为宜,覆盖敷料大小适宜。
敷贴部位应交替使用,不宜单个部位连续敷贴。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物不宜采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
使用敷药后,如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及时就诊,配合处理。
灸法
是采用点燃的艾条悬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通过艾的温热和药力作用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子主题
亦可以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称为隔物灸,隔物灸根据所隔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久,隔附子饼灸
功效: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及寒湿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四肢凉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的急性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症状。
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一般情况下,施灸顺序自上而下,先头身,后四肢。
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
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防止烧伤。
施灸后,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液,并以无菌纱布覆盖。
中药熏蒸治疗
是借用中药药力及药理作用熏蒸患处的一种操作方法。
功效: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化瘀,适用于糖尿病足的预防,痹症导致的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障碍,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围手术期。
1.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妇女妊娠和月经期间慎用,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糖尿病足,肢体干性坏疽者,熏蒸时药液温度不超过38°C.
2.熏蒸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症状,注意避风,冬季注意保暖,洗毕应及时擦干药液和汗液,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3.施行熏蒸时,应注意防止烫伤。
拔罐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穴位及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淤血,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
适用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
凝血机制障碍,呼吸衰竭,重度心脏病,严重消瘦,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严重水肿等不适宜拔罐。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如有不适感,应立即起罐,严重者让患者平卧,保暖并饮热水或糖水,还可揉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位。
起罐后,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后方可消除,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耳穴贴压
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
适用于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的疼痛,失眠,焦虑,眩晕,便秘,腹泻等症状。
耳廓局部有炎症,冻疮或表面皮肤有溃破者,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不宜施行。
耳穴贴压每次选择一侧耳穴,双侧耳穴轮流使用,夏季易出汗,留置时间1-3天,冬季留置3-7天。
观察患者耳部皮肤情况,留置期间应防止胶布脱落或污染,对普通胶布过敏者改用脱敏胶布
患者侧卧位耳部感觉不适时,可适当调整。
内容来源
智慧肾脏之家第175期公益直播
主讲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吴少波
整理者: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唐思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