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思维导图+全面内容整理,干货满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使用!
编辑于2024-11-17 20:52:39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概述
概念
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本身就反映着教育的主题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定义
广义: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狭义:狭义的教育目的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特点(了解)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觉有质的规定性: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教育目的在历史发展中常常带有社会不同时代的特点,条线路不同时代的要求。(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四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五层次: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身体素质(核心)
社会价值
拓展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教师的教学目标实质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分类
意义与功能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教育的最高理想。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通过价值的方式进行调控
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评价内容
办学水平
办学效益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等内容
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协调、导向、选择、评价功能
评价,包括内容的选择,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选择、对方法、途径和组织形式的选择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例:【2021·下】“能在10分钟内正确完成3道四则混合运算题”,这一表述属于( B )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标(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准则)
教育目的的确立
确立依据
主观依据(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
人性假设:孟子、卢梭(性善论),荀子、赫尔巴特(性恶论),墨家(人性素丝说),王阳明、王夫之(性日生日城说)?
理想人格:孟子(大丈夫人格)、孔子(德才兼备的君子)、荀子(大儒)、墨家(兼世)、道家(隐君子)
客观依据(教育与社会)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背景
历史发展的进程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与人)
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满足个人的需求)
观点:培养自然人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人的教育》)、马斯洛(人本主义)、马利坦、赫钦斯、奈勒、萨特
口诀:梦露配陪福马,喝奶吃披萨
裴斯泰洛奇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每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进其才 能在社会上达到打印
教育要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与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洛克
康德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社会本位论
观点: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赫尔巴特
柏拉图: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涂尔干:“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
荀子:“人之性恶,需教之,否则必危害他人。”
凯兴斯泰纳: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
纳托普(诺杜尔普)
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生会生活
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巴格莱
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在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口诀:巴图涂寻死,扑个空
文化本位论
观点:缓行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兰格
生活本位论(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
《教育论》
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
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
宗教本位论(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夸美纽斯(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小原国芳
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
应注意的问题(三级考点)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该注意的问题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人(核心)——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适应于超越问题(既要着眼当下,又要关注未来)
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物质与精神)
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优秀传统与全球化趋势)
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该注意的问题
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
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例:确立教育目的,强调个人价值必然会削弱社会价值( × )
教育目的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各种表述)
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
含义及地位: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现实性、阶段性、历史性、全局性)。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实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的性质、服务方向)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核心)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 ①方向一致(社会主义) ②通过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 ③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
区别
教育目的:理论术语、学术性概念、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理想性、终极性目标,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最根本的要求)
教育方针:工作性术语、政策性概念、教育事业、突发性、发展性目标,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重点培养学神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的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口诀:两全一个性,方向与途径
我国教育的基本特征
以马克思主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居于鲜明的政治方向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劳动能力——体力与智力、道德与个性)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目的的四个精神实质
培养劳动者——总要求(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标准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根本性质和特点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途径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首位和灵魂、保持方向和动力
智育——1、核心、认知基础; 2、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育——1、物质保障 2、增强学生的体制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 3、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是体育课
美育——1、美育又叫做审美教育 2、美育的层次: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最高层次)——动力作用 3、美育的内容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教育美育
美育的任务: ①树立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首要任务); ②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③发展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美育的任务说法二: ①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②培养学生进行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是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美育的内容
形式教育 (外在)
理想教育(内在)
艺术教育
表演艺术教育:演奏演唱以及动作,主要指音乐舞蹈
造型艺术教育 :塑造二维或三维空间的静态视觉形象,绘画雕塑,点线面色彩明暗
语言艺术教育:以语言为媒介
综合艺术教育:戏剧和电视、电影综合了绘画、文学、音乐、摄影等表现形式
美育的原则: ①形象性原则(直观感知) ②情感性原则(深入美的意境,激起情感共鸣); ③活动性原则(剪纸活动); ④差异性原则(对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美,美育因材施教); ⑤创造性(引导学生富有想象力的创造美,自由创造)
美育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①通过课堂教学(主要途径)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②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美育的功能:①直接:育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②间接:育德,促智、健体 ③超美育: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
过程:是审美感知(起点)、审美鉴赏、审美创造
美育的形态
艺术美
现实美
自然美
社会美
教育美
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
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实施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何冬教育可以促进涤纶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育给学生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五育并举,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99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概念: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1、全体性(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2、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合作性、未来性
内涵: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口诀:两全一个性,外加一重点
易错拨谜: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产生的条件(了解)
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创造以及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手段和内容
国家机器(国家机构/机关:教育平等)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为统治阶级服务
脑力劳动≠闲暇阶层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场所)及其各项规定(规章制度)的总称
1、广义的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
2、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前的相互关系。(口诀:休学要任性)
学校教育制度的分类
学校层级与类别制度
学校办学制度(称办学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入学与修业年限制度
3、教育制度的特征:客观性、强制性、价值性、教育性、历史性
4、学制的构成要素: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高等教育、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的结构
建立学制的依据(了解)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
文化传统——社会
人口发展状况——社会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学制本质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P78
双轨学制:西欧【英(家庭教育为主)、法、德】——最早出现——自上而下(资产阶级)、自下而上(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两种 不利于教育普及
单轨学制:美国 缺点:容易导致教学不够灵活 优点: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分支学制(“Y”型学制):苏联、中国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P80
现代教育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由学校、无学制(系统)
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我国兴起的标志使“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学制。(有学校、有系统)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限于学校的围墙之类”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
拓展1:我国是构建学习化社会
拓展2: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判定:是否有学历
拓展3: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是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学校教育属于:正规教育、正式教育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知识拓展:壬戌学制的特点
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将幼稚园也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园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年为6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
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
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分界点:1919年“五四运动”
教育制度(了解)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了解)
从层次结构上(纵向)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从类型结构上(横向)
基础教育(学前加+普通中小学)、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