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中世纪信仰时期的教育
这是一个关于第五章中世纪信仰时期的教育的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编辑于2024-11-19 17:25:34第五章中世纪信仰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中世纪及基督教概述
中世纪
公元500-公元1500
基督教教义及基本思想
基督教教义及基本思想
1、三位一体的上帝
(1)圣父,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
(2)圣子,即耶稣基督
(3)圣灵,是神赐能力,使人知罪,悔改
2、造人、罪和恩典造人、原罪、本罪和上帝的恩典
3、救主与救赎耶稣基督是“救世主”,耶稣降生为了救赎信他的人摆脱罪恶,得到永生
4、天堂和地狱
天堂、地狱和末日审判
5、教会
基督创办,由上帝之民组成的团体,圣洁性,普世性,负有在世界上传播福音的使命。是上帝与信徒之间的桥梁。
6、基本意识
(1)罪恶意识(2) 救赎意识 (3)信仰意识 (4) 禁欲主义 (5)蒙昧主义 (6) 神秘主义 (7)教权主义 (8)宗教专制
对教育的影响
1、救赎意识和爱的精神使得基督教本身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并强调教育的作用, 同时扩大了教育对象。
2、信仰主义、罪感意识等导致了信仰上帝, 人卑神尊的观念,制约着中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特性。
3、神秘主义、救赎主义使得修道成为最高尚生活方式, 对教育方式带来影响。
4、信仰主义、禁欲主义使得身心对立, 强调个人内心的修炼和道德转变, 从而强化了教育的内在作用, 从而导致了教育内容从希腊罗马重智向中世纪重德的转变。
5、教会对教育的重视导致了教育机构的发展和体系化。
第二节基督教教育
一、家庭教育
(一)内容
学习教义:2、学习教规:3职业或纪律训练
(二)方法
1、教导:2、观察:3、实践
(三)作用
1、宗教认同:2、培养宗教人才:3、 培养信徒
二、学校教育
(一)初等教义学校
1、性质
新皈依者的预备教育学校
2、作用
(1)推动了基督教教育普及
(2)推动了异教世界基督教化
3、历史
(1)公元2世纪出现(2)公元5世纪鼎盛(3) 公元9世纪消亡
4、教育阶段
(1)初步考察,入会
(2)听众,不参加礼拜仪式
(3)选民,学习教义
(4)洗礼,成为基督徒
5、教育内容
基督教历史
基督教教义
基督教教规
基督教实践知识
(二)教理学校
1、性质推动
基督教教义与其他知识和哲学融合的高级教学研究机构
2、作用
(1)维护基督教教义
(2)传播各类知识
(3)推动基督教神学发展
(4)培养神学家
3、历史
4、教育内容
(1)初级学科:百科全书
(2)高级学科:基督教神学
5、典型例子
(1)亚历山大利亚教理学校
(2)安提阿教理学校埃德萨教理学校(4)尼西比斯教理学校
(三)教会学校
1、起源
(1)时间——公元4世纪
(2)基础——教会建立
2、体系
(1)修道院学校
时间:公元6世纪出现
结构:内学(过修道生活)与外学(不过修道生活,只取得教士资格)
(2)主教学校
时间:公元6世纪出现
结构:文法学校与歌咏学校
(3)教区学校时间:公元8世纪出现
3、特点
(1)教育目的宗教化
a、培养圣职人员和信徒
b、扩大教会势力巩固统治
(2)教学内容神学化
a、《圣经》
b、神学化的七艺
(3)特点教育方式
a、教士即教师
b、个别化教学
c、绝对服从
(4)教学方法
a、口授记背
b、纪律严格
c、体罚盛行
(5)具有等级性
中世纪教育总结 1、对文化和教育的禁锢 2、留下了大量的遗产 3、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学校系统 4、建立了较为严格的教育和教学制度 5、丰富道德教育思想的作用
第五章中世纪信仰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 世俗教育
一、宫廷学校
(一)概念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二)背景帝王雄才统治需要文化复兴世俗要求
(三)教育目的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
(四)学校性质
宗教性
(五)教学内容
以七艺为主的宗教、自然和社会各种知识
(六)教学方法
盛行的问答和辩论
二、骑士教育
(一)基础
骑士及其制度
1、作为封建制度的组成部分
2、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3.一种个人的行为方式、荣誉观和道德准则
(二)概念
骑士教育是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漂悍勇猛
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三)特性
1、无特设机构
2、无专职教育人员
3、是家庭教育
(四)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 0-7岁自己家庭
宗教知识、道德教育、身体养护和银炼
(2)侍童教育阶段 7-14岁 上级贵族家庭
贵族礼仪和所需技艺
(3)侍从教育阶段 14-21岁上级贵族家庭
(五)评价
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内容注重宗教道德品质,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但其教育虽然内容简单,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
中世纪被歌颂的“骑土精神”实际上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光。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教育日见发达,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骑士阶层成为绅士阶层的原形,骑士教育也成为绅士教育的原形。
三、行会学校和城市学校
(一)背景
1、城市
(1)中世纪城市演变
城堡—城市
(2)中世纪城市特性
a、防御设施
b、市场
c、自己的法庭和法律
d、团体的性格
e、部分自律性和自主性
(3)中世纪城市影响
2、行会
(1)概念
中世纪商人、手工业者等行业民众组成的保护自身利益,并建立相应规范的团体
(2)特性
垄断性
规范性
职业性
等级性
(3)影响
中介组织
促进教育
创办学校
(二)行会教育
1、艺徒制
(1)学徒(2)帮工(3)工匠
2、行会学校
(三)城市学校
1、概念
在城市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由城市当局管理的、学习世俗知识的学校总称
2、类型
(1)城市拉丁语学校(2)写作和算学学校 (3)歌祷堂学校
3、特性
(1)世俗性无论是领导管理还是教学内容都具有世俗性质,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是欧洲中世纪教育很大的进步。
(2)基础性城市学校主要是初等学校,一般强调对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3)职业性城市学校强调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主要培养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
(4)区域性城市学校中的初等学校,一般都使用本民族语进行教学,这与完全用拉丁语讲授的教会学校形成鲜明对照。
4、评价
(1)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其出现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
(2)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尽管它曾经遭到教会的多方面反对和阻挠,但仍具有很强生命力。到15世纪,几乎西欧所有的大城市都办起了城市学校。
(3)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四、中世纪大学
(一)价值 1、西欧中世纪最为珍贵的遗产之一 2、现代大学直接来源和制度基础 3、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等观念的起源
(二)起源条件
1、中世纪早期教育制度的影响
修道院制度
修道院学校
2、知识与学术的复兴
(1)翻译运动(古典文明)
(2)经院哲学
3、城市与行会的影响
(1)城市兴起与自治运动
(2)商业、手工业和学者行会
(三)大学的类型及特点
1、教师型大学:巴黎大学 特点:教师行会、学院 2、学生型大学:波隆那大学 特点:学生行会、同乡会 3、混合型大学:布拉格大学 特点:学院、同乡会
(四)大学的特权
居住权 司法自治权——大学法庭 罢教权和迁徙权 颁发教学许可证的特权 免税、免役权 其他特权---携带武器、骑士身份、地位和职位 世袭特权涉及的范围——教师和学生;“服务人员”
特权的衰落
从15世纪后期开始,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王权的加强,大学特权开始逐渐消失或者失去原来的意义;
16世纪,政府到处致力于废除欧洲大陆上中世纪体制中遗留下来的地方性豁免权和阶级特权,大学的种种特权也随着这种清扫运动永远地消失了。
(五)大学的内部组织与管理
学院
同乡会
学舍
(六)大学的课程和教学
1、入学仪式
2、课程
(1)文学院:七艺与亚理士多德哲学(2)高级学院:法学、医学、神学
3、教学
(1)演讲:普通演讲、特殊演讲、粗略演讲(2)辩论:普通辩论、自由辩论
4、学位
从起源上来看,学位只不过是一种教学资格的证明。
硕士(master)和博士(doctor) 学位早期,都是用来称呼大学教师的,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在不同的大学用法不同而已后来成为两个高低不同的学位级别
学士(bachelor) 学位 “新手”、“学徒”、“属下”能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高年级学生
(七)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1、行会性 2、制度化 3、国际性 4、独立性 5、流动性 6、宗教性 7、男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