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俞军产品方法论》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由前百度产品副总裁、首席产品架构师俞军撰写的书籍,详细阐述了产品经理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书中强调同理心、想象力、逻辑和工具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和理论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产品经理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这本书适合所有产品经理和相关从业者阅读,尤其是那些希望提升决策能力和自我进化能力的读者!
编辑于2024-11-29 17:51:02刘墉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说话技巧,包括如何将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狠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等。他还分析了古今中外的幽默案例,教授如何埋下伏笔、营造气氛、引爆笑点,使语言更加婉转和生动,此外,书中还涉及呼吸调整、仪表姿态、养气之方等细节,帮助读者全面提升沟通能力!
这是一本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首版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首要”观念,提倡将写作的核心聚焦到变化丰富的人物之上。本书对国内外戏剧理论界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仍然是编剧们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作者文风犀利,一气呵成,虽然全文旁征博引,但简明易懂,是一本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剧作论著,其方法也适用于电影电视、小说、新闻等多领域的文体写作!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尤其适合项目管理的新手和有经验的从业者。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刻板的项目管理教材,融入了作者对项目管理的独特理解,提供了一种更简单、更易懂、更实用的项目管理方法。无论你是项目管理的新手还是拥有多年经验的老手,这本书都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项目管理的本质和挑战,提升项目规划、执行与协作能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刘墉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说话技巧,包括如何将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狠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等。他还分析了古今中外的幽默案例,教授如何埋下伏笔、营造气氛、引爆笑点,使语言更加婉转和生动,此外,书中还涉及呼吸调整、仪表姿态、养气之方等细节,帮助读者全面提升沟通能力!
这是一本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首版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首要”观念,提倡将写作的核心聚焦到变化丰富的人物之上。本书对国内外戏剧理论界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仍然是编剧们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作者文风犀利,一气呵成,虽然全文旁征博引,但简明易懂,是一本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剧作论著,其方法也适用于电影电视、小说、新闻等多领域的文体写作!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尤其适合项目管理的新手和有经验的从业者。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刻板的项目管理教材,融入了作者对项目管理的独特理解,提供了一种更简单、更易懂、更实用的项目管理方法。无论你是项目管理的新手还是拥有多年经验的老手,这本书都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项目管理的本质和挑战,提升项目规划、执行与协作能力!
《俞军产品方法论》读书笔记
五、产品经理的选拔与成长
选拔
产品经理的职能:需求、生产、销售、协调
产品经理的职位影响因素
能力:专业能力、业务能力、管理能力
素质:品性、潜力
岗位:业务规模,团队规模,边缘程度
绩效:战功、绩优、业务增长
资历:领域经验、工龄、履历背景
博弈:稀缺性、谈判能力、跳槽升级、高新倒退、离职挽留、让位补偿
评审问题:随机性、临场表现、评委水平、作弊、领导强推
超级潜力股
大学专业培养或系统训练可以量产普通合格人才
ABC
A:深度思考能力或超常的同理心
B:逻辑清晰且具有产品心
C:功利心强,看不到远期利益,没脑子
产品经理经过实践检验,是个淘汰赛
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修炼内容之一,就是掌握每一个约束条件的属性和弹性
产品经理对企业的价值
产品经理的价值=经验等级X平台匹配度X智慧等级
面试产品经理
围绕他过去做过的某件事,深入提问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
你是怎么想到的
针对以后的情况你考虑了哪些方面
开始做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你是怎么解决的
发现了什么
什么东西和原来的理解不一样了
又发现了哪些相关的洞察
你和外部市场上的其他人对其认知不一样
在迭代过程中又是怎么做的
你现在对这件事的认知有什么变化
如果回到当初,你还会做什么
曾经所作产品的规模和成绩不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分母一起看
寻找同等分母下的最大分子
问一件他不熟悉但你熟悉的事情
判断他在面对一个陌生问题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角度切入、分析和求解的
看他的思维框架,看他是怎么拆解这个问题的
如果是A类人才
判断入职两年内的成长性和机会成本,预判留存率
如果候选人入职,两年内他的升职空间、加薪空间、产品成长空间大概会怎样
他个人能力的成长大概会怎样?他的期望值和这些成长相匹配吗?两年后他在市场上的成功机会大概会怎样,公司留人难度怎样
判断产品经理的管理能力
人际能力(团队内部的识人用人和激励能力,外部的协调能力)
决策能力(产品经理的职业能力,除了市场权衡,还要进行内部人和事的权衡)
基于专业能力
批判性思维
后天可以提升,提升后能有效提高输出决策的质量
同理心
面试把同理心差的人挑出来
用户模型
考虑候选人对做过产品的用户模型的掌握程度,并由此判断他对人性常识和大众心理的认知程度
产品技能熟练度
判断产品基础扎实程度,一定程度依赖过往产品实践机会的质量,反推候选人的产品心、学习能力
产品经理的潜力
自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短处:学习、合作、雇佣、回避),毫无疑问的第一潜力
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
高成就动机
产品经理的成长
产品经理成长的关键指标
视角一
用户模型
掌握用户模型,需要大量的用户案例积累,经过亲自体验、用户反馈、bad case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大量的预判和迭代验证等环节,直到预判上线后的用户行为有高准确率
掌握用户模型这条路没有捷径
交易模型
交易模型是以交易为基本单位来研究产品,目标是建立可持续交易的互惠模型
掌握交易模型的关键是对某领域交易成本的充分理解,以及对多边利益博弈演化过程的充分理解
视角二
科学方法
逻辑、概率、控制实验、理性决策、经济学的相关方法
人文关怀
对用户样本量、同理心、心理学、进化论、博弈论等的理解
实践精神
事实、数据、观察、实践、权衡、反馈、迭代、自省
视角三: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以一种合理的、反思的、心灵开放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地论证以及培养思辨精神
批判性思维强调求知过程中证据、逻辑的重要性,反对依靠权威和流行观点,要求能够区分理性和情感的观念
哈佛前校长博克对大学本科生思维分为
第一阶段:无知地确定性
表现:盲目相信
表现人群:大学新生
第二阶段 有知地混乱性
表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表现人群:大部分大学生
第三阶段 批判性思维
表现:理性分析,精确求证
表现人群: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进入第三阶段
产品经理前五年的成长
从大量产品迭代中验证和思考
刚入行很难有大机遇一飞冲天,需要去看哪里有大量迭代,能让自己从无数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经验
新人要多做事,多思考,在迭代中验证和反思,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经历只是经历,不等于经验
前期需要积累大量一线实践经验,充分理解用户多样性和人性规律性,建立自己的用户模型
加入一个有产品心得小团体
产品经理是无法跨领域学习的,培训和自学的效果有限,只能学一些基础知识
去找跨领域专家学习和听课的效果也有限,仅会有所启发
比如说做小视频的产品经理跟做外卖的产品经理交流,会有一些价值,也会有一些启发,但是没法深入研究
进阶六项能力
从0到1
做深做透
做宽做杂
大用户量
商业闭环
团队建设
过早做管理是减分项,现在是实践积累最佳时间窗口
多做项目多思考,扎实提高自己得基础积累和专业能力
产品经理需要懂技术吗
这个问题涉及机会成本和参照系。懂技术当然是好事,但是产品经理要不要懂设计、懂审美、懂交互、懂运营、懂供应链、懂数据、懂营销、懂公关、懂政治、懂战略、懂项目管理、懂企业管理
这些你能全都懂吗?如果不能,那么应该懂哪些,懂到什么程度,不懂可以学吗?什么最重要呢
产品经理五年后得成长
因为产品经理真正量产是移动互联网爆发以后,2014年起每年都有大量优秀新人涌入,到2019年刚好五年,这些人每年成熟一批
现在的最大一批产品经理浪潮的人儿,进入成熟期了
而移动时代的新产品红利也接近尾声,最近三年快速崛起的知名产品只有少数几个,又恰逢经济环境一般,多数企业也就变得保守,不怎么做新产品了
有新产品(或重大新功能)才有(真正的)新产品经理,新产品骤减,产品经理岗位增量也骤减
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专业路线(权衡决策,交易模型)
如果你的专业天赋明显高人一等,那就选择专业路线,努力争取有成长性的产品岗位
前期围绕用户模型,后期打造自己的交易模型,追求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管理路线(计划、组织、领导、协调,识别人才,优先级)
知识型人才做创造性工作
学会分优先级
寻找优秀的人去做事而不是“提升自己”
业务路线(知识和经验的累加;to B)
稳定但保守的业务方向:ToB
产品经理里面比较稳定的了
做新产品或创业
越优秀的产品经理越应该找后期业务
出海
产品经理的成长环境
不利环境
短期利益导向、个人崇拜、技术驱动、内部斗争厉害、老板或直接上级不会深度思考、文化价值观不好、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强、周边合作者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产品迭代周期长
产品用户量少、产品经理分工过细、成熟稳定业务、工作内容稳定、产品行政干预严重,行业垄断高利润没有压力,设计或营销强依赖,供给或渠道强依赖
有利因素
逻辑
区分事实,识别基本的逻辑链和因果关系
视野开拓,见多识广、思维开放、思维发展,从不同角度思考
批判精神,能否定别人也能否定自己
同理心
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多边关系
经验
经验是阅读、经历、思考三位一体的
阅读:看书、电影、网文、约人聊天、社区网络交流、听讲座
异见
数据
适合产品经理读的书
入门
《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埃略特·阿伦森)
适合成为“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
科学方法、人文关怀、实践精神浸透字里行间,这些恰好是产品经理的三类核心素质
书中还介绍了大量心理学实验和人性常识
《第一本经济学》(罗伯特·墨菲)
经济学帮助人们洞察世事,这一本相对简单,写作目标是让高中生也能读
《学会提问》
介绍批判性思维,学习辨别信息和言论的真假对错
理性思维决策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阐释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本机制
《思考,快与慢》
讲人如何有偏见、有缺陷地思考
《超越智商》
教人如何克服缺陷做理性决策
《思维与决策》
系统介绍思维与决策领域的研究
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这是最通用的大学经济学入门教材
《“错误”的行为》
行为经济学离产品经理最近,通过这本书可以理解学科起源
《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
学习交易费用,思考商业模式
《现代制度经济学》
把历史上很多制度经济学名家的经典文章选编在一起,对于学习新制度经济学比较方便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薛兆丰是中国成功的经济学普及者,他是当代中国人,也很接地气,使得这本书更易读,适合中国人学经济学入门知识
除了看,还可以在“得到”App上听他讲
其他
《博弈与社会》
用通俗语言介绍了博弈论的方法、结论和社会应用
《自私的基因》
用一种全新视角再次解答了人类永恒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消费者行为学》
研究人在消费产品过程中的行为,并应用于营销战略,内容非常适合产品经理
《组织行为学》
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内容比较适合产品经理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人际沟通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既重要又令人困扰
本书兼具深度、广度和完整性,非常适合产品经理学习人际沟通
《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是进化生物学和现代心理学相融合的新理论,解释人类的很多心理机制(人性)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通过考察从胎儿期到青年期的人是怎样发展的,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决定因素
产品经理找工作
职业发展路径
最优选择是个人禀赋偏好与市场机会相匹配,使双方总效用最大化
如果你是新人,你还远未到需要接受针对性建议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在前三四年打好基础,找一个产品文化良好的小团队,多做事,多思考
产品经理的价值和价格
产品经理对企业的价值大小:经验等级X平台匹配度X智慧等级
决定价格的三要素是有效用、被认知、稀缺性
产品岗位的价值等于
有价值(事)X成功率(团队)X成功后回报大小
天赋高的产品经理要多换业务
跟企业谈薪资
应该长期致力于提高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不要去跟少数幸运儿攀比
人一辈子平均只有七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能抓住两三次,跃迁两三次就会达到很高的人生高度
能力弱的产品经理
大公司、新产品、但不能是独立落地的新产品,很细产品的衍生式寄生品
一两年很难验证结果的高大上PPT产品
大公司内主要靠核心产品导流的产品
没有竞争和对比的产品
在新团队快速膨胀的早期加入
找能力弱的上司
应届生
带你的人》业务》平台
选择人才质量长期正向上升
组织垄断程度、各职业可度量性、产权设计、领头人能力人品
一两年短期选增长
三五年中期选行业
十年长期选老板
互联网产业持续发展去影响传统行业可能性更大,产品系统进入传统行业发挥作用甚至替代可能性很小
目标和代价
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我究竟想要什么?我愿意为此付出多大代价(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机会成本)
,自己的短期(1年)、中期(3~5年)、长期(10年)目标是什么
四、决策
理性决策
三要素,前两项更重要
理性的信念:对自我认知保持怀疑和反思
理性的目标:在约束条件下的价值(总效用)最大化
理性的行动:在给定目标下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MECE分析法《金字塔原理》
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产品经理应追求新体验最大化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以此共识指导决策
将新要素引进原油的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如能有效应用,即可创造大量新价值
新人群:用户下沉到三四线等
新渠道:公众号、小程序、抖音等
新方法:AB测试、产品驱动、数据中台、流水线等
新工具:新生产力工具、iPhone、钉钉、维基百科谷歌等
产品经理应将旧体验最小化
选择特定场景下的用户:用户是需求的集合,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对标竞品
选择用户的参照系:如何定义新体验、旧体验
“完美新用户”
感受到的新体验与旧体验差值特别大,往往会满怀感激和认同,对产品和公司品牌产生光环效应,有较高概率会成为最忠诚的用户,会主动进行口碑传播
未来还会充分信任和积极接受该公司的新产品,他们是公司的品牌价值和长期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同时给模仿者和后来者创造了旧体验,面临“新体验与旧体验之差”做到大于“替换成本”的问题
产品经理应将替换成本最小化
替换成本:认知成本、获取成本、使用成本等;广义上包括价格和所有交易成本
常见的决策方法和误区
数据决策
最低成本工具,如AB测试等
逻辑决策
依靠逻辑推导得到结论,成本远高于数据决策;对待用户具备同理心,尝试以用户的认知角度和范畴设计产品
主观判断决策
最难,没哟数据和逻辑支撑,只能用关键变量和用户模型、交易模型来模拟市场运行并以此做出判断
常见的决策误区之认知偏误
归因偏误: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警惕自我感觉良好,考虑用情景特殊性,他人一致性以及个体一贯性去分析
自利偏误: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环境
把集体行动的结果归因于自己,多过其他人会归因的程度
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
评价喜欢的人的行为时,把他们做好事归因于内在本质,而把他们做坏事归因于环境因素
评价不喜欢的人的行为时,把他们做好事归因于环境因素,而把他们做坏事归因于内在本质
群体归因偏误:把个体的特质当作其所属群体的特质,或把个体的行为当作其所属群体的偏好
终极归因偏误:把问题归因于整个群体,而非群体中的个体
基本归因偏误: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归因于内在特质(一定是他有这样的人格,才做出这样的行为),而非外在情境(也许是情势所迫,或这个场所有特殊的潜规则)
锚定效应
对不熟悉的事物估值时,以熟悉的类似事物或不久前接触的无关数值当作“锚”,估计数值会大大倾向于“锚”
幸存者偏差:过度关注在某些经历后幸存下来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没有幸存的(沉默的数据),造成结论偏离实际情况
峰终定律:我们对一项事物进行体验之后,印象最深的是在峰值与结束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影响很小
高峰之后,终点出现得越迅速,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印象越深刻
框架效应:同一资讯以不同方式呈现会使得人的想法不同,例如告知公众有一个做法将会“导致三分之一的人死亡”和“保护三分之二的人活下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禀赋效应:指人们拥有或即将拥有某物品或资产时,对其价值的评估会比没有时高出许多,因而不愿失去或放弃它
心理账户
人们将消费分门别类(住宅、食物、服装、娱乐、投资等),且每一个类别对应各自的心理账户,每个心理账户都有自己的预算和单独的参照点,使得各个账户之间的替代性非常有限
一个人对给定数量金钱赋予的价值,取决于这部分钱属于哪一个心理账户,继而依赖于背景、框架和情境。心理账户能解释同一个人在不同事物上的花钱矛盾现象
损失厌恶: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损失带来的负效用约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客观,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
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选择性注意
倾向于忽略掉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东西,只看到自己期望看到的东西,而期望看到的东西是基于熟悉的东西、先前的经历或者是个人的欲望、兴趣需求
选择性观察偏误:人们在观察时不可避免受到前置条件的限制而筛选了样本,因而得出不适当的结论
举例:问卷调查到的人一定是热心、愿意填问卷的人,因而其结果未必能反映不热心、不愿意填问卷的人的想法
观察者偏见:是指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期望导致的偏误
通常,人们看见的和听见的只是他们期望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
观察者期望效应:由于研究者期待某种结果,因而下意识中不当操作实验或诠释资料
受试者期望效应:由于受试者期待某种结果,因而下意识地扭曲了回报内容
常见现象是安慰剂效应,即被给予无效的药物或治疗,病人却相信或觉得情况改善
刻板印象
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如种族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性别歧视等
光环效应:一个人的某个单一特性(比如漂亮、长得帅、富有等)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与这个单一特性不相关的品质如能力、人品)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外群体同质性偏见:认为内群体(“我”属于的群体)的个性、行为、情绪是多变的,而外群体(“我”不属于的群体)是一成不变且容易预测的
首因效应: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影响力远大于以后得到的信息
自我中心偏误:蜜汁自信,过高估计自我的水平并对自己的经历美化
自我美化偏误:会美化回忆中的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更好
例如记忆中自己的考试成绩比实际更好
支持选择偏误:回顾自己做过的选择时,倾向认为它是明智的,给出高于实际的评价
如购买后把之前的购买决定合理化,即使买下的商品太过昂贵或有瑕疵
错误共识效应: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程度,认为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
投射偏误:不自觉地以为他人(或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有相似的情感、思想与价值观
素朴实在论:相信自己所见所闻即是真相,是客观且不带偏见的,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控制错觉:高估自己对外在事件的影响力,认为事情是受自己控制或影响的,但实际上它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
达克效应:能力过差的人由于无法分辨能力好与能力差的不同,因而会错误地高估自己的真实水准,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
逆火效应: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证实偏见:人们普遍偏向能够验证己方假设和观点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
关注、寻找、诠释、记忆信息的方向多半是能证实自己假设和成见的方向,而那些可能推翻自己观点的信息往往会被忽视掉
舒适区效应:对于过去常用的方案,高估效益或成功机会;对于过去少用的方案,低估效益或成功机会
信念偏误
可得性偏误:对容易想到的事,会高估其发生概率
然而一件事是否容易想到还受发生多久、激起情绪的程度等因素影响,无法反映实际的发生概率
频率错觉:因最近注意到一件原先没注意到的事,就觉得这件事到处都在发生
后见之明偏误:又称“我早就知道了”“马后炮”“事后诸葛亮”
在事情发生或发展后,以为自己事前就能预测其发生与发展
可获性层叠:一件事越常被公开谈论,人们就越相信其正确性,类似“三人成虎”
货币错觉:专注于货币名目上(表面上)的价值,而非其实质购买力
一致性偏误:记忆中他人过去的态度与行为会变得像目前的态度与行为
巴纳姆效应:人们会把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人格描述评价为高度准确,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适用于很多人
这个效应多出现于占卜星相、算命和个体性格分析等情境
基本比率忽视
只关注针对性的信息,忽略一般性的信息(基本比率),导致不恰当的认知
例如因为酒驾较容易肇事,就认为肇事者中很多是酒驾,然而由于酒驾者占所有驾驶者的比例很小,肇事者中酒驾者的比例不会那么高
赌徒谬误
认为某事多次发生则未来发生的概率较小,或多次未发生则未来发生的概率较大
就像赌徒认为掷骰子时连续几把结果是“大”,那么下一把是“小”的概率更高,而忽视了每一次掷骰子都是独立事件,有独立概率
逆赌徒谬误:认为发生概率很小的事不会发生,如果发生了,一定是做了很多次
决策类偏误
结果偏误:评价决策好坏时,根据其最终结果,而不是根据做决策的过程
道德评价偏误:评价他人行为的道德时,根据结果而不是根据做出行为时的情境
资讯偏误:倾向寻求更多资讯以做出决策,即使寻求的资讯对决策没有帮助
共有资讯偏误:团队讨论倾向花较多时间与精力讨论所有成员都知道的事(即共有资讯),而花较少时间讨论较少成员知道的事
集体错觉: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
从众效应: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随大流”
沉没成本谬误:当人们证实先前累积的投入(沉没成本)已经浪费掉了,仍然对这些已经不能回收的成本念念不忘,因而做出不理性的选择
塞麦尔维斯反射:条件反射般地否定、拒绝新证据或新知识,因其有悖于现有的常规、信仰或价值观
麦纳马拉谬误
过度相信数据,依赖数据评估事情,忽略难以量化的事
此典故源自美国前国防部长麦纳马拉,他相信能用量化数据(如击毙越军的尸体数量和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数量)衡量美国在越战中的成功,但忽略了其他因素
常见的决策误区之偏离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强调组织不做决策,只有真实的人(组织中的一个或几个)才能做决策
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叫用户的人,也不存在一个叫用户的群体,产品经理需要理解的“用户”,是一个特定情境下的需求组合
产品经理研究的“用户”,是最需要采用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的,必须从无数情境下差异化的个体样本出发来抽象出“用户模型”
能落地的决策才有价值
对他人的影响力,主要来自对另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或造成伤害的能力,能力与影响力成正相关。想施加影响力关键在于提高自己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能力
议程设置是指在组织或公司做决策时,产品经理通过影响他人发挥出上述“非正式权力”(非正式权力指无法影响上级的想法,却可以引导上级的思考方向)从而使决策落地的技巧
议程设置过程
媒体议程:设定讨论问题的轻重缓急
公众议程:媒体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或者与之发生相互作用
政策议程: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政策制定者所重视的事物,或者与之发生相互作用
权衡决策问题
做服务策略,是不可能把“看起来不好解决的问题”都甩给客服的
因为客服并不是全能的决策者,他们只是策略的执行者,如果一件事情没有权责判定、处理流程,面临纠纷的时候,客服也完全不知道怎么办
书籍信息
作者: 俞军
百度前产品副总裁、首席产品架构师、产品委员会主席,滴滴前高级产品副总裁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19-12
相关书籍推荐
《营销笔记》
《定位》
《细节营销》
推荐语
张一鸣
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中间是逻辑和工具
所以需要具备同理心、想象力、逻辑和工具的运营能力
首先是对自我的感受敏感,之后通过自我体验来理解他人
想象力是基于同理心的推理,而逻辑和工具确保归纳和演绎不跑偏
先能正确的观察自己,然后由己及人
基于同理心来想象对方,通过逻辑的验证确保正确性
推荐序
俞军认为自己由三大优势
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到勤奋和自省
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时,需要能够有内驱力,自省和勤奋
利他,为他人和众人着想是本能,属于市场导向型产品经理
同理心
拥有百度快速飞升这段经历的锤炼
好的外界环境
人人都是自私的
如何处理冲突和取舍、激励和约束很有趣
潜规则,人人都会区争取自己的利益
本书的简单总结
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
所以最后都要回归到人,以人为本,产品也只是满足需求的工具
产品经历要能在实践中理解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设计产品促进更多的交易,以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理解用户与交易,增加更多的互动或者交易,创造更多的有利可图的价值
自序
产品经理是一个用科学方法研究复杂且非科学的人性,并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方案的实践验证学科
产品经理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流程性的方法论,可以拿来应对同一类问题的集合
可执行的商业方案是以怎样的形式
可执行是在用户和盈利之间取得一个很好的平衡,以最低的成本满足最大效益的方案
实践验证学科的定义是什么
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严格的实践验证的科学
一个具备人文逻辑的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维,其次是愿意并且能够理解人和世界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百度百科: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他人或自己的观点、做法或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质疑、矫正,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更为准确和全面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
能够辩证性的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并且能够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列在自己的脑海之中
怎么才算是理解人和世界
对生活有深度的观察,拥有自己的见解,并向外界不断的寻求验证并不断的更新迭代
人和世界是什么
客观存在的人与大自然,加上人与人,人与自然行为中产生的一系列的关系的总和
如何更好的理解
耐心观察,并且记录下来,不管的更新修正
产品经理的工作是找到真的用户价值
怎么才叫真的
怎样辨别真伪需求http://www.woshipm.com/pmd/1215510.html
黄金圈法则
WHAT 用户怎么说
HOW 用户怎么做
WHY 用户需求的本质
用户价值的定义
解决了什么用户的什么痛点
需要长期积累海量用户样本
如何长期积累海量的用户样本
多收集,如何收集更多的用户样本?问题有点宏大
正确的思考框架
正确的思考框架
什么叫正确?对正确的定义是什么
实实在在能解决问题的东西
思考框架是指方法论还是思维模型
方法论和思维模型是不是一个东西
某种意义来说,算。可能思维模型是一系列思考框架 的集合
哪些方法论是产品经理必备的
问题过于宏大
如何寻找到这些正确的方法论
如何利用好这些方法论
在实践中理解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让交易更多地发生,以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用户模型是什么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建构模型来构建用户画像
构建用户模型的步骤
Step1:确定目标用户,即研究是用户群体是什么
Step2:找到影响因子,即影响用户购买或使用产品的因素有哪些
作为用户模型的输入
Step3:划分用户群体,构建每类群体的用户模型
Step4:模型验证
通过用户访谈验证模型的准确程度
Step5:修正模型,做出产品决策
Step6:不断重复Step1~Step5
交易模型又是什么
交易的定义
双方以货币及服务为媒介的价值交换
交易的本质是一种交换
对象是价值
媒介是货币或服务
交易模型的本质是买卖双方的一种双赢机制
用户交易频率=用户感知到的价值>产品定义的价格(用户付出的成本)
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商业和用户需求之中取得平衡
一、什么是产品经理
软件时代的产品经理
研发和销售面向企业的软件,了解客户需要什么后就开始做
侧重项目管理和推进,按照客户的要求准时上线产品,产品设计能力追求60分即可
这和现在toB的产品经理到底有啥区别
互联网产品经理
09年移动互联网爆发
快速学习一些产品基础知识和会画APP原型就可以做产品经理
18年后 互联网市场进入成熟期
竞争非常激烈,工作五年以上的产品经理在能学习的部分经验、知识、能力上都差不多了,之后比的就是天赋、性格等综合实力和机遇了
开始往更加底层的逻辑层面竞争了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信息复制分发的边际成本低和用户量巨大
快速迭代、数据和AB测试
快速迭代,降低试错成本,降低产品经理入职门槛,多年的行业经验不再必须,懂技术也不再必须,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产品经理可以开始招应届生了
AB测试简直是互联网的特色神器呀
体验设计价值增大
因具有7X24小时在线、数据交互、大规模、充满竞争、用户发声容易、负面评价容易被传播的特点,用户切换相对容易,用户的选择权大大增加
体验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最重要的还是创造价值
控制垄断减弱,更加开放和多元
产品经理做什么
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
需求
方式
用户调研和洞察、需求分析、试错型判断、新业务决策
新业务决策是CEO做的
决策方法论,收入-成本模型https://www.jianshu.com/p/b1db82a85684
一般的产品经理,做试错型判断最有价值
啥叫试错型判断?小步快跑
生产
日常工作:写文档、画原型、交互提升、策略优化、功能演进、复杂业务形态和组织关系下的方案梳理
再后面策略优化、功能演进、负责业务形态和组织关系下的方案梳理
我现在先把文档好好学会,写好需求文档,顺带可以把需求文档最近拿去把设计学作业交了
然后画个原型图把电子商务作业交了,耶耶耶
销售
要么是市场运营做,要么是增长产品经理做
协调
产品经理的工作属于强实践的社会科学
人类科学分类
自然科学
对象为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可证伪,可重复验证,发现规律一般有普适性
自然真实存在
形式科学
研究对象真实不存在,人类构建的抽象规则,不涉及经验,不可能证伪,永远正确
人类抽象出来的规律
人文科学
研究人内心的主观世界和精神活动,无法区分对错,无法证实,不适用于证伪
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是人作为社会中的存在,或人与人组成的社会
不可重复,必须以大量的经验和数据为依据,且控制实验事实上无法真正重复验证,研究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无法做到高确定性
人有异质性,社会有情境性,这些与产品相关的经验和规律只是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只可归纳,不可演绎
人或者社会的行为只能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却很难去推到出必然的结果,因为情境性和异质性
产品经理如果要学习成熟学科的话,最主要学习经济学和心理学
冲冲冲,学好经济学和心理学
经济学是讲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用来理解宏观的群体行为和结果
效用、成本、边际、供需定律
效用,指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和满足程度
成本,什么是直接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
边际,边际递减、边际成本、边际效用、边际交易
供需,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则需求量上升
心理学用来理解微观的个体行为
用户模型——产品经理要研究用户行为及其背后的原理
概述
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的用户行为为基本单位来研究产品的用户模型,并通过大量真实个体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洞察
大佬们用高度概括的名词描述了及其复杂的环境情况,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基本单位,通过大量真实样本分析和洞察
用户模型是指产品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偏好和行为反应模型
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由物质、生命、意识组成,产品经理研究集中在意识层面
产品经理不但要研究行为,更多的是要研究行为背后的意识,从而判断不同的产品对用户未来行为产生的影响
并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中,获得一个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
用户行为是表面层,行为背后的意识是底层,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能够达到预测产品对用户行为产生的影响,获得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
宏观背景
用户的主观认知和偏好是先天基因和后天社会(家庭、社会、教育)共同决定的
主观认知和偏好,决定了一个人的差异性。而先天基因+后天社会则将人的差异性扩大
宏观背景是指独立于产品之外的客观因素
微观场景
微观场景是直接影响用户当前意识的环境
微观影响用户当前,宏观影响用户的一整段时间
交易模型——交易是需要关注的
交易模型研究是以交易为基本单位来研究产品,目标是建立可持续交易的互惠模型
企业以产品为媒介跟用户进行价值交换
考虑投入和产出
二、企业、用户、产品
企业、用户与产品的关系
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达成创造商业价值的目的
如何理解用户
用户的定义
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同一个自然人可以根据需求不同划分成不同产品的用户
用户的五个属性
异质性:用户特点千差万别
情境性:用户行为受情景影响
可塑性:用户的偏好和认知是可变的
自利性:用户追求个人总效用最大化
有限理性:用户虽然追求理性
但是由于能力有限,常判断出错、常被骗,故而只能做到有限的程度
理解用户的行为
用户行为的流程
行为发生前:用户接受情境刺激
情境刺激会调用用户的偏好与认知函数,从而是用户产品主观期望效用
用户产生相应行为,追逐预期的效用
效用产生某一结果,结果成为经验进一步影响偏好和认知函数,进而影响下一次行为
理解用户的价值
对用户而言:价值由主观效用决定
效用:指欲望的满足程度,人通过消费物品和劳务满足欲望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欲望:欲望种类和程度是无限的,单却受客观供给约束
效用:特点是主观性,受主体的主观判断决定效用的大小
用户价值(即主观效用)特性
认知依存:用户认知决定偏好
情境依存:用户依赖情境而存在
经验反馈演化:产品跟随用户变化而变化
用户价值 =新体验–旧体验– 替换成本
理解产品
本质:解决方案
好产品属性:有效用,有利润,可持续
理解企业
企业的本质
发现市场获利机会
生产效率高于市场
发现市场获利机会
途径
洞察: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
试错:所有的行为客观上都是试错
偶然性:信息和世界的不确定性导致偶然
来源
市场环境和制度变化
关键新技术
长期关键因素——组织建设能力
企业以权威提高效率替代市场,进而保证企业持续
科层制:以权威配置企业资源,组织更有效率的生产
企业优势来源于权威自上而下的更有决策
权威指掌握专业知识的员工,专业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显性知识:通过语言符号表达或传递的知识,如内部的技术文档
默会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语言文字表达,如企业惯例与制度
组织效率
组织:有共同目标、共同理念、共同知识,遵循一定运行机制的一群人
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共同目标、共同理念、共同知识、运行机制
发展和生存
发展:创造用户价值;评估方法,不看历史与失败,只看做成功了什么
生存:企业能否生存,不看做好了哪些方面、做了多少次,只看哪一个关键问题没处理好
企业做产品的产出:财务绩效,认知,团队,无形资产
创造价值
产品核心价值概念: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创造价值的五大路径:劳动、分工、交易、新技术、制度
更好地用产品进行“价值交换”
“交易”是广义的
不局限于货币,包括付出的时间体力心力等各种直接成本以及放弃的潜在收益
发生在交易中的“价值”是主观的
从用户角度,如何更好地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
前提:产生正收益,效用–成本>0
用户成本
直接成本,时间金钱隐私等
交易成本,为了促成交易额外的付出的成本,如搜寻成本,议价成本,学习成本,保障成本等
从企业角度,如何更好地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
前提:产生正收益,效用–成本>0
企业成本
生产成本:购买内容与生产内容的成本,如版权和员工薪酬
交易成本:为促使交易付出的成本,如广告宣传,优惠补贴,平台抽成等
三、交易
交易及交易模型
产品即交易
在没有强迫或欺诈的前提下,拥有自由选择权的理性人,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直接代价,且预期收益大于机会成本的情况下,才会做出交易行为
说白了就是主观价值>直接的代价或机会成本
交易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情,双方的主观价值都得到了增加
产品的核心要义就是促进其背后的价值交易
什么是交易
交易模型是指产品经理发现和设计的合理机制,促成用户做出某种行为(即交易),且可持续(生态是平衡的)
交易模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商业模式,是多边关系平衡的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模式
如何创造利益(利从何来)及利益如何分配(利往何去)
即掌握现实社会中某领域的多边行为模型。多边平衡的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设计
如何形成良性的创造蛋糕、分配蛋糕的方式,并构成商业闭环持续运作
人性
厌恶损失,损失带来的效益是收益的2.5倍
增加福利,大于等于原有福利
所以产品经理要做的是持续不断地发现市场上高于用户支付代价的用户价值,并设计合适的交易模型把它固化为产品
发现高于市场价值的东西,用产品把这个东西给固化了
产品经理为什么要关注交易
让更多交易发生的具体方法
持续发现和追加可交换的,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持续发现,和追加,有利可图,同时还要提供用户价值,商业闭环
创造和更高效率地创造这些用户价值
大多数的企业壁垒其实是“效率”或者说“时间差”
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模仿者
那么如果不断提高企业效率?如何构建壁垒?金融行业里面的护城河理论是否成立?是否有护城河
持续降低生产成本和所有交易成本
企业行为的权重,按影响用户交换行为的ROI排序
ROI中的成本和价值该如何计算
维护企业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效用
效用是欲望的满足程度,人通过消费物品和劳务来满足欲望
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不同用户的时间价值不同,如「价格歧视」,如PDD砍价和天猫的盖楼
用户不是自然人是需求的集合
故而可以剥离用户的重复性,当一款产品满足n个自然人的多个场景下的m个需求,那么这个产品就满足了n*m个用户需求(非自然人)
产品设计
将用户依据需求细分,分析产品功能的价值
使不同用户群对应产品提供的不同效用
企业运营
分析用户整体性,整合用户画像看整体战略略发展
列举用户使用动机以还原使用场景,进而还原需求设计主观效用
卡诺模型KANO(与1类似)
必备属性:底线需求,功能基础,不可不提供
期望属性:多多益善,用户满意度正相关
魅力属性:意料之外的惊喜,提供后满意度大幅上升
无差异属性:用户不在意
反向属性:无此需求,提供后适得其反,满意度下滑
北极星指标:产品成功的关键指标
产品通过解决特定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特定需求而创造营收,北极星指标正是描述了解决需求与企业营收之间的重要联系
每次产品迭代都需要分析能提供什么效用以及带来的可能的影响,进而分析效用变化对用户行为的变化
效用
什么是效用
效用是欲望的满足程度,人通过消费物品和劳务来满足欲望
边际效用递减
一个人对财富的占有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数一阶导数大于0
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效用函数二阶导数小于0
最大效用原理
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欲望具有种类和程度的无限性
贪欲无穷
效用的多样性和无限性
效用是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货币、时间、身体需求、心理需求、信念、情绪、认知等
时间:时间是公平的,价值大小在于个人的时间能交换多少价值
所以我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时间价值
如何提高自己的时间价值?这个时间价值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身体需求:欲望的常见表现,食、性、视、听、味、触、舒适、健康、美丽、生命、自由等
心理效用的需求:生存、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好奇、审美、名誉、权力、友谊、爱情、闲暇
心理学老带师了
信念
信念是否是真正亦或者正确的信念
什么叫正确
情绪
认知:体现为自尊取向(即维护正面的自我形象)和社会认知取向(即正确了解世界的需求)
认知分为自己的认知和群体的认知
当个人认知与群体冲突了该怎么办
建议以需求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用户”
产品效用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底线需求(不能低于)
够用就好(不用高于)
越多越好(愿意多支付)
惊喜(超过预期或参照系)
边际
边际效用: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额外满足程度
边际的含义是额外增量
边际效用存在递减效应
边际成本:制造业中,随着规模效应,边际成本逐步降低,但是到达某一阈值之后其边际成本反而升高
边际利润:在一个给定约束条件下,再多做一笔交易,增加的额外利润
成本
机会成本
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相当于在交易过程中的损耗
互联网可以降低交易费用,降低中间的损耗
交易成本的来源
威廉姆森提出的交易成本六项来源
有限理性
投机主义
参与交易的各方,为寻求自我利益而采取欺诈手法,同时增强彼此的不信任与怀疑,因而导致交易过程监督成本增加而经济效率降低
原来欺诈也算是投机主义的一种
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因环境因素中充满不可预期性和各种变化,交易双方均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纳入契约中,使得交易过程增加不少议价成本,且交易困难度上升
少数交易:某些交易过程过于具有专属性、异质性,信息与资源无法流通,从而导致交易对象减少及市场被少数人把持,市场运作随之失灵
太子党
信息不对称: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利行为产生的机会主义,交易双方往往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使得市场的先占者拥有较多的有利信息而获益,并形成少数交易
智商税或者垄断权力
气氛:交易双方若相互不信任,且又处于对立立场,无法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交易关系,将使交易过程过于重视形式,徒增不必要的交易困难及成本
产品角度
信息不对称
当交易一方有别人没有的信息
信息不确定
如果在交易过程中至少一方当事人选择行动后才揭示相关信息,那么信息就是不确定的,否则信息就是确定的
重点在于揭示?为什么重点不是不确定的
信息不完全
若在交易开始时,某些相关信息至少不为一个当事人所知,信息不完全就产生了
信息有成本
信息有分散性和主观性,信息的认知、发现、手机、处理、传播、鉴别与吸收都有成本
所以我该如何筛选优质信息呢
断舍离,舍弃劣质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去看优质信息,同时寻找圈子,并寻找信息的源头,通过与其建立契约,让其主动给我分享优质信息
交易成本的分类
市场型交易成本(买卖交易),管理型交易成本(组织内管理交易)与政治型交易成本
市场型交易成本
搜寻(商品和交易对象)成本和度量(交易对象和商品属性)成本
寻找的成本,给商品价值定价的成本
寻价(议价比价)成本和决策(决策和订立契约)成本
谈判到达成交易的成本
实施成本和保障(权力、违约、意外、监督等)成本
售后保障的成本
三种品
搜寻品
质量信息确定性高的产品
为什么确定性的叫做搜寻品
体验品
使用体验后才知道质量的产品
信任品
使用后也无法验证其质量的产品
为什么不能信任的产品反而叫信任品
降低交易成本的例子
标准化
形成规模效应,降低错误发生率
社会化分工
供需定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和需求成反相关
相对价格
人间第一定律: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价格降低,需求量上升
相对价格 =(直接成本+交易成本)÷ 效用组合
用户价值 =新体验–旧体验– 替换成本
新技术创造很大的效用组合,从而大幅减低相对价格,引起需求量大幅上升,产品的用户规模快速增长
附录:俞军产品认知迭代史
俞军的一堂产品课
需求的价值包括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两个层面
用户价值可以用“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这个公式来度量
商业价值可以用“愿付价格–企业成本”来度量,一个好需求,同时使两个公式的结果都为正数,且越大越好
聊到知乎要不要做某件事,俞军反问:知乎做这件事的整体体验能大于××吗
随后他又谈到了为什么硅谷的公司少有产品经理,而中国公司需要海量产品经理
因为中国的人文教育更少,理科生中具备人文素养和同理心的人太少,让他们做决策是不够的
然后是软件时代,这个时期常见的产品经理本质上是“项目产品经理”,主要工作是管理软件生产
早年软件的需求大多数是to B的,to B的需求相对容易明确,顶多跟老板或客户讨论一下
即使有一些to C的产品,也因为市场稀缺性的缘故,用户面临较少选择,不愁卖
那个时代最稀缺的是生产软件的合格工程师,如同五年前的产品经理,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
所以产品经理在管理生产上更能创造价值,负责沟通协调、版本控制、按时交付
再到互联网时代,才出现较多“需求产品经理”
项目产品经理和营销产品经理的工作做得平庸一点,不是严重问题
但需求产品经理的表现好坏,却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产品的生死,这才导致产品经理职业的地位上升,受到关注
这样的产品经理很少,对素质要求很高,工资收入也很高,开始影响整个行业
当你把一种新要素引入现有的生产体系或生活方式中,创造出巨大的新价值时,创新就形成了
新要素可以是但不限于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新渠道、新场景、新认知、新内容、新平台、新人群、新材料、新能源、新政策、新组织、新通信、新媒体、新包装
一个产品经理如果没有达到P6级(3~5年经验)的水平,贸然加入一个低容错的业务(比如早期创业公司),对他的成长是不利的
好的产品经理也都是不遵从规则者
于是他挑了二十几个成绩靠前的滴滴产品经理和他一起做了那个性格测试
发现有3项的得分特别集中,其中就有“遵从规则”,1分为最不遵从规则,10分为最遵从规则,结果只有他自己是得3分的乖宝宝,其他人都是1分或2分
后来滴滴产品经理性格测试就不受这一条限制了
中国的优秀产品经理对于需求、体验、竞争、增长的理解,是胜过硅谷的产品经理的
核心原因是硅谷的产品是低竞争性的,在文化层面以复制为耻,创业公司有所创新就容易一骑绝尘,因此对产品经理的依赖性低,产品经理得到的历练少
俞军经常建议滴滴的产品经理,先把专业天赋能力刷满,再转职管理岗
转职管理岗往往能让产品经理对企业的价值再上升一级,但太耗个人时间和精力了,转职后继续提升专业能力会很难
但在这个级别,就一定要带团队了,一个人做不了,对优秀产品经理的识别和培养能力变得很重要
俞军思考过产品经理能不能只走专业路线,结论是不行,没有决策权就不是产品经理了
所以到后期还是要转职管理岗的,唯一的例外是,除非这个产品就是你从头至尾做出来的,那你可以招个人来分担管理职能,你继续只做产品决策
要形成方法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多做不同的业务
通过在新旧业务中比较异同,发现旧经验的适用和不适用,思考其中的通用性高低
有一句话叫“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个道理都有它的边界和前提条件,需要彻底搞明白,才知道它是否适应自己的情况。否则贸然套用,那就肯定过不好这一生了
有一种训练方法是,每每看到或想到有意思的道理,就用自己积累的事实去匹配一遍
看哪些能够被验证,哪些不能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校正它们的对应关系,明白道理适用的边界在哪
产品经理加速成长的一个自我练级方法,就是要经常用同理心代入这个业务的核心决策者立场,想其所想,思考和解决他所关心的问题
百度的商业化和产品分离
后来反正我也忙不过来,就顺水推舟把竞价排名让给了王湛(百度前副总裁)做
所以商业部分的产品后来都没在我这里,当时没有感觉,离开之后才想通,产品经理就是应该面对闭环,绝对不应该分用户产品和商业产品
可能下面执行的新手产品经理们可以这么分工,但是真正的产品经理就应该全盘考虑,在洞察用户需求的时候就想到成本和潜在收益,在考虑赚钱的时候就想到用户利益和长期发展的需要
前几年,有人问我有无兴趣负责领英中国,我说这事做不成,即使把领英复制过来,但中国没有大量标准化可流动的中产阶层人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需要有大批追求企业效率的市场化企业,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采购中产阶层可流动人才
而中国的五百强外企总市场不大,还在走下坡路,科技企业群体也还没成长到足够大
湖畔大学产品讲座
所谓有逻辑,首先是能区分事实
过程要严谨,才叫有逻辑,如果你跟一个人说话,发现他下结论的前提、论据不严谨,最好不要用
或者至少可以指出他的问题,看他能不能认识到
不管什么业务,做大之后都需要考虑多边关系
当你要做一个产品或者修改一个策略时,要提前思考参与其中的人谁会反对,谁会赞成,这样就容易推动规则的调整和利益的分配
产品设计本质上就是利益分配的过程
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亲自实践,去体验自己的产品
你用自己产品的次数越多,就越能看懂用户的反馈
由于用户一定是基于某个微观场景使用产品或者服务,而这种微观场景处于不断变化中,所以本质上,用户价值只能基于单人、单次的场景去判断
就打车来说,如果我天天都打豪华车,那我就理解不了打快车的人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天天只在北京体验,就理解不了某个小城市或者郊区用户的痛点和想法
另外,还需要代入心态,把自己当成某一类用户去体验和思考
因为数据驱动型公司是按特定的业务找人,而我认为天赋高的产品经理一定要多换业务
如果长时间只做一个业务,学到的经验和思考很快就会有边际效应
只有在换领域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原来的经验、理论在新领域,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才能思考它们的共性及差异性分别是什么
长此以往,你对每一个领域都会越来越清楚,对共性和差异会想得越来越透,经验自然就上升成理论了
同理心很容易解释,就是这个人是不是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准确地察觉和判断别人的体验和感受
思维框架: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框架,能够比较容易把事情想清楚
有些人天生思维框架就比较好(哪怕他是一个学生),对一件事情能进行系统的思考
如果有这种能力,做到后面很容易成为架构师级的产品经理,可以一直从专业路线走下去
妥协
这一点在面试的时候可能更难感觉到,但是在公司里,如果看到某个人得理不饶人,其实你不太敢把他提拔到太高的位置
虽然他说的那些是对的,但如果不愿意妥协的话,未来大家会越做越累
沟通能力:沟通的时候是否对答如流,是不是比较简洁精准
沟通能力强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能推动、说服别人
其实,大多数产品经理比较内向,当管理的产品和团队变大后,要创造价值,还是需要更多的沟通
把产品经理分成开创型、增长型和协作型,是我最近才想到的
对一个企业来说,它需要的产品经理能力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
一个新人,用两三年时间将基本技能学完之后,如果想变成一个熟练的产品经理
举例:做一个产品总监或者产品负责人,我会建议学这六个方面的能力:从0到1,做深做透,做宽做杂,大用户量,商业闭环,团队建设
很少有人能在专业路线上一直走下去,成为产品架构师级别的产品经理
这需要很强的深度思考能力
我的建议是:别光看别人的鸡汤理论,应该自己思考,开阔视野
围绕社会上的某个争议话题,在同时涌现出来的各种维度的思想中,去练习思考总结和尝试理解不同的人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做判断,也看别人的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去对比是不是符合事实
然后去分析到底哪里错了,是逻辑和认知出现了问题,还是信息和知识不充分,或者是个人偏见影响了判断
真正的产品经理应该是三位一体的
决策权、商业能力、专业能力,如果缺了一点,就算你把产品给他负责也不会成功
对公司来说,目前有两方面的做法
一是找很多经济学家,不管是请外部顾问还是进行内部研究都可以,也不一定非得是学者,既可以是专门研究定价的经济学专业的人,也可以是专门研究商业模式的人
二是找几个对这些领域特别感兴趣的产品经理,共同研究
公司的自我判断
一是优秀人才选择这个公司的比例
拿着多份大公司录用通知的优秀产品经理有多少优先选了你
二是从你这个团队出去的人才是不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那一部分
一进一出,就能证明你是不是最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