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41:活字印刷为什么起大早赶晚集?
中国毕昇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还早了400年,但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马上就星火燎原,成为此后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而中国人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却没有马上普及开来。一项明明很伟大的、划时代的发明,为什么偏偏在中国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呢?
编辑于2024-12-11 15:01:431042年,大宋与西夏的战火已绵延三年,局势岌岌可危。大宋不仅要处理与西夏的战事,还要应付大辽的趁火打劫。大宋会如何应对来自各方的种种压力呢?
中国毕昇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还早了400年,但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马上就星火燎原,成为此后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而中国人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却没有马上普及开来。一项明明很伟大的、划时代的发明,为什么偏偏在中国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呢?
这一年,宋朝和西夏的战争爆发了。西夏人口才两三百万,而大宋有接近一亿人口,双方实力这么悬殊,西夏却经常打得大宋损兵折将,还和大宋战略相持将近100年。是因为西夏的军事技术牛,还是因为大宋的战略战术差?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042年,大宋与西夏的战火已绵延三年,局势岌岌可危。大宋不仅要处理与西夏的战事,还要应付大辽的趁火打劫。大宋会如何应对来自各方的种种压力呢?
中国毕昇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还早了400年,但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马上就星火燎原,成为此后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而中国人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却没有马上普及开来。一项明明很伟大的、划时代的发明,为什么偏偏在中国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呢?
这一年,宋朝和西夏的战争爆发了。西夏人口才两三百万,而大宋有接近一亿人口,双方实力这么悬殊,西夏却经常打得大宋损兵折将,还和大宋战略相持将近100年。是因为西夏的军事技术牛,还是因为大宋的战略战术差?
经济学的角度
如果页数特别多,就用活字,如果篇幅不大,用雕版的。
两种技术的成本分水岭是3800页
篇幅较大的书,活字印刷更省钱;
篇幅较小的书雕版更省钱
只有皇家工程有超过 3800 页的书
还有的生存空间
还有一个变量:那就是印刷物的生僻字的含量。
《康熙字典》收了47035个汉字,但90%都是生僻字
只要控制活字字库的数量,活字印刷的成本马上就下来了
民间的使用场景
一个很窄的市场:印制家谱。
诞生一个非常小众的职业,“谱师”,谱师挑着一担子的木活字,翻山越岭,走街串巷,送印刷下乡。
活字印刷一直在发展
最开始有各种技术难题,固定不稳、字面不平、木活字容易磨损、铜活字不吸油墨等等
清朝,活字技术成熟了,版面很漂亮
所有的新技术在萌芽的时候,都不如老技术。但是只要新技术的核心优势是真实存在的,那肯定拦不住它的发展。
更先进的活字印刷
快
雕版
是在一块板子上一个个地刻字
活字
所有的字可以提前刻好,一本书来了,只需要把字放在准确的位置上,就可以开始印了。
省
雕版
印个100页的书,就得刻100块板,一块板只能印某一页书,费木材
活字
可以复用很多次
美观
雕版
起步早,印出来的书比较美观
活字
开始技术不成熟,印出来的字里出外进、浓淡不一,不符合读书人的审美
活字未普及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
一共收录历代善本书1万1千多部,用活字印刷的只有150多部
其余的都是雕版书和手抄书
活字 VS 雕版?
大宋
好水川之战
中了西夏的埋伏,宋军上万人战死,主将自杀殉国
改年号
康定二年改成了庆历元年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还早了400年
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马上就星火燎原
中国却没有马上普及开来
世界
杨岐方会禅师创立杨岐宗
贝里特勤在河中建立西喀喇汗国
拜占庭皇后佐伊将养子拥立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齐里德王朝承认阿拔斯王朝为其宗主国
大宋庆历元年,大辽重熙十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活字 VS 雕版?
《文明之旅》第42期
公元1041年:活字印刷为什么起大早赶晚集?
楔子:1041
创意早就有,真正的问题在于怎么实现它?
毕昇的伟大之处,在于具体实现了怎么用泥烧成活字,又怎么让活字排成版,怎么让版能平整和固定,怎么印刷,怎么把版拆掉,等等,一系列的技术难题。
2002年到2004年,北京印刷学院是正经成立了一个课题组,花了两年时间,才复现了毕昇的泥活字技术
一项发明,从最初的想法,到一点点地攻克技术难题把它实现出来,依靠的不是什么灵机一动的创意,而是广大的社会合作网络在很多点、很多角度上实现的突破。
当中有无数的难题要克服,有无数的机缘要等待。比如如果没有科举制,没有佛教传播的需求,雕版印刷术也是很难出现的。
活字印刷的社会网络还没成熟
最早想到活字印刷术的人,是毕昇吗?应该不是。
春秋时候的青铜器《秦公簋》上的文字,也是先用活字做了模子,然后才浇筑成青铜器的。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量具,上面就有很多文字。
这些文字都是一个个字刻好了章,然后分别盖在上面,连缀成文章的
东汉“熹平石经”:在石碑上刻字,然后在碑上刷墨,拓印文字
原理几乎一模一样的雕版印刷术
活字的结局
印完《古今图书集成》后,这批铜活字,被束之高阁
后来被人偷了,快掩盖不住了,才被官员借机销毁
乾隆皇帝又大笔投资的木活字
长期被束之高阁,朽坏不堪,没法用了,被当柴火烧了
每一次的巨大努力,都像烟花,非常灿烂,但是很快就归于寂灭,并没有星火燎原
朝廷重点投资研发
康熙年间,用铜活字印的《古今图书集成》
乾隆年间,继续搞木活字,乾隆把活字改名为“聚珍版”
前赴后继地搞活字印刷的实验
元代王祯
著作《农书》
发明了一个转盘,把3万个木活字放在上面,优化了制作流程
不到一个月就印出了100部当地的县志
对于怎么刻字、怎么排版、怎么印刷,都有工艺上的改进
明代华隧
清代翟金生
活字都搞成功了,但技术都没推广开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不抛弃 不放弃
《文明之旅》第42期
公元1041年:活字印刷为什么起大早赶晚集?
不抛弃 不放弃
新技术的生存取决于社会网络
例: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其实瓦特的蒸汽机,最初只能用于在矿山抽水。
如果需要蒸汽机对外传输动力呢?就需要曲轴连杆技术了。
发明这个技术是瓦特公司的一个员工,威廉·默多克。
没有这个发明,什么火车、轮船都无从谈起。
如果没有企业家发明的规模化的工厂生产和工人的组织方式,工业革命也不会发生。
这就是一个好的技术的样子:不仅它自己是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广泛接纳周边社会网络中的智慧的涌入,不断地能造福和反哺周边的社会网络。
后期发展
为什么十九世纪末,中文活字印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简单,不光是排字速度提高了,更重要的是,科举考试停了,读书做官这条路没了,近代工业发展了,读书人被迫也好,主动也好,加入了印刷厂的专业技术分工。
商务印书馆,就是在那前后创立发展起来的,他们用的就是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的卡点
活字印刷,需要工人认识字
古代,识字率是非常低的,没有那么多识字的印刷工匠
读书人不参与
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和文盲普通人,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人
让一个读书人去当工匠,是非常困难的
搞发明创造技术革新不缺读书人参与,但落实到工艺操作这里,读过书的工匠太稀缺了。
成本高
清代,刻书作坊里会写字的人的工资是刻字工人的10倍左右
活字印刷的卡点
活字印刷,需要工人认识字
流程里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识字
需要识文断字的人全程参与
古代,识字率是非常低的,没有那么多识字的印刷工匠
雕版印刷的社会网络
宋代的时候,可以考证的刻字工人的数量是三千人
作坊里的合作
一块书版由四个人分工来完成的
每个人在工作中,只需要专注一种刀法,很容易熟练,干活的时候也容易进入心流
刻字匠不认识字,对他们来讲,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先刻哪笔无所谓
伟大的技术
合作网络上的星星点点的创新,如印刷字体
“宋体字”其实是明朝人才开始用的
宋朝的雕版印刷,字体基本用的是手写体。
到了明朝,雕版印刷的书越来越多,大家发现,手写体有问题。宋体字就出现了
宋体字的特点
第一,笔画尽可能变成横平竖直的,刻的时候,一刀到底,方便
第二,横的笔画就细,竖的笔画就粗。
第三,在横折转弯的地方,有个大大的尖角
宋体字是为雕版印刷而生的,是雕版印刷技术系统里的一个点上的创新和突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伟大的技术
《文明之旅》第42期
公元1041年:活字印刷为什么起大早赶晚集?
不抛弃 不放弃