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得到《跟李松蔚学心理咨询》
得到平台99元课程,了解心理咨询师,初步学习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方法,可用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自己和亲朋初步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编辑于2024-11-23 11:36:36心理咨询
课程信息
作者
李松蔚
心理咨询师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5%的改变》
平台
得到
99元课程
内容
课程原本目录结构
导论
发刊词:改变世界,从改变一个人开始
心理咨询是一门什么样的工作
入门:如何在关系中看到改变
起步:培养一个肩膀上的“小矮人”
理论:“叫什么”不重要,“怎么办”最重要
合格:如何促成有效的改变
目标:心理咨询的期待管理
改变:把小的胜利叠加在一起
工作同盟:和你的来访者站在同一边
刻意练习:把技术学到位
权衡:让来访者选择更好的改变方向
陷阱:“不要跟来访者抢饭吃”
实践:初级阶段的行动提醒清单
精进:如何应对更复杂的挑战
历练:应对负面情绪的挑战
打破慢性化:学会让自己做“坏人”
困难:看到盲区,摆正咨询师的位置
危机:极端情况的应对指南
实践:高级阶段的行动提醒清单
未知:心理咨询的反思和变化
和解:用允许不变的方式促成改变
赋能:让来访者自己解决问题
视野:从超越个体的角度看心理咨询
收获
了解心理咨询师,学习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方法
心理咨询师工作
生活中帮助亲朋
了解职业
概况
前景
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门槛
已无统一政策门槛
(人社部)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证书:2017年取消
困难
有证书者100万,实际执业者仅3万
靠实际能力立足 ,而非认证和头衔
边界
是门服务
与心理医生区别
在医院工作
心理治疗室、精神科医生等
目标是治病
有明确治病标准,帮病人减轻特定症状
为客户需求服务
往来访者想去的方向提供支持,实现其需求
而非站在其他人角度解决其不认同的“问题”
也不是在给来访者治病,不是告诉其有问题
“来访者”的叫法代表一种自愿、平等的关系
真有变化
与心灵鸡汤区别
说了大堆道理,认为都对,但没有任何改变
也会感到更智慧、成熟,但这感觉都很抽象
案例:二者区别
因找不到女朋友很痛苦而咨询
心灵鸡汤:接纳找不到女朋友这件事了,只是思想上接纳
心理咨询:接纳后,生活质量更高、更好了,有实际变化
改变要具体可见
改变必须落到实实在在的地方
不想改变,就没有办法做咨询
只能促成
与普通助人区别
可以帮助拿主意、出钱出力,甚至代替做好
来访者自己改变
这是来访者自己的人生,其需要对自己负责
咨询师不负责改变,只为改变创造有力条件
因为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没有能力大包大揽
否则自己会被责任压垮,来访者也过于依赖
核心
改变
最终的改变都是人,而不是仅仅改变一件事
原则
安全
不会造成伤害
在充足保护下改变状态
以来访者能接受的方式
有效
有办法来改变
合适
是助推器而非决策者,不会凌驾来访者意志之上
选择和主动权在来访者,他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跟三个边界内容基本重复
团队
事务性:宣传、获客、联络、收费等
机构、平台、助理
专业性:咨询领域的专家或同辈交流
个人的:找自我体验师解决自己问题
转介渠道:咨询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
例子
想改善人际技巧,可推荐参加人际互助的团体
想改变教养方式,可介绍参加亲自养育的课程
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
场外因素:不可控
天时地利人和
来访者自身条件
40%
不要背负不必要的压力
接受来访者状态有反复
例子:秋冬、阴雨天、雾霾等日照短的天气:容易抑郁;春暖花开日照变长时:又变得开朗起来
场内因素:可控
来访者的期待
15%
咨询的技术
15%
与来访者的关系
30%
尽可能去做好
比喻
人生和心理咨询间的关系
把人生必做一段旅途,它不再是一条笔直的跑道,所有人不再沿着一个方向一路奔跑。它变成了一片大海,茫茫无际,每个人留在风景各异的岛上。 哪个岛更好呢?说不清楚,生活本身有很多种可能。
心理咨询是一艘载人的小船,它不提供答案,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人有机会去别的岛上看看。其他岛如何呢?船连接了更多的未知。很多人只是需要这样一艘船,帮其离开现在的岛,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
咨询流程
初步建立关系
时长
5分钟左右
内容
寒暄熟悉: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
例子:“你希望我怎么称呼你”
咨询设置:建立任何和心理预期
了解具体情况
时长
20分钟左右
内容
明确期待: 问题所在和改变目的
详见“目标”部分
还原场景:询问问题具体的情况
空对空:问题和解决方法都是空洞的概念
例子:失眠→焦虑→放松
应该将问题还原成具体的生活场景去了解
例子:失眠→失眠的具体情况
关心的不是问题结论这个空洞概念
而是问题发生的前因,以及如何解决
问题发生时如何度过,有哪些感受和困扰
提问引导:通过提问不断时引导述说细节
单个场景:某一场景下,问题发生的具体情况
纵向对比:不同时间下,条件、程度、感受等变化
仔细倾听:不用做太多,认真听获取信息
(个人)场景细节要比一般人想象的还要细
例子:失眠
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具体情况?
几点上的床,是通常上床时间吗?
上床做了什么,通常也这样做吗?
你的卧室有光线和声音的刺激吗?
何时第一次失眠,哪次印象最深?
作用
给予理解
释放了对来访者表达关心的信号,其可以畅所欲言
获得信息
通过具体的场景,全方位了解来访者及其周边情况
帮助梳理
来访者通过梳理发现曾忽视之处,更全面看待问题
情绪会更平和
思路会更清晰
探索本人经验
时长
20分钟左右
原理
在来访者的问题上,咨询师不见得更有经验
问题发生不止一次,其一定用某方法应对过
目标
帮助来访者挖掘出,其曾经有效的应对方法
困难
来访者已习以为常,易忽略或意识不到有效
方法
陌生化:带着好奇心探索每一个行动和方法
不带有任何预设和判断
不忽视任何细节和可能
具体化:在具体场景中探索,而非直接总结
例子:“这次失眠你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在失眠的时候你怎么办”
确认获得改变
目标
向来访者确认服务是否到位,即是否有改变
方法
询问:跟刚来时比,现在是否有了一点变化
若想不到,则问: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有印象,就有了变的可能
误区
不是请来访者评价咨询师哪里做得好或不好
而是问来访者其是否得到帮助,具体在哪里
以“是否改变”这一结果为导向
重点技术
观察
观察双方关系
每个来访者需要的工作方式不同
跟不同的来访者产生不同的关系
跳出互动习惯
停下习惯性、自动的反应
以局外人第三方视角观察
隐藏于互动表面背后的内容
知道去看什么
看具体发生的动作和言语
而不是表面的空泛表述
例子:你和父母关系好不好,熟不熟
细微处反映真实和具体
例子:爸妈每天发微信,让我少熬夜
看对比和差异
和其他来访者反应和感受有何不同
在相同情境下
在不同情境下
看自己的反应
对来访者有何不一样的反应和感受
若换个咨询师
若普通来访者
情境、来访者、咨询师各不同
跳出观察方法
不同流派不同训练方法
想象肩膀上有个小矮人在观察
例子:“你准备好了吗”
表面观察:准备好了开始讲吧
跳出观察:为什么问准备好了,是想激发我斗志,还是担心我跟不上?
设置
目的
建立信任
相信安全性
相信有效性
心理预期
获得掌控感
方法
心理咨询的“设置”:划定咨询框架范围
会做什么
会怎么做
并非靠言语喊口号,仅给予空洞的保证
具体明确
开诚布公
时机越早越好:首次咨询,乃至刚开始
结束时也应该再次强调和保证
内容
绝对保密:绝不会向外透露信息
书面、口头多途径承诺
以正式、严谨的方式
开诚布公说明例外情形
涉及人身伤害、重大刑事案件等
划定界限:咨询是有范围限制的
明确咨询何时开始结束
来访者专属的咨询时间
即使其迟到或忘来,不能安排其他人和事
让来访者感到是稳定、可预测的,增加其安全感
一般是50分钟至1小时
咨询外的时间不再交谈
不交换号码、微信(仅用于确定咨询时间或通过助理联系)
将咨询与生活分开,生活不会受影响
来访者对咨询和生活有掌控感安全感
(个人)对内容也应限制
与目标不想干的内容,不会轻易触及
对内容有疑虑,给予解释并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获得理解同意再操作
让来访者有充分知情权
解释为何这样操作,告知风险和好处
征求来访者的意见,提醒其可以拒绝
使用透明、尊重、征寻的语气和语言
在征得同意基础上操作
来访者是否能接受,只有其自己清楚
不要以自己的想法,轻易替其做选择
来访者见事无巨细都确认,更感安心
(个人)咨询效果的界限
通过咨询可能实现何种程度的效果
但会有哪些困难,哪些是做不到的
需要来访者怎样配合付出哪些努力
观察
主要是对咨询师的限制,但也包括了对来访者的限制,如遵守时间约定,明确咨询效果和自身努力
可更好地观察来访者在日常咨询中对这些限制的反应
如常迟到、结束不肯走、时间记错、临时增加咨询等
目标
期待管理
期待:即想改变成什么样子的目标
管理:让来访者的期待合理、合适
四种期待
期待不明
问题
来访者自己在犹豫
可能咨询师不管如何做都不能让其满意
来访者不会说是其自己没想好,而是说咨询没有用
来访者可能会在中途表示反悔以及退缩
来访者可能配合,但潜意识中却有抵触
改变反而强化了来访者“有问题”的观念
例子:内向而少于交际,一方面觉得这样生活也挺好,另一方面觉得缺少朋友不好,越让其改变,越使其觉得的确有问题,心理反而更不接纳改变
方法
让来访者自己思考
可能需要大量时间
不要着急催促,让其放松,仔细思考
给予一定推动引领
适当地追问、确认
客观不抱倾向,充分尊重来访者意愿
明确最终期待内容
期待应具体有细节
描述不能笼统
不断追问确认
形成具体画面
反面期待
疑问
来访者是否真想清楚了,现目标是否真对其最有利
如果咨询师判断来访者目标不合理,是否还要帮忙
方法
寻找更好的改变方向:让来访者做深思熟虑的权衡
标准
利:获得更多好处
弊:付出更少代价
问题
看利弊不全面
直接陈述利弊
引领发现利弊
客观描述事实
不作道德评判
例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做会很危险
不作主观判断
例子:危险也属主观,来访者可能不觉得危险
不断提问:引领来访者发现其未曾想到的后果
是利是弊由来访者自己决定,咨询师不做自己的判断
受到情绪影响
理解情绪感受
先暂停咨询,理解情绪
站在来访者立场去理解情绪感受
也理解情绪下产生的想法和行为
想法和行为有对错,但情绪没有
等待回归理性
回归理性后再咨询讨论
没有系统比较
全面衡量对比
成本-受益表:将所有利弊一起考虑
例外
如果依然选择不太合适的目标
这是来访者自己的人生,其已清楚看到利弊,也愿意为此负责,那就接受目标对他有价值
期待过高
问题
咨询师无法通过咨询实现其期待
步骤
拒绝
不能含糊答应,要尽早说明清楚
明确表明无法做到,打破其幻想
理解
无关错误:只是不合适、难实现
表达理解:你这样想有你的道理
替代
期待重构:从期待提取核心诉求
缩小愿望:仍然能满足核心诉求
替代方案:探讨换条途径去实现
做来访者能做的事
例子
原期待:我就希望老婆百依百顺→“你这样想,说明你有重要需求,想让老婆满足你” →“你最想让老婆满足你什么”→“我们看看这怎么跟她沟通”
原期待:我想让你帮我做决定→“抱歉,我不能替你拿主意”→“我理解,这两个决定对你来说都不好,你想做个更好的决定”→“发生什么改变,你就不用这样纠结了”→“我们讨论一下,如何实现……”
后果
来访者可能因不满无法实现原有期待,而选择退出咨询
期待过低
问题
没有信心:认为没有办法
抱有恐惧:害怕大的改变
心有抱怨:花那么多钱却无法解决问题
方法
提供服务:按照现有期待
新的需求:在过程中确认
不能开始就直接否定:抵触、害怕
提供坚定保障:不管如何都能服务
来访者需求自然浮现
可能仍需要推动引领
咨询中反复确认
一味推动有压力
七分跟,三分领
例子:“你有多一点的期待吗?或者你觉得这样就够了?”
允许不变
疑问
改变并不能代表来访者的全部利益
权衡必有取舍,只能代表部分心愿
方法
新的思考和尝试:心理咨询在发展
同时满足:达成“变”与“不变”的和解
步骤
理解选择:变与不变都是自由
可以直接决定:有选择权可变也可以不变
无法直接决定:仍可决定用什么态度看待
从无能为力状态,变成了主动状态
理解不变:让来访者接纳不变
假设:每一种选择,都是对自己有用处的
解释:通过不同角度,找到不改变的好处
例子:啃老之人。你在用这种方式证明你的力量,你有勇气对抗别人的偏见,坚持做你想做的事——在家待着。你可以一直这样坚持,等将来想做别的事情,可以用同样的力量和勇气让它实现。
接受:选择不变,是可以被理解和保持的
理解改变:根据需要选择改变
对等:变与不变都是好的,只是方向不同
同一高度,没有上下之分
环境:在不同情况下,变与不变各有优势
例子:在业务主导的环境,专注于业务更容易获得回报;换到人际关系为主导的环境,可能专注于人际更容易获得回报。
选择: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各自最优解
变,或不变
超越个体
问题
可能不是来访者的个人问题,而是其背后更多的人和关系导致的问题
那需要来访者要改变吗?
选择
来访者不是一个有问题的人,而是一个有力量的,率先推动改变的人
来访者可以自己改变
可以推动其他人改变
甚至可以断绝该关系
方法
探索问题背后的人和关系
家庭视角
问题可能源于原生家庭、现在家庭
咨询实际上要解决一家人互动问题
社会文化
问题可能源于个人的个性→融入社会和文化时产生的矛盾
咨询实际是要化解该矛盾
协调看是否可以成全来访者
有条件
同时发展其个性
没条件
但个性并没有错
也可以换个社会和文化环境
世界上有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
时间视角
家庭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文化在变迁,在过程中所带来的新问题
比喻
人生和心理咨询间的关系
把人生必做一段旅途,它不再是一条笔直的跑道,所有人不再沿着一个方向一路奔跑。它变成了一片大海,茫茫无际,每个人留在风景各异的岛上。哪个岛更好呢?说不清楚,生活本身有很多种可能。
心理咨询是一艘载人的小船,它不提供答案,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人有机会去别的岛上看看。其他岛如何呢?船连接了更多的未知。很多人只是需要这样一艘船,帮其离开现在的岛,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
案例
孩子上学开小差,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但其靠自己看书,成绩也不错,只是一听课就容易走神→其适应阅读,如何与学校上课环境匹配?→咨询方向就不是“你要怎么改”,而是“社会要怎么成全你”。跟老师协商,允许其自己看书,但必须做到……→若是太理想化化而无法实现,那也只是环境条件无法满足其个性,但并非其问题,其自己没有错。
夫妻吵架,不管谁做出让步,都可以结束争吵,偏偏两人都不想让,那谁需要改变呢?→那就看谁来咨询嘛→但这样也有点不公平,好像接受心理咨询,就代表着其中一方主动承认自己有问题,其要认输,要做出让步。→超越个体的解释:你没问题,他也没问题,是你们的关系出了问题。改变从你开始还是从他开始都行,你做咨询,就带变你先迈出了改变的一步。
原生家庭的困扰,可以变也可以不变:“你选择不变,是为了记住这些伤害,害怕向前走,向前走就等于放过了他们”→“我可以把这些经历写成文章,留下来,这也是在保存愤怒啊。这样我的后半生就可以换种活法,不用跟过去的家庭纠缠。”
关系
同盟
原理
对抗关系
结果:注意力会放在对抗上
合作关系
结果:注意力放在改变本身
工作同盟:双方站在同一边
方法
共情
做法:设身处地地感受
代入来访者的立场,体会其眼中的世界
不评价,不判断,仅仅是体会感受情绪
目的:来访者感到关心
来访者感受被理解,会觉得站在同一边
难点:脱离现实难共情
觉得来访者感受跟现实相差很远有问题
不管如何先共情
例子:偏激者
来访者:“每个人都在针对我,嘲笑我,说我坏话”
即使是父母也不认同:“你太极端了,怎么可能每个人都这样”
咨询师:“哇,每个人都说你的坏话,那得多难熬啊”
区分
做法:把问题和来访者区分开
不把来访者当有问题的人
而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
技巧:言语上注意“你”和“我们”
拉进:和来访者间的距离
我们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它
拉远:来访者和问题距离
避免表述:你有某某问题
例子:“你太胖了”→“我们遇到了个问题,我们看看怎么一起战胜脂肪”
参与
做法:邀请来访者一起来决策
是一起商量、行动的同伴
多问来访者建议,共同制定方案
征询同意的语气,而非命令强迫
而非被控制、服从的对象
案例
来访者总有失败者的想法
“你那些失败者的念头是怎么来的?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是失败的?”(透露出质疑和审问态度,导致来访者的防御)“我觉得你并不失败,你很优秀啊”(其实是在否定,反而感受不到关心)
(代入失败者立场:未来没方向、没朋友……)忍不住叹息“真不容易啊”→“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个想法,我们需要花点时间讨论它是怎么来的”→来访者同意后,“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你能想到哪些?”→来访者回答不出来后,“是问题本身不好回答,还是会激发你的一些情绪?”(语气是征询同伴意见,而非质问为什么做不到)→“你看怎样更好,是……还是……?”
质疑
陷阱
越自证,越可疑
破坏关系:觉得是王婆卖瓜,反而怀疑心虚 ,进而挖掘更多破绽,最终进入对抗关系
脱离目标:自证与来访者的咨询目的无关
类型
对操作的安全和效果有顾虑
对咨询师的专业水平有顾虑
对咨询是否会有效果有顾虑
来访者的质疑,基本都是想更好地帮助自己
方法
放下荣辱和情绪避免去对抗
接纳质疑:这只是来访者想获得更好帮助
主动揭示:甚至可以替来访者说出并解释
可能来访者不好意思主动质疑
将重心重新聚焦到咨询目标
获取信息:从质疑中了解想如何获得帮助
质疑人或事→你想获得什么?
质疑咨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改变
启发
开诚布公地讨论引导获取信息
传达信息:我在帮你,愿意提供更好帮助
用更信任的方式帮助来访者
来访者质疑该操作,那就变通换一种方法
案例:可否帮我拿主意
质疑具体操作:“我不能替你做决定”→“心理咨询师都这样吗?”→“是的,咨询师都这样,这是专业原则。”(落入自证陷阱)→聚焦咨询目标:“我不能替你做决定,但可以跟你讨论这个决定”(虽然没有代替,但依然在帮忙:做决定。)→“我不管,我就要你替我做这决定”→“看来这决定还真难做,这样,你先说说怎么想的,我看看困难在哪?”
升级到质疑人:“是吗,我怎么听说有的咨询师是可以给建议的,是不是和经验有关啊”→“哦,你担心咨询师经验不够”(不是“我”,是“你的咨询师”经验不够,这是来访者内心世界,无关我的现实)“如果是有经验的咨询师,可以在哪些地方更好地帮到你?”(不是问“有经验的咨询师哪些地方做得好”,而是来访者想得到什么。包括来访者说“有经验的咨询师会……”,也同样如此看待“你想在什么地方……呢?”)→其不是在质疑我,而是在教我如何为其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谢谢,这样我就更了解你需要什么帮助了!”
作用
不需要证明自己,以促进来访者改变来服务,其自然会意识到服务是专业的
情绪
问题
咨询师(受来访者影响)产生负面情绪
情绪会导向负面、破坏性的行动
步骤
察觉情绪
培养对自己身体反应的敏感度
能在情绪还未做出动作时察觉
意识到自己受到情绪影响
能及时察觉就可阻断行动
回归目标
调整咨询师:情绪和行为
调整来访者:沟通要减少冒犯性
“我遇到了困难,需要你的帮助”
是为了解决咨询师难题,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
“你这样做,让我有了什么情绪”
言语化:判断是在为来访者的目标服务才使用
例子:改善人际关系
让其了解我的体验,帮其好看到自己的说话方式对人际有什么影响
若非该目标,非要告诉其给我带来了负面情绪,反而会让其不舒服
案例
问题:来访者不厌其烦地历数流水账→咨询师昏昏欲睡
“对不起打断以下,刚才有几句话我走神了,你能重复一遍吗”,同时调整坐姿,拿出纸笔记录。
“抱歉,我担心没抓住重点,我来总结,请你看我是否理解了”。我来说他来补充,来控制节奏。
思考意义
思考:情绪背后的意义
刻意的行为:反映了什么样的目的
平日都如此:反映了何种相处模式
如何利用此信息帮助改变
改变:视情况采取行动
不急于指出:把这些假设留在心里
提供新视角:等之后来访者遇困难
如果其不认同也无妨,这只是提出一种猜想
案例
分析:来访者长篇大论没重点,可能就是想让你厌倦从而保持距离,避免关系过近给其带来压力
直接指出:若直接问:你这样说是不是想跟人保持距离?他很可能会否认,还会觉得你节外生枝
找机会指出:“你这样是否是为跟别人保持距离?在之前对话中,我好几次都产生了这种距离感”
盲区
问题
偏离了咨询师角色,对来访者有了其他期待
受来访者而困扰
例子
一般的负面情绪是因来访者行为而产生,来的快去的也快。但如果结束咨询后仍感觉难受“他怎么就不按我的想法来呢?”甚至影响到了对来访者的态度。
来访者抱怨生活,怎么办呢?→正常来说是“得问来访者怎么想的”,但如果代入个人经验“我知道,他要学会改变外界环境”,是因为我对现状不满,想改变。
考研压力大导致很多问题→专家出了很多主意→“有没有讨论放弃考研,直接找工作的可能性?”→专家“那不就等于失败了吗?”→“为什么是失败,难道所有人都是研究生吗?”→专家们自己都是高学历,遇上阻力也从来没放弃,因此下意识地期待这个案例不要放弃。
原因
往往拥有共同点,激活咨询师个人经验
可以拉进与来访者的距离
也会导致看不到彼此差距
一把双刃剑
在推己及人的惯性思维下做出偏离选择
正常的思维习惯,并非刻意,谁也不能完全避免
导致咨询师下意识地采取了“偏离”的选择和操作
步骤
看到问题所在
对比:双方有哪些共同点
环境的
经历的
价值观
间接的:朋友、家人身上
反思:哪些偏离的新期待
因此产生了哪些不合适的选择和操作
重新摆正位置
做法:挑破问题开诚布公
第一句:“我想告诉你,我对这段咨询有很复杂的感受”
第二句:“我和你的哪些共同点,导致我个人对你有何期待”
共情:你的问题我也曾有
解释:之前咨询为何不顺
关切:表达关心获取信任
第三句:“作为咨询师,我知道我的愿望不重要,你会有自己的选择,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提醒:该期待非专业意见
回归:来访者自由作选择
赋能
问题
来访者通过咨询解决了问题,却没有增强自身能力和信心,导致对咨询产生依赖,甚至终身咨询
目标
新趋势:助人自助
让来访者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难点
把问题扔给来访者,咨询师的价值如何体现?
来访者就是没有办法才来,那问题如何解决?
来访者解决了问题,其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吗?
方法
承认咨询并非全能
作用
打破来访者对权威的幻想
来访者虽会失望
从而减少来访者的依赖性
咨询并非万灵药
来访者才会负起自身责任
要求
不要让来访者陷入真绝望
能看到仍可为目标做努力
接受没有唯一答案
既然没有唯一答案,那不管什么都可是办法
做法
鼓励来访者自己进行尝试
对其任何尝试,都抱欣赏态度
帮其放下顾虑,打开解决思路
帮其看到能力改变
能力的改变,要比单纯解决问题更触及核心
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若将来遇到其他困难,可以怎么做?
难点
来访者倾向弱化自己能力,仅看成偶然和侥幸
案例
“你想达到的目标,我并没有一定管用的方法,有可能帮不到你”→“你要是没办法,我就只能放弃了,因为我肯定是没办法的”
若是“嗯,放弃也是一个办法,你有试过放弃吗?会发生什么?”(一本正经求证,不管什么都是办法)
若是“我不放弃”→“那你是怎么做的,没有办法的时候,你是怎么坚持下去的?”(鼓励谈及个人经验)
坚持
问题
咨询都是在改变人,因此需要大量时间
挑战过大、时间过长,往往难坚持到底
把大目标拆分小目标,每次进步一点点
方法
让来访者看到其能够改变
问题
不相信自己是能改变的
将改变和进步看成一次偶然
目标
找到进步与行动的关系
不同和进步再小也都是改变
改变是明确通过行动获得的
行动是可掌控且并非偶然的
这就是改变,是能够改变的
做法
帮助来访者察觉到改变
咨询师要从细微处捕捉挖掘
通过提问引导或者直接强调
你是怎么做到的……的?
你可以通过……做到……!
难题
来访者说变得更糟糕了
依然问其是怎么做的
保持好奇语气,而非批评甚至讽刺
依然说明来访者具有能动性,是有能力去改变的(即使是变得不好)
如此也就有机会变得更好
例子
“这一次你是怎么做到比平时早起的?”→“那只是工作需要”(依然不觉得是自己的变化)→“哇,所以工作有需要的事后,你就有办法让自己早起!”
难题例:“跟上周相比,我状态更差了,每天都很难过”→“你做了什么让自己每天难过?”→“我什么都没做,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更难过了”→“哦,所以你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心情会变得更难过”(什么都没有做,也看做是个主动的过程)
难题例:“我发现做什么都没用”→“我们来看看你做过哪些没用的事,将来我们就不在这些事上浪费时间了。”
和来访者商量应怎么改变
拆分
阶段目标要足够小
要可操作、可验证
验证
难验证
含糊的概括的
头脑内部抽象的
易验证
具体而明确的
外部可直接呈现
评价是否到位:一眼就能看到变化
例子
“你要减少头脑里对自己的评判”
“想象一个瓶子,瑕疵头脑里出现评判的声音,就想象把声音塞到瓶子里,封上瓶口扔一边。完成这个想象,第一步就到位了”
“你头发太长了,想改善状态,先把头发剪了吧”
改变激励来访者持续改变
理想
微小变化带来好结果,激发下一个变化,重复如此……
问题
过程总会遇到各种问题,阻断改变的链条
持续变化使他人对其期待变高,带来压力
做法
解决阻碍
帮来访者解决改变中的阻碍
树立信心
每次咨询都应询问有何改变
问“有哪些变化”,而非“有没有变化”
接着询问做到后有哪些感受
好的感受需要强化:夸奖、鼓掌等
化解压力
告诉来访者并非一定要改变
例子:“你不需要永远为这个形象负责,若你害怕别人对你有期待,你就告诉他你这次想尝试换个风格”
慢性化
问题
咨询持续了很久,同样的问题却反复出现
原因
小修小补地应付,问题得不到实质性解决
短期能解决问题
没办法长期改变
陷阱
不帮来访者短期应付
如何判断哪些事该帮,哪些不该帮
说不帮,就真的可以不帮吗
万一不帮,来访者不改变,却陷入与咨询师的纠缠怎么办
步骤
找到失效的固定模式
固定:同样的操作、对话重复多次
失效:同样的问题、失败反复出现
跳出惯性,带着陌生的视角去察觉
判断是否真需要调整
该互动模式能否由他人维持且生效
可以保留:能够生效且满足于现状
来访者是否有意愿做更彻底的改变
需要调整:不能生效或想彻底改变
先改变咨询师的行为
停下来,不再按原来模式提供帮助
打破固定,尝试从来没有的新方法
难点:担心调整会让来访者不适应
不要被助人情结裹挟
调整是为了来访者好
帮助来访者换新方法
难点:来访者不适应要回到原模式
失去依赖而感到不安
给予来访者更多关切
拽着咨询师回原模式
越坚持越快回到目标
坚持:不去回应来访者关系的纠缠
坚定而温和,让来访者接受:不会再回到原来的模式了
案例
做事拖延
慢性化:“我是不是没救了”→“别灰心,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改变”,他会好一点→过了几次,又来求助不断重复
是否调整:学霸一边拖延,一边也能完成任务,这时候他们只是宣泄情绪,别人安慰几句就不会再发酵了。
调整方法:“我是不是没救了”→“嗯,你很绝望/我也没办法”→“那怎么办,我没救了/你怎么这么冷酷”→“我看到你这种变化很不安,我很关心你,你现在打算怎么办”(坚定,且让其感受到关切)
灵活
宁可慢,不要乱
做法
复杂情况深思熟虑再处理
直接表示“我需要一点时间”
不要迫于压力而盲目去处理
结果
大部分来访者觉得很负责
少部分来访者可能不耐烦
甚至要换个更“快”的咨询师
不是针对你,只是不适应慢
先融入,后挑战
问题
改变:需打破原有认知和习惯
意味着挑战,容易导致抵触
做法
暂缓:不能一股脑地给予改变
融入:先了解已有认知和习惯
挖掘:已有的相关经验和能力
迁移:同样可用于解决当前事
二八开:以挖掘已有经验为主
例子
来访者自卑,觉得只会打游戏,别人都比其强→“你打游戏的时候,遇到别人比你强的情况,你是怎么解决的?”
看到不变的理由
问题
来访者犹豫不决,想变却又常变卦
原因
变有好处,但选择不变是会有好处
做法
全面了解来访者,探寻不变的好处
作用
帮来访者寻找到更合适的改变方向
而不是给来访者的改变期待泼冷水
“你想……又想……,不如权衡一下”
利用自己的条件
个性化阶段
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作为咨询一部分,促成更好的效果
形成自己独特的咨询风格和魅力
方法
自我暴露
做法
主动地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初级阶段:不建议使用,难把握分寸
高级阶段:可适度使用
作用
增加来访者的信任,减轻顾虑
有共同经历,且被共情
不再认为这件事是见不得人的
负面的情绪是被允许的
别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成功的经验提供了鼓励和参考
要求
言语简练地说出基本事实即可
别渲染细节,更别变情感倾诉
服务来访者,而非满足咨询师倾诉
案例
年长咨询师与青少年来访者:感到来访者的不信任,若直接挑破“你是不是对我不信任”,只会被否认→自我暴露:“我像你这个岁数的时候,特别不耐烦跟长辈说自己的事,因为我说什么他们都听不懂。不知道你来这里,看到我一把年纪,是不是也会这么想。”
肢体动作
问题
有时候只靠言语说,不如肢体动作来的有效果
要求
必须精心设计,要鲜明而生动,但不能有伤害
不能是受情绪影响的惯性反应
例子
家庭沟通:和妈妈约定,谈孩子时不要谈到奶奶,否则就得罚款→每次当妈妈抱怨奶奶的时候,就真的伸手要罚款。(若光用言语提醒、约束,效果肯定不如直接的肢体动作来得明显、强烈)
个人弱点
作用
利用弱点发出请求,同样的话就带上了人情味
要求
心态:弱点也可以用于咨询,不需要藏着掖着
大方承认,看能如何利用起来
例子
“我年纪大了,脑子跟不上,能不能麻烦你讲慢一点/我得确认下,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危机
极端
谈到自杀、自残等想法,甚至有了明确计划
干预
无论之前在做什么,都要立即处理极端情况
因情况复杂且严重,一次只先处理一个层面
层面
行为
性质
最危急,必须立即制止,确保安全
做法
联系紧急联系人
打破保密原则,指导其如何防范
在现场虽清醒,但来访者状态随时会变,因此不要指望其自己告知
来访者本人行动
来访者多数时间是有自控能力的
探讨何时易失控以及可做些什么
例子:危机干预热线
北京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10-82951332
希望24小时热线:400-161-9995
确认何状态就必须打电话
作为紧急联系方式设置好
要求
立即行动
语气温和
态度坚定
必须,现在:这件事没得商量,给来访者明确方案,减轻混乱感
效果
多一道阻碍,让来访者多冷静几分钟,可能就能救命
例子:多装个防护栏,看似还有其他方法,但可以阻拦几分钟
情绪
性质
可能转化行动,需做些缓解
做法
承认痛苦真实存在
需要理解
表达:看你很痛苦,我关心你,想更多地了解你的痛苦
倾听:认真听,鼓励来访者继续说,不打断,不评判
困难:若理解有难度,就实话实说
“我在想象你的感受,但真的很难想象”
“我在努力理解,但还没完全理解”
不要安慰
实际表达的是不接纳,否认痛苦的存在,起不到支持效果
“你很好啊,没有你说的那么糟”“别多想了,都会好的”
作用
表达痛苦:说出来本身就能舒缓情绪
更加安全:多点宣泄途径不至走极端
传达关心:更愿意接受咨询师的帮助
想法
性质
是问题的根源,需要想办法彻底解决
做法
必须在危机解除,情绪相对稳定状态
情绪稳定的状态,人会更加理智
“想想你的痛苦”“未来的路还很长”这些话都没有用
若来访者主动询问该怎么办,也得等之后再详谈
探讨如何解决,重新回归咨询的目标
学习掌握
理论
理论太多学不完
理论甚至会冲突
对同一现象有,不同解释和应对方法
根据来访者需要的改变方向,选择不同的解释和方法
应用
懂理论如何应用
理论需要落地通过应用产生实际效果
练习能实际操作
知道如何应用与能实操还有一段距离
步骤
弄懂理论是什么
用理论解释现象
有意识地训练用新理论解释熟悉场景
要对生活中的场景和现象有高敏感度
熟练掌握理论
找到应用的途径
如何使用新理论,以促使来访者改变
知道途径和能够实践仍有很大的差距
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操作细节
需要从优秀的案例、实操记录中学习
积累优秀案例
复盘实践操作
分三栏记录
初始状态
解决的问题
具体理论
转变的原理
改变状态
操作和变化
理论、技术和效果的对应关系
亲自实操和练习
目标
自我察觉
充分观察回顾,拆解出技术要点
建立联系
技术要点和结果间建立因果关联
充分训练
好的动作熟练操作乃至变成习惯
百招全不如一招鲜
将重要、常用的技术学深
不需要过多追求技术数量
精益求精
在操作细节上更讲究,不断优化
途径
互相练习
学习小组:互相客串
免费咨询
征集对象:网上、身边
明确告知:只是练习,不确定服务是否有价值,不承诺解决问题
边学边练
应用:不实操,永远都无法学会
误区:初学还不熟,不敢去练习
遵守规则
操作应该遵守真实的规则和步骤
步骤
记录
录音录像
要求
征得同意:解释用于学习和更好地咨询
内容
全程记录:与来访者间的互动
咨询结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反馈
反馈目标
对自己:哪些有用,哪些需要改进
技术动作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对咨询:是否有效、安全、熟练等
自己回顾
自己的体态、动作、表情、节奏等
执行技术要点后来访者的具体反应
分析因果、优劣
以第三方视角重新审视
建关键点清单帮助分析
问来访者
具体:执行某技术要点后感受如何
例子:“我说这句话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这个地方你皱了眉头,是因为不舒服还是什么?”
借鉴高手
对比优秀做法
询问看法意见
优化
取其精华
有效的要保留
多联系更熟练
去其糟粕
有问题的要改
改完了要验证
迭代
重复步骤
记录反馈优化
持续精进
让技术更精进
精细到抠字眼的程度
例子:想让来访者多说点→“还有吗?”(易答没有了)→“还有呢?”
例子:“有什么可担心的”(含否定,导致抵触)→“你会担心什么?”
其他具体心理学知识参考
潜意识
假设性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