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质性研究思维导图
质性研究概述,质性研究主要依赖于研究者本人的深入参与和观察,通过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访谈、参与式观察、查询档案或记录等)获取研究对象的主观资料。
编辑于2024-11-22 07:22:29质性研究
始于1970s末,来源于人类学、哲学和社会学
定义
研究工具:研究者本人
环境:自然情境
过程:与研究对象互动
资料收集:
参与观察、实物收集
无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
个人生活史
合众法/三角交叉检视法
资料能够回答研究问题
结果:归纳法
充分分析资料
形成理论
整体的理解和解释
方法
现象学研究
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体验
核心是寻找和认识现象背后的真实含义
两大学派
描述现象学:胡塞尔创立
目的是描绘真实世界,呈现人们的经历而不加解释
诠释现象学:海德格尔发展,伽达默尔确立
目的是呈现现象的深层意义,是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的诠释学循环过程
四个基本步骤:分隔,直觉,分析,描述
护理应用:探究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价值观、世界观等主观认识方面或生活体验的研究
步骤
研究者准备
界定研究现象
确定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自省研究者的假设和见解
收集资料
选择研究参与者:常用研究者进去现场立意取样
伦理考虑
文献回顾
资料分析
目的:明确主题和主题间关系
编码
分类
解释现象的实质和意义
提炼主题和要素
资料分析方法
三种资料分析 方法比较
结果报告:描述性,常引用原话描述其经历。支持主题内容
扎根理论
1960s由哥伦比亚大学Glaser和芝加哥大学Strauss两位社会学家创立
内涵:从数据中系统地自下而上地建立理论,是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和思想,是一种归纳法。
研究过程
选题
概念类问题
概念尚未被发展出来
概念之间关系尚未被了解
过程类问题
社会事件的发展过程
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
特征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以经验实事为依据
对理论保持敏感:透过现象挖掘深层次内涵
采用持续比较法: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
理论抽样:最初目的抽样,初步生成的理论指导下一步抽样
灵活运用文献
标准化的检视与评价(理论的评价)
理论可随时回到原始资料
理论中的概念是统一的有内外联系的整体
理论应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解释能力
资料
收集:文字资料,影响资料,物品等,达到理论饱和
分析:编号(有意义的句子) →代码(句子的浓缩)→ 概念(代码的概念化呈现)→ 范畴 (概念的归类)→理论
民族志/人种志研究
个案研究
实地研究
行动研究
核心概念:实践者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到研究中,积极地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反思,力图改变自己的现状
特点:一定要有科研设计,但结论是针对某一特定场景,不一定能推广。
基本理念
为了行动而研究
强调研究结果直接用来对待和处理问题
在行动中研究
内容和选题是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能够被实践者理解、接受和应用
行动和研究同时发生,同时进行
由行动者研究
有很强的情境性: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相应的现场研究方法
强调实际工作者的参与
实践者意识到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的动力来源于实践者自己
行动者自己对自己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与量性研究
行动研究在动态发展的、自然的、开放的环境中进行
量性研究在封闭情况下,通过控制各种变量以达到验证假设的目的
类型
合作模式
支持模式
独立模式
研究步骤
历史研究法
概念
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
发现共性问题
认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用研究者的眼光去看世界
无统计分析或量化处理
特点
描述性研究
目的:深入理解社会现象解释自然情境
方法:研究从属于自然主义的范式
本质:归纳推理的过程
特征
资料首位性:先有资料后有理论
融入背景:全面考虑被研究者背景,研究者对其保持敏感性
沉浸在被研究者的自然情境中
局内人的观点:换位思考
丰厚的描述:深描
研究过程
选题
质性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 可以随机应变,逐渐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问题
问题来源
临床实践/工作经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研究者与同事间的相互交流
阅读专业文献理论
科学基金指南
问题类型
未知的主体
新的概念
实际经验/体验
情感方面的主题
过程性问题
问题
目的是描述或解释
几乎无人研究过
研究的内容无法用量性工具测量
适用归纳法进行研究分析
适用文字描述而不是用统计数字报告研究结果的问题
选题步骤
界定研究的现象
指研究者希望集中了解的 人、 事件、行为、过程、意义的总和
确定研究的问题
对现象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探讨
描述性问题:主要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
解释性问题:从当事人的角度对特定社会现象进行解释,探究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其动态变化
意义类问题:当事人对有关事情的意义解释
情境类问题: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发生的社会现象
讨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结果对有关人员、事情或社会机构的作用
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
研究者目前对将要研究的对象和问题的了解程度,包括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
研究设计
确定样本
选择取样方法
选择收集资料方法
收集资料
访谈提纲的设计
围绕研究问题展开
访谈题目既要精炼,又要表达清楚问题
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避免诱导性题目
各题目间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访谈题目以6-8个为宜,不超过10个
给自己的提纲是表意性的而非表形性的
访谈类型
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访谈目的
了解情感、观点、行为、意义
形成结构或理论
探索未知领域
不利于收集信息的提问
为什么→替换为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让您产生这样的做法,想法
引导性问题
多重问题→拆开
评判→不做评判
建立关系很重要
整理、分析和解释资料
继续阅读原始资料→设计分类纲要→编码资料→归类,形成类属和主题→描述解释
复制和黏贴(office)
计算机软件:NVivo,MAXqda,NUD.IST,CATS
内容分析法
2-3名研究者各自独立分析资料
1. 建立档案表(不能有患者名字,用编号编码)
2. 将录音资料转化为书面文字资料
3. 撰写分析笔记或备忘录
4. 妥善保存原稿
资料分析步骤
转录:对方谈录音逐字逐句地进行转录
划线:反复阅读或听录音,确定有意义的内容并划线
确定分析单位:将资料组织并转化成可以被审查和回顾的较小的分析单位(字、词、短语、句子、段落)
编码:给有意义的内容进行命名
分类/归类: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归类在一起,提取共性
提取主题:在分类的基础上再次给予更高一级的命名
验证主题:用后续的资料检验主题分类的正确性
分析文本
1. 拔草——看和研究问题的相关性,是否围绕研究问题
2. 挪苗——将相关话题的描述放在一起,归纳。要将整段话放在一起(背景)
3. 摸鱼:密切结合资料,沉浸在资料里,进入文本,设身处地思考
4. 分缸——对多个资料整体分析,提取概念主题
5. 生态系统——将各个概念系统进行汇总,相互关联
书写研究报告
评价研究过程
被研究者
被研究者生活经验(个人身心体验及其世界观)的描述
被研究者对社会现实的解释
研究者
研究者以局内人视角设身处地理解被研究者
研究者本身是研究工具来收集分析资料
旨趣:通过对经验世界的描述 来理解被研究者所建构的意义
质性研究与 量性研究
哲学基础
研究方式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