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呐喊》思维导图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是一篇关于《探寻希腊人》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探寻古希腊,探寻西方文化的根源,当代希腊,史前文明(爱琴文明),黑暗时代(荷马时期),几何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期,希腊化时代,古希腊宗教,古希腊神庙和节日,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希腊的精神,古希腊城邦。
26岁事业有成的比约恩,在即将成为跨国大企业最年轻的高管时,选择抛下一切到泰国森林展开17年的出家生活。在那里,他被授予了Natthiko称号——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长的人”。正是佛教的智慧与修行,帮比约恩挺过17年后再回瑞典时的忧郁风暴,以及罹患“渐冻症”逐渐走向死亡的日子。
这是一篇关于《登天的感觉》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心理咨询师,让深陷困境的孩子振作起来,让面对困境的家长不再头疼。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呐喊》思维导图
课本里的鲁迅,你可能从未读懂
本书简介
关于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书背景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4年完成另外14篇短篇小说,1922年12月集结为《呐喊》出版
1930年《呐喊》加印时,鲁迅将小说集中最后一篇《不周山》取出,改名为《补天》,后收入《故事新编》,《呐喊》自此成为现今呈现的版本
读懂《呐喊》的关键
《〈呐喊》自序》
内容概括
鲁迅的人生经历,以及《呐喊》的创作理由
创作《呐喊》前的人生经历
童年不幸:家道中落,体验世态炎凉、人性暗面
文学梦碎:日本求学期间弃医从文,试图拯救国人精神,却以失败告终
生计艰难:养家、尽孝,为了谋生,接受毫无兴趣的工作
成名较晚:37岁时因《狂人日记》成名,已经处于人生的后半段
《呐喊》的创作理由
外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茶,好友钱玄同鼓动鲁迅写点文章
内部:想给年轻的新文化运动的有志之士一些鼓励
对理解鲁迅和《呐喊》的启发
鲁迅跟笔下的人物,如孔乙己、闰土等,不是对立的,更多是悲悯
鲁迅在自序里展现的人生,是一种灰色调的人生,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什么是“鲁迅精神“
鲁迅看不到希望,也并没有实现梦想的把握,但他选择坚定地往前走,这才是鲁迅独特的力量
《过客》
内容简介
鲁迅1925年创作的诗剧,收录于作品集《野草》
过客在不知道目的地还有多远的情况下,对于是否前进,他做出了选择
阅读价值
与《呐喊》搭配阅读,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
体现鲁迅的过客精神:只有在路上走着,自己才能够成为自己;人的尊严不在于是否实现梦想,而是在于追求梦想本身
两大视角阅读《呐喊》
全景镜头下的《呐喊》
如何理解全景镜头
表现鲁迅对世界的总体认识
找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人性方面的共性
《狂人日记》——文化的俯瞰
核心:狂人发现历史写满仁义道德,但本质是“吃人”
误区:《狂人日记》批判的对象是仁义道德
实际:批判的是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制
意义:《呐喊》里总纲性的存在,除《不周山》外的其他篇目,都是对《狂人日记》的具体呈现
《不周山》——人性的俯瞰
核心:根据女娲造人和补天的神话改写而成,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异变
意义: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会激活人性中的狭隘、、阴暗,所以,有健康的社会制度加以引导,就尤为重要
近景镜头下的《呐喊》
如何理解近景镜头
聚焦在个体的人物身上
鲁迅重点呈现这些不幸的人,分别有怎样的不幸
呈现三种悲剧人生
被困在原生点的人生: 以《故乡》《明天》为代表,呈现了等级固化的悲剧和底层人无望的人生
依附错认价值的人生: 以《药》《孔乙己》为代表,展示了错认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人生悲剧
陷入复制模式的人生: 以《阿Q正传》为代表,描绘了又一种悲剧范本,即一个人对权力、物质,甚至情欲的想象都复制于他人
总结
《呐喊》呈现了一个立体化的鲁迅
有冷色调的部分,也有暖色调的部分
以《社戏》《鸭的戏剧》为代表的暖色调作品,寄托鲁迅对于家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呐喊》的现代意义
通过全景和近景两大视角,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世界和个体命运的图景
揭示了社会规则和个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