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闻学概论
这是一个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思维导图,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编辑于2024-11-20 16:57:21新闻学概论
导入
社会责任论:一个世界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哈钦斯委员会,处于对自由主义的担忧,非专业人士提出全新声音,要为新闻业加上道德的约束 施拉姆《大众传播的责任》
主要观点: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理智
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判的论坛”
报刊要反映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现实信息)”
发展新闻学(20C50S起发展中国家盛行)
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体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
守望: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民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上 整合: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 教育: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起源于苏联,后在社会主义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盛行)
核心: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包括人们)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理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
1.研究领域的不同
新闻理论主要研究报刊、广电和网络的新闻、评论,兼顾广告和报纸副刊,对广电和网络的娱乐节目基本不涉及;传播学主要研究新闻研究、影视、戏曲和综艺等大众传播领域,新闻占比不大(广告是泛媒介)。
2.研究重点不同
新闻理论主要研究重点是新闻媒介的他特性、功能,新闻工作的原理、技巧、新闻作品信用内部的运作、新闻管理体制等;传播学研究重点是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互动,即社会(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对传媒的决定性作用及传媒对社会的反作用,尤其是传播的效果研究是其关注重点。
3.研究的理论背景不同
鉴于政治对新闻媒介的影响巨大,新闻理论具有浓厚的政治学背景;传播学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哲学等,因此传播学有各种学派
4.研究方法不同
新闻伦理基本上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传播学多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
新闻的本质
新闻的特征
一、真实性——新闻的生命
(一)内涵
新闻事实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和客观事实相符合
(二)新闻真实的复杂性
新闻总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应
从反映对象看,新闻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的如实再现
从反映主体看,新闻是通过传者主体的反映
(三)新闻真实与文学真实
1、反映对象不同
新闻——“事学”: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
文学——“心学”:人性与人情是文学的人类性主题
2、处置事实的方式不同
新闻对事实的依赖程度高,只能“如实临摹”,不能“合理想象”
文学真实是事件的假定逼真性与心理的普遍真实性的有机统一
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
二、新鲜性——新闻的灵魂
新闻之新,取决于事实之新
时间上的新——有别于历史纪实,事实是新进发生和发现的;
内容上的新——有别于事物常态,反映的是事物的新变动。
新闻语言的时代性、现实感
“旧事”也可成为新闻——充足的新闻由头
三、时效性
尽最大可能发挥迅速、快捷的优势,尽量缩短事实发生与公开传播之间的时间距离
时效决定成效
四、公开性
具有天然的扩散性
知情权
公开透明与有效管理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兼顾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课外作业)
论文样式,关键词,注明出处
新闻要素与类别
一、新闻要素
五W和一H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作用
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要点,尤其在新闻写作的导语写作中
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二、新闻类别
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工交新闻、财经新闻)、文教卫生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法治新闻
以新闻发生地来划分
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都市新闻、乡村新闻
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
硬新闻(题材严肃,强调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型的郑志强、经济、科技新闻)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特点:时间跨度大,报道题材广,可读性强
按写作体裁分类
一般性新闻、深度报道(解释性新闻、调查性报道)
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新闻价值
第一节 新闻价值学说
标准说
新闻价值是记者、编辑衡量新闻的尺度和标准
素质说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这些特殊素质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大小。
分别将新闻价值确定在主观和客观的层面
功能说
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影响受众和社会的功能。
强调新闻满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信息需要及效果
定义 新闻价值指新近发生的事实所具有的满足公众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多需要的功能要素总和(素质+功能)
第二节 新闻价值的要素
名家观点
新闻价值五要素
时新性
时间新,内容新(新的角度、新的观点)
重要性
人们的社会地位,名望,社会影响力
影响和危及国家利益的程度
事情发展的结局糟糕,凄惨
读者,听众,观众关注的新闻
新闻事实对过去或未来的影响意义深远
接近性
地域上的接近性,心理上的接近性
显要性
趣味性
第三节 新闻价值观
影响新闻价值判断的因素
宏观因素
媒介生态,体制,法律,伦理
微观因素
新闻传播理论,历史发展状况,要素
传播主体
传播理念,技术,技能
受众
受众需求,接受心理
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与实现阶段
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
新闻控制者:法律,政策
新闻传播者:综合素质
新闻传播媒介:技术与介质特性
新闻接受者:素养与偏好
新闻价值的实现阶段
第一阶段:新闻价值的发现阶段
第二阶段:新闻价值的呈现阶段
第三阶段:新闻价值的检验阶段
新闻价值观
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机构和广大受众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以及判断方法所形成的认识成果
宣传定位: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强调新闻报道的喉舌功能和思想指导作用
信息定位:在信息选择上更尊重受众的价值判断和自主选择
新闻敏感
一、定义
是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辨别和判断的能力
是记者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职业素质,是长期从事新闻经验的结晶
二、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事实或情况是否具有报道的价值
2、迅速判断某一事件或情况能否引起受众的兴趣
3、判断某一事件或情况能否导致重大新闻的发现,对事件的发展能作出预见
4、判断在同一事件的多重事实中,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
5、判断已发表的新闻中,有哪些与已知情况相关,从而发现新闻线索,以进行连续报道
三、三种思维方式下指导修炼“新闻敏感”
(一)发散新闻: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二)延伸思维
(三)逆向思维
新闻媒体
第一节 新闻媒体的演变
一、原始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
1、好奇说
2、“自卫本能”说
新闻媒介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存欲
知晓欲:共存的追求
呼告欲:共存的心理
(二)原始媒介的发展
手势语
口语媒介
信号媒介
实物媒介
图示媒介
手抄媒介
印刷媒介
二、书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041 毕昇 活字印刷 1456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铅活字版印刷机
16—18世纪报纸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出现和盛行时期
第二阶段:新闻书出现
第三阶段:周刊(周报)、日报勃兴
最早:1609 德国印刷周报
周报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三、近现代新闻业
18世纪末19世纪初,“政党报刊”时期
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的廉价报纸(或称“便士报”)
19世纪末,“报系”或“报团”出现,标志着报纸进入现代阶段
通讯社,广播,电视,互联网逐步出现
四、五次传播革命
(一)变革的历程
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二)启示
媒介逐渐精致丰富,并承前兼容
传播逐渐打破时空局限
促进传播知识大众化、平民化,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媒介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第二节 传统媒体的特征及对报道的影响
传统媒体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散页印刷品
广播
电视
期刊
优势:报道的深广性、阅读的灵活性、保存的持久性
劣势:时效性差,感染力不强,普及率低
新闻期刊
以刊载时事为主
分为:综合性新闻期刊,专业性新闻期刊
报纸与期刊二者异同?
报纸期刊化,期刊报纸化
广播(听觉媒介、空中媒介)
优势:迅速及时,时效性强,突破空间限制、渗透性强,声情并茂、感染性强
劣势:转瞬即逝,过而不留(保留性),顺序收听,不便选择(选择性)
电视(闯入性媒介)
优势:视听结合,声画兼备;现场感强,可信度高;近距离观赏,亲切且自由;综合艺术,兼收并蓄;娱乐性较强,受众广泛
劣势:转瞬即逝,选择性弱
第三节 互联网与新媒体
一、互联网的传播特性
数字化
全球性
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可存储易复制
易检索
迅速性
多媒体化
交互性
多元性
自由性
二、互联网传播要素的裂变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与交互性
传播主体多元化(传统、个人、商业)
“把关人”角色迷失与民间话语的崛起(言论的相对开放性)
颠覆“舆论一律”的传统传播格局
(二)传播内容
海量性、多样化(报道、保存、搜索)
新闻回归原生态
(三)传播工具
多媒体,超文本
传播的全球性与即时性
(四)接受主体
个人主动控制信息的接受行为
个人以自我需要为中心选择信息
(五)传播效果
网络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于一体,传播效果更为深入
第四节 媒体融合
一、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1、媒介与媒体的区别
媒介:信息传播的渠道,工具
媒体:一指媒体,二指从事信息产品生产、加工并加以结构化、发布的的社会组织
2、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的区别
媒介融合:渠道、载体或介质的融合
媒体融合:广义指媒体的组织架构、产业形态与通信行业等行业跨行业结合,形成多形态传播产品和传播平台;狭义指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方面与新媒体融合。
3、中国新闻业经历的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2005“报业寒冬论”——云报纸、电子纸——2014“媒体融合”
二、媒体融合的特征
1、技术化与文化多元化
2、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UCG,众包新闻)
3、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
三、媒体融合的影响
对传播格局而言,信息开放、全时空传播
对传统媒体而言,机制、生产、渠道、商业模式变革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新闻理念、采写方式、岗位选择新变化
第五节 新闻媒体的性质与功能
一、新闻媒介的特点
物质性,公开性,普遍性,变异性:自我发展式、推陈出新式
二、新闻媒体的属性
双重属性:上层建筑范畴(政治工具、文化事业),又属于信息产业(经济属性)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体制: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规范协调,单位自我约束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
三、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
沟通情况,提供信息—世界的最新变化,公众最关心的社会现象
进行宣传,整合社会—凝聚,畅通,秩序,规范
实施舆论监督
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四、新闻媒体的深度功能
媒体的社会化功能
媒介促进人的社会化
媒介文化对人的培育
推进社会的政治改革
宣传先进的政治意识
媒介是倡导民主,扩大民主和培育民主意识培养的重要载体
批评弊政,推行政治变革
媒体不可为
可以揭露谴责不法行为,但不能代替法院去审判任何人
批评错误行为,但不能代替党政部门去处分任何人
可以指导人们思想、行动,但不能代替行政部门去指挥、命令任何人
新闻记者
第一节 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
一、新闻记者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位
(一)角色与角色定位
社会角色: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角色定位:指社会对于单个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种种期望、要求和期望
(二)记者的角色定位——媒体人与社会人
媒体人角色定位:遵循公正、客观、真实的报道原则,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理性导向和人文关怀,而不受个人喜好的影响,独立于新闻报道对象
社会人角色定位:以公民标准考量行为,遵循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媒体人和社会人的辩证关系
公与私,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社会道德优于职业道德
二、记者的职业职能
1.传播者:报道新闻、记录历史、传播文化
2.价值导向者:铁肩担道义,时代精神的形塑
第二节 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一、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1.报道事实与意见,为社会公众服务
2.提供知识,教育人民
3.弘扬真善美
4.开展社会批评,扶正祛邪
二、记者社会角色的自我转换
1.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新闻记者社会角色地位的变化
2.经济体制转轨带来记者思维模式与社会活动方式的变化
3.随着媒介社交化发展,记者常身兼“专业记者”与“自媒体人”的双重角色
三、角色转换面临的问题
角色异化,角色错位
第三节 新闻记者的素养
一、
二、记者素养的构成
(一)“杂家”素质
1.政治家意识
2.哲学家和科学家气质
3.公关专家素养
4.企业家策略
5.未来学家眼光
(二)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较全面的知识积累
起码的新闻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理念
(三)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新要求
融合媒介报道者的能力结构
以新闻人文素养为核心
以媒体社交能力为支撑
以专业知识(内容)为基础
以各种传播方式(技术)为工具
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备受青睐
多媒体叙事能力
大数据收集能力
社交媒体的运用能力
内容经营管理能力
用户画像能力
人与智能机器共处能力
三、提升素质,“功夫在课外”
(一)日常
多读文本,认真体会和借鉴
每天接触媒体,整合和分析信息
用心观察,交流,思考
(二)步入大众传播
新闻受众
第一节 受众的内涵
一、受众的概念
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的概念,泛指媒体信息的接受者
所谓新闻受众,特指接受新闻信息的人
二、传统的受众观
1.政党报刊受众观:学生
2.商业媒体受众观:消费者
3.公营媒体受众观:公民
三、从“传者中心论”到“受众中心论”
魔弹论、固定成见论————使用与满足论、自助餐厅说
第二节 受众的地位与作用
一、受众的地位
(一)受众与新闻传播:事实—传者—新闻—受众
(二)受众与新闻作品: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三)受众与新闻事业:受众需要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源泉、动力
二、当代受众信息需求与地位的变化
(一)信息需求的新变化
受众信息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受众呈现多元与分化
(二)受众地位新变化
受众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UGC)
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接受信息
受众从被传媒指导到传媒被受众指导
三、受众的作用
决定着新闻媒体内容的取舍
决定着新闻媒体的风格定位
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受众是传媒的财富之源、传媒权利之源
第三节 受众的特点
广泛性
混杂性
隐蔽性
第四节 受众的权利
知情权
表达权
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新闻宣传与新闻舆论
第一节 新闻宣传
一、新闻与宣传
1、新闻
是新进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重在报道事实、传播信息)
2、宣传
是借助媒介和有意义的符号传播某种观念,以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等)
特点
目的明确:说事、论理和煽情都是以说服和影响对象为目的
倾向明显:宣传者主观倾向明显
形态多样:文艺、理论、广告、新闻等
3、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1)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理念
(2)联系
新闻具有宣传功能,宣传以新闻为载体和手段。典型报道、成就报道等宣传性强
新闻与宣传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完全对立,是属于交叉型的关系
二、新闻宣传
1、释义:它是宣传的一种形式,是以报道新闻实现宣传目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2、特点:
新闻宣传具有宣传的部分特点(有倾向和态度,以影响受众的观点、态度和信念为目的等)
但有特殊性:必须遵循新闻报道规律、体现新闻特质。
第二节 新闻舆论
一、舆论与新闻舆论
(一)舆论
舆论的内涵
舆论是在特定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的特点
急迫性:指向—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尽快、尽量解决现实的迫切的问题
广泛性:舆论主体的广泛性(各层面公众) 舆论内容的广泛性(各类公共事物) 舆论存在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舆论的功能
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公共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
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体现
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
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
对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公德,职业道德
(二)新闻舆论
1、释义: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和表达公众的意见,是一种特定的舆论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
新闻舆论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公众——新闻舆论主体
最新事态——新闻舆论客体
媒体表达——新闻舆论的表达形式
二、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一)含义
舆论引导: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国家的法规、社会公德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形成共同行动。(自上对下的行为)
主要引导对象是一般的公众
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公开揭露、批评党和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一切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言行。(自下对上的行为)
主要监督对象是政府和政府的公职人员
(二)舆论引导
1、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中国已进入以多元利益为基础的多元社会,舆论多元,已成为常态。
互联网带来全新挑战——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代表的新的社会权力层(舆论主导权,话语权博弈,两个舆论场)
国外敌对势力在中国进行干扰从未停止,存在舆论失控的危险
2、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
基本原则:公开信息、揭示真相、时度效兼顾(教材:时机、节奏、力度、尺度、深度和温度,实效、权威、艺术)
基本态度:相信大众、尊重事实、敬畏法律
基本方法:紧贴社会热点,新闻媒体不失语;先发制人,抢占舆论制高点,抢占公众的“第一印象”。
(三)舆论监督
1、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舆论监督是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紫霞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有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
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之间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2、新闻监督的基本原则(教材:依法、准确、科学、建设性监督)
从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区分性质,区别对待)
实事求是是保证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事实准确、全面分析、留有余地)
适时、适量、适宜(典型、紧迫),是批评报道成功的最重要一环
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防公权私用,凌驾于人)
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谨防媒体审判
新闻自由
第一节 新闻自由
一、基本涵义
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创办媒体并通过它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二、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制约
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制约
新闻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
第二节 新闻传播规则
一、新闻传播规则的四种途径
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
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
资本控制: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
道德约束:媒体的自律
二、新闻法治
(一)世界新闻法规的三种形式
立法形式正式颁布《新闻法》
判例法
分布于不同法律条款
(二)各国法律规制的主要内容
国家安全
新闻诽谤
隐私权
(三)我国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
宪法
一般法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行政规章
其他法律依据——党政机关的重要政策与纪律
国际公约
三、新闻道德
(一)释义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主体
个体主体,即新闻工作者个体——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组织主体,即新闻媒体——承担媒体社会责任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职业理念: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
职业态度:严肃、严谨、认真、踏实
职业纪律:只用公平的方法获得新闻,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将保守职业秘密
职业责任:确保新闻的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公正
(三)我国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