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思想总结
这是一个关于新思想总结的思维导图,详细记录了从2017年至2023年间中国共产党及国家在政治、法治、文化及生态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决策。对于备考的考生来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复习资料。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4-12-10 09:19:59这是一个关于新思想总结的思维导图,详细记录了从2017年至2023年间中国共产党及国家在政治、法治、文化及生态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决策。对于备考的考生来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复习资料。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经济学 金融学 管理学思维导图,包含经济学名词、经济人、经济管理学效应、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字母含义、微观经济-生产与成本、微观经济-市场论、微观经济-生产要素价、微观经济-市场失灵等。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史(全)的思维导图,包含多张思维导图,如混沌时期1、混沌时期2、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夏、商历程、西周、周分封制、东周、楚、晋、魏、其他诸侯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新思想总结的思维导图,详细记录了从2017年至2023年间中国共产党及国家在政治、法治、文化及生态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决策。对于备考的考生来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复习资料。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经济学 金融学 管理学思维导图,包含经济学名词、经济人、经济管理学效应、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字母含义、微观经济-生产与成本、微观经济-市场论、微观经济-生产要素价、微观经济-市场失灵等。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史(全)的思维导图,包含多张思维导图,如混沌时期1、混沌时期2、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夏、商历程、西周、周分封制、东周、楚、晋、魏、其他诸侯等。
X 思 想
2017年10月24日 党的十九大
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018年3月11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写进宪法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 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
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2023年3月3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决定从2023年4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2023年6月28日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
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 主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3年10月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
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概念
X 导 论
创立的时代背景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开辟新的境界
历 史 地 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内容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两 个 结 合 的 重 大 成 果
含 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意 义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横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开辟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表面
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理论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历 史 过 程
毛泽东
第一次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形式
X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确立X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确立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意义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是党和人民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完 整 的 科 学 体 系
回答的问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十 个 明 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 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精神 构成了这一思想体系的四梁八柱,发挥着统摄作用
内 容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全面深化改革
突破性先导性动力性环节
全面依法治国
重要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
根本保证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十四个坚持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在治国理政各方面做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十三方面成就
全景式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对新时代伟大实践进行了科学总结
六个必须坚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征
内 容
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价值立场,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
坚持自信自立是内在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
坚持守正创新是鲜明理论品格,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坚持问题导向是重要实践要求,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坚持系统观念是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境界格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进步和解放的崇高理想
新 时 代 坚 持 和 发 展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如何 理解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党领导人民革命改造建设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 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科学社会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奠定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
更基础 更广泛 更深厚的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道路是实现途径
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制度是根本保障
文化是精神力量
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进入 新时代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意 义
从中华民族复兴 历史进程来看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从科学社会主义 发展进程看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 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主要依据
为什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反映
党的主要任务发生新变化的反映
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
新时代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历史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主要矛盾 引申
1840-1949.9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849.10-1952
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1953-1956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1956-2012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变化依据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一以贯之
全面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基本理论是行动指南
基本路线是国家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基本方略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前进
以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全 面 推 进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提出
2012.11,X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
中国梦的本质要求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1,2是3的基础、保障和前提 3是1、2的出发点、落脚点、根本目的和归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之初 我们党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年7月1日,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全面 建成 社会 主义 现代化 强国
2020-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性国家前列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
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035-21世纪中叶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长期探索 和实践的重大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新时代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战略上不断完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和总体部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科学内涵)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显著标志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本质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为什么强调党在中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是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是管总、管根本的
党的领导
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意义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
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行稳致远
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领导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旗帜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价值立场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根本动力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精神状态
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
正确处理战略与策略的关系
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坚 持 党 的 全 面 领 导
党的领导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最大的国情 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历史奋斗中形成的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障
党的领导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
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整理
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
制度
根本保障
法治
制度
战略支撑
国防军队建设
科技创新
国有企业
党的领导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强大理论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全党全国力量,凝聚全民族共同意志,在各项事业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彰显
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 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政治领导力
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一位的能力
思想引领力
保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坚实基础
群众组织力
党坚如磐石、坚不可摧的力量根基
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政治保证
坚 持 党 对 一 切 工 作 的 领 导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支持和拥护
由我国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体系决定的
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决定的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必须坚持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
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完全一致的
健 全 和 完 善 党 的 领 导 制 度 体 系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
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确立了各省委向中央报告的制度
1948年年初,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推动建立健全全党全军向中央报告工作的制度,加强了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必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必须完善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制度
必须完善党协调各方的机制
必须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
全 面 依 法 治 国
关 键 句
全面依法治国
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为制度之治提供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注意
目前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坚 持 中 特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道 路
本质
中特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核心要义
规定和确保了中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
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坚持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统筹 处理 全面 依法 治国 重大 关系
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
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
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根本问题
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关系
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法治 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地位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主 要 内 容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我国法治区别于其他国家法治的鲜明特征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
必须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法 治 中 国 建 设
地 位
法治
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权最有效的保障
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总体目标
实现法律规范科学完备统一
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
权力运行受到有效制约监督
人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
法治信仰普遍确立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
工 作 布 局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行政是法治状态下政府行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更 高 水 平 法 治 中 国
科学立法
法治的龙头环节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严格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公正司法
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公 正
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
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全民守法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严格公正司法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全 面 深 化 改 革
keyword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
改革开放
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的鲜明特点,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把握
新时代 改革开放 三个 关键会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
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勾勒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清晰的蓝图
新时代 全面深化 改革开放 是一场 深刻革命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其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分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涉险难闯难关的变革
全面 深化 改革 开放 基本 思路
必须勇于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和固有观念 深入贯彻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 形成勇于变革、勇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新思维方式
必须勇于打破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本位思想 坚持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形成有利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新格局
必须勇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顽障痼疾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必须勇于破解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我国发展新要求 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全面深化 改革开放 是一场全面、 系统、整体 的制度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 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 必须着眼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全面、系统、整体推进各方面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制度机制
完善涉外经济法律和规则体系,推动制度型开放 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制度保障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体系
坚持全面深化 改革开放 的正确方向
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必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解放思想是开启改革开放事业的思想前提 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思想前提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改革开放的鲜明特征和首要任务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目的
全 面 深 化 改 革 总 目 标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改革开放规律认识的深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了改革的鲜明指向和时代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
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
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二者 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者 相辅 相成
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 但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 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
怎样 推进
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必须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统 筹 推 进 各 方 面 改 革 开 放
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引领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要坚持正确方法论
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统筹改革发展稳定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将 改 革 开 放 进 行 到 底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为什么?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反映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放也是改革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推 动 高 质 量 发 展
新发展阶段
一个完成时态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个时间标志
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贯 彻 新 发 展 理 念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内涵
创新
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协调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
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开放
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个 必由 之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共享
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做法
要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
要从问题导向上把握新发展理念
要从忧患意识上把握新发展理念
高 质 量 发 展
补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指导原则
新发展理念
必由之路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战略基点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必然要求
推进农业现代化
最终目的
人民幸福安康
保障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
制度完备
治理完善
地位
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含义
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 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意义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
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做法
要更好地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
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性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社 会 主 义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
是新时代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新概括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共同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意义
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
坚 持 两 个 毫 不 动 摇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有企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推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加 快 构 建 新 发 展 格 局
是什么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为什么
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谋划和先手棋,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
两个关键句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
如何
着力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着力加强科技自立自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建 设 现 代 化 经 济 体 系
为什么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如何
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支撑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石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先导性
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
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发展现代流通产业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数字化是新的时代特征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坚 持 以 人 民 为 中 心
key word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是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活动的一条红线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人民
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
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尊重人民历史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实践证明,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历史的创造者 是真正的英雄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 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华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
群众路线
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一个根本工作方法
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
发展思想转化为发展实践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安身立命之本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个目标
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1.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2.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思路
3.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坚 持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制 度 自 信
民主
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
人民民主
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
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
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的生命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制 度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
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
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等组成的制度体系
引申
国体(国家根本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重要政治制度
体现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政治制度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势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发展道路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2.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全 过 程 人 民 民 主
地 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成果
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领域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标志性成果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的统一
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统一
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统一
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统一
特 点
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 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行上的协同性 、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
全链条
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通起来 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链条
全方位
贯通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各维度
全覆盖
涵盖国家各项事业各项工作
协 商 民 主
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
教 育 科 技 人 才 战 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基础性 战略性支撑
补充
教育是根本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
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一体推进
为什么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事业
成就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宏达、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
科教兴国
我国的基本国策
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人才强国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
把创新驱动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教育优先发展
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科技自立自强
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
坚持吧国家和民族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人才引领驱动
坚持把人才资源开放放在最优先位置
教 育 强 国
建设教育强国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教 育
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
在国家发展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补充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必须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人民满意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科 技 强 国
科 技 自 立 自 强
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
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为什么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怎么做
必须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领域的改革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科技攻关
自主 创新 能力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重要战略位置
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要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和布局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世界科技强国竞争的着力点
人 才 强 国
人才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人才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培养人才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是我国人才体系的鲜明政治优势 也是建设人才强国的“纲”和“本”
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
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
强 军 思 想
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
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
为维护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
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新 时 代 强 军 目 标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
科 学 内 涵
听党指挥是灵魂
能打胜仗是核心
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
能打仗、打胜仗是军队的根本价值所在
作风优良是保证
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人民军队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
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重要保证
战 略 安 排
2027
实现建军100年奋斗目标
2035
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关键
军事理论现代化
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
军事人员现代化
武器装备现代化
2050
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加 快 推 进 国 防 军 队 现 代 化
坚 持 党 对 军 队 绝 对 领 导
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
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地 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的一条基本原则
实践证明
听党指挥
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是人民军队建设的首要
是人民军队的命脉所在
根本规则和制度
发端于南昌起义
奠基于三湾改编
定型于古田会议
根本制度和根本实现形式
军委主席负责制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最重要的是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补充
明确党的力量来自组织、部队凝聚力战斗力来自组织 明确枪杆子要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
坚 持
政治建军
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
改革强军
关键一招 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
科技强军
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人才强军
关键因素
依法治军
我们党建军治军基本方式
全面加强练兵备战
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一唯一根本标准
军事训练是提高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是最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
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关键在一体化上下功夫,实现国家战略能力最大化
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
补充
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军胜利法宝
对现代边海空防建设
要优化人民防空建设模式,构建现代人民防空体系
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全局统筹,提高卫国戍边整体能力
要坚持边运行、边改革、边完善,优化边海防领导管理体制,完善跨军地协调机制
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优势
要增进同有关国家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为边海空防建设营造良好周边环境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强 国
文 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新征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的支点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文 化 自 信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关键在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为什么要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党带领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中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事关国运兴衰
事关文化安全
事关民族精神
事关民族复兴
事关民族屹立
事关国家制度
事关现代化建设
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意味着其文化的魅力相对较大
表现为
对内的文化自信
对外的文化吸引
文化强国应当具有相对强大的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能力
文化强国还有一个基础性指标,即国民素质较高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文化 发展 道路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
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keywords
新时代 新的文化使命
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
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
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中华文明
连续性
创新性
统一性
包容性
和平性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x 文 化 思 想
2021年7月1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 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3年10月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x文化思想
始终把人民立场 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强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首要政治任务
坚持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新的文化使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强调)
基本遵循原则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七 个 着 力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大力 发展 文化 事业 文化 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国有文化企业是展现市场活力的主力军
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文 化 服 务
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系统推进
发展目标
布局更加均衡
水平显著提高
供给方式更加多元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主要任务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
繁荣群众文艺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均衡发展
文 旅 融 合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为什么要融合
文旅融合发展是
增强文化自信的新方向
拉动旅游消费的新引擎
满足人民需要的新载体
提升行业管理的新动能
如何融合
要素整合,夯实文旅深度融合基础
产品创新,激发文旅高质量融合活力
技术创新,提升文旅融合体验与科技应用
场景营造,结合分级授权打造文旅新亮点
中 国 精 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价值
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精神支柱
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传承弘扬
1.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铸魂育人 2.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强基固本 3.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滋润心灵 4.以先进典型为带动引领,引领风尚 5.以群众性精神创建为抓手,涵养风气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重 要 性
人 民
党和 国家 始终
把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细处
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
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矛盾变化
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
生态兴则文明兴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环 境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环境
没有替代品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乎
人民福祉
民族未来
内 容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
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
在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
在三大攻坚战中
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发 展 理 念
绿色
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要条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绿 色 发 展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
要义
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地 位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重 点
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结 果
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做 法
完善绿色经济体系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绿色能源体系
实现生态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中 国 绿
源自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
源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源自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
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
保护
生态红线
休渔期
长江十年禁捕
三北防护林
生物多样性
林田湖草沙
生产
碳中和、碳达峰
发展清洁能源
产业升级
生态农业
绿色生产
循环经济
节能减排
创新驱动
生活
垃圾分类
绿色出行
断舍离
闲置经济
生态宜居
村容村貌
原 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核心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坚持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环保工作中
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
保护和修复中
把利用自然力修复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良好生态环境是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 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理 念
尊重自然
首要态度
顺应自然
遵循的基本原则
保护自然
承担的重要责任
做 法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
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
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绝不能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生 态 文 明 体 制 改 革
推动绿色发展
要义
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做 法
完善绿色经济体系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绿色能源体系
实现生态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构建环境 治理体系
政府为主导
企业为主体
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三条控制线法定工作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建机构
强规划
重惩治
补充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健全法律法规
理 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2018年3月11日下午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从根本大法角度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的法律保障
2023年6月28日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
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 主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
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2024年6月28日上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出发点就是维护弱小国家在强权政治环境中的利益和诉求,旗帜鲜明反帝、反殖、反霸,摒弃了穷兵黩武、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立足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
着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丰富了发展和安全的新实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走和平发展道路
亲仁善邻、兼爱非攻
坚持正确义利观的价值取向
弘义融利、扶危济困
全球伙伴关系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和谐理念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和衷共济、协和万邦
全 面 推 进 乡 村 振 兴
为什么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
实 施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总目标
农业农村现代化
总方针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总要求
产业兴旺(重点)、生态宜居(关键),乡风文明(保障) 治理有效(基础)、生活富裕(根本)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底线任务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主攻方向:增加脱贫群众收入
中心任务:增加农民收入
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实现乡村
目标
2035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本世纪中叶 建成农业强国
产业振兴
人才振兴
文化振兴
生态振兴
组织振兴
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
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
关 键 句
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要害是种子和耕地
补 充
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
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总 体 国 家 安 全 观
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2024年4月15日是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
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内 容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总体”,强调“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诸多领域,而且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动态调整。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