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十五讲
这是一篇关于哲学十五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五讲、主体与客体,第一讲、哲学与爱智,第四讲、生存与生活,第十一讲、思维与存在,第十五讲、理念与境界,第十四讲、存在与表征,第十三讲、存在与本体,第十讲、历史与文化,第十二讲、思想与反思,第三讲、人与世界,第七讲、小我与大我,第六讲、感性与理性,第九讲、标准与选择,第二讲、熟知与真知,第八讲、理性。
编辑于2024-11-26 23:14:05这是一篇关于哲学十五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五讲、主体与客体,第一讲、哲学与爱智,第四讲、生存与生活,第十一讲、思维与存在,第十五讲、理念与境界,第十四讲、存在与表征,第十三讲、存在与本体,第十讲、历史与文化,第十二讲、思想与反思,第三讲、人与世界,第七讲、小我与大我,第六讲、感性与理性,第九讲、标准与选择,第二讲、熟知与真知,第八讲、理性。
这是一篇关于Objective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Integrity,Development,Participation,Performance。
这是一篇关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十一章:遥感数字图像分类,第八章:图像增强,第十二章:遥感制图表达,第十章:特征提取与选择,第九章:感兴趣目标及对象提取,第七章:图像去噪声,第六章:几何校正,第五章:辐射校正,第四章:变换域处理方法,第三章:空间域的处理方法,第二章:数字图像存储与处理,第一章:数字图像基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哲学十五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五讲、主体与客体,第一讲、哲学与爱智,第四讲、生存与生活,第十一讲、思维与存在,第十五讲、理念与境界,第十四讲、存在与表征,第十三讲、存在与本体,第十讲、历史与文化,第十二讲、思想与反思,第三讲、人与世界,第七讲、小我与大我,第六讲、感性与理性,第九讲、标准与选择,第二讲、熟知与真知,第八讲、理性。
这是一篇关于Objective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Integrity,Development,Participation,Performance。
这是一篇关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十一章:遥感数字图像分类,第八章:图像增强,第十二章:遥感制图表达,第十章:特征提取与选择,第九章:感兴趣目标及对象提取,第七章:图像去噪声,第六章:几何校正,第五章:辐射校正,第四章:变换域处理方法,第三章:空间域的处理方法,第二章:数字图像存储与处理,第一章:数字图像基础。
哲学十五讲
第一讲、哲学与爱智
追问哲学
究竟什么是哲学
哲学修养的核心问题
哲学究竟是什么
哲学的解释
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或者说,是对“自明性”的追问
哲学是把人们认为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东西,当做了它思考的东西
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帮助人们如实地去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方面
哲学是把人们当作天经地义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思考对象
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于“思想前提”的追问,是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
追问哲学的基本看法
一纵
诉诸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诉诸哲学的发展史
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
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和哲学史密不可分
二横
第一个横
哲学与宗教、艺术、科学等等的关系
第二个横
八种哲学观
一是”普遍规律说“的哲学观
将哲学解释为”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大家最熟悉的一种通行的哲学观
二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认识论的哲学观“
三是现代西方哲学”语言分析的哲学观“
四是现代西方哲学”存在意义的哲学观
五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境界说的哲学观”
六是当代西方哲学“文化批判的哲学观”
七是当代西方哲学“文化对话的哲学观”
八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论的哲学观
哲学追问的主要内容
哲学的自我理解
哲学的思维方式
哲学的生活基础
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哲学的派别冲突
哲学的历史演进
哲学的修养与创造
哲学的学习方法
本科生
激发理论兴趣
扩宽理论视野
撞击理论思维
提升理论境界
硕士
寻求理论资源
发现理论困难
创新理论思路
做出理论论证
博士
抓住基础理论
稳定研究方向
坚持独立思考
进行课题研究
要求
高举远幕的心态
深思明辨的理性
体会真切的情感
执着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
爱智的大智慧
对哲学的理解
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而是对常识的超越,或者说,哲学是对常识的批判
以科学理解哲学,将哲学理解为一门科学
哲学是科学的”延伸“混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不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
哲学不是科学的”延伸”,而是对科学的”反思“或者说,是对科学的”超越“
走进哲学
哲学智慧
爱智的智慧——哲学是一种智慧不等于智慧就是哲学
批判的智慧——将智慧作为一种批判的对象
反思的智慧——将智慧作为一种反思的对象
创新的智慧——哲学是对人类智慧的追问
哲学的作用
帮助人们追问宇宙、追问历史、追问人生的大智慧
帮助青年人求素这个世界、历史、人生,追问活着的意义,追问做什么
爱智的激情
哲学的来源
大自然的激情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哲学家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一种伦理实体,是一个”使人崇高起来“的逻辑
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类解放,实现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
自我的追问
人的存在的自我意识理论
”生命意识丛书
生的意识和价值的追问
哲学的看法
中国传统哲学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人类提供”安生立命之本”
哲学是要使人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而达到”天地境界“
西方传统哲学
以”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为己任,以”使人崇高起来“为目标
苏格拉底:”未经反省的生活是无价值的“
柏拉图:“爱智慧诗人的最重要,也是最高尚的需求“
黑格尔:"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于人类解放
具有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彻底性
学习研究哲学的要求
高举仰慕的心态
坚韧不拔的理想性追求
要求人具有英雄主义精神
英雄主义精神是一种人的尊严
对智慧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
第二讲、熟知与真知
把简单变复杂
哲学和科学的区别
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
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
用简单的东西说明、解释复杂的东西
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
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
将看似简单的东西如实地揭示出它的复杂
走进哲学
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
区别”熟知“和”真知
西方哲学使人”自觉“的方式
苏格拉底“使人自知自己的
黑格尔”使人自知并不熟知真知,从而促进自我反思“
中国哲学使人”觉解“的方式
对于”人“的解释
对于“理论”的解释
思考”自在”、”自为“和”自在自为“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
哲学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询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
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
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
促进社会的观念更新、科学发展、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
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名称到概念
从”熟知“到”真知“的意思是超越”名称“,走向”概念“
外延逻辑和内涵逻辑
外延逻辑:一般的逻辑学
内涵逻辑
思想自觉为思想的逻辑(黑格尔的逻辑学)
把”名称“升华为”概念“的逻辑
思考”名称“与”概念“逻辑
科学与哲学
科学将复杂的事情变简单
找规律
规律是什么?他究竟是我的思维把握的主观规律还是我思维所把握的客观自身规律?
哲学将简单的事情变复杂
哲学要追问,思维所把握到的存在的规律究竟是思维的规律还是存在的规律
名称与概念
在经验意识中:“概念”不过是关于某种对现象的“名称”
概念与名称的区别
概念:所有的定义都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概念式的理解是一种反思的智慧)
名称:与所有的对象是确定的、稳定的关
真理
经验角度:概念与对象的符合问题(有没有的问题)
哲学角度:概念是否表达了对象的本质(对不对的问题)
反思的智慧
哲学与科学
哲学就是反思
哲学是把各门科学”关于世界的思想”,作为它”在思想“的对象,“再认识“的对象,也就是把”思想“作为它思想的对象
科学构成思想
世界的各个领域、世界的各个层次、世界的各个方面,都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从而构成关于”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思想”
反思与思想
反思是思想以自身作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思想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构成的
哲学智慧是一种反思的智慧
对桌子的”追问“
基本追问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真善美的关系
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人与世界的关系
进一步追问
对“科学”“艺术”“伦理”和“宗教”的追问
对“历史”“文化”“语言”和“逻辑”的追问
对“真理”“价值”“认识”和“实践”的追问
创新的智慧
学习哲学说到底是为了树立起创新的意识,有一种创新的能力,也就是善于见人所未见
想象
基本方式
是根据对可替代描述或者象征性描绘,构造曾经感知过的课题表象
是构造未曾感知过的可以的表象
创造性想象
不仅是“想象的真实”,又是“真实的想象”
作用
激发人类智慧
引发知识创新
推进社会发展
创建新的世界
重要性
爱因斯坦:“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与想象
知识是由想象创造出来的
知识是由想象激发活化的
知识是由想象推动发展的
知识是由想象带进无限的
失去想象:知识变成教条,智慧趋于枯竭,社会陷入僵化,世界失去生机
想象与假说
关系:互为表里
科学世界:想象某种假设的前提和课体
艺术世界:想象的真实,艺术创造了生活的真实
哲学世界:想象的真是激发了人们对哲学智慧的热爱和追求
哲学的理论创新
寻找理论资源:吸收哲学史的全部积极成果,揭露先前哲学所蕴含的内在矛盾,发现先前哲学所遇到的真实的理论困难,从而解决这种理论困难的方式推进哲学发展
发现理论困难
外部困难
理论与经验的矛盾
当代人类的两大存在方式
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问题
对物的依赖而造成的人的‘物化“问题
内部困难:理论的外部困难是引发内部困难的基础
创新理论思路
时代精神主题化
现实存在间距化
流行观念陌生化
基本理念概念化
理论论证
理论说服人,则掌握群众;而理论彻底,则说服人
第三讲、人与世界
世界观和观世界
全部的哲学问题归一:人同世界的关系,即世界观问题
"世界观"与“观世界”的区别
世界观
理解误区:“世界观“是”观世界“
通常理解: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
哲学与科学
古代哲学:知识的总汇
近代哲学:科学的科学
现代哲学
超越知识论立场
特点:哲学被”驱逐“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三大领域,以人类关于世界的全部的思想为对象了
哲学:对于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反思,从而为人类提供一种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世界观“
观世界
区分开世界观与观世界是”观世界“的”普遍规律说“
认为
各门科学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种”特殊领域“,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
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一个关于整个世界的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深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基础
具有深远的哲学史背景
具有深刻的人类思维的根基
具有深切的人类实践的根基
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
自在世界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世界图景
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总体图景
不可或缺的两方面
世界图景是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不是幻想或玄想的图景,这是理解“世界图景”的唯物主义前提
诗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的所构成的世界图景
理解任何世界的关系,必须思考人是什么样的存在,认识怎么和世界发生关系的
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的区分在于我们引入了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熟悉掌握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才能够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会感到这个世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主要有宗教的、艺术的、伦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
大学加强人文方面的修养
马克思素质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
人们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不一造成每个人的世界图景不一
“观世界”活动情况
把“世界”作为被“观”的对象,从而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
科学活动
观世界
思考人怎么”观“世界,”人“同被人”观“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关系
哲学活动
世界观
基本方式
常识
科学
哲学
概念
重要性: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人与世界之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里,”概念“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概念既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又是人类认识的结果
概念是人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也是将思想中的世界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的社会遗传方式
概念是人类历史的”水库“,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梯“和”支撑点“
概念理解中忽视的两个问题
概念框架: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
概念必须并且只能在概念的特定框架中获得意义
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
层次
常识性质
常识之”真“就是”真的"
科学性质
科学之“真”是经过“验证的”的“普遍必然性
哲学性质
哲学之“真”是指“思想的客观性
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世界图景
常识的“世界图景”
常识就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支持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是人类在最实际的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般文化环境的适应
最本质的特征:经验性
世界图景:是以人们的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即人们的共同经验构成的世界图
具有显著的直观性或给予性
具有凝固性或非批判性
科学的“世界图景
科学概念所构成的科学的世界图景,不是以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而是以概念的规定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
科学概念所构成的科学的世界图景,不是以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而是以概念的规定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
科学概念框架中,世界图景既不是经验表象所给予的,也不是通过经验直观形成的,而是由概念的相互规定构成的
科学的世界图景是概念化的、逻辑化的、精确化的和系统化的世界图景,它具有内容的规律性、解释的普遍性、描述的可证实性和经验的可预见性
科学还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发展的创造的特征
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法去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奥秘,获得关于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活动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深刻的变革了人们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也深刻的变革了人们的价值规范和生活方式
哲学的“世界图景
哲学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反思,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是对划时代的科学发现的反思
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是吸引各门科学都过图运用这种“认识成分”来研究自己的对象
其次是哲学家们也试图以这种被科学家普遍运用的“认识成分”去重构关于理论思维前提的哲学理论
最后则是由于哲学的世界观层次的理论,总结而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整个人类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解发生重大改变
对哲学來说,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把握世界各种方式及其历史成果,从来都不是现成接受的对象
哲学就可以概括出科学成果中所蕴含的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新的研究方法、解释原则和价值观念,展现自己时代所达到的对真善美的理解,从而为人类提供时代水平的“世界观理论”
第四讲、生存与生活
生命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全部存在物
无生命的存在
有生命的存在
动物:生存活动的生命存在
是一种实践的存在
”超越自然“的存在
或者说“超越性”的存在
”生存“和“生活”的区别,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
人:生活活动的生命存在
人的生命活动的“超越性”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生活”,而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仅仅是“生存”
”生活“与“生存”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不是纯粹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超越自然”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
人类意识的超越性决定人如何生活
每个人同时具有两种关于我的自我意识
大我:人类是“我”,个体只是人类“我”的类分子,个体只能作为“类”的存在
小我:个体是”我”,其他的存在,包括他人的存在,都是”非我“,我只是作为”个人“而存在
最高层次的天子境界:人超越了自然,又在自身的发展中,力图使自己在高级的层次上返归于自然,这就是现代人所自觉到的”人类意识“,也就是先代人类的超越意识
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
生活与生存的根本区别
动物(生存)
按照自己所属的”物种尺度“去适应自然
只能按照自己所属物种的生存方式去生存
人类(生活)
人可以以任何物种的尺度去进行生产,并按照”人的尺度“去改变对象的存在,也就是按照人自己的目的、愿望和理想去改变对象的存在
人的生命活动,则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统一的变革自然的活动
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
任何物种的尺度(合规律性
内在固有的尺度(合目的性)
两个尺寸的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的生活活动与人的生活世界
生活活动:人的生命活动,是以创造”文化“和”文化“遗传的方式而延续其种类的生活活动,是历史性的(超越了简单的”复制“)
生活世界:人类的这个世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结果和产物,它构成了人类的”生活实践”
按照”任何物质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固有尺度“的统—来生产,是合”规律性“”目的性“的统一
自然遗传与文化遗传(人的生命活动既是改变环境的活动,又是改变人类自身的活动)
文化遗传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遗传方式
在人类“文化遗传”中语言占有重要地位
文化的地位
“历史“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历史”的存在,因此人类获得自我超越的内涵“发展”
人的生活活动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人类存在的矛盾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存在的实践性
实践性
实践主体的自然性和超自然性
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实践活动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
实践活动客体主体化以及主体客体化
第五讲、主体与客体
“我”与主客体关系
以“我”的存在为前提
“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关系”性的存在
“主体”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存在
“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先在性”
最为关键的问题
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至关重要
我”与“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
“人”与“世界”的关系
当然是先有地球后有人,没有地球就没有人,没有人当然就没有人的意识,这完全正确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未转换主客体关系)
二重性(转换后)
人同世界的“时间”的关系
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和结果
自然的世界对于人,具有一种“时间的先在性”
人同世界的“逻辑”关系”
当人同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
艺人的存在为前提
人对世界具有“逻辑的先在性”
主客关系
以主体的先在性为前提的逻辑关系
主客体是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的一种反思层面的理论的自觉
时间先在性
具体的,有内容的
反思为基础
逻辑先在性
形成人同自然之间的主客关系
我与社会之间的主客关系
我与历史的关系
我与自我的关系
实践关系
认知的关系
价值的关系
审美的关系
实践的关系
理解人同世界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人的两个尺度
人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
人的内在的固有的生命的活动
中介与主客体关系
认知、价值和审美的丰富的关系,是以各种各样的“中介”来构成的
理解人同世界、主体同客体的关系的根本性弊病
离开“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而直接去断言世界的存在
离开“中介”去理解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客关系
实践关系
内涵丰富
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认知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主体: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历史性的存在,文化性的存在,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精神活动、文化活动为中介
中介
主体
主体具有文化性
主体具有历史性
主体具有社会性
“中介”环节
人自身的生活的生命活动
中介性
以语言文化的世界为中介而沟通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以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为中介而沟通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中介的作用
启发我们重新理解“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重新思考认识活动中的“理论”与“观察”的关系
形成更为合理的世界观理论
激发学习欲望,掌握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文化遗产
主体际与主客体关系
物质生产活动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双重性
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客关系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主体间关系”
互相作用、互相规定、互为中介
人类社会历史
不仅是一个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的历史
不仅是一个人自身的在生产的历史
还是一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的历史
马克思的生产理论
物资资料的再生产
人自身的再生产
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的过程是一个”主体际“的再生产的过程
主客关系
主体际关系
主体实际就是一个大我,大我构成了一种极为错综复杂的我与我的关系
构成了主客关系的逻辑关系的前提
以概念的方式实现思想中对世界的占有
“主体间关系”与”主-客体关系“在人对世界的观念把握中是统一的
主体的自我意识
主客关系是以人意识到自己是”主体“为前提的
自我意识
包括自立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和自尊意识等等
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自身存在的“意义”,就会如何理解和对待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
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理想性维度
激发人的求知、求善、求美的渴望
以”目的性“而推动人的”对象性“活动
以”实践“的方式去创造理想的现实
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塑造、自我超越和自我反思等形式,来形成关于生活”意义“的自我理解
自我感觉实在自我观察和自我体验中不断强化的
主体对生活”意义“的反省,更为深切地表现在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之中
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会使人发现真实的自我,并进而去塑造理想的自我
自我塑造和自我超越是自我感觉的生化和自我意识的实现
主体在对种种”关系“的自我反思中,形成了关于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自我意识
第六讲、感性与理性
感性的存在与理性的存在
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人既是一个感性的存在,又是——个思想的存在、理性的存在
巴门尼德:存在与非存在。为什么人们能够把对象的世界把握为一个“存在与非存在”的矛盾的存在呢?
感性和理性是人的一对内在的矛盾
实践活动
是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性的集中体现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实践又是任意子集的感性存在(肉体组织)去改变世界的感性存在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
人要以自己的各种器官去感知外部世界以及人自身的存在,形成关于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感觉经验
人要以自己的理性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关于人和机器相互感知的规律性认识
人的感觉经验与理性思维的矛盾
人的感觉经验所把握的只能是认识对象的种种现象,
人的理性思维所把握的只能是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
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古希腊哲学家万物的统一性的基本思路
关注经验世界本身的多样统一性
探寻对象的现象与本质的逻辑关系
演绎逻辑的人的思维推理过程
传统的演绎逻辑是一种外延逻辑
概念的外延关系上,从“普通”退出“个别”
人的思想内容上,撇开思维内容的纯粹的形式推理
归纳逻辑
内涵逻辑
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
表象与概念的矛盾
在认识论上具化了人与世界的矛盾关系
感性的存在都表现为表象的存在,理性的存在都表现为概念的存在
所谓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是同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密不可分的
理解对象与表象的关系
是以“映像”为中介的
将对象变成人的脑海中的存在,感觉与只觉形象的存在
表象是感知形象的再现
对象与映像
对象不是映像,对象是意识外的存在,而映像是意识界的存在
映像是关于对象的映像,不是对象,而是被意识到的对象
提出问题
人的意识如何把意识外的存在变成意识内在存在
人的意识活动所构成的意识界的存在与意识外的存在是何关系
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
三个阶段
思想把握表象的矛盾运动,这是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具体的阶段(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
思想蒸发表象的矛盾运动,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抽象阶段
思想重组表象的矛盾运动,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具体阶段
两条道路
由感性具体上升为理性抽象
由理性抽象上升为理性具体
认识的矛盾运动
中国理论界要从三个方面解放出来
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
从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当中解放出来
僵死枯燥的话语方式当中解放出来
人的感性和理性在认识的过程当中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表现为思想同表象的矛盾运动
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按照思维的本性,思维的可能,思维的终极的目的来说,思维是无线的和至上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
人的思维在人的认识过程当中,不仅仅表现为思维同表象的矛盾运动,还表现为思维自身的矛盾运动
人类认识过程当中的矛盾: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等等的矛盾
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两种逻辑
人类思维的形式逻辑
人类思维的辩证逻辑
相对与绝对
相对性
我们关于事物的全部的认识都具有历史的相对性
恩格斯“所谓相对的真理,就是相对的谬误,相对的谬误,也称之为相对的真理”
“合法的偏见”
绝对性
人类的思维指向性——绝对性
恩格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有限与无限
有限
有限对无限的无奈。瞬间对永恒的向往
无限
无限是理性思维把握的一种矛盾的产物
在人的思维与经验的矛盾中,思=思维必然超越经验的有限性,而达到思维把握的无限性
真正的无限是瞬间的永恒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派别冲突
唯理论与经验论
唯理论:否定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最可靠的,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经验论:否定理论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需上升为理性认识
两者在总体都是错误的,两者的分歧与斗争是以解释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为前提的
第七讲、小我与大我
我”与自我意识
对“我”的内在的矛盾的分析
我不仅仅指作为个体的我自己,我是指我们的人类
“我”是对立与普遍的对立统一
人同世界的现实的主客体关系
两个方面的矛盾
从主体作为个体的存在,思考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从人作为一个大我,一个类来说,思考小我与大我,个体与我,我与我们之间的矛盾
小我与大我的矛盾
是以我的主体自我意识为前提的
最基本普遍的矛盾: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文化自身的倾向:概念表达的单一性
哲学以理论的方法实现了人的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黑格尔哲学
关于个体理性认同普遍理性,历史理性展现普遍理性的思想
“我”与社会
我与他人的关系
直接的表现为我与他人的关系
两种基本关系
互主体关系,或者叫做主体际关系,主体间关系
我作为小我和大我的矛盾,它又是一个互主客体关系
我与社会的矛盾关系
同时态分析
第一个层次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职德关系
第二个层次
经济关系
政治关系
文化关系
三种关系是互动的
第三个层次
从一个家庭、单位、阶层、阶级、民族、国家、人类众多的层次去进行分析
“我”的历史
人自身的存在,在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一种一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人的依附性的存在,近代以来有发展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存在
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中蕴含着三个东西
一是解放的旨趣,也就是人类的理性之谁的承诺
二是节纲的历程,也就是人的解放过程的展现
三是解放的尺度,也就是观照人类历史的标准
“我”的独立性与依附性
“我”是个别与普遍的对立统一
从个别性看,“我”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我”就是我自己
从普遍性来看,“我”是作为人类的类分子存在,“我”又是我们
“我”的存在既是独立性的,又是依附性的
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实质上是人对自然的依赖,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人的主体意识,不具有现实的基础
市场经济摧毁了以等级从属关系为主要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形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并不断地培植其个体的主体意识
“我到底要什么”与“我们到底要什么”
矛盾
社会的价值导向与个人的价值导向的矛盾
在动态过程中构成
基本特性
主观性、任意性和随意性
第八讲、理性与现实
超越性的存在
内涵:人类精神活动的超越性
一方面表现为它的想象
一方面表现在它的思想
间接表现:文化活动的超越性
构成:人自身的生活境界的超越性
直接表现:人类实践活动的超越性
实践活动,它表现了人同世界的一种待殊关系,这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否定性的统一关系
在这种否定性的同一关系当中,它造成了世界本身的二重化,也造成了人自身的二重性,以及作为人的发展进程的历史的二重性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把世界二重化了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也被二重化了
需要的层次
人的理想性追求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快乐的三个等级
爱财富
爱荣誉
爱智慧
人的需要
生理需要或生存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的需要或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也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我们应从解放的志趣,历程和尺度的统一中去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推翻使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被蔑视的一切关系这是马克思创建自己的全部学识的真正出发点,也是他许诺的最高的价值理想
启发意义
既暴露了人的异化状态,又为人类走出这种异化状态提供了前提条件
提示人们,人类的当代使命绝不仅仅是使人的独立性奠基于对物的依赖性,而且必须使人从对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把物的独立性真正变成人的独立性,实现人自身的全民发展
使我们深切的理解人把现实变成理想的现实的存在,而且会使我们更加切实的理解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
第九讲、标准与选择
生活的根据
人类的全部生活活动的指向与价值,在于使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要把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也就是实现人的自我发展的有意义的世界
哲学追求的追求“—”是判断、解释和评价有意义与无意义,真善美的假丑恶的根据、根据和尺度
自然经济下标准与选择的关系: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标准与选择的关系: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从层级到顺序
文化样式的不同层次
以文化的层级去关切人类存在
以文化的顺序性去关切人类存在
二者对比
层级性的关切是“两级对立”的
顺序性的哲学关系关切的追对范畴具有显著的“平等”特性
哲学追求的“层次性”和“顺序性”
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处理“标准”和“选择”的相互关系
从层级到顺序
并不意味着从“没有选择的标准”到“没有标准的选择”
其困惑,根本的问题是对哲学的”人类性“和”时代性“的矛盾关系的理解
改变的是以”层级“的先验性而确认的”标准“的永恒性、终极性
当代社会思潮中的标准与选择
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
理性主义构成的弱化
现代社会中人的主体意识个个性的觉醒
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个人,又都可以是展示个人能力的英雄”
从整个社会的层面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英雄”与“奴隶”,”君子“与”小人“的对立
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
大众文化的普及
第十讲、历史与文化
文化的历史与历史性的文化
人类的历史是以人类的双重性的遗传实现的
文化是人类的遗传方式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语言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人的生命的生产”双重关系“
自然关系
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论述
人”是怎样的存在
"历史“是怎么样的过程
人是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解惑
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
语言在历史与文化中的作用
语言的力量,在于它是沟通人与世界的中介,是把世界变成人的世界的中介
语言保存着历史的文化积淀,历史的文化积淀由语言去占有个人
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水库而占有世世代代的个人,人既是在语言中去接受和理解历史文化,又是通过语言去解释和更新历史文化
语言是思想的寓所,人的观念全是内在的,而人的语言则是可表达的,因而观念必须以语言的形式而确立为思想
语言的重要特点还在于它具有逻辑与人文的双重属性
分析哲学突出语言的逻辑特性
语义的单义性
概念的确定性
意义的可证实性
人文哲学则突出语言的人文特性
语义的隐喻性
概念的非确定性
意义的可增生性
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根据和意义
现代哲学高度重视从哲学上研究语言
第一基本认识
虽然世界在人的意识以外,但世界却在人的语言之中
语言既是人类存在的消极边界,又是人类存在的积极界限
正是在语言中才凝聚着自然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存在与思维、真与善等等的深刻矛盾,才基淀着人类思想和全部文化的历史成果
第二,他们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反面而治疗传统哲学
第三,他们不仅从批判传统哲学和实现哲学科学化的视角去看待哲学中的语言转向
第四,因为语言与观念下你具有更为广阔和深切的哲学反思价值
观念体现的是个体理想把握世界的英雄主义时代,语言体现的是社会理想把握世界的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
观念体现的是交往的私人性的封闭社会,语言体现的则是交往的时间性的开放社会
观念体现的是主体占有文化教育的有限性,语言体现的则是文化占有主题的教育的普及性
观念体现的是客体给予意义的对思想的客观性的追求,语言体现的则是主体创造意义对人的世界的丰富性寻求
观念体现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实践意志的扩张,语言体现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实践意志的反省
人的文化世界与人的历史发展
人类来源与自然界
神话的方式是一种幻化的方式
人类意识的超越性
人是创造性的存在
人创造了宗教,是为了从宗教中获得存在的神圣意义
艺术世界是美的世界,艺术创造是美的创造
艺术美不仅是人的创造性的结晶,而且它本身就是生命活动的体现
人是自己创造的文化的存在
科学是一种人类活动,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第十一讲、思维与存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哲学自觉
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思维和存在与精神和物质
哲学是一种超险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气,所以哲学叫做”形而上学“
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它把”任何世界“的关系抽象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和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蕴含了全部的哲学问题
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象与对象意识的关系问题
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的关系问题
意识内容与意识形成的关系问题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问题
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关系问题
理论理性与实际理性的关系问题
知情意与真善美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不等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同,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是一个实践的失在性问题
是一个事实经验的何者为失的问题
只有把主客关系生化为思有关系,才能够在哲学层面上去理解主客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事物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思维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当作了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就是把思维和存在全部当作认识的对象
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十八思维华人存在当作的认识的对象来获取科学的解释
两个方面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问题
思维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而进行的反思
哲学追求的是思想的前提
哲学史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历史演进,是同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历史性变化密不可分的
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两次大转向
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哲学的派别冲突
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的观点,批判的汲取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积极成果,在当代的水平上,深化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理解,并丰富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哲学的派别冲突
哲学的派别冲突,是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和历史性密不可分的
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派别冲突
第十二讲、思想与反思
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
哲学的反思
反思的维度
思维与存在达到统一的维度
人类思想活动中,两个基本的思想维度
构成思想的思想维度
人类掌握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构成关于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载人的观念中,达到思想与存在的统一
反思思想的思想维度
只有理解了哲学反思的维度,才有可能进行真实的哲学思考
思想的反思与反思的思维
反思的思维
哲学反思是思辨思维进行的对思想的思想
思辨思维,思想的内容即概念为对象
哲学的反思性是在哲学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成熟和深化的
反思和思变,并不是黑格尔的专利,而是哲学的天命
反思思想的哲学必须诉诸辨析思想和追究前提的”思辨”,而“拒斥思辨”只能是陷入作为”表象思维“的”常识“
反思思想与思想的前提批判
反思的对象不只是作为思想内容的思想,而且包括构思思想的根据
反思思想与思想的前提批判
思想的前提是构成思想的根据
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对构思思想的根据、指点、尺度和标准的批判
科学的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科学思想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所实现的对科学理论的逻辑前提的变革,以及由此实现的世所公认的权威性的”公理“的转换
思想的前提,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也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点
思想前提的基本特性
“隐匿性”和“强制性”
"可批判性“
”普遍性“
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是以人类生活的历史发展为坚实基础的
第十三讲、存在与本体
对“本体”和“本体化”的概念解析
在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体系中,”本体“都有其特殊的理论内涵与历史的规定性
通常认为,哲学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于本身的哲学学说,关于脱离具体存在的超验存在的学说
"本体“与“存在”的关系
哲学所存求的“在”,就是所谓的”本体“
"本体“作为抽象的”在“,只是一种人类思维的指向性
哲学本体论是表现人类自身存在的矛盾性或悖论性的理论
”本体“与”超险存在“的关系
作为”本体“的“在”,是“表演的存在”,而不是“经验的存在”
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本体论对终极存在的寻求
把本体论界说为“存在论“即关于”存在“的理论,这是一种有哲学史根据的通行看法
哲学思维所关注和指向的终极存在,是经验世界的多样统一性,是万物所由来和万物所复归的某种感性存在物
探寻对象世界的现象与本质的逻辑关系,把“本体”或”终极存在“是为超越经验二为思维所把握的理性存在物即”共相“存在
本体论作为终极解释的内涵
本体观念的具体化和知识化就是对本体的解释
作为终极解释的本体论,是以知识论的形态为中介而指向世界的终极存在
本体论作为终极价值的内涵
人类对终极存在的=和终极解释的关怀,植根于对人类自身终极价值的关怀
寻求生命意义的根基,也就是寻求对人类具有普遍适用性或普遍约束性的终极价值
本体论与人的安生立命之本
哲学的本体论在他的深层上是规范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
从深层次上理解本体论
实践活动的理想性
人类思维的至上性
自我意识的根基性
本体论的追究基于人类实践的本性,人类的全部生活建立在这种本体论的追究之上
本体论的现代革命
本体论的传统方式
思想方式
思想原则
思想指向
中世纪哲学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就是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包括人自身的存在,都是一个被创造的过程,只有上帝才是创造奇迹
第十四讲、存在与表征
表述、表达与表征
卡尔纳普:”表述“职能
哲学的知识论立场
把哲学视为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的”知识“
具有最大的普适性和最大的普遍性的”知识“
以知识分类表的层次性来区分哲学与科学
把哲学归结为”全部知识的基础“
对追问存在意义的哲学的遗忘
"弱化“科学本身的”科学性“的方式
通过揭露科学本身的非科学,来“弱化”对哲学的非科学性的批判
”强化“哲学本身的”科学性“的方式
决定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在本质上是”科学主义“的
存在着既非”表述“亦非”表达“意义的哲学
表征存在意义的哲学
存在的意义是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实践为哲学的表征方式,表征是区别与表达的哲学方法
表征是哲学显现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独特方式,而不是与表述和表达次相对待的一种语言职能
从表征的意义看哲学
哲学如何表征自己的时代精神
从经验主义和逻辑主义的冲突中,分析他们所表征的人类的感性存在与理性思维的矛盾
本体的追求与崇高的表征
本体的追求
作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无论是中国传统哲学还是西方传统哲学,在建构人类生活精神坐标的进程中既历史都肩负着对崇高的追求,有历史的把素高异化为某种超历史的存在
崇高的表征
中世纪哲学是一个塑造神圣形象的过程,也就是表征人对神圣形象的依赖
传统哲学对崇高的追求以素高与渺小的绝对两极对立为前提,以确立崇高的某种终极性存在为目标,以自身的理论形态作为崇高的终极实现自我价值
崇高的异化
马克思所追求的把崇高变成人的现实的意识形态,就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第十五讲、理念与境界
哲学理念与哲学智慧
哲学理念
是哲学体系的统一原理
哲学是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义的理论
是时代精神的理论表征
普遍规律说的哲学理念,隐含的两个深层矛盾
离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直接去断言那个存在普遍规律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不仅仅是为人类提供一种关于普遍规律的真理的学说,而是要提供一种与自己的时代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哲学理念
哲学理念与哲学境界
哲学智慧,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人生的境界
四个境界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两层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四种基本的自由观
庄子式的”玄想的自由“
黑格尔式的”理想的自由“
萨特式的”意志的自由“
马克思的”实践的自由“
哲学境界与超越“存在主义的焦虑
在现代的人类意识中,是以消极本质主义的肆虐为己任的
然而在消解的过程中却又造成了现代人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焦虑
哲学境界与“诗意地栖居”
人类的终极关怀,是寻求心灵的安慰,即寻求”安心“之所
人的心灵的和谐,是与天道的和谐,也是与人道的和谐
主体的自我意识,是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是确定”我“的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重、自律的意识
哲学境界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与解放,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而也是哲学的最高理念
把人类奋斗的最高理想定位为人类自身的解放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开创了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历史“
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