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二节人文主义教育,第一节文艺复兴概述。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11-20 12:12:40第六章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人文主义教育
一、文艺复兴对教育的影响
(一)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抨击了封建主义、宗教神权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的禁锢,不同程度地关注教育问题,提出了培养多才多艺、身心全面发展的“全人”理想,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从而形成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二)性质
1、全面和根本性转向 2、近代教育的萌芽
(三)思想基础:三个世界的重新发现 1、古代世界(理性)2、主观世界(人)3、客观世界(自然)
(四)具体表现
1、教育内容发生变化
(1)对古希腊罗马的热情使其知识和学科成为教学主要内容 (2)七艺及其变化;美育和体育复兴;关注自然知识的学习。
2、教育职能发生变化从训练、束缚自己服从上帝到使人更好地欣赏、创造和履行地位所赋予人的职责
3、教育价值观发生变化
重新发现人,重新确立了人的地位,强调人性的高贵,复兴了古希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4、复兴了古典的教育理想
全面和谐发展的完人
中世纪:教士——文艺复兴:绅士
5、复兴了自由教育的传统
对理性的推崇
6、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用自然来取代《圣经》作为引证,按照人的天性来生活,按照人的需求和本性来设置课程,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欲望和天性,出现了直观、野外活动等教育新方法。
7、出现了新道德教育观 以原罪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已开始解体。人道主义、乐观、积极向上、热爱自由、追求平等和合理的享乐等新的道德观在人文主义的学校中开始取代天主教会的道德观。尊重儿童,反对休罚,已成为某些教育家的强烈要求。
8、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及共产主义教育思想在某些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首次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以及成人教育的思想。人文主义者莫尔和康帕内拉还提出共产主义的理论以及所实行的教育制度。
9、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机构:人文主义学校
10、复兴了大学的改造和发展
11、教育理论不断丰富
12、推动了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进程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反对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提出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培养社会、政治、文化、商业等方面的积极的活动家,以及具有探索精神的开创性人物。
2.在教育内容上,反对单纯宗教教育,主张课程内容拓宽和学科范围扩大。
首先,人文主义教育家恢复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崇拜古希腊人的体格和健康生活,注意身心发展之间的联系;其次,在智育上强调“人文学科”。古典语言、古典著作构成教育内容的核心,传统的“七艺”仍被保留,但抛去了浓厚的宗教成分。到后期,本族语、自然科学也日益成为教育重要内容,但不排斥宗教教育
3.在教育方法上,反对权威和体罚,主张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启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开始注意直观、实物教育。
4.反对封建等级限制,扩大受教育范围,创办多种性质的学校。
5. 人文主义教育比中世纪进了一大步,但反封建、反宗教不彻底。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基本上处于思想酝酿阶段,在教育实践上正处于试验摸索阶段。
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概况
(一)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
弗吉里奥(自由教育)
维多里诺(快乐之家)
格里诺(形式主义起源)
(二)北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尼德兰的伊拉斯谟
2)西班牙的维夫斯
3)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4)英国的莫尔和埃利奥特
(三)意大利与北方人文主义教育比较
共同点:
1)古典科目构成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主体; 2)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治人治世之学,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至于自然的改造、自然科学的研究尚未受到重视; 3)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族语教学,本族语在教育中地位甚低;
4)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后来走向了形式主义,意大利表现得非常明显,北方人文主义者虽然反对西塞罗主义,但由于宗教改革的冲击,很快为新教教育的形式主义所取代,如新教教育家斯图谟的学校中就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
差异:
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世俗性,而北方人文主义教育则十分强调虔诚与道德的价值。 2)教育的政治功能迥异。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前期实行城市共和制,共和政体要求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崇尚君主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君主和朝臣身上,因此,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对那些将来有希望成为君主和朝臣的人物施以什么样的教育。
四、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
(一)弗吉里奥
主要观点 (1)主张对青年实施通才教育以培养事业家 (2)认为必须使所学的科目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 (3)特别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识和品行结合起来作为教育的共同目标,并认为德行重于学问
(二)维多里诺
教育观念 (1)倡导“自由教育”,培养全人 (2)开设以古典语文为中心的内容十分广泛的人文主义课程 (3)发展了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三)格里诺
教育观念 (1)不再把培养有德行、忠于社会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作为主要目标,而是突出智育,以学习古典著作作为教育的宗旨。 (2)认为文法是教育的基础,主张应先学习语法规则然后再学习古典作品,把规则与文学作品分割开来。推崇西塞罗文体,导致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五、北方人文主义教育家
(一)伊拉斯谟
教育思想
(1)人性观
a. 人性有潜在能力,可经过后天教育充分地、完美地实现。
b. 影响个人的发展有三个因素:
一是自然,即天性,包括能力与对美德的爱好; 二是训练,即教育和指导的熟练的应用; 三是练习,即放手运用自然赋予的能动性,并借训练促进这种能动性。 三者中“训练”最为重要。
c .强调由人的天性所造成的个性差异
(2)教育的作用
a. 对人的作用:人通过教育才成为人 b. 对社会的作用:社会需要教育 c. 家庭、国家、教会都要重视教育
(3)教育的任务
a. 在青年的头脑里播下虔诚的种子; b. 使青年能热爱并透彻地学习自由学科; c. 使青年人能为生活的义务作好准备; d. 使青年人很早就习惯于基本的礼仪。
(4)教育的方法
a. 强调古典文化的教育价值
b. 反形式主义:规则必须严格服从内容
c. 了解儿童性情,因材施教
d. 教师对学生应严慈相济,尊重儿童,反对体罚和羞辱
(二)拉伯雷
教育思想
(1)培养目标博学多识、能言善写、活泼健康、信仰新教的人文主义者。 (2)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主张学习广泛的百科全书式的实用的知识。 (4)重视道德教育,推崇仁爱、勤劳、勇敢、正义德行。 (5)重视体育和美育。
(3)教学方法
批判不尚理解而强迫儿童呆读死记的教条主义,提倡启发诱导,激发儿童求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
教学第一步是特别注意激发高康大的学习热情,
教学第二步是以观察实际事物或活动作学习知识的基础。
教学第三步注重运用谈话、游戏和参观游学等方法
(三)莫尔
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西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乌托邦》
《乌托邦》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1)实行公共教育制度,即普及教育 (2)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 (3)重视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4)德育占最重要地位 (5)重视美育 (6)在体育方面,重视对儿童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儿童的健美强壮的体格。
(7)宗教教育:在乌托邦岛上依然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但莫尔反对残害人性的基督教,他赋予宗教以新的内涵,主张人们崇尚自然。实际上他的至高无上的“神”就是自然。
(8)教育不只限于儿童和青年时期,而是终生的
六、人文主义教育基本特征总结
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宗教性
5、贵族性
第一节文艺复兴概述
一、文艺复兴概念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神学的人文主义新文化运动。 这一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要求个性解放,重视现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知识的资产阶级“人性论”
(1)它是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和人文学科(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的复兴; (2)它表示人类精神的觉悟,是对中世纪束缚人精神的反抗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是利用古代文化重视人性和人的世俗成就的思想去对抗以神学为核心的封建文化,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 (3)它是世界近代史开端,文化和思想的革命
二、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
1、封建制度逐步解体
(1)十字军东征及其失败的后果 (2)起义和疾病使人员减少,生产力进步,封建制度社会基础动摇 (3)火药使骑士和城堡失去实际作用,封建制度军事和武装基础丧失
2、教会腐朽没落
3、东西方交流的兴盛
(1)十字军东征的后果 (2)翻译运动的影响 (3)拜占庭帝国灭亡,希腊学者流落欧洲,开设学校,整理古典作品
4、经济贸易发展导致新兴资产阶级出现
5、美因兹的古滕堡发明活字印刷术
6、新罗马字体的出现
三、文艺复兴时期发展阶段
(一)早期
意大利:“西欧近代文明的长子”特点:强调个性自由
(二)晚期
北方:尼德兰(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的一部分)、西班牙、法国、英国和德国特点: 强调道德
四、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历史连续性
文艺复兴并非凭空出现
建立在中世纪社会、经济基础之上
文化传承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学者继承了中世纪的技艺和知识
重视古典文化,中世纪后期已有复兴古典文化的趋势
宗教影响
基督教价值观在文艺复兴时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许多文艺复兴作品仍以宗教主题为主
区别
人文主义兴起
重视个人价值和人的潜能
与中世纪的神学中心主义形成对比
艺术和科学的革新
强调观察和实验
与中世纪的权威主义和传统主义不同
社会结构变化
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与封建制度下的中世纪社会结构有显著差异
政治观念的转变
世俗权力的增强
与中世纪教会权力至上的观念形成对比
五、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1)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道,提倡人道;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地位、能力,反对绝对依赖和盲目信仰教会的教义和教规; 2)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宗教压抑和禁锢;提倡现实幸福,肯定人是现实生活创造者和乐趣的享受者,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
3)提倡古希腊身心既善且美的和谐发展教育,反对把肉体视为“灵魂的监狱”; 4)提倡学术,尊崇理性,以理性取代神性,反对愚昧无知,要求文学艺术发达人的思想感情,要求科学为人生谋福利,要求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求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