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梳理
2024年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六个单元重点文学常识梳理,本脑图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4-11-25 09:37:14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梳理
1.《春》选自《朱自清全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2.《济南的冬天》选自《一些印象》。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此文一反老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全文多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晴之景,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整体性语感。
3*.《雨的四季》,作者刘湛秋(1935-2023),安徽芜湖人,诗人、翻译家。
4.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选自《曹操集·诗集》,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降职。龙标,古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湖西。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王昌龄,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其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主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等。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白生性洒脱浪漫,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4)《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词牌名。思,思绪。作者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5.《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作者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6.《散步》选自《中国青年报》。作者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
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7*.散文诗二首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本质上:属于诗,也属于散文,有诗的情绪和幻想,有散文的外观和内涵,给读者美和想象。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1)《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金色花,即“黄兰”,木兰科常绿乔木,树形高大,开金黄色花朵。印度将其视为圣树。又译作“瞻波伽”。这里指树上所开的花朵。作者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2)《荷叶·母亲》选自《冰心全集》。作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女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8.《世说新语》二则,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世说新语》无疑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其具有五个方面的美誉:“古今绝唱”,是对《世说新语》言之有据且有理的恰当评价;“琐言第一”,是评价《世说新语》的文体性质及其成就;鲁迅把《世说新语》看作一部“名士教科书”;冯友兰直接把《世说新语》誉为“风流宝鉴”;《世说新语》还被看作是“枕中秘宝”。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名著《朝花夕拾》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10*.《往事依依》选自《于漪全集》。作者于漪。
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及文学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时,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
11*.《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本文叙述了海伦在家庭教师安妮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12.《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1)《峨眉山月歌》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
(2)《江南逢李龟年》选自《杜诗详注》。
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杜甫和李龟年重逢是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东)人,唐代诗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与李白合称“(大)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作。
(3)《行军九日忆长安故园》选自《岑参集校注》。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原诗题下有小注:“时未收长安。”作者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岑参,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4)《夜上受降城闻笛》选自《李益诗集》。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作者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
13.《纪念白求恩》选自《毛泽东选集》。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医生。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3月底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其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集》等。
14.《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本文回忆了“我”的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我”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深恩的决心。
15.《梅岭三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梅岭,即大庾(yǔ)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作者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陈毅,博学多才,素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主要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这三首诗中,诗人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诗人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伟大情怀。
16.《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文集》。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7.《猫》选自《郑振铎选集》。作者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此文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也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主观臆断,不能依靠自己的强势和暴力对小动物进行随意的惩戒。“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遇到事情,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在偏见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者。
18.《我的白鸽》选自《陈忠实文集》。原题为《告别白鸽》。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鹿原》等。
19.《大雁归来》选自《沙乡年鉴》。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
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沙乡年鉴》是作者的自然随笔集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20.《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金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朝文学家,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述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描绘细腻,是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小说题材多样,大多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出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意识,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描写狐鬼花妖的故事,尤其是写狐妖的,为小说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21.《小圣施威降大圣》选自《西游记》,原标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西游记》,古代神话小说,一般认为是明代吴承恩所著。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
名著《西游记》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被列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各路神佛妖魔在天上地下、龙宫冥府、山林湖海,尽情地施展各自神通。
全书故事引人人胜。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孙悟空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受人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本领高强,会七十二变,一副钢筋铁骨,又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睹,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他生性桀骜不驯,爱憎分明,敢于挑战天宫的权威,不惮于跟十万天兵天将对阵。后来,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忠诚不贰,制服了无数的妖魔鬼怪,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猪八戒也是《西游记》中深受人们喜爱的角色。他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错投猪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脑的样子。他有很多缺点,如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爱占小便宜,说谎,贪恋女色,一遇到困难就嚷嚷着散伙等。但猪八戒也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时,他总是挥舞钉粑,勇猛战斗,而且能干脏活累活,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憨厚淳朴,能知错就改,是一个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小说的思想比较复杂,释、道、儒都有所涉及,后世对它的主题的阐释也多种多样。
抛开小说的宗教外衣,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这部小说也许更像一个励志故事: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刑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22.《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作者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语《实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23.《女娲造人》选白《神话故事新编)。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女娲,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作者袁珂(kē)(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24.寓言四则
(1)(2)《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均选自《伊索寓言》。赫尔墨斯,古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众神之首宙斯的儿子。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传说他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后人以他的名义汇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编成《伊索寓言》。
(3)《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穿,挖掘、开凿。《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4)《杞人忧天》选自《列子》。杞,周代诸侯国。《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1)《秋词(其一)》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著有《刘梦得文集》。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2)《夜雨寄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晚唐时期诗人。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选自《剑南诗稿校注》。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4)《潼关》选自《谭嗣同全集》。作者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